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一:裹锋与连续书写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上古人类用兽毛做毛笔之前,曾“以竹挺点漆而书”,即指嫩竹尖上的绒丝为毫。古代笔毫有裹在笔杆外延的,亦有有将笔头剖成数开,将笔毛夹于其中的。
  当时古人不外乎用的是碳、墨、漆,即一些矿物质颜料。为了能聚多些墨或颜料在笔端,一次可多画几笔,笔画又可相可细,古人便自然选择用兽毛或质地相似的植物材料做毫。人类使用工具的习惯和方法。必然是从实践中总结,优胜劣汰。我用不转笔与转笔两种方式试了一下,果然效果各异:
  前者写不了两笔,笔毛不是扁就是开叉,需要不停地把笔毫舔尖。后者笔锋始始终是裹着的,可以连续写多字而不用舔笔。即使笔锋开叉时,依旧可以写出清晰的字。这正旱古人笔法萌芽的最初动机之一。
  我们可在三干多年前的殷周青铜器的象形文上看到明显的转笔痕迹。或能追溯到更早,比如在红山文化的彩绘陶罐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徒手绘制的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这就是后来发展成商周青铜器上具有代表性的饕餮纹、云雷纹、夔纹等的雏形,均呈螺旋式、圆转的对称纹路。
  只有将笔杆左右转动,才可能将笔毫随时裹住,既快速又匀称地画出这样的线条。正是由于笔法的起源,才造就了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图形。不信,我们动手试试?
  人类是聪明的,文字起源一开始就走上了“便捷”之路。
  当然,还有动机之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云:书法以用笔为上
被古人说得很玄的一个笔法,原来是这样的意思,“笔贵绕左”解析
这种用笔法接近于古人用笔,不过告诉你后一学就会!
花里胡哨的笔法有用吗?也没见古人留下什么砸笔跪笔之类的记载
对比《墙盘》《毛公鼎》,篆书的不同结构特征丨三品课堂
13.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二:没有依托的书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