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易诠释》系辞上传第八章:论解《易》宗旨

《周易诠释》系辞上传第八章:论解《易》宗旨

2012年11月24日始,多有停顿。

2012年12月05日 21:05:09始——

2012年12月07日 23:03:27初稿:6598

2012年12月08日 08:23:42字数:7118

2012年12月08日 16:48:18字数:7226

2012年12月09日 11:05:37字数:7251

2012年12月10日 07:30:41字数:7260

2012年12月14日 10:43:00字数:7525

2012年12月17日 09:40:35字数:7693

2012年12月17日 11:12:23字数:7944

2013年1月20日 18:18:52字数:8075

2013年1月20日 21:20:55字数:8177

2013年1月21日 09:39:24字数:8541

2013年1月21日 10:33:09字数:8623

2013年3月8日 18:39:08字数:8650

 

系辞上传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白话】

 圣人发现天下幽深难见的道理,就把它譬拟成具体的形象容貌,用来象征特定事物适宜的意义,所以称作“卦象”。圣人发现天下万物运动不息,就观察其中的会合变通,用来叙述其适宜的典法礼仪,并(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下)撰系文辞来判断事物变动的吉凶,所以称作”。

(传《易》者)阐述天下至为幽深难见的道理,而不可使人感到厌烦阐述天下至为纷繁复杂的变动,而不可使人感到杂乱。(必须按照作《易》的原旨)先找出譬拟的卦象然后以此言说道理,审议爻象然后揭示变动,通过卦象爻象来完成《周易》的变化哲学。

【解读】

《系辞上传》第八章是《系辞上传》的主体,所谓“系辞传”即系辞的传,系辞就是卦辞、爻辞。《系辞上传》的爻辞义例共七则就列入第八章,所以《上传》第八章是《系辞上传》的主体。为了突出第八章主体的地位,《系辞上传》在结尾第十二章重复了第八章的纲要: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有学者认为《系辞上传》第十二章的“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至“是故谓之爻”是衍文,此不识《系辞上传》主题宗旨也。

同样,《系辞下传》的爻辞义例共十一则列入《下传》第五章,则《下传》第五章是《系辞下传》的主体。有趣的是,如果按字数算,《上传》第八章、《下传》第五章都正好落在上下传的中间(不计标点,《上传》2334字,《下传》2128字,取中皆落于系辞义例上)。

○《系辞上传》第八章至为重要,言圣人作《易》宗旨和传《易》之经师的解《易》宗旨。第一节言圣人用观象系辞的方法作《易》,第二节言经师要用观象系辞的方法解《易》。象指卦象,爻指爻象,也称数。观象包括卦象与爻象,即象数。圣人“拟用”卦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议用”爻象反映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了“切于民用”,圣人将《易》寓于卜筮”,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缀系在卦爻之后作为卦爻辞,史巫此“断天下之疑”,而传《易》经师则应透过卦爻辞发掘出卦爻象所反映的本质规律。

《系辞传》称卦象为“拟”,《经典释文》系辞下传第三章:“【象也者像也】:众本并云拟也孟京虞董姚还作象《系辞传》称爻象为“变”、“动”与“议”(义)(释义见下文)。

当初孔子编辑《易传》时,继承了《连山》《归藏》《周易》三易通用的《说卦传》,故拟卦象之理已明;夫子原想在《系辞传》一书中阐明爻象之理,由于颜回去世、“西狩获麟”这些突发事件,促使即将修订完毕的《易》与《春秋》就此罢笔,于是《易传》中的爻象体例半隐半现。

礼以社会关系为中心,周公制定周礼,用来规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周公发现了爻象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复杂社会关系的对应性。爻象即“观其会通,以行其”,爻的比、应、承、乘即是会通,即“礼”所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爻之六位尊卑即“礼”所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初爻为士,二爻大夫,三爻为三公,四爻为诸侯,五爻为天子,上爻为宗庙。六爻相应、敌应、亲比、顺承,则有典礼之行也。

爻,帛书《易传》作“敎”或“肴”,《尚书·尧典》“修五礼”、“敬敷五”、“典朕三礼”,五礼公侯伯子男五等朝聘之礼五品之,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三礼天事、地事、人事之礼。《礼记·王制》明七敎以兴民德。《注》七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客,朋友也。《礼记·曲礼》敎训正俗,非礼不备。”故爻(敎)为礼也。

爻,熹平石经《周易》以及汉碑作“肴”,彖、肴皆为宴飨典礼。《东坡易传》云:‘彖’者,;‘爻’者,折俎也。古者谓折俎‘爻’,其文盖象折俎之形,后世以《易》有六也,故加‘肉’之。彖是审视卦体、卦德、主爻,王公立饫之房烝房烝是指古代祭祀时以牲之半解之体升于大俎。爻(肴),是针对某一爻进行解析,亲戚宴飨之肴烝肴烝指将煮熟牲体节解,连肉带骨放在俎上,以享宾客。肴烝爻烝,即折俎(爼)(详见《周易密钥·“品味”爻与肴的关系——兼“观”象、物、彖》)

后儒解《易》分两派六宗互相攻驳两派指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归属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对于两派六宗,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提出“因象立教者为宗”,认为《左传》筮例与汉儒象数与《周易》宗旨最接近,这是正确的。但说“王弼尽黜象数”有失偏颇,由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汉儒于是苦苦地寻找《周易》观象系辞体例。《说卦传》已经阐明了卦象原理,为了破译爻象体例,汉儒于是发明纳甲、飞伏、卦气、升降、卦变、爻辰、旁通、之正等繁琐的爻象体例,最终陷入了象数泥潭而不能自拔。正当《周易》研究“山穷水尽”之时,王弼以其天才的智慧还原了爻象的真相,即《周易》爻象的比、应、承、乘体例。如果没有王弼易学的导航作用,易学研究可能会继续走很长的弯路(详见《周易密钥·论王弼“得意忘象”和“忘象以求其意”的历史功绩》)。

王弼何以能发现所有汉儒百思而不得解的爻象体例呢?一是有荆州学派崇尚古文经学删繁就简的学术风气;二是有继祖父王粲留下的来自蔡邕的万卷书籍;三是自己的后天努力与独特的天赋天才。蔡邕精通今、古文《易》,主持六经校正,并为《熹平石经》书丹。在他传给王弼家族的万卷书籍中肯定包含了最具权威的《周易》典籍,这是王弼发现爻象体例的文献基础;荆州易学删繁就简、崇尚理性的学术风气是王弼发现爻象体例的思维基础;在汉儒象数“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时代需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于是经过王弼的后天努力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时文坛宗主、正始玄学领袖何晏以王弼为奇才,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唐孔颖达以为汉代以来注《易》诸家中,“唯魏世王辅嗣(王弼)之注,独冠古今”。王晓毅先生说:“王弼在哲学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些评价都是公允的。

○释“赜”:

《系辞传》中“赜”与“动”分别对应卦象与爻象。

赜,帛书《系辞》这里作“業”,后边作“备”、“请”。《释文》“赜,九家作册。”帛书字与汉碑字形体极近。策通册。

赜,从

从责,
颊辅上深于脸面的酒窝面颊);责,从朿,朿即刺,木芒也。从“责”之字与从“亦”之字多通。“亦”古文、籀文本为两腋的象形,“朿”字古文变篆体时讹为“亦”,故从“责”与“亦”的字实为从“朿”。如《说文》:“迹,或作蹟。”《尔雅·释兽》:“其跡躔。”《释文》:“跡又作蹟。”《左传·哀公元年》:“复禹之绩。”《释文》:“绩,一本作迹。”《国语·齐语》:“远绩以成名。”《管子·小匡》绩作迹。《后汉书·邓晨传》:“晨发积射士千人。”李善注:“積与迹同,古字通用。”

故“赜”本义为酒窝的迹象,“”为水迹,歵、蹟(迹),为足迹。赜,意为细微的印迹(迹象)。《释名》:“书曰刺,书以笔刺纸简上也。” 故九家易作“册”。赜亦作歵,歵同蹟,蹟,即迹(迹象)赜、渍、歵、蹟(迹)、绩,皆有印迹之义,籀文迹从朿。《系辞传》有“探赜索隐”,即探幽索隐。元、赜、隐、微、几、深、远、神、精、道、太极,皆《易》形容道本之词。

 

《周易诠释·颐卦解读》【颐、姬古文字探源】

赜,左边从颐为口,《释文》:颐,京作啧。《小尔雅》颐,深也。”“赜”字本义是颊辅上深于脸面的酒窝,酒窝平时不见,微笑时才出现,这种似有似无的面容之形,只能使用象来表述。《周易》把天下那种似有似无、幽深难见的事物(赜迹象)付之于“象”来表达。由此可见《系辞传》用字是多么精妙!

《说文解字》序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许慎所言“文”、“迹”、“分理”即“赜”,“可相别异”万物也,故“赜”可译为精微属性。

○释“变”、“动”与“议”(义):

(一)《易传》言“变”,言“动”,皆指爻象:

《系辞上传》: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爻者,言乎变者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系辞下传》: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

(二)《易传》中的“德”与“义”(议)分别对应卦象与爻象:

《系辞上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系辞下传》:

爻彖以情言。(帛书《系辞》作“敎(爻)顺以论语”,论,议也。)

《说卦传》: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义、议、仪,三字古通用。《序卦传》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义即礼仪。

义,《说文》“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段玉裁: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从羊者,与善美同意。

议,《说文》“语也。从言义声。”段玉裁:议者,谊也。谊者,人所宜也。言得其宜之谓议

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并非指发表议论,而是审视卦爻象之宜。

○以下七则是孔子举七卦爻辞,目的本是为了阐述由卦象与爻象体例透显出的圣人提倡慎言慎行之意,但后儒将“议”字误解为议论、义理,又见七则皆是论述义理,遂以为《易》为义理之书,继而否定《易》的象数宗旨。由于王弼未注《易传》,韩康伯误解在先,遂使孔子释七则之本意幽晦不明2500年矣!

这七则是孔子的读《易》示例,也是我们学《易》的范例。卦爻辞往往用拟人、比喻的形象笔法描述,欲要从这些生动的童话般的爻辞中发掘出圣人提倡慎言慎行之意,必须掌握卦爻象体例,始终围绕卦爻象体例。如果离开卦爻象体例而任意发挥,说一大堆哲理,即使说得天花乱坠,那也不是《周易》本义。实际上,以下孔子的发挥,并非有感而发的谈论哲学性理(后儒的集体误解在此),其真相是通过卦爻象的数学原理去发现宇宙人生的科学原理。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白话】

中孚九二爻辞说)鹤鸣于幽暗的夜半,鹤宝宝随声应和,(父母对宝宝说):我这里有甜美的酒食,我愿与你们共享。”孔子说:“君子在自己的家里,说出的话有益,那么千里之外也会响应它,况且近处的人呢?在自己的家里,说出的话有害,那么千里之外都不会听,况且近处的人呢?话是自己说出的,影响及于众人;行为发生于近处,影响及于远处。言行,这是君子的关键;关键一旦发动,是荣是辱也就定了下来。言行,这是君子之所以能够影响天地的东西,难道可以不谨慎吗?”

(同人九五爻辞说)聚合众人,先是嚎啕而后欢笑。”孔子说:“君子遵行的法则,或是行走或是站立,或是沉默或是谈论。两人同心,力量可以折断金属。知心的交谈,气氛犹如兰草一般幽香。”

(大过卦)“初六,用白茅垫在祭品底下,没有咎害。”孔子说:“哪怕放在地上也是可以的,用茅草衬垫,哪里会有咎害呢?谨慎得很呀。茅草作为物是微薄的,可以发挥重大作用。慎守这种恭谨的方法而前往,必将无所过失吧。”

(谦九三说)劳苦而谦虚,能坚持到最终,吉祥。孔子说:“一个人劳苦而不自夸,功高而不以德自居,这是多么仁厚啊,说话时把功劳归到他人下面。(内)修德贵盛新,(外)礼以恭敬,这才是谦,谦通过恭敬(他人)以保存其位。”

(乾上九说)“龙飞得过高会有悔恨。”孔子说:“尊贵而不当位,高高在上失去百姓,贤明之士处下位不能来辅佐,所以只要一行动就产生悔恨。”

(节初九说)“不出家门,没有灾祸。”孔子说:“动乱之所以产生,总是以言语作为阶梯的。君王行为不缜密就会危及臣子,大臣行为不缜密就会危及自身,机密之事不缜密就会危害成功。所以君子缜密而不开口呀。”

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懂得盗贼的心思吧!《易》(解卦六三):‘背着东西又坐着车,招引来盗贼。’负物,是小人做的事;乘车,是君子的器物。小人占据了君子的器物,于是激发了他人的盗窃之心;在上位的懈怠在下位的暴戾,敌国才谋划征伐我国于收藏招引盗贼,打扮妖艳招引奸淫。《易》说:‘背着东西又坐着车,招引来盗贼。’这是讲盗贼之所以被招来的原因。

【解读】

1.中孚九二爻辞: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这是一段动人的鹤爸爸妈妈呼唤鹤宝宝的寓言故事。爻辞全由卦爻象得出。按卦象,中孚有中离象,离为鸟,故取象九二体兑,兑为口为鸣。九二为互体震卦主爻,震为缶,为爵二至五连互颐卦,为养为口实,故言“”。按爻象,“鹤”、“我”为九二,“子”、“尔”为六三。九二与六三亲比,故曰“和之”、“吾与尔”。《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繁露》曰:鹤知夜半。(宋均注:鹤,水鸟也,夜半水位,感其生气,则益喜而鸣。)鹤夜半而鸣,九二兑体,处于六三、六四群阴之下,“鸣鹤在阴”之象。九二得中,亲比六三,是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故《象》曰“中心愿也”。

爻辞后半句是拟人笔法,犹如“我有好酒,我与你一醉方休”,根据卦爻象,与人事的“千里遇知音”相符合。

那么,如何阐述这个童话故事蕴含的圣人之意呢?孔子告诉我们,这是说君子的善言善行对广大民众的教化作用。中孚下兑上巽,兑为口为羊,言从口而善从羊,巽为风为行,风行千里,故孔子云“岀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岀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行发乎迩,见乎远”,巽为进退,故言远近。孔子基于象数向义理发挥,强调“言行”为“君子之枢机”,要慎言慎行,这仍然是根于中孚卦守信的本义。可见孔子阐述易理,无不以象数原义为本也。

2.同人卦九五爻辞: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孔子可谓把同人卦九五爻之义发挥到了极致!九五为阳,六二为阴,阳动阴静,中正相应。上卦九五变离,上下皆离,离为火,《黄帝内经》“心为火”,《内经》“心主舌”,离卦与离卦因频率相同而发生共振,故曰“二人同心”、“同心之言”。离卦,互体上兑下巽,兑为毁折,为断(若按五行,兑属金),兑为秋,为利,故曰“其利断金”,巽为臭,为木,《说文》“兰,香草也”,故曰“其臭如”。

3.大过卦初六爻辞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子曰“苟错诸地可矣,藉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以往,其无所失矣。

苟,哪怕。错,放置。藉,衬垫

大过下巽,巽为白,初六为巽木之柔爻,故曰白茅。初六顺承九二,巽有巽顺义,故孔子言“慎之至也”。其中既有卦象又有爻象。

4.谦卦九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爻辞取象于卦象,并用互体。九三为互体坎中,坎为劳,坎为冬,冬为终古文。艮为止,亦终也。

《小象传》以及孔子的发挥都使用了之卦。谦卦九三,谦之坤也。坤为众为顺,上下皆坤,故曰“万民服也”。

坤之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即“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坤为厚(《大象传》),故曰“厚之至也”。艮为精质、精白(帛书《二三子》“敬宫任事”为艮),故曰“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帛书《缪和》引用谦卦九三爻辞说禹之取天下也,当此卦也。禹其四肢,苦其思虑……,大禹之谦德,见于《尚书·大禹谟》“益赞于禹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虞夏《连山易》首艮,艮为大禹,敬宫任事即大禹精白之德。

5.乾卦上九:

上九:亢龙有悔。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此处引孔子语与《乾》卦《文言》相同正义》认为“上既以谦德保位,此明无谦则有悔”,朱熹《本义》认为此例“当属《文言》,此盖重出”。今出土帛书《系辞》亦有此例,足证不是窜文。

爻象的特征是“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有尊卑,上九处乾之极而不当位,是为“贵而无位”;会通者,上九与九三敌应,是为“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按卦象,乾卦上九,乾之夬也,夬卦为日蚀,天子之灾也,“是以动而有悔也”,此言之卦(变卦)。

孔子将《文言传》编入传《易》范例,借此说明整个《文言传》也是遵循卦爻象体例的。

6.节卦初九:

初九不岀户庭,无咎。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初九居节之初,虽阳刚得正,上应六四,但前路为九二所阻塞,知不可行,遂能节制慎守,不踏出内室之门庭,可无咎害。

不岀户庭,含有慎言语、守机密之象征意义。孔子的这一引申,完全出于卦象,节卦上坎为隐伏,下兑为口,为言语。隐伏言语,即“言语慎密”。可见孔子对卦爻辞义理的所有发挥,无不围绕卦象展开,义理始终不离于象数。

7.解卦六三: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汉书·董仲舒传》:“《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

愚按:

按卦象,坎为寇,互离为戎。爻象,六三不中不正,上有九四亲比,此小人谄媚于上,居上位者纵容之意;六三乘刚于九二,此小人妄乘君子之器也。以当今国情言之,多有贪婪之徒窃据权位,而贩夫小人谄媚行贿之,于是非法获取土地资源,又非法“租借”某地产开发营业执照,捂盘炒作,欺瞒民众,大发横财。此皆小人占据君子之位,巧取豪夺民脂民膏也。如此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必然导致人性扭曲,社会加剧腐败,盗贼丛生。长此以往,国家上慢下暴,这时就有外国思谋侵伐,乘虚而入了。这就像于收藏招引盗贼,打扮妖艳招引奸淫。

爻辞言外之意,在说明居上位者由于任人不慎,纵容小人而自招祸害。祸患的根源在“上慢”,“下暴”是“上慢”纵容所致。孔子告诫后世:小人巧取豪夺内乱只是“亦可丑”,发展下去会导致“致戎”,国将危矣!

【总结】

七则范例前后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皆以言行谨慎为要义。言为心声,中孚九二之“是讲父母对子女的单向诚心感应(爻际亲比),七爻之义以中孚慎乎言行枢机。同人九五“同心之言”则扩展到双向的同心感应(爻际相应),“外物来应,必须拟议谨慎故大过初六曰“慎斯术”,谦卦九三德言盛,礼言恭”,乾卦上九云高傲则有“无位”之悔,节卦初九云言语以为阶”、“慎密而不出,解卦六三则由“盗之招”不慎之失推广到致戎国将危。区区七例,始终围绕卦爻象体例说理,而修心、齐家、治国之道在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孔子诠《易》的向度(杨庆中)
易传(十翼)
周易系辞上译注
《易传》之成书及学派归属问题考辨
张文智: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与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
易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