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博 文章

 

中医观察世间万物,主张“取类比象”。比如,邪在上焦,则当升而散之,而诸花及叶类正有轻清升散之功,故用于治疗上焦病症;再如,霜打的桑叶既得桑之木气能升清,又得秋之金气能降浊,且得霜之寒性,故能泄肝清肺,宣散上焦郁火。虽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感性,但经过归纳,有验于临床,这就是理性的回归。

 

有人认为:中医将亡于药,因为中药质量越来越差,临床几无好药可用了。此论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绝对。若中药质量保持上乘,中医一定会振兴吗?我看关键还在于观念。若有更多的人关注中医,并能认识到中医理论的高明及疗效的神奇;若中医人个个都能自勉自励,进取不懈,我相信中医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细辛味辛,虽能通阳逐水,但有耗气之弊,且易影响胃口,若体弱之人不可过用。曾有某病人治疗睾丸疼痛,用麻附细各10克,水煎服,服药有效。但其人体质偏瘦弱,不耐宣散过度。某日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身软无力,纳差。急处仲景干姜人参半夏汤,干姜、党参、姜半夏各10克,水煎服。服药一付而诸不适尽解。

 

临床用方后,若病人的体质未能改善,只症状有所缓解,则需效不更方。曾治某病人患大肠息肉,体略胖,苔白厚,心下明显按压滞塞感。我处以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用大黄至20克,病人自述每天腹泻2-3次,十分舒畅,要求保持这样的腹泻频度。断续服药半年余,再查其息肉已消失,且体胖亦减,精神大好。

 

有时又要求“效必更方”,这种情况往往是表证。比如,感冒发烧用麻黄汤,服一付甚至半付药即汗出烧退,此时即不可再服,可用调合营卫及健脾益气法缓缓调理数剂,以求巩固疗效。再如,小儿病证变化较速,用方需谨慎小心。比如,小儿多动哭闹属肝火偏旺者,用黄芩、虎杖等药当中病即止,过服即可能伤正。

 

昨晚为我的团队做了一个讲座《临床用方的技巧》,一则,以病机为先,以证为本,动态辨证,勿受西医病名的影响;二则,六经辨证为主,辅以八纲、脏腑、经络、三焦等辨证;三则,以十二经与脏腑相结合以明确病位;四则,经方与时方皆可用,以效为本。在每个题目下都大量举出方例及医案以讲解用方的技巧。

 

中医能不能治疗抑郁症?就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当然能。针灸与汤药配合不但可以当时取效,更可让病人把西药慢慢减下来,直到彻底停服。有人诟病中医,说滥停抗抑郁西药有危险,岂不知此类药物极为霸道,虽能抗抑郁,但久服其后患亦极大。若能及时结合中医治疗,既可减少西药的用量,又可收到良好效果。

 

每天临证的过程,或快或慢,病人不同,开方的速度亦自不同。有时从病人的症状与体征中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主证,因此能迅速开出必效的药方来;有时却面对一堆杂乱无章的症状毫无头绪,苦思冥想,百般斟酌,才勉强开出一个自己都不甚满意的方子来。幸亏还可以配合针灸,针药同施,多少都会产生满意的效果。

 

我在针灸临床中观察到,修行的人往往经络格外敏感,针灸时更容易产生得气感。一则,修行也即修炼身心,修行时需凝聚心神,心神是一团阳气,若心神健旺则神之所到即气之所行,气行则经络易通;二则,修行则心正,心正则五脏六腑皆正,经络自易和畅;三则,修行能涵养一身正气,正气所在,百脉皆通。

 

针灸最能速效。我在临床工作时,给病人开完方后,常让病人尝试着配合针灸治疗,多可迅速缓解病情。针灸的好处是不必拘泥是寒是热,只是通畅经络即可,因此,也不会象用中药那样要斟酌寒热药的比例,只要有所不适,都可选取一两穴立即收功。有时病人症状繁复,用汤药颇难抓住主证,但用针灸却可显效。

 

 

有人问,针灸一次就能治好病吗?就我的临床经验,小病轻病往往一两次即可痊愈。若是久年大病,每次针灸都可收到一点效果,坚持针灸,慢慢地就能产生叠加效果,既可以消除不适症状,而且还可以改善体质,最终达到治本的目标。因此说,针灸适合于临床上的各种病症,急病重病固然能治,慢性病亦可收效。

 

有人问,针灸能治哪些病?什么是病?凡病不过是阴阳不调、脏腑失衡、经络不通、气血失和,精神不畅,导致正不胜邪,邪客为患。针灸能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宣通神明,综合来看,针灸可以改善所有的致病因素,因此,针灸完全可以治疗几乎所有的病症。而且,针灸既能治标,亦能治本。

 

修行的人不仅对针灸敏感,且对于汤药亦同样敏感。我曾诊治数位法师及尼师,或用汤药,或用针灸,陈年积月大病竟然立收奇效。修行既修心,亦修身,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皆因修行而处于敏感状态。因此,正易布,气易行,邪可祛,病能复。一旦针灸其穴,或药入其腑,则脏腑经络皆激活而恢复平衡。

 

看病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确诊还是为了缓解病情?有人说,在没有确诊且没有进行西医治疗前,盲目选择中药或针灸,对身体没有益处。——对于这种观点我却是有些疑惑了,选择中医是希望早日康复,怎么成了盲目了。难道被各种机器检查一通,花了许多钱,吃了许多药,折腾得没有希望了,再来找中医救命吗?

 

中医强调“扶正祛邪”,治病的关键在于扶起机体的正气,正气足了,邪气自退,而绝不是以伤损正气为代价而图暂效,这是自欺欺人。治疗任何病症时,不管采取手术还是用药、针灸、推拿等,都当坚守这个原则。因此,我主张治病当先用针灸之类的不伤损正气的疗法,而把手术永远放在最后,作为不得已的选择。

 

中医有甘有苦。妙手施针,处方用药,能让病人迅速缓解病痛的折磨,在医者来看,那是甘之如饴,是无上的幸福快乐;而求学时彻夜读书,临证间反复思索,苦则苦矣,但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却又觉其苦甚甜。回顾我二十多年学习中医历程,值得回忆的多是苦难的感觉,而甘甜的经历竟然忘记得差不多了。

 

小柴胡汤临床用的非常多。只要病机与少阳不和、枢机不利有关的病都可用小柴胡汤。其功效总结如下: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营卫,能左升,亦能右降。既可治诸多外感热病,能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又可治内科杂病,能疏利三焦,调和枢机。若能辨证加减,或合他方,或增数味,则左右逢源,效果非常。

 

近日粗略盘点了一下我最习用的中药,半夏与茯苓排第一。半夏降胃气,走的是右边的路,胃气一降,则肺金下行,心火可以下降而温煦肾水,且痰饮湿浊瘀血食滞等自可化去;茯苓升脾阳,行的是左侧的路,脾阳一升,则肝木上行,肾水可以上行而凉润心火,且阳气宣畅,生机自足。二药正好能调节中焦升降枢机。

 

针刺是有顺序的,古人早有论述。我治疗腹泻常针太白、公孙、然谷三穴,并把此穴组名为地火,有运土入火,燠土祛湿的功效。要求先针脾经的太白、公孙,再针肾经的然谷,这样才能达到健脾止泻的效果。再如我治疗小儿癫痫由于督脉阳气不升者,总是先针腰奇,再顺序针大椎、风府、百会,以引督脉阳气上升。

 

治病要讲究用方的次第。比如有病人偏胖,苔黄厚,兼有下肢畏寒恶风,伴静脉曲张。若马上用温通的药方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应该先用温胆汤祛除湿热;待苔黄厚消失,再用桂枝加附子汤调和营卫,温通阳气;等畏寒恶风消失,再用活血祛瘀的桂枝茯苓丸。这样辨证思路清晰,处方次第变化,疗效亦可巩固。

 

 

毒药要不要用?近年来我常会用到一些毒药治疗恶性肿瘤,包括生附子、生南星、生半夏、两头尖、蜈蚣、全蝎、雄黄、马钱子之类,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越是临床我越是体会到扶正的重要性,也越是减少了用毒药的机会。毒药固然可以攻逐肿块,但其性甚烈,亦会伤正。治病需用猛药,但调正还是当归于和缓。

 

临床用药剂量,是该用张仲景的原始用量,还是按一两等于三克来用。有人说,今人禀赋没有古人厚,因此今人的用药剂量要弱于古人;亦有人说,中医的疗效关键在于剂量,剂量不足,疗效难求。我认为,用药剂量不能盲目地照抄古人,要根据脉证以及体质、病情来决定。若能轻剂取效的,就尽量不要用大剂量。

 

对于外感发烧,时方有陶氏柴葛解肌汤,经方有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二方皆可用于邪在太阳、少阳、阳明所引起的热势炽张,唯用药不同,其思路则一。经方可以速效,时方亦能建功。疗效的关键在于医者辨证是否清晰,用药剂量能否直中病所,故说,经方时方皆是好方,只要思路明确,皆可顺手拈来,左右逢源。

 

麻黄能发汗、散寒、止咳、利水,此为仲景心法,奈何后世有医家畏麻黄开表峻烈而不敢用。不知邪有浅深,病有轻重,病浅邪微固然可以只用苏叶、荆芥之属疏风解表,而若病重邪沉,非用麻黄不能透其表祛其邪。药有上品、中品与下品的不同,若善用之,皆是好药,皆能治病救人;若不善用之,则诸药亦能害人。

 

病有便于汤药者,有宜于针灸者,在医者当两者兼通,以方便病人。在病家亦当了解针灸与汤药之所长,以便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比如,症状比较明显的急性病症,如急性痛症、痉挛、发烧、眩晕、中风等等,汤药固然可治,然不如针灸速效;慢性病症则需针灸与汤药相结合效果更好。然亦需找到明医诊治方是。

 

针灸之后,除病情趋向好转之外,病人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寻常的反应:哭泣,莫名其妙,不能自止,这是肝郁得以疏泄的反应;屁多,这是胃肠阳气健旺,浊气得以排出;身体或轻浮或沉重感,这是阳气宣畅,气脉贯通之后,机体感官的特异感觉;留针闭目时能看到彩色,这是阳气宣畅于眼睛,神光外露的自然反应。

 

若胖人腰痛,医者当仔细检查其腰五、骶一一带,往往能于皮下找到数粒脂肪块。此为寒滞腰骶,阳气不宣畅,阴霾浊毒凝滞,聚而成块,当以滞针法强通之(其法:医者持长针单向搓转针柄,使肌纤维适度缠绕针体,利用肌纤维的牵拉刺激激发经气运行,加强针感,加速气至病所),或配合局部拔罐,以开其滞塞。

 

我观察到,不少病人在针刺时会出现局部热感,或飘飘然感,或沉重感,或水流感,甚至有梦到某种东西的奇妙感觉,这些都为正气激发,宣通经络的反应。因病人体质、所病的脏腑、经络敏感度等各不相同,经气激发的部位不同,其感觉亦有不同。不管如何,病人当静心澄神,勿营谋虑,勿有紧张,以养其正气。

 

针刺后若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需辨证分析。比如,胃脘积食针泻三脘、章门、足三里,胃脘突然出现刺痛,或痛至两胁;平素偏头痛史,针刺悬厘、足临泣,其痛突然加重;中风后遗症长针透刺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完全无感觉的下肢渐觉疼痛。这些都是针刺激发经气的祛邪反应,正邪交争,故出现疼痛。

 

针刺后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如何判断是排邪反应还是病情加重。若是祛邪反应,一则虽然疼痛,但精神却好;二则疼痛来的快,退的也快,往往行针时病灶出现疼痛,出针即疼痛豁然若失;三则疼痛消失后,病症即大是缓解。若是病情加重反应,则往往伴随有精神变差、体力下降、睡眠不安、饮食减退等症状。

 

 

针刺可以调气,可以泻邪,但若邪郁化火,或有久瘀,病状剧烈,单纯行针泻气有时难以收功。配以刺络出血,更增其效。比如,咽喉肿痛,病属邪热滞塞于咽部,泻合谷、列缺终是力浅,点刺少商、商阳出血豆许,其效若神;久年高血压针百会、丰隆多能收效,若加刺耳背静脉及丰隆周围血络出其黑血,效果更好。

 

论熟地:

 

熟地产于中原土旺之地,得土气之最厚;其色黄,是土之色;其味甘,亦土之味。故熟地入土,是补益脾胃之良药。明代大医张景岳每用熟地补益中焦,清代名医尤在泾宗之。其所著《静香楼医案》虚损门中亦多用熟地,是滥觞于景岳。而时医多有不同观点,认为熟地温补肾经,且滋腻敛邪,不能用于虚损。

 

清代明医陈修园极力反对有邪而用熟地,他认为熟地有护邪之害,凡遇有邪而误用此药者,百药不效。此观点实在有些偏激。就我临床经验,熟地固然味厚,质黏腻,时会碍胃助湿,但若遇诸劳虚损、阴虚阳虚等证,都可放心应用熟地,纵然有湿有痰,若属肾虚,则非熟地不能消,且并无腻膈碍胃、助湿生痰之弊。

 

针赞:天地中和为泰,稍失中和成否。病之由生,由泰转否。否去泰来,治之以针。左转阴生阳,右转阳生阴,补不足,泻有余,阴阳造化,唯在一针。善针者以针调阴阳、平脏腑、畅百脉、和气血、舒情志、定魂魄,运用之妙,在乎治神。可起百病,能回死生,随手见功,应针取效。方知医道微妙,非针莫属。

 

临证治病,先要有信。信者心诚,其气方应。病者信医,医者用心,两相喜悦,其效可期。医患双方,各正其神:病家戒动,缓缓呼吸,放松周身;医则澄心,不慕杂事,嘱意于针。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指力凝聚,神气来朝。手如握虎,势若擒龙,目无斜视,身体放松。提插捻转,以应于证。进退方圆,豁然见功。

 

用针灸治疗一些慢性病或疑难病症时,医者一定要细细查寻患者周身经络穴位,寻找其特殊反应,如压痛、血络、凹陷、凸起、瘙痒、皮肤颜色改变、各种疹斑等等,这些反应点往往与病症相关。而且,这些反应点多是治疗点,或艾灸,或针刺,或刺血,或拔罐,或埋针,或揉按,按病施术,或多法配合,利于取效。

 

凡药皆有毒,有的病人担心药物对健康不利,因此不想用药。中医不但有汤药,还有针灸、推拿、刮痧等非药物疗法。此个,病人亦需重视养生保健,一则饮食调理,注意忌口,饮食合理,晨服姜糖水等;二则改善生活起居,按时睡觉,适当运动,自我按摩、睡前热水泡脚等;三则调节情绪,远离怨恨恼怒烦忧愁等。

 

针灸最能速效,以我的我临床经验来看:来诊时因腰腿痛而蹒跚跛行的的,回去时步履轻快;来时满脸愁容,或面色晦暗的,走时喜笑颜开、面色红润;来时皱眉忍痛的,多可针入痛失;精神紧张的,多可心胸开朗。至于病情迅速缓解,更属常见。速效之功,在医者需识脉辨病,认经取穴,并重视呼吸及针法、灸法。

 

有某医对病人说,为了提高疗效,给您多针几针。此话似是实非。多针一定能提高疗效吗?若辨证不精,识穴不明,多针不过是徒伤血肉,即使针成刺猬一样,也无益于提高疗效。正确的做法的精简用针。对于同样的病症,用针越少,往往疗效越高。而且,用针精简也极为考验医生的水平。因此多针还是不如少针。

 

天有不时风雨、冰雪阴霾,人有喜怒忧惧、思劳醉饱,平时我们都会偶有气血失畅,脏腑失调。预先针灸可使一气周流,腠理血脉及四体百骸无壅滞郁结之患。故说,针灸之道可施之于病人以及健康无病之人。针调气血,灸和阴阳,使周身阴阳和,气血顺,营卫固,脉络畅,外邪不能客,气血不能滞,足以养生保健。

 

 

针灸治痛最有殊效。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疼痛,皆可用针灸治疗。取效原则:以痛为输、分经取穴、施以各种不同针法灸法。针灸治急性疼痛,如急性胰腺炎、胆绞痛、三叉神经痛、头痛、急性阑尾炎、痛经、腰扭伤等等,既止痛以治标,又改善病机以治本;慢性疼痛更是针灸的所长,且无药物引起的各种毒副作用。

 

针灸最适合于治疗急症,方便且有速效。不管是中风急性发作还是血症、炎症、痉挛、抽搐、痛症等等,都可在第一时间用针灸调治。不少人认为针灸只能治治腰腿痛,其实这是对针灸的极大误解。针灸擅长的不仅是慢性病症,更是急症,而且越是病情紧急,针灸的效果越是明显,因针灸能迅速改善机体的失衡状态。

 

针灸治病不但可辨证取穴,还可按病循经取穴,亦可全息对应取穴,更可按经气的流注时间取穴,这是针灸的特色,汤药不可比拟。不少针灸书把脏腑辨证作为取穴原则,我认为这完全忽视了针灸的特色。针灸与汤药虽然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但针灸是在人体体表穴位上操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针灸更适合于调整健康。

 

有病人抱怨,偶尔针刺后会在穴位处留下瘀青,怕对健康有影响。这是针尖刺破了皮下小静脉引起了出血。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一般数天后即会自动吸收,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而且,皮下瘀血也会持续刺激穴位,从而产生治疗效果。正如拔罐或刮痧后皮肤会见瘀青,这也是引邪外出的方法,有利于祛邪排病。

 

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此话被不少艾灸爱好者奉为经典。七年之病,指的是大病、难治之病;三年之艾,指的是三年以上的陈艾。总起来说就是对于大病、重病,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进行灸治才会起到好的效果。陈艾其火力易于渗透,且无毒,灼之不甚痛。也可解释成久年大病要坚持艾灸三年才有效。

 

桂枝汤是经方之首,其功用极大,临床应用也最多。清代医家徐彬总结其功效:“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此语极赞桂枝汤,可用于内外诸证,临床验证的确如此。我总结其功效:升发肝脾以行营血,通达经络以开皮毛,散邪逐痹而止疼痛,调经开闭而舒气机。若能悟透桂枝汤,临床妙用无穷。

 

大病久病初愈时,虽然病症消失,但脏腑尚且脆弱,气血有所不足,此时可用针灸调理。一般情况下可取大椎、陶道二穴,能扶督脉阳气,增强全身抵抗力;足三里能开胃进食,兼可补益中焦,增强气血生化之源。以上三穴可针可灸,都有效果。尚需注意调节饮食,避免风寒,起居有常,节制性欲,则正气渐可恢复。

 

不少人想学点针灸,但又担心针灸太难,怕学不会。其实要学会简单几招针灸技术并不太难,一则辨经识穴;二则掌握针法与灸法;三则自我操作。最好是找位明医见习,看他如何取穴,如何施术,并自己多练习,相信半年左右总能学到几招的。当然,针灸入门容易,若要用针灸治疗重症大病,则非数十年努力不可。

 

有人问,针刺与艾灸哪个效果好?二者合称针灸,但临床应用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针刺以泻邪为主,多用于邪实诸症。当然针法有补有泻,善用针刺能调和阴阳、舒畅气血、平衡脏腑、改善神志,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灸法要在以艾火扶阳通阳,多用于阳虚寒实及久病体虚。且灸能培元固本,养生保健用灸甚好。

 

服附子后时会出现四肢麻木,或唇舌麻木,或昏眩,或吐泻等反应。由于病人的体质、病症、处方用药各有不同,出现这样的症状既可能是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亦可能是中毒反应,需马上停药,必要时要抢救。一般来说,若脉搏、呼吸平稳,多属瞑眩反应;若呼吸心跳加快,甚至脉搏有间歇现象,则是中毒反应。

 

 

临证处方用药当根据病证用动药、静药,或动静结合。比如,小儿先天不足,肾气虚弱而不能生髓,导致囟门应合不合,当治以滋肾充髓,用六味地黄丸,虽是静药,不惧其腻;寒邪内伏三阴出现发烧,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虽是动药,不惧其散;人参败毒散治时疫,于大队辛散中伍以人参,则虽辛散而不伤正气。

 

艾灸若不想留下大的疤痕,亦可用以下灸法:把陈年艾绒搓成小圆椎形的艾柱,如大米粒或米粒的一半大即可。先在要灸的穴位上用生姜或大蒜片擦一下,然后把小艾柱放在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柱烧到底时会有刺痛,可用镊子马上移去,或用姜或蒜片把它压灭,这是一壮。我自己常用此法,每次每穴灸一至七壮。

 

灸法能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疏通气血,最适合于一些慢性病症如高血压、风湿病、糖尿病、肿瘤、肌肉萎缩、中风、闭经等自我施术。先需请明医面诊,并定几个穴位,教会如何用灸法,就可以回家自己操作了。我认为几乎每个慢性病人都可用灸法,且灸法简单易学,若操作恰当,甚至无甚疼痛,且能收到显效。

 

艾性温而内蕴纯阳之气,能回垂绝之元阳,善通久滞之经络;走手足三阴,起阳气,祛寒湿,活气血,调脏腑;温中阳以开九窍,透诸经而治百病。艾灸效力极大,久病阳虚最为适宜。既能强壮身体,用于养生保健;又可祛邪治病,施于大病小病。善针灸者不仅知针,亦必不能忽弃灸法。若能兼精汤药,则百病莫逃。

 

针刺的范围很广,不是只有毫针,还有芒针透刺,有火针,有锋针刺络,有皮内针,有皮肤针等等,而且,刺激的不仅有穴位,还有病变部位、有反应点、有循经远端的皮部等等;穴位既包括常规经穴,还有奇穴,有各个全息反应穴。擅针者,不仅需辨经识穴,还要掌握各种用针手法,需识气血逆顺,且需辨病辨证。

 

针灸自古就是重要的治病手段:《内经》中的《灵枢》是针灸专书,且《素问》中亦有不少针灸内容;古人强调一针二灸三服药,把针灸作为治病的首选,主张必欲治病,莫如用针、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古代名医在精药的同时,多兼精针灸。且不管是治小病还是大病,针灸多有速效之功。

 

若不懂针灸,您可能不知道: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大部分在谈针灸;历代良医不但精研汤药,更兼通针灸;针灸能治病,不管是大病小病还是急症重症,也不管是内外妇儿伤科诸病,皆有效验;针灸不但能治病,还能养生保健,且无药物的毒副作用;针灸疗效最速,往往随手见功,应针取效。

 

胎儿以脐吞吐母体之生气,故囟门开放以得天气;而出生后以肺司呼吸,以鼻开窍于上得天气,故囟门渐而闭合。囟会穴在囟门处,此穴能宣通脑窍,最善醒脑祛邪。凡取此穴,需先辨虚实,扪之觉有突突灼热,是为实证,乃可针之。扪之不热者,是属虚证,只灸勿针。亦可以上星以代。小儿囟门未合,切不可针刺。

 

宋代大医王执中著有《针灸资生经》,其中所列临床经验用之多效。其有“有人久患头风,吾令灸囟会即愈。”此穴最善祛头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袭阳位;头为人身最高,为诸阳之会。若外感风邪,侵袭脑窍,出现头痛、目眩、鼻渊、鼻痔、嗜睡、小儿惊风诸症,皆可取囟会。实证用针刺,虚证用艾灸,多有速效。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二)

 

〔五运六气〕

 

一、理论

 

节义颇多。一者草木有节,为枝叶之所傍生。节者,气之所聚,筋脉所腠,故得畅茂条达;二者四时有节,为阴阳寒暑转移之机。节者,四时之间隔,天地气机因节而顺接,并循环不休;三者为人有节,善护名节,守节行世,此历代楷模。节者,天地之正气,为处事之操行,行世之典范。自“节”中可悟摄生之意趣。

 

每个时辰都有相对应的脏腑,脏腑有其所属的经络,每条经络都有原穴,因此每个时辰对应着一个原穴。原穴能调原气,原气源自肾间动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任何按固定时辰发作的病症都与其相应的原穴相关。比如上午7至9点属辰时,为胃主时,对应于胃经,其原穴为冲阳,那么逢辰时发作的病症都可取冲阳。

 

中医有时间医学,是“天人合一”理论的临床应用,我常用子午流注取穴法。此法要求首先判断真太阳时,这不是北京时间,而是与各地的经度有关。比如,南宁的经度是108度21分,比标准北京时间晚46分钟;我在因斯布鲁克工作的诊所经度是11度14分,比标准东一区时间晚15分钟。另外,还需考虑夏时制的时间。

 

每年都有24节气,还有五运与六气的交替变化,不同的时间各有其不同的五运六气属性。比如以2014年为例,按五运来分析,则6月15日至8月30日,主运为太宫土;若按六气来分析,则7月23日至9月23日主气为太阴湿土。五行循环是相生而运行,虽然某一天所分配的五运与六气的五行属性不同,但都属相生变化。

 

医与易皆源自天文,二者同根。易理即医理,自易治医则渊源清晰。何谓易?日月谓之易,太阳与月亮所构成的这个体系即是易。易有三,简易:大道至简,生命不过阴阳二气的交替变化而已;变易:万物生命都是运动变化着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交易: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三易完全可作为中医的指导思想。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生理病理亦必与天地变化相应。因此说,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反过来讲,天地又是一个大生命,人是大生命中的一个小分子。我们要在大生命之中保持健康,就要了解天地的运动法则。中国古贤观天则地,应之于人而创建了中医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天人相应”,若舍此不是真中医。

 

按一年四季来看,立冬为冬天之始;若按六气划分,则立冬仍属五之气阳明燥金,要到小雪则主气变为太阳寒水。由此说,立冬之后的十五天里,燥金与寒水二气共同主时。再者,2014年五之气的客气为少阳相火,主运为太羽,客运为太徵。也就是说,此时有五种不同的气机搏杂其间,作为良医,需明晓天地的变化。

 

 

 

二、应用

 

 

有人晨起就咳嗽,朝则为春。肝属木,于四季旺于春,于一日旺于晨。清晨之时,肝气最旺,因此凡于清晨定时发病的多与肝相关。比如清晨咳喘当属肝火犯肺;清晨心痛与肝火冲心相关;清晨腹泻则为肝气乘脾;清晨抽筋属肝经自病,等等。以“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诸如此类按固定时辰发病的都可做如此分析。

 

每个时辰都对应着不同的经络,若能按时辰选取相关经络的穴位,则既有经穴本身的作用,又有对应时辰的叠加效果,可更好地调理周身气血。医生多是白天诊病,细细算来,白天只有辰巳午未申酉几个时辰是上班时间,若能根据病证需要选取相关时辰所对应经络的原穴或本穴,配合辨证常规取穴,当可增加疗效。

 

人与天地相应,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天即天真之气,癸即壬癸之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女子水旺则月经按期而至,以像月之盈亏,如有约定,如潮有信,不失其期,是为月信。月经为血,通于水,应之于坎卦,故为信。人身有交信穴,居内踝之上。信即肾水,交信者,交通肾水之谓也。因此,交信最善调理月经。

 

我们的生命活动基本上是按正弦波动的,有高潮期,也有低谷期,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生理变化。有时受天气、情绪、饮食、运动或药物等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某些类似病理的表现或体征,但这并非真正的疾病,只是正弦曲线的正常波动而已。因此要动态地看待疾病,有时疾病不治亦可自动痊愈,其道理即在于此。

 

受天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是有节律的,而且每天、每月、每年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律。每天有白昼夜晚;每月有月圆月晦;每年有四时更替,因此各有其正弦波变化规律。由此说,生命是动态的,生理与病理也是动态的。比如,偶然体检发现有肿瘤,并不意味着真正患癌,过一阵子再查可能又没有了,其道理即在于此。

 

生命的节律与太阳相关。比如,白天则人气健旺,精神清爽,夜半则人气衰退,精神困倦;从病理来说,不少病人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即是机体阳气受太阳影响的反应。古人把一天为分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着十二个经络与脏腑,产生各自不同的生理与病理变化。故明医治病,总离不开观察太阳。

 

生命的节律与月亮相关。多数女子的月经周期与月亮的盈亏呈同步反应,即朔日开始来潮,望日开始排卵。若在与月亮盈亏周期相反的时间里怀孕(即月圆时来月经,月亏时怀孕),易发生宫外孕、流产、早产,并易出现胎儿发育不良。并且,望月女子月经出血量成倍增加,而在月亏的情况下月经出血量相对较少。

 

人居天地之间,亦必然受天地影响。比如,每天的不同时辰对应不同的脏腑经络。有的病症逢某个时辰即发作,时辰过了病情即自动好转。这样的病症可按其所发作的时辰所对应的脏腑经络来分析,再结合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进行辨证,或用针灸,或服汤药,往往效果不错。这是时间医学和五行理论相结合的辨治思路。

 

生命活动是正弦波动的,且年月日各有其波动规律。作为病人,要充分理解这个生命波动规律,这样才不会被偶然发现的检查结果所吓到。再如,愤怒后会血压升高;天热会体温略高;久站后会下肢水肿;过度劳累会血糖降低,等等,都不是病,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过性代谢反应。同理,其他大病亦当做如是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60中医的思维模式
针灸——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
针灸密技
我学习针灸的六点体会——治病当首选针灸
董洪涛博士选择中医微博集之六
带状疱疹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