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治武功名垂史册篡弑屠戮任人评说——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像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11岁被封为燕王,21岁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得了大明江山,改年号为“永乐”,故历史上又称为永乐皇帝。朱棣性格颇像其父朱元璋,一生在位22年,其文治武功也不亚于朱元璋,是继朱元璋之后又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明朝皇帝。尽管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多疑嗜杀,好大喜功,因而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一位帝王。

  少年壮志明成祖朱棣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并起、互相征伐的战乱时期。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给儿子起个名字的工夫都没有。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棣七周岁时,朱元璋才为其正式取名为棣。朱棣不仅名字起得晚,而且其生母是谁,居然也是个谜,这在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这个谜确实存在,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谓嫡子了。

  但据历代学者考证,朱棣的生母应该不是马皇后。到底生母是谁,也说法不一:有的说朱棣与周王朱是高皇后所生,而太子及秦王、晋王等都是庶出。有的说朱棣是达妃所生,太子与秦王、晋王则是高皇后所生。有的则说朱棣的生母是妃。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其实无论朱棣生母是谁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是朱元璋的亲儿子。

  明朝建立时,朱棣已是一个八九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然四野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朱棣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除了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外,就是跟随几个大儒一天到晚诵读儒家经典,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当然,朱元璋也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就经常让他们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以健体强志。

  朱棣青少年时期不仅相貌英俊,而且才能出众,胸怀大志。据说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心中一直不高兴,曾在朱元璋面前说朱允炆如何如何无能。朱元璋为试朱允炆的才学,就让他作诗。朱允炆勉强作成一首,末两句是: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诗意衰飒,朱元璋心中很不高兴。又令其答对,出上联为: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一时对不上来,想了半天,冒出一句:雨打羊毛一片膻。调子比较低沉,毫无抱负和气度,朱元璋听后怒气隐现眉间。此时,朱棣上前一步,说愿意一试,续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朱棣的续联比起朱允炆的续联显得大有气魄,朱元璋不禁转怒为喜,连声称赞:“对得好!”由此对朱棣大加宠爱,遂有更换皇储之念。

  篡弑大屠杀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十年后,受命正式就藩北平。就藩北平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扶助下,朱棣迅速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逐渐在众藩王中崭露头角,成为众藩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位之初开始削藩,朱棣竭力反对。当矛头直指自己时,朱棣立即采取行动,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四年后,朱棣占领了南京,夺得大明江山。

  朱棣攻取南京后,对那些不肯归附自己的大臣肆意屠戮。朱允炆削藩的主要谋士黄子澄,先被砍去双手、双腿,然后方将其杀死,齐泰亦被“族诛”。对抵抗最为坚决的铁铉朱棣非常愤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后才将其杀死。礼部尚书陈迪和儿子等六人同日就刑,朱棣在行刑前将陈迪儿子的耳鼻割下煮熟让陈迪吃掉,并问味道如何。陈迪没有惧色,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鲜美无比”,坦然就刑。

  方孝孺像这些事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最为惨烈。方孝孺是当时最有名的儒士,朱棣召他为其写即位诏,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以死相威胁,方孝孺不为所动,朱棣便问,“即使你不怕死,难道连你的九族也不顾了吗?”方孝孺大义凛然,朗声回答:“便十族奈我何。”朱棣大怒,将其灭门十族。所谓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门生牵连在内。自古以来,最严厉的刑罚莫过于诛九族,从来没有诛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可谓空前绝后。

  这之后,朱棣又兴“瓜蔓抄”。所谓“瓜蔓抄”,含有顺藤摸瓜之意,即转相攀援,广加株连,滥杀无辜。此事始于朱允炆的御史大夫景清。景清在朱棣登基后并没有马上殉节,而是委身于朝班很长时间。一天,他身穿绯衣,暗藏利刃,准备行刺朱棣。朱棣见其神色异常,命人搜身,得到利刃。景清当庭辱骂朱棣,不屈而死。朱棣命人将他剥皮实草,系于长安门示众,并令人用铁刷子将景清的肉一层层刷下,还把骨头打碎。景清死后,其街坊邻居,甚至包括和景清稍有些关系的人都被杀。这种打击面比“诛十族”还要宽,因为“十族”还有明确的界限,而这种“瓜蔓抄”几乎没什么界限可言,所以无辜受牵连被杀者不计其数。

  对建文朝遗臣的这场大屠杀,前后延续了十余年,无辜罹难者成千上万,难以尽数。其杀戮之惨,手段之恶,株连之广,甚至超过了异族入侵,确为历朝历代所罕见,朱棣因此遭到后人的严厉谴责。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毫无疑问,朱棣还是应该在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综观其一生,文治武功不逊色于历朝君主。

  永乐年间所造铜铳“马上天子”朱棣自马上得天下,在血与火中建立起永乐政权,其一生起于兵,最后又死于行军途中,因此可谓马上天子,并由此树立赫赫威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时为燕王的朱棣第一次率军大规模出征,对元朝残余势力蒙古乃儿不花发起攻击,兵不血刃地大获全胜,得到朱元璋的嘉奖,遂命其节制北部边境兵马。这次出征,不仅使他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而且也使他声名鹊起,成为通往皇权宝座的良好开端。

  靖难起兵后,朱棣率军进行了很多次战斗,初步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第一次战斗是在怀来击败建文帝的大将宋忠,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久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大了朱棣的力量。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在真定大战中,朱棣又率军击退了建文帝派来的老将耿炳文,迫使建文帝用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在随后进行的郑村坝之战中,建文帝数十万军马又被朱棣击败。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希望息兵。此时朱棣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大战,朱棣抓住战斗中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南军。白沟河之战是一场事关全局的决定性战役。这以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又率军在灵壁之战中击败南军。此战之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过大的战斗,顺利地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城下,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刻石永乐年间所制青花梅瓶除了靖难之役中几次大的战事外,为了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朱棣曾率军进行过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平定南方的安南与五次亲征漠北蒙古。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遣兵80万出征南方的安南)即交阯国,今越南北部)。永乐五年(1407年)将安南国王、太子等人活捉,并改安南为交阯布政使司,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当时,对明王朝最大的威胁不是南方的安南,而是北方的蒙古。蒙古分裂为三部: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对蒙古采用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归附,并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有赫赫战功。鞑靼部势力较强,朱棣有意联络瓦剌部,与之抗衡。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命丘福率军10万征讨鞑靼,不意全军覆没。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亲率大军50万人出征。五月,在成吉思汗兴起的斡难河与本雅失里部遭遇,双方大战,最终本雅失里败逃。回师途中又遭遇阿鲁台部,激战数日,阿鲁台战败逃遁。朱棣第一次亲征大获全胜,鞑靼部的势力被削弱了许多。随着鞑靼部的衰败,瓦剌部强盛起来,时常骚扰边境。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决定第二次亲征,并让皇太孙随行。六月七日,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明成祖像遇到瓦剌的主力部队。这场战斗十分惨烈,双方损失相当,直到傍晚敌人才败走。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又三次亲征蒙古。

  朱棣五次对蒙古用兵,目的在于保证北方边境的安宁,并消除元朝复辟势力的威胁。在第五次亲征的归途中,朱棣身体不适。到了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朱棣突然病逝,享年65岁。

  文韬武略的明成祖朱棣一生智谋过人,虽有武功,但更擅文治,以自己的文韬武略巩固和发展了大明政权,多少带有开国君主的气质。可惜他好大喜功,使他的政绩大为减色。其“文韬武略”主要表现在:

  果断削藩。虽然朱棣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决定不满,但自己执政后也认为藩王势力太盛,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决定削藩。但朱棣不像朱允炆那样文弱与寡断,而是有威有谋,削藩有方:凭持重兵在手,将众藩王或迁南方,或废为庶人,分别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权,使诸王的帝国之梦难圆。

  确立内阁体制,加强皇权。朱棣亲自从官僚中选拔人才充当自己的顾问,协助办理政事。任命解缙、胡广、黄淮、永乐时期北京城平面图杨士奇、杨荣等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授予其“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隘事”等大权,使其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而最后的决断权属于皇帝。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在洪武朝“锦衣卫”之外,另设“东厂”,由亲信宦官统领,专事侦缉、搜捕、惩办所谓“妖人”、“叛逆”、“大奸恶”。

  迁都北京。朱棣长期镇守北京,深知北京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视北京为龙兴之地。即位之初,他仍以南京为京师,不过早有迁都北京的打算。但他并非是贪恋王府旧地,更多的是考虑到如何加强北方的边防。永乐四年(1406年),他征调工匠、民夫百万人,开始修建北京城及其宫殿,做迁都的准备工作。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历时十四年的工程结束后,迁都准备就绪,朱棣下诏正式迁都北京,改称京师,以南京为留都,同样设立一套政府机构,但诸司印信全都移至北京,北京从此成为明朝的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编纂书籍。朱棣君临天下之后,尊儒纳士,锐意标榜文治,喜欢聚众编书,命人编有《古今列女传》、《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为善阴骘书》、《孝顺事实》等。其中以《永乐大典》最为著名。《永乐大典》编成于永乐五年(1407年),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内容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自先秦至明初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郑和下西洋。郑和,回族,本姓马,小名三保(三宝),人称三宝太监。他在洪武年间成为明军俘虏,入燕王藩邸为宦官,成为朱棣的亲信。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永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西方公认的“世界十大航海家”中唯一的中国人。朱棣为何让郑和六下西洋呢?按照《明史》中的说法,目的有二:一是寻找建文帝踪迹,二是向海外诸国显示大明王朝的繁荣富强。

  浚通南北运河。朱棣即位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发展经济,永乐九年(1411年),命刑部侍郎金纯与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畅通运道,缩短南北漕运的路程,确保水路运输正常。当年七月,会通河故道浚成,南方漕船再不用远涉渤海,由会通河可直达北京各地,会通河成为当时国家经济的大动脉。

  巩固边防。除出征安南、五征漠北蒙古外,朱棣还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在西南地区,建立贵州布政司,在当时称做西番的青海、西藏一带,修建驿路,设立驿站,敕封番僧王号,加强管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成祖朱棣,一位世界级大帝的隐忍与格局
夺取侄子皇位的朱棣是个怎样的人?
北京故宫,我们差点错过你!朱棣为何要在北京另建皇宫?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十六位帝王简介)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能让中国成为万国来朝之邦?
从南京到北京:600年前明朝永乐帝迁都背后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