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亲之路】中国最早的和亲是夏代的少康

    文·思文

 对于草原和亲的书稿整理已经接近尾声,有些很学术性的东西也不敢妄加断言,幸亏我家藏书还是比较多的。在我翻阅查找资料时,发现了我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关于“产翁制”的文章。

 

“产翁”这两个字对于我来说很新奇,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便仔细阅读了一番。文章从南方有的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说起,这种风俗是当女人怀孕生完孩子的时候,孩子一落地说明女人的任务已经完成,该下地干活了(至于干什么活累不累,大概也就是日常的一些琐碎的家务活吧,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笑,那时候女人的地位太低微了,只相当于一只老母鸡,母鸡产完蛋不就是起来就走吗?),而男人却要装模作样当成产妇的样子坐月子,吃鸡蛋,喝糖水,抱着孩子,围着褥子堂而皇之地坐着或者躺着享受生完孩子坐月子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男人只是把女人当做了生育工具,种子是男人播的,他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的缘故)。在二十年代有的学者进行民俗和社会学调查的时候,人们还解释不了这种民俗的根由出自何处。

 

先生根据一些材料分析,这种风俗就来自于古代曾经存在过的“产翁制”。

根据《山海经》记载,“鲧腹生禹”,也就是说,大禹是从鲧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屈原《天问》对此疑而问之:“伯鲧腹禹,夫何以变化?”鲧是个男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才能生出了大禹这个儿子呢?除非鲧是个女性。

 

我觉得屈原问得太好了,问得对。

于是有人怀疑鲧是女性,是禹的母亲,不是男性。然《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有云:“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世本》云:“鲧娶有辛氏女,谓之女志”;《帝王世纪》云:“鲧妻修己,见流星贯昂,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苡而生禹。”

这后一条,和各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差不多了。

 

鲧是个有老婆的人,他娶得是当时有很大势力的有莘氏为妻,历史记载和传说中讲得明明白白。那么,假如正常的话大禹应该从他母亲的肚子里出来的才对啊,屈原《天问》就不会发问了。事实上,《天问》所问,乃是进入到文明社会后人们无法理解的一种历史事象。

“伯鲧腹禹”的腹,当如《诗·谷风·蓼莪》所唱: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看来《诗经》确实保留了一些原始资料,记载了“父亲生儿”,“母亲喂乳”。尔后,也是父亲将儿子带大的一些民俗。

对此,解《诗经》的郑笺:“腹,怀抱也”,也就是说,只要是生子,必定要父亲来怀抱。孔颖达疏解:“置之于腹,故为怀抱。”注意到了儿子虽然是母亲生的,但是,是由父亲的种子“置之于腹”的,从本源上看,儿子是父亲的,母亲不过是生育的工具而已。

 

这是人们认识到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后,同时有了剩余资产,并且要按照父系的血亲关系进行继承而发生的风俗。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或曰风俗就称为“产翁制”。到了东周和春秋时代还有孑遗,所以《诗经》记录了下来。到了战国时代就极为罕见了,所以引起了屈原的发问。

 

这种产翁遗风,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并不少见。《太平广记》卷四八三载:“南方有僚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又载:“越俗,其妻或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返,具糜以饷婿,婿拥衾抱雏,坐于寝榻,称为产翁。”《云南志略》载傣族“女子产子,洗后裹以襁褓,产妇立起工作,产妇之夫则抱子卧床四十日。”

这《云南志略》是元军进入云南后才出现的,史料价值是很高的。

 

现在清楚了,产翁之俗是父权制出现之后的产物,丈夫在妻子生育之后,采用模仿妇女生育和哺乳婴儿的姿态,借以达到确认和维护父子血统关系,加强父权的目的。

我说这些,为的是说明,在这种社会变革中,似乎不该发生和亲的问题。

前面我基本是引述的先生文章的观点。

 

而据我看来,“鲧腹生禹”不就是指鲧装模作样当产翁吗?这种奴役女性,削弱和取代女性传统家庭地位的做法,虽然本质上是父权制与旧有母系制争斗的反映,但是,对女性是不公平的,也理所当然遭到一些仁善之人的反对,尧、舜就反对鲧的行为,尧斥“鲧为人负命毁族”,即破坏母系氏族的行为规范;舜又借故鲧“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也就是说,由于鲧治水不成功,舜将鲧在羽山处死了。不过,有的史料记载,鲧死后变成了一条黄龙,舜剖开了鲧的肚子,从鲧的肚子里拿出了禹——这还是强调父权在生育中的重要性。

 

鲧被处死了,他是试图削弱传统母系婚姻制度的遗风而又不尊重女性后的惨败者。

那么,鲧的儿子禹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成功的

说他成功,是他首先就尊重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恋爱的一些基本法则,实行了对偶婚的“走婚风俗”。

 

《战国策·赵策二》谓“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养欲而乐志”。《吕氏春秋·贵因》亦云:“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

就是禹随同舜,进入了有苗地区,那地方的人不穿衣服,故而被称为“裸国”,禹遵从了当地的风俗,也脱衣裸体,和当地的女人混杂在一起,其男女相嬲(niao)的情形自不待言。但为什么如此就能“养欲而乐志”实在是想象不出原因。

 

这种“裸入衣出”的“走访婚”,纯属赤裸裸的两性结合,既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基础,男女双方也不必拘泥于“春从春游夜专夜”。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男女嬉乐游戏,也就是享受性爱;另一个就是为了女人怀孕生孩子(繁衍人类)。在这种情况下怀孕生子,谁知道孩子他爹是谁?是很难辨认孩子的血缘关系的。

 

但是,须知,这是大禹为了和舜一起争取苗族而采取的措施。

后来,禹的配偶也不止一个,但唯有涂山氏是他的正妻。不过,禹和涂山氏也不是因为族团的需要而进行和亲的。也是“先野合”有了感情才将涂山氏娶进家门的。在这一点上,我是反对先生王德恒的观点的,他在210日发表的《大禹浪漫神奇的和亲》一文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禹与涂山氏的情爱婚姻是起自两情相悦的“野合”。屈原《天问》云:“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大禹以聚集起来的力量,进行如此巨大的治水工程,到处开挖土方,忙得一塌糊涂,他是如何遇见涂山女,而在台桑这个地方和她亲密结合的呢?

 

台桑是个地名,大概位于涂山附近,性质类于《诗·风·桑中》所云:“期我乎桑中”,不同氏族男女“奔者不禁”,也就是男女幽会的野外场所。禹与涂山女一见衷情,在台桑共效“野合”之欢。两人一往情深,当再度相会时,涂山女竟柔肠百啭,含情脉脉,歌以咏怀。《吕氏春秋·音初》叙述说:“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由这段文字来看,禹与涂山女的关系已由偶然的“野合”而发展为氏族间的对偶婚,禹在涂山氏族除了结识涂山女外,还有别的妾,即其他配偶,“涂山女令妾待禹”,那时,一夫有几个配偶,配偶间关系相处和睦,没有争风吃醋的现象,也没有因此而影响到涂山女对禹的眷恋,“候人兮猗”,唱出了涂山女的柔情悱侧。

 

这绝不是氏族之间因为利益的需要而发生的和亲,即便是大禹所在的夏后氏和涂山氏是两个约定的族外婚,也就是对偶婚,大禹和涂山氏也是先有了很好的感情之后才结婚的。后来,大禹新婚四天后,便出去治水,在这四天里禹还是成功地播下种子使涂山氏怀孕了,生孩子的时候,大禹也没有像他爹那样装模作样的当“产翁”,而是在治水的工地上忙碌,甚至没有来得及回家看看。

由此可见,在大禹身上根本没有发生过和亲,我先生王德恒将大禹和涂山氏的婚姻关系也列入和亲的范畴,我个人感觉不太妥当。

 

那么,和亲的关系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呢?

也是在夏朝,大禹的第五代孙子少康的时候。少康的婚姻具备了和亲的一切条件。

启是大禹和涂山氏的儿子,他是真正创建夏代国家的人,并且确立了父权社会和传子制度。将氏族公社制度,也就是原始氏族的禅让和普选制度给彻底否决了。他对母系氏族社会的这一残余制度也进行了铲除。是他开始把女人当做礼品用于政治交易活动。起码有两件事情可以证明,一件是《天问》中提到的“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棘读为亟,有屡次、数番之意。但是,单纯的读这两句,也是不得要领,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述了此事的经过,:“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郭璞注:“嫔,妇也,言献美女于天帝。”

 

就是说,启多次向天帝祈祷,终于得到了天帝的同意,他把三个美女献给了天帝,得到了天帝赐予的礼乐。有了礼乐,他可以用来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

女性开始作为礼品进行交易,这是第一次!

 

《天问》又说启“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这句话具体史实已不得其详,找不到参考资料,先生也没有线索。但大体说来,“勤子”表明启确立了父权制的传子制度,“屠母”则象征两性对抗中母系制的惨败状态。使我想起了北魏拓跋定的一条制度,就是只要儿子被立为太子,就要将他的母亲杀死。当然,此类事件的鼻祖是汉武帝,汉武帝立钩弋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担心将来太后干政,便将钩弋夫人赐死了。我总觉得对这句话的解释似乎应该是:要把财产和位置传给儿子的时候,也要把他的母亲赐死(或者消减母系氏族的势力),然后,将他的母亲选好的风水地界埋葬,来陪伴我(启)。

 

夏启之后是太康,应该是夏启的原配妻子所生的儿子。提到太康都知道他是“太康失国”的主角。

汉代扬雄《宗正卿箴》说:“昔在夏时,太康不恭,有仍二女,五子家降。”《路史·后纪十三上》谓太康“叶比于淫声”,“般游亡度”。根据夏朝的氏族结构形态,太康王室妻族有五个,或者有五个子氏族或兄弟氏族所组成,他们和夏后氏形成的血亲集团是夏朝统治的中坚力量。无疑,这种妻族的血亲集团的势力是很大的,太康没有遵循父亲的教导消减他们的势力,也没有很好的维护和他们的关系,对他们集团出来为他当王后的人(包括嫔妃)也很冷淡,而是与“有仍氏”的二女姿情游乐,终于被血亲集团所抛弃,在外看来是失国,在内而言是断送了维系王室的血亲纽带。

   

   这肯定是要有一番争斗的,可惜史料失载。争斗的结果取代太康的不是宗室,不是血亲集团中的氏族,而是来自另一族团的后羿。

后羿大家都不陌生,“羿”也称夷羿,是东方有穷氏族部落酋长,传说中月里嫦娥的丈夫。他乘夏内乱衰落之际,一度取代了夏的政权,但他“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还重用寒族出身的寒浞(zhuo)。后羿本来有妻室纯狐(当时后羿已经一大把年纪,纯狐青春少妇),自取代夏政后,又恋上了洛滨女子,《天问》述其事说,“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

 

这种感情的变化,引起了妻族的不满,特别是纯狐的不满。

惯用心计的寒浞,瞅准纯狐遭后羿冷落之机,“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与纯狐搭上关系,“因羿室”取得纯狐血亲集团家众的支持。《天问》说:“浞娶纯狐,眩妻爱谋。”《路史·后纪十三上》说:“浞乃蒸取羿室纯狐,爱谋杀羿。”

寒浞之所以能谋杀武功高强的后羿,成功夺取国家政权,就是通过“取”,“取”就是小辈男人和长辈女人通奸,也就是他答应和羿的原配夫人纯狐结婚,从而对王室内部原有结构体系悄悄渗透并暗中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实现其夺权的目的和野心,不但杀了后羿,连羿的儿子也没有放过,也残酷地将其杀死。此后,寒浞当国。

 

史书上说寒浞即位后,曾残酷地屠杀有穷氏族人。他吩咐手下人将后羿的尸体剁成肉泥,加入剧毒的药物烹制成肉饼,然后送给后羿的族人吃,吃下的便被毒死,不吃的便让士兵用乱刀砍死。其状惨不忍睹。一部分有穷族人恐遭杀害,纷纷逃往边远地区,留下来的也都隐姓埋名,投靠在其它诸侯门下。从此,中原地区再也找不到有穷族人了。

寒浞称王后不敢有丝毫大意,他心里清楚,如今他所占据的只不过是夏王朝的半壁江山,夏王朝不灭,他的王位就很难坐稳。他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力量去攻打夏后氏,但必须做好防范,他相信夏王姒相一定会联合诸侯攻打他。

 

姒相的祖父就是夏王朝的创始人启,父亲是四任王姒仲康,失国的太康是他的伯父。

姒相生于夏王朝帝启二年,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喜欢读书练武,深得父母喜爱。

在有穷国首领后羿发兵入侵夏王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夏都斟寻,旋即自行垄断朝政,意欲自立为王。后来在各地诸侯的声讨下,后羿不得不把王位让给了姒相的父亲姒仲康,于是姒相也就成为当朝的太子。

 

仲康八年,有穷国首领后羿再次出兵攻打夏都斟寻,敌军攻势凶猛,战争局势瞬息万变。姒仲康为避战乱,命人护送太子姒相前往邳国(今江苏省邳县),投奔邳侯,让他在那里继续习文练武。不久,夏都被有穷军攻占,他的父王姒仲康率领臣民弃都逃亡,北渡黄河,投奔了同盟诸侯昆吾。第二年,姒仲康在夏伯己樊的帮助下,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把夏王朝半壁江山丢给了有穷国,开始了偏居一隅的统治。政局稳定后,太子姒相也赶回帝丘,协助父王治理朝政。

 

仲康十八年秋,仲康病逝于帝丘宫中,姒相即位称王,是为帝相元年。由于他领导有方,夏王朝的军事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曾经成功的对东方进行了征伐。夏王姒相联合斟灌氏与斟寻氏两大诸侯,准备向寒浞发起进攻,为了便于攻打寒浞,姒相又把国都迁回到帝丘。这样一来姒相的统治区域在黄河以北,斟罐氏与斟寻氏两大诸侯的统治区域主要在河南东部和山东境内。三股力量可以互相增援,共同对付寒国。

 

帝相十九年春天,寒浞在两个儿子的配合下,也向夏王朝的领地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掠夺了大批的财物和百姓。夏王姒相被激怒,立刻组织军队准备还击。

经过几次三番的互相交战,帝相二十八年,寒浞灭掉了斟灌氏和斟寻氏两大诸侯,调动全部兵力攻打帝丘。姒相组织军队顽强抵抗,但是寒军攻势猛烈,姒相孤立无援,终于被寒军攻破城池。寒浞大军入城后,大肆屠杀夏后氏族人,放火焚烧王宫和民宅,姒相和他的族人大部分都死在烈火和屠刀下。

 

寒军攻破帝丘,残酷地屠杀城中军民和夏后氏大臣,夏王姒相及族人皆被寒军杀死,宫室内外血流成河。至此,夏王朝正式亡国,夏王朝的统治区域全部控制在了寒浞手里。

 

寒浞自以为已经把夏王朝的子孙斩尽杀绝,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夏王姒相已经怀了身孕的妃子后缗氏,人不知鬼不觉地从城墙下的水洞子爬了出去。后缗本是有仍氏之女,她装扮成农妇逃回了母家有仍(今山东济宁市南)。

寒浞二十一年,姒相的妃子后缗在有仍生下了一名男孩,取名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追杀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到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

 

有虞氏不是夏后氏的走婚族团,虽然臣服于夏朝,但是有着很大的独立性,也有很大的势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方国。

有虞氏首领虞思见到落魄的少康前来,先是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少康不但管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发明了酒(少康又名杜康)。虞思见他有出息,有志气,就把两个女儿(二桃)嫁给了他。

 

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和亲。

本次和亲婚姻的双方都有自己的目的,首先是政治上的,就是要恢复夏王朝的统治,此时的少康再落魄也是夏王朝的继承人,虞思则是方国的首领,如果他支持少康复国成功,政治上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少康来说,如果和亲成功,他有着经济和军事上的双重好处。果然,和亲成功了,他得到了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人,这使他有了复国根据地和军队。

在这里,虞思的两个女儿(名字叫“桃”,或者“姚”)是否爱少康或者少康是否喜欢两个虞氏,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一切是从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目的出发。

所以,少康和虞氏的结合是和亲的第一声唱响。

 

《左传·哀公元年》有云,有虞氏以二姚妻少康,“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终于“复禹之绩。”

也就是说,少康通过成功的和有虞氏和亲,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恢复了祖先大禹的事业。

 

(注:我和我先生学历史这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反驳我先生的观点,我先生还总是调侃说:“现在我就带你这一个学生了,就算是研究生也该毕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朝皇帝的简介
夏朝覆亡真相
简单中国史:③夏代的情况
简史:夏代
断代史—中国夏朝(I)-从三苗叛乱到鸣条之战
【夏朝】夏朝时期那些人和事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