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3大难临头


内容简介元丰二年四月,苏轼来到了湖州做知州。就在他刚到任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把他投入了监牢。那么,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究竟犯了什么罪?他在狱中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苏轼能躲过这次灭顶之灾吗?

全文:

上一集我们讲到,苏轼初出茅庐,反正是不顺,地方上开始不顺,后来到了中央也不顺,在中央,因为呆得不顺,所以想到地方上去顺,呆了八年,应该说做得还是相当不错,那么,就在他要去湖州当知州的时候,有一个灭顶之灾降落到他的头上,这个灭顶之灾是什么呢?因为苏轼在这好几年当中一直都没有在中央工作,对当时的朝政的局势不太了解。

作为革新变法的领袖人物王安石,在六年的时间里边,先后两次被罢免了宰相,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彻底回到了自己家,闭门著书,支持编写资治通鉴,不问国事,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王安石离开了宰相的岗位,司马光不问朝政,那朝廷里头到底什么人活动呢?那不空了吗?没有。活跃的人物大有人在,主要有三类人。

第一类当然是宋神宗,这时候的宋神宗已经30多岁了,早已经不是那个什么事都要征求王安石意见的小伙子,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推进和困难的不断增加,宋神宗已经变成了一个希望惟我独尊,而不是再需要百家争鸣的这样一个趋近中年的皇帝,他需要有皇帝的权威。

第二类是谁呢?以宰相王珪为代表,这个王珪叫做三旨宰相。什么叫三旨宰相呢?请圣旨,接圣旨,传达圣旨。政治上碌碌无为,但是钩心斗角,拉帮结派,谁的大腿粗,就抱谁的腿,是此人的主要特点,这是朝中的一股势力。

第三股势力是什么呢?是王安石的门生以及他提拔的新人。代表人物是权御史中丞李定,权监察御史里行、书亶、何正臣,这个御史台主要是做什么工作呢?就是负责监察、审理、审讯、监督朝廷官员的,有点儿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监察部。权御史中相相当于监察部的部长,李定,刚才说的书亶和何正臣是监察部的官员,他们都是靠着革新和变法的潮流,走上高位的,对于他们来说,政治利益在哪呢?就是最担心的是像司马光和苏轼这样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卷土重来。

在这里面,像李定、书亶何正臣这不过是一些前台主刀的人物,王珪是个敲边鼓的,宋神宗是平衡旧党人物和新党人物真正的幕后的操盘手,就是这么一种关系。

苏轼有三个条件是具备的。第一,在当时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中,他的名气比较大,声望比较高,在苏轼的身边经常会聚着一批文人学者,对于革新变法,对于朝政点点戳戳,发表一些反对的言论,如果扳倒了苏轼,也就扳倒了这批文人的一个主心骨。

第二,苏轼确实写过抨击新法的诗文。苏轼虽然这一段时间一直做地方官,可他写了很多反对革新变法的诗文,也发表了不少的言论。他距离朝廷的地方远,可他声音大,是个大喇叭,把苏轼给扳倒了,等于就把这喇叭给堵起来了,这是第二。

第三,苏轼有重返朝廷任职的趋势。宋神宗虽然很不满意苏轼的反对新法,可我前面说了,宋神宗对苏轼那是非常欣赏的,徐州抗洪抢险得到了宋神宗的嘉奖,老百姓也对苏轼非常地称赞,一时间,里头大有重新回到朝廷重新任官的趋势,这对于李定、舒亶等人来说,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不能让苏轼这样的人再次回到朝廷。不但要把他扳倒,最好能至之于死地,这就使得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失去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起码失掉一员大将,对于巩固自身的地位,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就拿他来开刀。开到不能乱开,开国的皇帝北宋有规矩,不能因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发表言论、出版诗文集而杀头,这是祖宗家法,那怎么办呢?好办。

苏轼不是到湖州了吗?按常规,凡是官员新到任所,就得给皇帝写一份上表,苏轼的这份上表,实际上是一封感谢信,感谢龙恩浩荡,赐于我这个官职,本来是个常例,这份上表叫什么呢?叫湖州谢上表,李定等人把这篇三百多字的上表,研究了四个多月,总算给研究出点名堂儿,由何正臣首先打响第一炮来。他说,苏轼在这个上表里面,处处讥讽朝政,标榜自己。

第一,苏轼说自己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什么意思?我这个人,个性特别古怪,名声又很微弱,才疏学浅,别人都有所长,只有我毫无所长,只有所短,这是什么?这是正话反说。想要标榜自己,先说自己不行,其实是要借机抬高自己,打击别人,这是第一条罪状。

第二,苏轼说自己,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我自己这个人生性愚昧,跟不上形式,跟人家那些提拔快的官员没法比,也跟不上去,皇上看我这个人老了,没用了,也不会生是非,所以派我到地方上去牧养老百姓,实际上就是到地方上去任官,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跟不上新提拔的干部?什么叫年纪大了,就不会惹事生非?难道我们新提拔的干部都是惹是生非的?你这就是对革新变法的干部进行人身攻击,罪状一条,算上。

李定,我刚才讲了权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的首长,终于赤膊上阵,指出苏轼有四大该杀之罪。哪四大该杀之罪呢?

第一该杀之罪,苏轼不学无术,不过偶然考科举,滥竽充数,浪得虚名,三番五次诽谤朝廷和皇帝,行地非常仁爱,宽容他,希望他自己悔过自新,不料,他变本加厉,毫不悔过,该杀。

第二该杀之罪,苏轼无视朝廷,说苏轼面对朝廷之上,口出狂言,傲慢无礼,影响很坏,弄得中外人士都知道,该杀。

第三该杀之罪,苏轼的言论蛊惑人心。说苏轼所做诗文,蛊惑人心,影响了圣上对百官和百姓的教化,该杀。

第四该杀之罪,苏轼诋毁圣上声誉。苏轼是个读书人,应该明白有君臣之礼,诽谤圣上就是死罪,但是因为他自己的私利没有得到满足,埋怨皇上,抱怨皇上,所以,公开诋毁圣上的声誉,该杀。

连续四个该杀之罪,这个导火索的火一点着直接烧到皇帝头上,苏轼不死也难,不死也是半死。我刚才讲过,神宗是平衡新党和旧党的操盘手,现在他手里拿着这个天平,这个天平怎么办呢?就开始倒,倾斜,朝着谁来倾斜呢?朝着李定,他下了圣旨,让他们查一查,到底怎么回事这个人?把这个案子交给御史台,也就是我刚才说的监察部,审理这个事,李定等人一听,精神振奋,总算有事情做了。马上派亲信叫黄埔遵,带着两个士兵和自己的儿子,星夜快马加鞭,赶奔湖州,7月28号,黄埔遵到达了湖州,手持笏板,带着两个士兵,直接闯入衙门大厅,苏轼毕竟是个读书人,从来没见过这种局势,他有点慌,苏轼出去一看,黄埔遵脸色铁青,怒目而视,一言不发,僵持了半天,还是苏轼自己先开了口,苏轼就问,说,我知道自己平时的言行多次激怒朝廷,这回肯定是皇上赐我死罪,死我倒不怕,请给我留出时间,跟我的家人告别。黄埔遵盯了他一言,牙缝里吐出几个字说,还不至于。黄埔遵说,立即上路,马上两个士兵过来,五花大绑把苏轼像一条狗一样就拉走了。

到了京城,审。怎么审?先问苏轼,你们家就没有丹书铁券,就是民间传说的免死牌,这个问法有问题,为什么?这个丹书铁券是皇帝特别颁发给那些开国功臣的子孙的,犯了死罪的话才可以免,哪有这么问的?一见面就问,有没有免死牌?那意思就是说,你这就是要死的人了,所以,还没有开始审理,就已经等于给他定了要死罪,定死罪你要证据,证据哪来?有的是。苏轼已经所有已经出版的刻印诗文算是一项,开始苏轼只承认说,的确,我有那么几首诗,讥讽朝政来着,讥讽新法来着,可我不是所有的诗都讥讽新法,难道,欲把西湖比西子,也是讥讽新法吗?那不可能啊。审判员一听不干了,暴跳如雷,必须按照我们的思路来解释。我们的思路是什么?怎么样讥讽的新法,怎么指责的皇帝,你就按我这个思路来解释,这才能通过,不然不能通过。

现在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苏轼的诗文,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真有问题,那杀你也不冤啊,有没有问题?分为三种情况来看。

第一,苏轼的诗文有抨击新法的倾向。平心而论,苏轼的诗,包括一些文,的确有抨击新法的倾向,譬如有这么两句诗,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什么意思?朝廷制订了新法之后,社设立了一些办事机构,农民为了能够办某些手续,一趟一趟往城里跑,苏轼意思说,新法的好处农民没得到多少,净往城里跑,庄稼也耽搁了,跟在屁股后头的孩子,什么没得到,倒把城里人的口音给学会了,就是讥讽新法没好处。

第二,苏轼的诗文含义模糊,说不清楚。有这么两句,东海若知明主义,应教斥卤变桑田。钱塘江潮,大家都很熟悉,北宋的时候,钱塘江潮一来,有很多的年轻人就跳到那个钱塘江潮里面去弄潮,浮游,这是一种冒险的活动,朝廷多次下命令,不让当地人从事这种活动,太危险了,把命送了,苏轼说,他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说,东海龙王如果知道皇上体恤民情的一番好的意,就把这钱塘江,甚至东海,变成万亩良田,那老百姓就过不去,不去弄潮了,种地了,他说,这两句是这个意思。严刑逼供之下,你得按照我们的思路来解释。

第三,对苏轼的诗文瞎编乱造,歪曲诬陷。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大家还没忘记那王珪吧,他该出场了。有一天,王珪跟皇上说,苏轼对您有忠之心。宋神宗很吃惊地说,苏轼这个人虽然反对新法,让我感到很恼火,不至于对我不忠,有什么证据吗?王珪说,有,他那诗里面就对你忠,念了两句,这个诗说,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个诗的本意是什么?就是这个树的根,在地底下,是伸了还是曲了,我们不知道,只有潜伏在地下的龙才能知道,这首诗是什么呢?是写树根的。王珪说,你看,皇上就是龙,真龙天子,您在这儿呢,他不写您,他要到底地下找什么蜇龙,这不就是谋反吗?这不就是不忠呢?宋神宗固然年纪小,对苏轼很有意见,但不是个傻子,也不是白痴,脑子还是清楚的,他说这个是诗人的话,怎么能当真呢?他写他的诗人,跟我有什么关系?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旁边另外一个宰相,叫章惇,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说什么呢?说这个龙啊,不一定非得是国君自称,古代历史上有很多人都自称做龙,宋神宗说,我想起来了,诸葛空明不就自称我是卧龙吗?他也不是皇上啊。王珪没有什么好说的。可见在朝廷里面,对这种文字狱打击报复,很多的官员也是非常地不满。

好了,说来说去,到底有没有一首诗,是足以能够让苏轼人头落地呢?我们看了,不就这三种情况,没有。其实我们大家说白了,苏轼不过就是这个文人,有时候文人,刁钻刻薄一点,写在诗里面,写在文章里面,仗着自己有才学,骂人的时候不直接骂,引用好些个典故,曲里拐角地还是把你骂了,让别人看了心里头不舒服,也是有的。对不对,但是你要说破天去,苏轼的罪过也就到这儿了,非得要杀吗?没有证据表明他可以被杀,问题在于,我想要杀你,还需要理由吗?审讯结束了,告一段落了,他们忙着总结这个审讯的结果,写判词,打算以攻击新法,讥讽朝政,指责皇帝来起诉他。我们的公诉人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就等着皇帝一签字,马上拖出去,一切就OVER了。

第一类,就是已经退了休的,保守派的旧大人物,这里面特别要提到的是退休的宰相,已经70多岁的张方平,他跟苏轼他们家族关系非常地密切,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信,要求他赦免苏轼。当地的官员,不敢转呈这封信,张方平大怒,给他儿子说,他们胆小鬼,你去,直接把这交到国务院信访办去,他的儿子叫张恕,来到信访办的门外头转了好几圈,他生性懦弱,不敢去敲那个鼓,犹豫了很久,把信揣到口袋里,回家去了。大家不要叹气,换到是谁都会考虑到,这封信交上去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父亲原来是个宰相,已经70多岁了,如果这封信交上去,可能就会倾家荡产,跟苏轼一个下场。但是我们想都想不到,苏轼到最后是多么地感谢张恕,苏轼后来案件结束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张方平给皇帝的这封信,苏轼看了以后,大惊失色,连连吐舌头,吓坏了,为什么呢?张方平给皇帝的这封信,一开头就是一句话,苏轼乃是天下之奇才,苏轼是很了解宋神宗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当着宋神宗的面说,苏轼是天下奇才,杀的就是你这奇才,不但救不了苏轼的命,还会很快断送了苏轼的姓名,懦弱的张恕,无意当中救了苏轼,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我们想都想不到,早已退居到南京的前任宰相王安石,上疏神宗皇帝,告诉他,一个伟大的君王,是不能在圣明的时代杀知识分子的,也许王安石这个话对神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王安石对于宋神宗来讲,就好比一个改革变法之父,虽然他已经退居南京,但他的话在当时,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位人是中间派。有一次,下朝之后,宰相吴充跟神宗聊天,他就问皇上,说您认为曹操这个人怎么样?宋神宗说,曹操这种人不值一提,他心目当中,向往的是尧舜禹那样的圣君,曹操是法家。吴充就说,那就怪了,连曹操这种不知一提的人都能容忍当面谩骂他的祢衡,皇上您这样的圣君怎么就不能容忍苏轼这么个小人物?神宗听了以后,猝不及防,说我没别的意思,就想把情况问清楚,回头就给他放了。这是中间派。

我在一开始就讲过,宋神宗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是平衡新党和旧党的操盘手。现在30多岁的宋神宗,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来判断这件事情,有一天晚上,苏轼正在牢房里边睡觉,突然门一响,进来一个小伙子,一言不发,带一个小包袱扔在地上,直接倒头便睡,苏轼想,这个人真没礼貌,可能是新来的犯人吧,不管他,咱接着睡。等睡到四更天的时候,那新来的犯人把他摇醒来了,摇醒来以后就跟他说,恭喜苏学士,监狱里头说恭喜苏学士,这挺吓人的,苏轼不懂,何喜之有,这个新来的犯人说,你只管睡觉,不用管事儿,拿起小包袱走了。这早上上朝的时候,这位新来的犯人,就对宋神宗当面汇报,说苏轼昨晚一夜熟睡,酣声如雷,中间根本没醒来过,除了我那天把他摇醒了,可见心底坦然,并无瓜葛之事,原来这个新犯人是宋神宗派去观察检查苏轼的一个小黄门,就是小宦官。现在,宋神宗的这杆天平,开始发生了一个移动,慢慢地朝向了苏轼这一边。

我们都还记得黄埔遵去抓苏轼的时候是7月28号,在12月28号,5个月之后,这个案件做出了终审判决,苏轼因为诽谤朝政,妖言惑众,这个罪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他涉案人员各有不同层次的处罚,所以,请大家要记住这个案子的名字,叫乌台诗案。什么叫乌台呢?我前面讲过,审理案子的机关叫御史台,在汉代的时候,御史台里面种了很多的柏树,有很多的乌鸦在树上造窝,所以,就把这御史台叫乌台,因为苏轼的案子皆因他所做的诗而引起,所以后边的历史把这案子叫做乌台诗案。算起来,苏轼被整整拘押了130天,现在他从牢房里出来了,看到路上行人往来,车水马龙,空气清新,全身放松,当天晚上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苏轼,一口气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写道,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究,窃禄从来岂有因。面对酒杯,我觉得刚刚过去的事如一场大梦,拿起这支笔写诗依然感觉到运行如神,大难过后,何必想那么多,人生何官场上的事情,难道都一定是有原因的吗?苏轼写完这两首诗,丢掉毛笔,搓了搓手,然后骂了自己一句话,你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可救药啊。

现在苏轼该打点行装去杭州了,大难不死的苏轼,该如何面对黄州的生活呢?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一集,《潇洒东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与章惇的恩怨往事:本是绝代双骄,奈何分道扬镳
从“乌台诗案”后,为何不管谁主政,苏轼都被一贬再贬?
乌台诗案:群丑同戕苏学士,欲加之罪患无词?
沈括其人其事其文其居(三)
乌台诗案:苏轼成为大宋朝因文字而入狱第一人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