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附件预览

生命因你而动听

育新小学  党玲芬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美国曾经有一位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想找一个既能糊口又不影响自己作曲的工作,他选择了做中学教师,结果终其一生却无法写出什么样像样的曲子来,因为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耗费在学生身上。这个故事来自美国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电影中所说的耗费,大概是我们很多老师的宿命。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说是:“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的命。”我想,这里“命”放大一点说,也就是使命与天职。生命因你而动听,这个电影其实在告诉我们一种成全,这种成全是老师怎样把自己的才华与热情,不断地贯注于工作之中,无数的儿童又是如何因为这样的启迪、点醒、感召,让儿童的生命因你而动听。

有的老师会说,我没有才华,也没有热情,那该怎么办呢?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专业成长的话题。

要谈专业成长,我觉得首先要说说成长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是成长觉醒。德国诗人胡腾有一句诗:“心灵觉醒了,或者便是件快乐的事。”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成长意识觉醒了,教书育人便是件快乐的事。”因为只有个人成长意识觉醒了,才会有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正如微信里流行的一句话:“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一个老师是否拥有成长意识,与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曾问三个建筑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为有名的建筑师。那我们不妨也来问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教书?挣钱?育人?如果单单是教书,我们就很难找到工作的乐趣,一天一天重复着同样的日子,长久了自己也会生厌。如果是挣钱,要么工作会变成一种负担或者压力。如果看成育人呢?我们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特的、有差异的、变化着的生命,那么我们就会对教育心生敬畏,会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懂得更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以能够胜任这个工作。

当然,我们当中很多老师心里是很清楚这一点的,只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柴米油盐的困扰,名利浮躁的羁绊、惰性心理的作祟等等,会成为专业成长的障碍,正因为如此,成长才会更充满挑战。谁坚持到最后,谁才会是笑得最美的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心里明白自己想要走向哪里,要学会规划自己,坚持自我训练。我们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相传那匹白马原来是和一匹黑马生活在一起。有一天,它被玄奘挑中,随其前往西天取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圆满而归。白马向黑马讲述了一路的经历。黑马连连感叹:“走那么远的路,克服那么多的困难,这在我是想也不敢想的呀。”白马却说:“我们俩走的路其实差不多,只不过在我的前方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而你却被蒙上了双眼,原地打转而已”。拥有成长意识之后,方向和目标很重要。湖北特级教师余映潮2007年退休了,他给自己制定了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规划:第一,读100本学术著作,第二,读1000篇国家刊物上的教学论文,第三,写100篇长篇论文,第四,将我的课讲到第80个篇目,第五,将“映潮说课”这个系列在网上发表100篇。我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吧,但是在2010年第二届河南成长力教师颁奖研讨会讲座的时候,余老师这10年规划的指标已经完成了。但是,他说有这个规划和没这个规划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网络上还疯传这样一个故事:“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在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可是,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这就告诉我们: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黑暗的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捱过去,天也就亮了。所谓千里马,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但一定是耐力最好的。可以抱怨,但必须忍耐,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这样,人生才会有希望。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的确是这样,有了成长意识,有了规划与方向,心中还必须做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准备,在自己的内心里建造一个小的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度量权。有部电影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相信在座的很多老师都看过,我几乎每个月都要看一次,我基本上把它视为我一生的教材。主人公安迪是一位银行家,因为被错判入了狱,不得不在牢狱里度过余生。然而,他并没有绝望,他相信“有一种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后来,如其所愿,这位银行家成功越狱。这是一部关于个体自救、关于希望的影片。安迪之所以能够从肖申克监狱里逃出,正是因为空间禁锢了他,而时间又拯救了他,一天挖不完的隧道,他用十九年来挖,一天做不完事,他用一生来做。而我们要救赎的,其实就是我们本身就拥有的。

在座的老师可能会说,那我就没有成长意识,那该怎么办呢?其实成长意识就像我们的潜意识一样,它本就存在着,如果不用心,我们发现不了它。或者说,你发现了这些意识,但是怕改变自己原有舒适的生活,也就当它不存在就是了。那我为例吧,我2008年之前的教育生活也很安逸。我当时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书,已经从教十几年,这些任务我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它们。早早晋升高级,公开课不讲,证书不争,天天有时间就看闲书,qq聊天,写心情文字,网上追韩剧。2008年招教考试来到城里,进入育新小学,一个机会到焦作参加了新教育开放周活动,觉得带着孩子们阅读挺好的,就想要带着学生阅读,就这样一个想法,整个教育生活就和以前不同了。读诗,模仿别人,觉得痛苦。共读,没有解读能力,读不出深度。管理,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每天做救火队员,又忙又累。感觉自己欠缺太多,要补充,要汲取。有这样的想法,我想就可以理解为有成长意识了。这个时候,自己就不是那个装睡的人了,醒了,自然就好办了。老师们这样想想,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一种想改变原来的教学生活的时候,或者过去有,或者今天就会有,或者明天会有。

只是,有了成长意识,我们专业成长是否有可以遵循的途径呢?当然,途径很多,也很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撒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育时报》在通过对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可以补充很多,比如经验、反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公开课、教育行走、同伴互助等等。如果我这些年也算有些成长的话,我觉得我主要受益与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教育行走和反思。

先说说专业阅读,什么是专业阅读,有的老师说我也爱读书,比如《读者》等之类的杂志、小说等,这算不算专业阅读。从内容上说,专业阅读的书籍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教育理论图书。比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教育家的理论书籍,拥有理论素养,才能够指导与教学实践。二是与学科密切相关的书籍,比如名师课堂实录,教学经验等等,三是人文性书籍,比如中外名著、国学经典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角。当然,书的类型很多,每本书都会对我们有不同的启示。另外重要的是阅读方式,我们当做消遣的阅读是不可取的,专业阅读强调的是知性阅读,也就是不能尽信书,不能进不去出不来,也不能进得去出不来,要能够产生思考,能够进行对话,甚至敢于质疑。

我其实感性阅读根是比较深的,向专业阅读迈进的过程也很痛苦,这些年就有了一些小小的读书强迫症,要读理论书,要学会批判性读书,让自己也很痛苦,但发觉久了,觉得理论书真的是很有意义的。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进行知性阅读的方法:

一是元书内化法。“元书与内化”意思是从一个主题生发开去,顺藤摸瓜,开辟出自己的阅读疆域。“元书”,意思即为根本书籍,也可以称之为经典书籍,因为是经典,总是可以接受岁月的冲刷与洗礼,思想也是历经无数读者的批判而熠熠发光的。  《给教师的建议》被称为中小学教师必读的“教育圣经”。这本书基本上涵盖了教学的方方面面,大致可分为六类:教师素养问题、阅读问题、后进生转化问题、思维问题、记忆力问题、学习兴趣问题。读这本书,我最初的方法是,每读一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一篇读书笔记。我从第一节开始逐篇去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针对文中自己有同感的文字,发表议论,举事例,谈自己的所感所想。如此坚持细读了23节建议,却突然觉得自己读来读去只是读出了自己想要读的东西,似乎没有和自己的教学与生命打通。
  然后,重新审视这本书,发觉这本书貌似琐碎,其实自有它的思想体系。于是,我又开始把100条建议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进行阅读。慢慢地,我对这本书也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慢慢地,在阅读这本书的基础上,我也打通了对其他书的阅读。比如在读与学生自尊心、个别对待、评分等相关的建议时,我会同时阅读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等书,并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在读与阅读相关的建议时,我会同时阅读《朗读手册》《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班级读书会ABC》《带领孩子搭上阅读的直通车》《上读书课啦》《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等书,再构想自己班级的阅读建设。

读完这本书,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人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然后我就又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相关著作,如《育人三部曲》《写给女儿的信》等。如此,由一个主题生发开来,顺藤摸瓜,开拓自己的读书疆域,辅助自己对这个作者思想的再认识,以此观照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是做笔记心得。比如荣格《未发现的自我》,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等哲学心理学等书籍,逻辑性强,理论干涩难懂。我一般要分好几遍来走,第一遍,硬着头皮通读一遍,不去想它说的是什么,只了解一个整体框架。第二遍,画出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先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摘抄,通过把作者的话还原成文字的过程,也是对作者思想的一个咀嚼的过程。第三遍,找到可以联想的点,发挥联想,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也可以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相结合,做批注,这个时候尽量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作者对话。如果有可能,写读后感,整体把握全书思想,挖掘一个点写整本书的读后思考。

 三是迁移阅读。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我有意识的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后,刚开始因为缺乏,所以汲取,慢慢地感觉到了阅读的疲乏和枯燥。阅读是自己的事,应该是使生命丰盈舒展的事情,也不必那么强求,必须读什么,或者不能读什么。所以这段话成为我重新拾起人文类书籍的理由,但是在阅读中,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中从文学中也可以读出教育,思维变得更加发散,联想也变得更加丰富。读《红楼梦》,从香菱学诗思考教师专业成长,从黛玉教诗思考如何教语文的问题,从宝钗探春管理大观园思考班级管理,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思考如何做教师,读林清玄《心的菩提》思考教师应具有的心性等等。

接着说说专业写作。很多老师说我不会写,不客气地说其实都是借口。不是不会写,而是不愿写,不会写长,可以写短。专业写作,就是教师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很多老师以为必须一写就成文,必须有完整的结构,必须有华丽的辞藻,其实并非如此,一个小片段,几句话,只要记录,只要思考,就足够了,熟能生巧,久了自然就能顺手了。专业写作有两个特点,一是专业性,这里的专业并不是很高大上的,就是说应该是面向教育事实本身的写作,记录自己的阅读日志、观察日志和行动研究日志等,通过这些日志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二是日常性。就是把写作当做自己的需要并要成习惯,没有量的要求,只需要努力坚持。天长日久,自己的记录就成了有重大研究意义和价值的思想材料。

很多老师都说我会写,专业写作肯定不是难事。其实不是的,但的确是专业写作为我打开了专业成长的大门。我最开始也是只写一些自怨自艾的心情文字的,后来在教室里带着孩子阅读,就记录了阅读的一些故事,然后发觉自己需要补充,就阅读专业书籍,也开始写阅读心得之类的文字,偶然的机会《教育时报》在我的校讯通博客里拿走了我的一篇读书笔记,是我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二节《教师读书的是家居从哪里来?一天只有24小时》的,当时我也苦于读不进去理论书籍,就摘抄一段书中自己觉得有感触的原句,然后写一段自己的感受。编辑把摘抄的段落去掉,只保留了我的感受的文字。那是我发的第一篇教育类文章,并且还发在省报上,我从没想到我也会写教育类的文章。那次发文对我影响很大,我的信心更大了,也用些心思去阅读更多同类的文章,寻找写作的规律或者窍门。时间久了,我发现写这样的文章必须要多读理论书籍,提升理论水平,要有高度和深度,并且语言要严谨且富有逻辑。或许我感性阅读根深蒂固的关系,理论阅读不到位,这样的文章写起来还是很难。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写作,都请大家拿起笔来,不管语言是否华美,不管结构是否严谨,只要能够坚持写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最后说说教育行走。我最近几年跑了不少地方,一是党校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再是我参与了一些团队,比如《教育时报》组织的河南教师读书会,新教育种子教师团队,网络上的全国草根团队,校讯通教育者联盟等,有老师就觉得到处跑有什么意思,好不容易周末休息两天,又出门坐汽车坐火车的跑那么远,累的像个什么似的。类是肯定的,不仅累,多数还赔钱,如果是自己过去参加的活动,比如qq群里全国的草根活动,多数都在外省举行活动,一般都是路费自理,住宿统一解决。但因为这些年外出学习,从中真的受益很多,所以也就不想那么多了。

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小地方,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大,我们就像井底之蛙,一直守在原地就会一直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但走出来后,接触很多的事情和各式各样的人,你会发现原来教育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悲观。你能接受到更多的前沿的思想,你会觉得自己欠缺很多,就想学习和补充。看到一些人,你会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

2012年10月9日,我到四川成都参加新教育写作研修培训班,这次培训颠覆了我的很多思想和行为。培训结束的作业是每个学员写一篇《我的得意弟子》的文章。我的文章表达的主题是呈现一个逐渐从内心朝向卓越的孩子,自己觉得这个主题还是不错的。可是培训班的王艳芬老师找我谈话,指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有关写作技巧,而是从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我在和她的对话中既阐述自己的观点,又反思着自己。王老师说:“回到生活本身,回到人本身,人所有的我都有。真正把这句话体现出来,就能明白我说的意思。”用这样“简单”的标准来看,我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不懂得教育。

张国庆老师,淇县52岁的一位老教师,是读书会中的长者,他也是我们每个人心里尊敬的人,这是因为他的精神使我们折服。他每天4点多起床,开始一天的读书、备课、写教育教学反思,背诵《论语》,每天读书不少于两万字,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笔记或教育反思,并且啃下了很多生涩难懂的外国教育经典,在书上的批注将近万字,时报书卷版上几乎每期都会有他的文章,大家戏称书卷版是张老师的专版。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自己是否会成为名人,而在于是否能够找到生命本质。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本质,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享受到生命的圆满。

当然还有行走中和朋友的读书交流,也是为自己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比如时报社组织的成长力和影响力活动,我们几个读书会的朋友就经常以此为契机,聚在一起,互相换书,你给我带一本,我给你换一本,彼此眼界不同,自然对书的选择也不同,这样我们的阅读面自然而然就有扩大很多。再一起聊聊读哪本书的深刻经历,互相探讨一番,学学朋友的读书方法。如果有可能,便一起到书店去淘些书,以后有机会继续交流。时报社的编辑也打趣说,活动给我搭建了互相往来的桥梁。

只有自己在不停地汲取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自己的教育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进行反思。我今天站在这里,其实心里并没有底气,因为我觉得我徒有虚名。这届学生就要毕业了,可是六年来,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教训,总希望时间可以倒流。比如如果多懂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就会想法设法去解决问题,当上一种研究来研究教育现象。在教室开展一些课程,势必会占用很多时间,但是常规的教学工作一个也不能少,这样自己不会合理安排,就会造成心急脾气暴躁,如果自己的专业更扎实一些,课堂更高效一些,就可以为学生铺垫更广阔的智力背景,也可以把第一套教学大纲学的更扎实。如果能够多为任课老师着想,或者多沟通心里的想法,联合任课老师的力量,那么教室里的课程会更完善,学生生命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果更加信任家长,从一年级起就做好家长和班级的沟通工作,把家长委员会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那么班级活动的开展就会更顺利些,孩子们就能得到更多更广方面的锻炼。等等等等,很多的遗憾,但在另一个角度就是反思,反思便能够促使今后教学工作的进步。所以,我觉得反思也很重要。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很多,会因为人的不同而不同,但我们需要明白一点的是,专业成长最终的落脚点在教室。当我们自身的成长促进了教室里孩子的生命成长的时候,教育才算有了根,到那个时候,如果说生命因你而动听,我们或许会有些许的教师专业尊严和自豪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专业成长之思考(一)
走出教师专业阅读的误区
青年教师成长指南——《教师成长力》书评
潘书朋:带上思考前行,做一个不再瞎忙的教师(七)
转存!青年教师的读书方法
新教师如何少走弯路?这10个建议一定要收好!(老教师同样受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