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坚持“有度”提问的数学课堂之路

【摘要】

课堂提问是师生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而共同合作的教学行为,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让人担忧——“没度”,就其情提出建议——打造“有度”的课堂提问。“有度”的提问,应是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集中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没度”    思考   “有度”

【正文】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课堂提问不能轻视,这看似简单,但技巧性强。教师经过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可视为 “有度”的提问。 “有度”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印象深刻,掌握牢固。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没度”

通过随堂听课和调查,反思我们的教学,发现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三)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较短。

教师通常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答”;回答问题的形式以集体回答为主,其次是抽答。抽答主要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好学生身上,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在提问1至3秒后发现没有学生响应,便重复问题或把可供探索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学生因此失去了思考探索的空间。

(四)在处理学生的回答时,多以“数学上正确”为唯一目标。

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称赞,但鼓励流于形式,方式单一。教师绝大多数时候是把学生的回答简单地重复一遍并加以追问,没有做出适当的评析和引申。

二、打造“有度”的数学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有度”的提问,必须是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打造“有度”的数学课堂提问,我平时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问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教师注意提问的态度,往往会事半功倍。

1.师生关系要民主、融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提问时教师表现出不耐烦,动辄训斥、刁难,则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老师提问时面带微笑、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则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思路清新,回答准确,语言优美,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加喜爱老师及该课程。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我们许多老师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常常显得急不可耐,生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就会不断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教师应该每次提出一个有一定探索空间的问题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同桌交流一会儿,再回答。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相信学生给出的答案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具体、而且不乏个性。这样,学生将会获得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体现思维的跨度

课堂提问应有合理的思维跨度,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合理的跨度是指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设计一些既有简单易答的问题,又有综合性较强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子母题”。主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子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跨度,都必须有值得思考的空间。一节课的主问题,学生一下子是难以回答完整的,子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是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

生1:我是这样算的:6+4+6+4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能将你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吗?

生1:把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就得到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吗? (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

生2:我的方法与他的差不多,我是这样算的:6+6+4+4

师:你的方法类似,都是将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按不同的顺序加起来,以得到周长。还有与他方法不一样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6*2+6*2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3: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度相等,所以我把它们分别称2,再相加,就得到了他的周长。

师:有道理。与他一样的方法有吗?或者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我的方法跟他们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6+4)*2

师:为什么这样算?能将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吗?

生4:因为长方形的对边都相等,6+4表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乘2就表示它的周长是长与宽的和的2倍。

师:你真行!大家他的方法怎样?

生5:这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非常简便。

……

这样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并由浅入深逐步追问、引导,就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师生间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既细致地了解了问题的构成,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又有助于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

(三)选准提问的角度

在小学数学每课教学中都有重点,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学的重点内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抓“模糊点”设计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给予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

如,在5的分和合教学:                               

师:请同学拿出5根小棒,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两人要分得不一样)

同学摆小棒,相互交流后,老师指名同学说说。

生(许多):我发现有四种摆法:(4、1)、(3、2)、(2、3)、(1、4)。

师:谁有办法把这四种方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

生:同桌再互相讨论,边摆边分。

生1:我可以把5个小棒都放在左边,每次移一个到右边,就是(4、1)、(3、2)、(2、3)、(1、4)

生2:我是先把5根小棒都放在右边,每次移一个到左边,这样有序的分,就成了(1、4)、(2、3)、(3、2)、(4、1)。

师:两种方法都有道理。5根小棒,要分成左右两堆,那么是四种分法还是两种?

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主动探索的精神更足了。在引导学生讨论5的分与合时,学生进一步发现,这两种分法只是位置交换了一下,找到了规律。

生3:我能摆一种说两种:(1和4 ,4和1 );( 2和3 ,3和2 )

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也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同时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抓“发散点”设计问题

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的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

例如,教学圆的概念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

生(脱口而出):圆的。

师: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呢?难道就不可以做成别的形状吗?比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生(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师:(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边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

生:(茫然了一会儿后大笑):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不被颠晕才怪!

师:那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

生:(小组讨论):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至此,自然而生动的引出了圆的定义。教师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

(四)控制提问的深度

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学生望“问”而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提问时应难易适度,过易的激发不起学生兴趣,过难的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答不了,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性,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层层设问,问题之间的构成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目:有4筐苹果和2筐梨,它们的重量分别是6千克、9千克、13千克、16千克、18千克和22千克,已知苹果的重量是梨的2倍,问哪两筐是梨?大多数同学看到这题时会觉得无从下手,只有抓住本题中的关键信息“苹果的重量是梨的2倍”,也就是说把梨看成是1倍,苹果则是2倍,一共是3倍,这样只要先求出水果的总千克数,再除以3就可求出每份数了,最后再观察已知条件问题。这样就迎刃而解了。

(五)讲究提问的效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认为要做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度应做到以下两点:

1.在知识关键处提问。善于围绕教学中心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提问,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如第一册数学关于教学0的认识,创设小猴吃桃的童话情境。盘子里有两个桃子,小猴子先吃了一个桃子,又吃了一个,最后盘子里没有了,盘子里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呢?使学生认识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小猴很调皮,吃完了桃子,还在到处找好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把尺,尺上也有0。这个0表示起点。还让学生说说你在日常生活中哪儿见过0,学生说出的有很多,例如:我家住在302,我爸爸的手机号码还有我家的电话号码上都有0,10、100的后面是0,报警电话是110,邮政编码上有0等等。0的含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唯有在生活情境中才能突显出0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由于问题提得关键,学生围绕关键处观察、思考,所以理解得深,记得牢。

2.在相似易混淆处设问。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形状相近、联系紧密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相易混淆,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应用。教师在此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前者要除以2,后者不除呢?通过学生对比较,分清各自图形的计算公式,熟练掌握。

三、设计“有度”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设计提问时要重视问题的趣味性、创造性和情境性。

(一)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探索新知的心理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提问时,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魅力,来提高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教学“年、月、日”中的闰年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张阿姨今年40岁了,可只过了10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又如教学“0的认识”时,设计“小猴吃桃”这个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小猴子来到果园,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它吃了1个,这时还有几个桃子?又用几表示?小猴眼馋,又吃了第2个,树上还有几个?用几表示?最后一个也被吃了,用几表示树上的桃子数量呢?从而引出了没有了用0表示。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 设计具有创造性的提问。

问题可以简单模仿例题,但却又是知识的升华,不能靠熟练程度来解决。如教学“求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两个球队,甲对平均身高1.7米,乙队平均身高1.6米,甲队的明明一定比乙队的军军高吗?这个问题不是例题的简单模仿,不能光凭学生对平均数求法的熟练程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要靠对“平均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才行。

(三)设计具有情境性的课堂提问。

情境多产生于学校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特别是低中年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数学与生活变得更为密切。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发给学生一张A4纸,让我们量出长和宽,学生很快就量了出来,接着让他们量2纸的厚度,学生就犯难了,然后我们通过讨论、探究,实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十几张或几十张纸放到一起,量出总的厚度,就可以计算出一张的厚度。又如教学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创设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2)猜想圆的周长会与什么有关?(3)你会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进行验证探究。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恰当的课堂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黄光虎,刘家林.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2000(7)

[2] 闫杰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腾水.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与技巧[J].福建教育,2003(4)

[4] 姚利民 . 有效教学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柳青 .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改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对策
透视学生思维轨迹 有效调控教学行为
说说教师的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问题生成”三环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