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本课程开发急需思维升级(隐藏
——全国校本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
□ 本报记者 王占伟 郭 瑞

前不久,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首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全国“梦想中心”的校长教师代表、获奖单位代表、基金会捐赠方代表、部分教育局领导、大赛专家评委200余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道与术。

本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共收到1752件作品。专家评审委员会共评出特等奖10名、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优秀奖80名、组织奖10名。(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名单详见本版)

“剩者为王”带来的挑战

跨界是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颁奖典礼之后,参与“课程·教育·人”高峰论坛讨论的嘉宾,既有企业家,又有教育专家,还有基层校长。

教育应该为企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对此,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为民提出一个关键词——“剩者为王”,即最优秀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能成为企业中坚力量的往往是那些有意愿、有定力、有毅力的人。

“什么因素能让人最终剩下来?就是一个人的定力、精神,所以,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东西还是价值观。”孙为民以世界著名的圣家族大教堂为例进行了说明:该教堂始建于1882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建了130年了,但要完工还需要40年。“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为什么不绝望?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和创新,而团队和创新是与价值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最好的团队是军队,把一帮怕死的人组合在一起,大家就不怕死了,这就是团队。”孙为民说,“企业的竞争是残酷的,对企业而言,创新很重要。企业有不创新死的,也有创新死的。所以企业创新要追求有效创新。”

作为跨国公司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总裁,刘渊对全球人力资源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对中外年轻就业者所做的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中,想成为管理者、领导者的比例远远高出国外,希望在工作中有自主、独立空间的极高。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愿意独立面对压力和智力挑战的却远远低于国外。“这个被中国教育忽略的重要问题”,让与会者陷入了深思。

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刘渊分析了年轻就业者的一个致命短板:企业要求员工关注客户,但现在的学生在这方面很欠缺。很多学生自己很能说,但不能也不会听别人说,不怎么关注别人的立场。“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去谈判,因为谈判是需要相互妥协的”。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呼应:刚刚出来的一份中国财富调查报告表明,中国亿元资产以上的民营企业家中,有27%的人已经办了移民,有47%的人正在办移民。这些民营企业家办理移民有三大原因,而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中国把GDP的4%投入教育的结果是,74%的精英阶层要离开我们,要离开这个国家,去选择一个更好的教育”。

在报告的结尾,潘江雪播放了汪峰的歌曲《存在》: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我该如何存在?

“别人走了,我们不能走。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生存在这里,我们必须彼此联结。我不走,因为这是我的家;你们不走,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把彼此的梦想相连,我们就能触动改变,而这就是我们彼此存在的证据。”潘江雪的真情演讲和担当精神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能否开发提出问题的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回应了“教育应该为企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18岁之前到底给学生什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只是教育的其中一个方面而已。教育是复杂的,因为牵涉到多方的利益。中国18岁以下的学生大概有2.5亿,但吃教育饭的人却远远超出2.5亿。

“学校有更好的课程,学生才能有更多的幸福。”在崔允漷看来,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其实很简单、很具体,比如不要半夜起床,上午8点钟才到学校,等等。学生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是经验性的教育太多,课程就意味着教材、考试、做不完的作业,学生要学的课程太多,成人喜欢的课程太多,学生自己喜欢的课程太少。“人要幸福,必须要生得有意义、活得精彩,不能只有‘生’、没有‘活’的教育。”

谈及创新能力培养时,崔允漷提出,可不可以开发一门提出问题的课程,“从一定程度上讲,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老板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是打工仔的能力”。

大会发言时,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李炳亭明确提出,教育的问题很多,但教育人更需要从自身做起。教育人要善待孩子,不能以爱孩子的名义剥夺孩子。这和体制没有什么关系。

李炳亭说:“如果学生身体合格率很低,这简直就是一场不可饶恕的罪孽。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如果教育人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话,即使国家GDP第一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教育人必须守住中国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有教育良知的人必须团结起来,让课改成势,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他呼吁教育者要做到三个尽可能:尽可能对孩子好一点。教育就是认识儿童,从儿童出发。尽可能少讲一点。教师少讲一点,就意味着让学生多经历一点。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替代的就是经历。尽可能学会利用学生。“利用”可以是个褒义词。学生就是学习资源。

 

不要以为懂教育就懂课程

“不要以为懂教育就懂课程,课程是教育专业化、科学化的产物。教育的历史基本上是与人类历史同步的,而课程只有100年的历史。课程是科学,课程的问题需要专业共同体来解决。”崔允漷的提醒在大赛作品分析环节得到了验证。

虽然本次大赛明确说不受理以国家课程的学科课程命名的校本课程,比如“语文校本课程”“英语校本课程”之类的作品,但仍然收到了不少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校本课程以及学科竞赛类的、违背政策补习国家课程的校本课程,基本没有进入评审环节。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胡惠闵教授给出了理由: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想的课程,一类是正式课程,前者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后者可理解为课堂上正在教的学科课程,一般被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现实中,正式课程的实施往往与理想课程的定位有比较大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个距离,就需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来辅助正式课程,以接近理想课程。因此,校本课程主要是社会性课程,而不是学科课程。所以,本次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凡是和正式课程相差不大的,基本上不纳入评奖范围。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教授代表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了点评。

吴刚平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政策。有校长在大会自由发言时谈到,他们减少了思品课程的课时来上梦想课程。对此,吴刚平说:“这样的表述是很不准确的,你本意是梦想课程可以成为思品课程的课程资源。所以,你不存在改动国家课程的问题,你是在更好、更有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目标太大,空话多;二是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脱节;三是表述不规范,主要在表述教师做什么,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做什么。

对此,吴刚平指出,课程目标有三个关键词:第一学什么,第二学到什么程度,第三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开展学习。课程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课程内容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匹配,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活泼。

对于基层校长、教师普遍关心的校本课程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问题,吴刚平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不是“三类目标”,不是在具体的一次活动上体现出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目标的第三个要素——条件与方式来实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过程,学生合作、参与、体验的过程就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能在“讲授”上演绎

既然校本课程的定位是社会性课程,那么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不应该是教案,而应该是一种行动方案、活动设计。

在胡惠闵看来,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校本课程一开始就应该是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而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校本课程千万不能在“讲授”这条线上演绎,而要在“自主”这条线上演绎,一定要突出自主探究。“教师要做的不是背着、抱着学生走,而是看着学生走,又不能让学生走错,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走到十字路口时,准备好足够的课程资源”。

胡惠闵认为,现在知识学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用不恰当的方式在开展学习。所以需要特别关心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开展学习。“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还是提供材料让学生读并总结出答案,或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思考、总结出答案,这就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条件与方式”。

“我们习惯于用简单的方式学习困难的知识,而西方习惯于用困难的方式学习简单的知识。”在胡惠闵看来,校本课程的实施如果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学习最难的内容,那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校本课程应该用困难的方式来学习简单的内容,也就是要真正转变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校本课程的价值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学习的条件与方式。所以,校本课程的好坏,不在于编写了多少本教材。校本课程一开始就应该是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课程主体应该是学生。活动方案中,教师应该退出主舞台。

本次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的参选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评价设计是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这是应该注意的,因为很容易回到学科课程上。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淡化纸笔测验,代之以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主要以作品展示的方式来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胡惠闵说,“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调节、拓展。如果把校本课程当成不考试的国家课程,那一定是失败的。”

身体学习是最好的学习

校本课程怎么开发?教师如何专业成长?在点评校本课程案例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良华教授提出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劳动”。刘良华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劳动。一种手工劳动就是对孩子身体和智慧的一种拯救。“中国有个词叫心灵手巧,我更愿意把这个词变成手巧心灵。人一旦经历手工,就会变得聪明。所以,我推荐个词叫‘上手学’,所有的学习都应该让孩子有身体感,有实际操作”。

第二个关键词是“身体学习”。在刘良华看来,无论开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无论学什么知识,如果能让孩子用身体学习,那就是最好的学习。“所有知识学习的秘密都隐藏在技能学习之中,所有技能学习的秘密在于授人以渔不如由人以渔。”由人以渔就是让人自己去钓鱼。钓鱼的方法是不可教的,最好是由钓鱼者亲自体验。渔王的儿子往往不会钓鱼。

他认为,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数学的学习也需要用身体学习:比如编数学口诀、搞数学操作、做数学实验等。

对于有些校长“校本课程是先学后做还是先做后学”的问题,刘良华说:“我对建构主义深信不疑,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建构,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人说,‘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这要不要探究?把这个知识记下来,和去北京做一次旅游,这两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总是不遗余力地鼓励校长和教师推动学生自学。”

由此,他进一步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是让教师推动学生成长。研究儿童,研究儿童学习,就是教师最好的专业成长。”

第三个关键词是与身体学习相关的“直觉教育”。刘良华认为,成人要敬畏、欣赏儿童的学习。当成人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秘密时,就去看看儿童是怎么学习的。“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为什么是成人之父?因为儿童纯粹,儿童天真无邪”。

“最好的学习,不是老师教,而是儿童间相互学,是伙伴之间相互观看、体验。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儿童召集起来。”刘良华说,“孩子需要重返乡土,如果我办一所学校,我一定要让孩子有时间光脚走路,接触泥土,让孩子亲近土地。我一定不会让学校的操场变成塑胶跑道,而要让操场上长出小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构建学校“大语文”课程体系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反思
【解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校课程设计与儿童个性化发展
2016年山东省事业编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类真题及答案解析
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