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战国史—全言著(13):走向正轨

 一 关于本书

从去年开始些《日本战国史——全言著》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将这样一段不为国人所熟知的历史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出来,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做到了几点与其他相关书籍不一样的地方:

1.让出场的人物降到最低。以往有关日本战国史的书本中,作者往往精益求精,有时甚至在描写一场战役时从司令写到了排长。由于全言才疏学浅,把握不住如此精细的资料,再加上本人只是想要推广战国历史,阐述自己的历史观,所以没有刻意引用过于详细的资料,以致贻笑大家,惭愧之至,敬请谅解。

2.尽量不使用日本专用词汇。在之前的12个章节中,可能读者很少看到一些有关日本历史的专有词汇,比如“大名”、“石高”之类的。之所以这样,实在是因为我们很多国人对日本历史不甚理解,所以我不得不在本书刚开始的时候用“诸侯”之类的词语替代那些我们中国历史上不曾有的词汇。但是,随着历史的推进,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渐引入这些词汇——毕竟还是日本的历史,我们终归要融入他们的文化,所以我将会在本章的最后列出一些专有词汇的解释,然后在后面的章节里逐渐用这些词替代暂用的那些普及词汇,这也算是本书走向正轨的第一步。

3.有关编年体的几个问题。编年体和纪传体是史书的两大体材,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记述方式。一般而言,纪传体脉络比较清晰,也更容易掌握,而编年体容易使人逻辑混乱,甚至分不清主次。但是,编年体的一大好处是,它能够让人们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更为明了,把握住各历史事件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在读史书时往往会因为情节的吸引而忽略了理性的思考,在人物的演绎中迷失对事件的理解。事实是,历史人物创造历史事件的历史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做出的,而理解这个环境甚至比欣赏这段历史更为重要。

当然,这是我个人所认为的读史的意义:以史为鉴。个人有个人的历史观,即便仅仅是因为娱乐、抑或仅仅是为了想听几个历史故事来读史,都是非常正常而且值得肯定的事情,没有什么孰是孰非。我只是认为:如果能够在读史的时候读出一些心得,比如看了日本的历史而引发一点点对本国民族历史的思考的话,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由于编年体的难以把握,所以本书由此所出现的问题也数不胜数,这里还请各位多多包涵,欢迎指出我的错误,届时不胜感激。

不管怎样,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历史爱好者,不论是现在对日本战国史还是小时候对三国的历史,都是发自最单纯的对历史故事爱好——故事,过去之事,历史也。站在这个角度,我希望喜欢历史的人越多越好,所以在这里我希望自己能为推广历史做出自己最大又最卑微的努力,在前进的道路上与最多的朋友相互交流——愿君与我共勉。

日本战国史的正轨

到目前为止,即应仁之乱结束,我们的日本战国史已经走完了第一个阶段,一段新的历史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日本版的“春秋战国”,规模虽不及中国,但精彩程度丝毫不会逊色。虽然我们无法忘记,这是一段日本人民的血泪史,有无数日本人民为这个时代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这段历史也是黎明前的昏暗——等这个时代结束后,全日本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回归历史的正轨,而日本民族在这个时代中所锤炼出的精神,将会永远伴随他们,最后帮助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走向世界的前台,引领整个亚洲。

那么,应仁对日本战国史乃至日本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我认为,其历史作用主要在于对日本旧有体系的大摧毁,进而在摧毁中迈向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现实层面的。由于应仁之乱,室町幕府威信骤减,再也恢复不了3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的权威,无法在全国层次上保障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使得那些既得利益者失去了保护自己的权利的屏障,只好被迫在相互争斗的高竞争环境下改革,寻找强国御侮之道(比如朝仓孝景)——要么改革,要么灭亡;而与此同时,下层地主阶级或农民阶级在这样一个失去中央集权的时代纷纷揭竿而起,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找救世之道(比如本愿寺莲如)。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其所提出的主张大都是领先于那个时代所旧有的,在历史层面上大多是进步的、顺应历史潮流的——凡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都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二是观念层面的。由于斗争的风起云涌,日本旧有的等级观念之类的思想遭到严重冲击,新的进步思想在孕育并为几乎所有日本人民所接受。旧的思维定式的打破使得日本人民能够进行一次思想解放,一些不成熟的自由、民主思想开始萌芽,整个日本民族开始在思想上接受新的洗礼,并在矛盾中得到新生。

其实以上分析可以算作是整个日本战国史的历史作用,所以我几乎不想在本书完结之时(如果有的话)再来总结这些。但是,我们要看到,历史是尊重“最先”的人和事的。美洲大陆一直存在,但只有哥伦布发现了之后我们才真正明白了其价值。日本战国史也一样,只有应仁之乱的爆发,才能将整个日本带入战国时代。有可能它不会在应仁年间爆发,它可能会被后世称作“文明之乱”、“天正之乱”,但是偶然的因素使必然发生的事情在偶然的时间爆发,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这个偶然,尊重它的价值——这大概就是应仁之乱真正的历史意义吧!

随着应仁之乱的兴起、发展以及结束,我们有幸看到了第一代“下克上”分子的积极行动(如朝仓孝景),也嗅到了第二代的正在崛起(如伊势长氏)。正是在“下克上”这一主题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友人们用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当然是属于日本人民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属于我们所有人类。所以,为了更好的继承我们先辈们所留下的这份遗产,让我们继续对它的深入吧!

本章完。

【附】日本战国史常用特殊词汇解释(可能有所遗漏,暂时收录这些):

1.“下克上”:顾名思义,就是以下克上(废话)。这是日本战国史整个时代的主流,具体表现在子弑父、臣弑君、兄弟残杀、同族相灭,其出发点和目的一般都是利益(确实也有喝高了的),其手段一般都很残忍(似乎没有不残忍的),其结局一般都很悲惨(输赢双方都是)。我们无法全面地评判“下克上”这种行为,放之于全人类的角度显然是不对的,但放之于战国这段历史则是当时所必需的,而每个具体的案例都是要具体分析的,不能笼统概括,否则难免会犯情感偏差和理性错误。

2.石高、贯高:战国时代的领主们计算年贡额度,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石高制”和“贯高制”。前者以粮食为标准,石读作“担”,本是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后来转作容积单位,一石也即一斛,合十斗或一百升或一千合;后者以货币为标准(当时日本国内不铸钱,用的都是中国外流过去的铜钱),一贯即一千文钱,后来“贯”这个概念在日本也转化为重量单位,一贯仍等于一千文,而所谓重量单位的一文,就是指的一枚开元通宝的份量。

在咱们粗略想来,理当是商品经济较发达的近畿地区采取贯高制(因为流通的钱多),而主要的粮食产地则采取石高制(方便征收米粮),然而事实上的情况正好相反。封建大名才没有那样温良谦恭,他们既需要米粮来养活家臣,也需要钱币去购买领地内不出产的各种物资,诸如铁砲、马匹等等,所以农民越是缺什么,他们反而越要收什么。

比如日本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关东平原,小田原北条氏一直采用贯高制,规定相当额度的年贡要用钱币来上缴,至于老百姓怎么搞钱,他们就不管了。此外贯高制还有一种来源,即从守护大名时代起,就经常临时征收“段钱”,即按段(土地面积单位,又称反,一町等于十段)收取土地税,等到庄园制逐渐崩溃,庄园领主征收年贡越来越困难,相反守护大名的段钱来源却日趋稳定,于是就把段钱的征收恒定化,并扩展到领内一切土地上去。因为段钱最初便是以钱币来缴纳的,因此维持传统,逐渐发展成为了贯高制——贯高制对战国大名摧毁残余庄园势力,完善领国一元化统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强制征收钱币年贡,甚至强制征收质量好的钱币为年贡,使得农民们不堪重负,纷纷逃亡,因此贯高制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战国大名们又被迫逐渐转向石高制。等到丰臣、德川政权先后统一日本,则石高制也就在全国范围内固定下来。后世对于战国大名的领地大小、财政来源,往往用年贡额来推测和计算,一般也都采用石高制。

石高制还分表高和实高两种,所谓表高,是指中央政权检地后所确定的年贡额,而实高是指封建大名所实际能够征收的年贡额。天下统一以后,大名们将主要精力从对外扩张转向内政开发,领内年贡数日益增加,中央政权却不可能每年都检地核准,所以实高和表高往往差着十万八千里。

打个比方来说,从庆长三年(1598年)到天保三年(1832年)这近两百五十年间,陆奥国的石高增加了七成,出羽国增加了三倍,日向国增加了一倍八成三,摄津国增加了一成七,山城国增加了零点二成,大和国增加了一成二——越是边远地区,越可开垦新田,增加石高,发展速度很快,畿内陆区则没多少发展空间了。

再打个比方来说,伊达政宗受封大片南部陆奥的土地,主城定在仙台,再加上常陆国一万石和近江国一万石,宽永十一年(1634年)计算的表高为六十二万石。然而事实上到了政宗晚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大力开垦荒田,仙台藩的实高已经接近一百万石了,时人俗称为“仙台百万石”。

(引自赤军《宛如梦幻》)

3.名、大名、小名、大大名:简而言之,这三个词转化为现代词语就是“地主”、“大地主”“小地主”和“超级地主”的意思。大名和小名的封地一般是以一万石为分界线,大大名一般是领地超过了一百万石的地主。石高越多,能养活的家臣和兵就越多,实力就越强,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用石高的多少来比较大名之间的实力强弱。

4.剖腹、肋差、介错:公元989年的时候,当时的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剖腹一般使用一把短刀,三十公分到六十一公分长的剑,武士(与武士刀成对)及足轻都有佩带,俗称“肋差”。

标准的剖腹一般身旁都有“介错人”在。这“介错人”手执大刀(武士刀),等切腹者在肚子上横切一刀后,立刻手起刀落,将切腹者的头部砍下,这样可以减少切腹者不少的痛苦。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战败了的武将,一屁股坐在地上,敞开上衣,拔出肋差,然后对身边的随从说:“请你为我的介错吧!”言外之意,就是请他砍了他头。切腹者对于自己的刀法亦得讲究,深入有一定的分寸,绝对不容许五肠流出腹外,如果做不到,就被称为“遗憾腹”,有失武士的风度了。

5.讨取:前面已经介绍了,就是斩杀了敌将的意思。日本也是按军功受赏的,在战场上看了多少脑袋就记多少功,后来也改成砍耳朵了。但是,只有砍了对方统帅或者大将(总之要是领导或领导子女)的时候才能算做是“讨取”。立下这个功的人往往能受到一般几倍以上的奖赏,并青史留名。虽然不是什么好名,但这是一个武士莫大的荣誉。往往讨取名将的人都是捡了狗X运的,前面一堆的战友战死了,名将也累趴了他才上去,然后不慌不忙地干掉对方——对此我不好发表什么言论。

6.足轻:步兵的别称,多是大名征召入伍的农民,平时务农,战时为兵。作战时通常自备盔甲、鞋,武器十分简便,只能靠从敌方掠夺武器装备后才会改善。

7.旗本:主君直辖部队,嫡系中的嫡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补给充足(这点应该最重要),由主君最亲爱的武将统帅,是各诸侯军队中最富战斗力的。

8.兜:护身甲,通常由四片金属挡版组成。

9.桶川兜:足轻穿戴之结构简单,大量生产的铠甲。前方若有大名之家纹,也称之为御贷具足。

10.道场:传授武艺的场所。

11.艺妓:自少女时期开始训练应对进退,舞蹈,歌唱,以娱乐男人的专业女性。

12.一揆:农民武装联盟。

13.一向一揆:十五世纪的军事性宗教团体。这个名词本义为暴民,暴民透过军事行动往往能取得一定的权力。

14.殉死:忠心耿耿的家臣、侍从追随领主之死的自杀行为。

15.死谏:以死抗议。

16.武士刀:刀身长的双手剑,微弯,被视为侍魂,经常与胁差一起佩带。武士刀因其卓越的强度及严密制作过程中现出的刀锋,可做为盾及刀使用。

17.野太刀:重型长剑,比一般刀剑约长百分之二十五。

18.剑后:卓越的剑客,剑后经常会展开武者修行,增进自己的武艺。

19.僧兵:一般用来称呼武僧,但有些是由佛寺征召未受戒的战士。

20.纹:家纹。

21.剃刀:长柄武器,装置单锋弯刀片。

22.南蛮人:1540年抵达日本的西方人之称呼。

23.南蛮兜:南蛮传来的护身甲。由欧洲铠甲改造的防弹铠甲。

24.忍者:刺客、间谍:匿踪之术的实行者。精通使用武器,也擅长用毒及炸裂物。忍者有男有女。

25.女忍:经常假扮为舞者或艺人的女性忍者。

26.浪人:无主武士(当然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称呼)。

27.侍、小姓:战士阶级的成员,替大名效命的战士。在日本,“小姓”一词意为“侍童”,一般料理大名的日常起居,包括倒茶喂饭、陪读待客之类的。我们经常看到电视电影中日本大名会客时会有一个年轻人在他后面或者旁边拿着刀面无表情地站着或坐着,那便是小姓的标准形象了。

28.指物:辨别用之旗帜,插在铠甲后面(就是背后插的那面旗)。上面通常会有家族的家纹。

29.奸细:精通谍报而非暗杀的忍者。

30.试具足:子弹射击测试过的铠甲。贩售时附有弹孔以证明其防御效果。

31.枪:用做防御性武器的长矛,长度依个别大名的偏好而定,但平均约为五公尺长。

32.铠:在众多种类的盔甲中,铠是最典型的武士铠甲,由兜(护身甲),胫当(腿甲),鹤走(胸甲),乌帽子(头盔),袖(护肩)及面当(面罩)组成。

33.火绳枪:亦称铁炮,1543年由葡萄牙人引进,是我们后面要看到的一种威力无比的新式武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日本武士真正的切腹自尽,过程要求非常严格
来看看!日本武士切腹用的刀是怎样的
日本武士为何切腹而不自刎
日本人切腹其实是自欺欺人,大部分人根本就不切!
日本最后一个切腹自杀的人,崇尚所谓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岛由纪夫
史上最疼的“自杀”,至今只有一人能忍受,让日本武士都十分膜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