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大明王朝1566》到大明王朝1587(上)

说到大明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王朝了。从大者观之,这个朝代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不算顶尖强盛,却也不落下风;从小者观之,这个朝代的人物故事,也并不比其他时候出彩。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朝代,积累了大批的明粉。我曾在无聊时候特意上过百度贴吧,统计历朝历代贴吧的粉丝人数,明粉的数量,几乎是其他历朝历代粉丝人数的总和,能与之媲美的,只有三国粉了。三国是个纷纷乱世,乱世出豪杰,乱世多故事,所以三国粉丝众多,理所当然。而明粉数量如此庞大,我想大抵因为两点。其一,明朝作为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朝廷,又是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强硬角色,吸引了大批的民族主义者;其二,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技惊四座,吸引大量书迷的同时,也引来了大量的明粉。

以我个人的浅见来看,《明朝那些事儿》写的很好,把历史当成故事写,未必就比作历史研究的文章容易。历史课本中的人物,一言一行,都是影响历史的,或是名垂青史,或是遗臭万年。而当年明月笔下的人物,却更加有血有肉,一举一动,无不包含着一丝烟火气。这样的人物很有趣,也很深刻。

关于明朝,我曾写过一段文章,提及诸位明朝的奇葩皇帝。这其中,我对正德皇帝朱厚照的观点不变,虽然当年明月在书中对朱厚照做了一些辩解。但仍无法否认,他游戏人生,为所欲为的态度,无论如何也称不上一个称职的皇帝,甚至,无论是任何角色,他都不算一个有担当的人。

但是,我对明英宗朱祁镇的看法却有所改观。明英宗朱祁镇年仅九岁继位称帝,二十三岁土木堡事变爆发,成为蒙古鞑靼的俘虏。一年后被释放回国,却被其弟明代宗朱祁钰软禁在南宫。七年后,发动复辟,重新称帝,又是一波高压政治以及铲除异己的行动。即便二度称帝,死时依旧只有38岁。朱祁镇一生坎坷,做过许多可以被大书特书的错事,土木堡事变,几近影响历史进程,使明朝的覆灭提前百年,而杀于谦之事,也几乎可以与宋高宗杀岳飞相提并论,于明英宗朱祁镇所做的所有错事,无可辩驳。然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于临死前废除了中国历史上施行千年的殉葬制度,即便见过了这世间的百般丑态,却依然是一个有心的人。于有如此经历之人身上,这点善念,实属难能可贵。

历史多冷情,谈论历史者,关心得失远超过人情,关注结果远甚于过程。于此史观而言,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十足的坏皇帝,然将其还原到人而言,土木堡事变起自年少之偏听,诛杀于谦,则是正名正位的被迫之举。而塞北一年与南宫七年软禁,突然从王朝的核心变成整个王朝最可有可无的人,这之间的落差,这期间经历的冷眼,又岂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他自己种下的因,已然自食其果。明英宗朱祁镇,是我觉得《明朝那些事儿》中写的最有温度的一位皇帝,虽始终仍是个失败者,却也算是个可怜人。

《大明王朝1566》

好了,言归正传。说说《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海报

两个故事

这部剧总共45集只写了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公元1561年到1562年之间,也就是嘉靖四十年到嘉靖四十一年,一个发生公元1566年是嘉靖四十五年。

从改稻为桑到清浊之争

第一个故事,嘉靖四十年,明朝第一权奸严嵩为首辅,严党把持朝政,欺下瞒上,贪污受贿,致使国库亏空。为了交代背景,整部剧开场便有一场话剧式的内阁会议,先阐述了国库亏空的现实,再引出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与徐阶高拱张居正领衔的清流势力之间的矛盾,最后由严嵩之子,任职工部的严世藩提出了缓解国库亏空的办法,即在江浙实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具体的讲,就是在江浙地区,推行将稻田改为桑田的政策。桑田产丝,一亩桑田的收益是稻田的数倍。由江南织造局收集生丝,织成丝绸,远销海外,所得的利润,既可以弥补国库的亏空,又可以补充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率领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抗击倭寇的军费。这个政策,表面上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国策,但是浙江官场与江南织造局势力错综复杂,层层盘剥之后,哪有百姓的好处?凡有新政推行,必有从新政中谋私者。所以于百姓而言,自然不敢轻易去改稻为桑,一来稻田产粮桑田却不产粮,虽说桑田利润更大,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来说,产桑却多了一层不确定,老百姓自然不愿意冒这个险;二来历来新政下来,本来不好推行,多数人更愿意持观望态度,先看看行情再说,可朝廷的亏空却刻不容缓,胡宗宪的军粮也刻不容缓。

推行改稻为桑以弥补国库亏空势在必行,而施政的主体老百姓却抵触改革。这对矛盾似乎无法解决,然而浙江的地方官员和江南织造局依然找到了办法。老百姓不好说话,商人却好说话。商人没这么多地改稻为桑,那便想办法夺了老百姓的地。于是他们在严世藩的指示下,瞒着总督胡宗宪在汛期炸毁了浙江沿岸的堤坝,堤坝被毁,危及九座县城,胡宗宪派戚继光带着官军及时抢救,也只能将危害降至最小,但淳安建德两座县城,仍然受害严重。胡宗宪也因此被撤了浙江巡抚之职,只任浙直总督,一心处理抗倭战事。

做出这么丧尽天良之事,只是为了改稻为桑的顺利推行。淹了百姓的稻田,绝了百姓的活路,百姓为了活命,只能卖田,然后让商人以低价收购百姓的稻田,再改为桑田,这样百姓就有钱买粮,改稻为桑的政策也能顺利推行,这便是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改即改稻为桑,赈就是赈灾。先使手段制造灾害,再推行改稻为桑以达到赈灾的目的,这是严党一贯的办事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如何折腾百姓,也要保证上面交代的事情能完成,顺便从中间大捞一笔。这样便能保证权势不灭,利益永固。故事虽是几个虚拟故事,但是中国历朝历代,这些手段,也可算是屡见不鲜了吧。

任何政策,无论其出发点与设想如何美好,没有足够的行政能力与其匹配,没有清廉的行政机构来执行,最终结果,都是政策的制定者根本无法预见的。殊不知即便王安石变法从制定落实到执行都已经面目全非,更遑论这个制定之处,本就是以攫取利益为目的的政策了。

但是此时严党当权已久,其反对势力也以逐渐强大,这反对势力便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的大臣们。这三位,分别是严嵩之后的三任首辅。他们的背后,还有未来的隆庆皇帝,此时的裕王爷。浙江毁堤淹田事件暴露,杭州知府与淳安建德知县背锅处死。为了继续推行改稻为桑,需重新任派这三个官职,这三个官职,便是推行改稻为桑的关键,也是严党能否继续在朝中立足的关键。在徐高张等人的周旋下,杭州知府虽是严世藩的门生,却是个清流直臣,不是严党之人。两处知县,却都是裕王举荐,其中之一,就是淳安知县海瑞。

如此这般,整个故事便分割成了两个战场,在京城,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与徐高张为首的清流们在庙堂之上斗争,在江浙,便是胡宗宪海瑞等人与严党中人郑必昌何茂才等人的斗争。在两个战场之外,又有许多身在局中,且身份模糊之人的搅局。诸如江南织造局的主管太监杨金水和江南制造局的首席商人沈一石等等。我曾写道,琅琊榜中,在谢玉府上的一场家宴,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方势力角逐,让人有种看话剧的感觉,而在这部剧中,台词之震撼,剧情之环环相扣,几乎处处都让人有话剧之感。若说《琅琊榜》是梅长苏一人玩弄权术的独角戏,那么这个故事之中,似乎人人都能透析人心。众人各怀异心,对上级下级,对手队友的所有言行背后的目的了若指掌,各自为了各自之目的行各自的勾当。光论这权力斗争的精彩程度,以我的眼界来说,无人出其右者。这一段故事的最终结局,是改稻为桑推行失败,严嵩倒台,严党失势,终被清除。

这个故事,目的是描述倒严的始末。以浙江的事为由头,在北京和浙江之间来回切换。既引出胡宗宪戚继光等抗倭的名人,与主人公海瑞在浙江的斗争,又表现了严党与徐高张在朝廷与地方之间激烈的斗争, 其间又渗入了太监,商人等各色角色,整个故事持续了整部剧的三分之二,虽是一段引子,却是全剧最精彩纷呈的部分。

直言天下第一事

第二个故事,便是这部剧的正题。故事发生在嘉靖四十五年,这一年,是海瑞上《治安疏》骂嘉靖皇帝的一年,也是嘉靖皇帝去世的一年。故事开端,海瑞调任京城,时任户部云南凊吏司主事,然后海瑞进京后的一切事情,包括其在建德任知县时的所闻所见,都在积攒其对皇帝的不满,这之间的故事,都只是给最后的骂书铺路。上一个故事是一场倒严的群戏,而这个故事,矛盾,也从皇帝,严党,徐高张,太监,地方官,商人,百姓等诸多方面,简化成嘉靖与海瑞两人。

终于,海瑞赶在嘉靖乔迁新居的大喜之时,上了一道《治安疏》,这篇所谓的天下第一骂书,直指嘉靖的过失。言其一心修仙,二十余年不上朝,自以为可比汉文帝尊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天下,然则一意玄修,侈兴土木,纲纪废弛,父子情薄,水旱靡时,民不聊生,不及汉文帝远甚。

这骂书一上,纵使嘉靖聪明过人,城府极深,且半世修道,涵养颇高,却仍然气急败坏,故事的最后几集,都在嘉靖和海瑞之间周旋,描述这二人最后的情状,海瑞的刚直,嘉靖的反复。最后,嘉靖行将就木,终于在临终之时,脱下道袍,穿回皇袍,对其子裕王交代后事,阐述御人之道,治国之道。故事也到此结束。

这个故事本该是整部剧的核心,但是却因为人物矛盾简单与缺少意外性不如上一个故事精彩。唯有嘉靖皇帝乔装与海瑞在狱中辩驳,以及嘉靖最后对继任者的嘱托还算精彩。

局中人

这部剧,演活了两个人,嘉靖与严嵩;神化了两个人,海瑞与胡宗宪。至于其他配角们,无论是正派反派,权贵或是庸人,大都在处在灰色地带。即便是正派的领袖徐高张等人,也有为了扳倒严党而不顾民生的时刻,而严嵩之子严世藩也能义正言辞的对着张居正喊出:“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搅的胡宗宪前方打仗没了军需,吃了败仗;搅的东南大乱,把大明朝亡了,老子无非陪你们一起完命就是。”

嘉靖

先说那两位演活的。所谓演活的,是在精良的剧本之上,演员的刻画使得这个角色更加入木三分。陈宝国饰演的嘉靖既演出了嘉靖皇帝的仙风道骨,又不失了皇帝的威严与顶尖的聪慧,台词往往一针见血,让人赞叹,而服食丹药之后的疯癫情状也是入木三分。嘉靖皇帝大不同于历史上的其它皇帝。君者,以一人之心夺千万人之心者也,这类人势必是庞大欲望的载体,而嘉靖皇帝的道士身份,却让他在独夫的面目之下,另有一分飘逸洒脱。兽心之外,却披着一层仙皮,此间分寸之把握,玄之又玄,难以名状。

嘉靖皇帝

严嵩

另一位,便是倪大红饰演的严嵩。这位大明王朝的首席奸臣,戏剧舞台上的著名白脸。实际上,严嵩奸则奸矣,但是为人小心谨慎,恪守理法,位极人臣,一身却只有一位妻子。他是个奸臣,却不是奸臣的典型。试想,以嘉靖之绝顶聪明,严嵩若真是个飞扬跋扈的权奸,嘉靖能容他二十年?嘉靖皇帝虽二十多年不上朝,然东厂锦衣卫的势力遍布朝野,严嵩若是猖狂,撑不过这许多年。严嵩的另一个本事,便是逢迎圣意。嘉靖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与对局势的掌控,所传旨意总是含糊不清,其中意思,便要靠臣下去猜,严嵩便是这一行的行家,对于皇帝的了解,使其的揣测无往而不利,加之一手写青词(道教写给上天的一种文体)的本事,严嵩硬是在嘉靖皇帝的手下干了二十年的首辅。
剧中,嘉靖四十年,严嵩已经八十岁,而其时演员倪大红只有四十岁,以四十岁演八十岁,倪大红扮演的严嵩,丝毫没有出戏的感觉,眼神惺忪,步履蹒跚,一举一动,尽显老态龙钟。平时之唯唯诺诺,隐忍不言,关键时候之掌控大局,训斥严世藩时字字见血,拳拳到肉。嘉靖四十年,已是严嵩即将倒台的时候,严嵩小心翼翼,试图挽救败局,直至最后落败,倪大红于严嵩之本事,严嵩之奸诈,严嵩之无奈均拿捏的恰到好处。

全剧的第一个故事,看似是严嵩败了与徐高张之间的争斗。但是于对决之间,严嵩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含哲理,令人感叹,大巧若拙,大奸似忠。其最终的失败,不是败给了徐高张,而是嘉靖皇帝皇帝觉得他不如从前那般能干了。


严嵩

再说两位神化了的角色。

这两位是胡宗宪与海瑞。海瑞是这部剧的主角,虽然整部剧直到最后,海瑞依旧只是个小小的六品户部主事,但是海瑞在淳安知县任上的所作所为,已经受到了朝廷高层甚至皇帝的重视。另外,海瑞是个举人,不曾高中过进士。能升任知县,已是运气好,然而海瑞对朝局的洞悉,对人性的把握,对大明律法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他这个品级以及学历之人该有的见识。海瑞没经历过朝堂争斗,没处理过什么大事儿,但是行事作风居然能够如此干练果敢,游刃有余,唯一能解释的,大概只是天分使然了。海瑞的故事,于后面章节还有涉及,此处只先做一个引子。

剧中,海瑞赴任淳安知县,是毁堤淹田的重灾之后,徐高张派去制约严党低价收购百姓稻田的。这部剧最妙的就是将战场分割两地,朝廷中严党与徐高张开辟一个战场,争的是嘉靖皇帝的摇摆;而东南海瑞等人则与严党郑必昌何茂才开辟一块战场,争的是浙直总督,抗倭总司令胡宗宪于二者之间的摇摆。其中凶险,本已经是九死一生。偏偏海瑞还是个不听话的棋子,他当然知道自己在权力斗争的前线,却至始至终都把百姓的利益放在最前,这一点,无论是剧中,还是历史中,怕都是海瑞的本来面目。

但在正史中,海瑞在淳安知县任上,确实做过一些打击好强,利国利民的事情,但是却不是朝野斗争的中心。颇为戏谑的是,海瑞在淳安知县任上最有名的事情,便是狠狠的教训了一把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公子。

故事是这样的,胡宗宪的儿子经过海瑞管辖的淳安县,嫌弃海瑞的接待方式太过潦草,态度傲慢,举止不当。海瑞便将胡宗宪的儿子打了一顿,并没收了其随身携带的千两黄金,并将其遣送回胡宗宪身边,言到:“总督大人教导各州县要节俭,过路官员不得铺张浪费,但我今天接待的一个人,他自称是您的儿子,认为招待太简单了,尽然敢闹事。您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这人肯定是冒充的,我帮您教训了一顿,没收了他的钱财充入国库,并将它交给您处置。

这封书信一写,胡宗宪还能说什么呢,只能吃个哑巴亏了。这个故事,在剧中也有,只是被淡化了,淡化的原因,是这部剧,要塑造一个极高大的胡宗宪之形象。

胡宗宪,这个名字可能并不被太多人了解,但是他却是戚继光的顶头上司,也是整个抗倭战争的真正统帅。之所以不如戚继光有名,一来戚继光是将,冲锋陷阵,且戚家军更是名扬四海。而胡宗宪是统帅,统领全局,却不真正出战。另一点,便是胡宗宪的发迹,是靠依附严嵩而来的,严嵩即是权奸,那么胡宗宪身上便多了个永远都抹不去的污点。而胡宗宪最终,大抵也是死于这一点的。

然而胡宗宪依附严党不假,但这也无可奈何,毕竟此时严党一手遮天,不依附严嵩,如何能位居要职,当真干出点实事。在剧中,严嵩是胡宗宪的恩师(大约是胡宗宪科举时的主考官之类的关系),胡宗宪自认为不是严党,只是念及严嵩的师恩。另一点,剧中提到,胡宗宪在浙直总督的任上,并未贪污。这一点,无疑是大大的美化,也是照顾广大观众的需求,毕竟在剧中这样一个国士的形象,怎么能是一个贪污之人。实际上,明清之际实行薄俸制,一个总督的俸禄也不过百余两,而要维持整个总督衙门的支出,没有数万两是绝不可能的。胡宗宪一个堂堂浙直总督的身份,总不能像海瑞一样在衙门后院种菜吧,再说胡宗宪不吃饭,总督府这么多人,难道跟着不吃饭?最重要的一点,胡宗宪时任浙直总督,即浙江与南直隶地区的总督,相当于现今的江浙沪地区,占着这么富庶的地区,不向严嵩向嘉靖皇帝进献点东西,即使你本事再大,也得下台。所以胡宗宪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不贪,实际上整个大明王朝,除了海瑞等寥寥数人,也实在找不出没有灰色收入之人了。在其位谋其职,能干做好需做的事,保境安民,便是好官,该贪贪点,都是小节上的事情,毕竟即便为国为民,也不能舍弃家族。

这部剧没有写胡宗宪的首席谋士——徐渭。胡宗宪便更像是两人的结合。其在朝堂上游刃有余,处之泰然;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抗倭的最后一场战役开始之前,严嵩告谏胡宗宪,严党已经逐渐失去嘉靖皇帝对其的信任,嘉靖所顾虑的,唯有东南抗倭,不能没有胡宗宪,胡宗宪已经成为严党最后的凭仗,所以这场仗,必须保留实力,养寇自重,这是救严党的办法,也是救他的办法。可即便如此,但胡宗宪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全军出击,荡平倭寇。这一点,无论是剧中的胡宗宪,还是历史上的胡宗宪,怕都会做同样的选择,即便抛开所有大义小义,抗倭是胡宗宪毕生的事业,十几年的心血,怎么在大功告成之时,说停下就停下?

倭寇被平,边患清除,其结果也已经不言而喻。严党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被嘉靖皇帝彻底清理,胡宗宪自然也不例外。胡宗宪的故事,编剧写到其告病回家便结束了,然而清算严党,胡宗宪难逃一死,在第二个故事发生的时候,胡宗宪已经被迫自杀,剧中故意不写,也算是给观众保留一丝愿景。

正史中的胡宗宪,当然不如剧中这般完美。然而戏说且归戏说,人物是故事的骨架。胡宗宪依附严嵩不假,但十余年来,在浙江任上,殚精竭虑,终于荡平倭寇。只此一项,远比依附严嵩重要,也远比贪或不贪之类的细枝末节的事情重要。这部剧塑造了一个圣人般的胡宗宪,是为了给胡宗宪辩诬,但即便是历史上的胡宗宪,也依然担得起掌声,担得起国士之名。

胡宗宪

除以上四人,几位配角的表演与人物性格的展现也淋漓尽致。严世藩虽无远谋,但其傲慢自大却一览无余。徐阶的隐忍,高拱的急躁与张居正的智计百出;地方官员郑必昌、何茂才欺上瞒下;清流书生高翰文受制于人,处处掣肘之无奈,点到为止却都恰到好处。

最后,剧中还有不少充满亮点的人物,一个商人与五个太监。

一个商人

这个商人叫做沈一石,是江南织造局的总管商人。在故事背景的设定中,这是一个勾结官府的江浙首富式的人物。身兼朝廷钦赐的六品虚职,每天却只穿一件粗布衣裳,谈吐举止,轻描淡写,不显山不露水,游走于官场与商界,无往不利。

然其高傲的表象下,其实是对自己处境深深的不安。严党谋划毁堤淹田以推行改稻为桑的计谋暴露后,为防止激起民变,无法再对百姓动手,然国库的亏空仍需要补,胡宗宪抗倭的军费也还没有出路。百姓的路子走不通,那便只能走商人的路子了,至于罪名,与官府搭着线的商人,还怕找不到他的罪名?饶是沈一石足智多谋,依旧难逃一劫。最为讽刺的是其抄家的结果,堂堂的浙江首富,江南织造局总管商人的身家居然几近空无一物。原来这些年在浙江官场的层层盘剥与对朝廷的进贡下,即便精明如沈一石,也只能勉力维持,他所求的,只是维持现状,苟且度日,然而朝廷连这个机会都没有给他。抄家抄出这个结果,自然是一个大炸弹,倒严的序幕就此拉开。

沈一石其人,以浙江巨鳄的身份出场,面对浙江布政使,浙江按察使,杭州知府与江南织造局总管太监,处事不惊,对答如流。在剧中的大部分时候,都是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唯有一次情绪爆发,便是对其买下的艺伎芸娘不近人情歇斯底里的谩骂,直至最终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可到末了,他却拖多年的老友江南织造局总管太监杨金水将一个可以救任何人性命的宝贝交给了这位芸娘,最后温情了一把。联系之前的经历,这个商人智计百出,不择手段,面对险恶的官场,苦心维持朝廷在江南的织造局,终难逃大难。实际上,这个宝贝也能救自己的命,但他却没有。他对芸娘有情,但不至于此,我想他是真的太累了,一心赴死,不想再挣扎了。一曲《广陵散》终了,燃一把大火,慷慨赴死。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后,君复伤!一曲《广陵散》,再奏待芸娘!

沈一石

五个太监

五个太监,分别叫吕芳,冯保,黄锦,杨金水,陈洪。冯保便是日后和张居正合力改革的大太监,而此时,他还只是个不谙世事,一心想着往上爬的毛头小子,他被吕芳安排照顾裕王的世子,未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与张居正一样,他们都属于未来。
吕芳,历史上并无其人,此处却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所有太监的老祖宗。司礼监掌印太监,所掌之印,便是玉玺,所行之职,便是为圣旨盖印。由此可见,吕芳在宫里宫外,都是有滔天的权势。但是这个拥有滔天权力的人,至始至终,他只把自己当成下人。他是嘉靖的贴身太监,在嘉靖还是个藩王时便跟着他,对嘉靖亦仆亦友。他的价值观里面,第一点便是忠君,这之后,便是善待身边的所有人,既然做了这宫中宦官们的老祖宗,他便都当儿子孙子照顾,而旁人呢,他也是能帮就帮。他是个太监,拥有足以和严嵩徐阶等首辅匹配的权势(内阁拟旨,司礼监盖章),但是却依然保持着善心,也依然保持着谦卑之心,无论身处什么位置,始终清楚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一点,于任何人来说,都难能可贵。最后的结局,是被嘉靖发配南京,远离权力中枢,名为发配,实为保护,嘉靖明白,吕芳心里也明白。

黄锦,剧中是个直人。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之一,也是太监中的头几号人物。他是个直人,不畏强权,有啥说啥,心地善良也与吕芳一脉相传。正史中,海瑞上《治安疏》之后,便是黄锦在嘉靖面前求情,并言及海瑞已经备好棺材,但求一死。黄锦是个可爱角色,毕竟直善之人总是讨人喜欢的。正史中的黄锦,大概就是吕芳和黄锦的结合。他是最初伴随嘉靖的太监,也是陪嘉靖走到最后的太监。嘉靖死后不到一年,黄锦病逝,隆庆皇帝为它建亭立祠,也算是肯定其对老父亲一生的陪伴。

以上几位,都是或实或虚的好太监,下面便写写这两位不这么温情的坏太监。

第一位是江南织造局总管太监杨金水,这位杨太监不算是我们一般印象中的坏太监,他的坏处,内核也很单纯,就是民轻君贵,凡事,将主子摆在第一位。明代的江南织造局以太监总管,多少有点将织造局的收入视为皇帝私有,而非国库所有的意思。

太监即是皇帝派到地方的监工,自然是绞尽脑汁也要完成皇帝的任务的。所以毁堤淹田的事情,他也参与其中。最后事情败露,上面的人推卸责任,责任自然落到他和严党地方官的身上。为了自救,装疯整整三年,最后终于和吕芳一起发配南京,逃离是非。这个角色,是个性格鲜明之人,于他看的上的人,他给十分的面子;于皇帝于他的干爹吕芳,他效绝对的忠诚;面临灭顶之灾,以极大的毅力,吃无数的苦,躲过一劫,但他无视百姓,不顾民生,却决不能称的上是好人了。最终躲过一死,算是对他良心尚存的交代,而装疯这些年所吃的苦,也算作是在偿还他所犯的罪孽了。

另一位坏太监,叫做陈洪,他是接替吕芳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陈洪为人狠辣,下至百官,上至内阁首辅,他都敢得罪,嘉靖用他,就是看重他的狠。嘉靖晚年,不想再管理政事,只想传位裕王,然后建一个安身之所,一心玄修,但严党之祸刚过,国库依旧空虚,对内,发不起京官的官俸,对外,赈不了百姓的灾情。在这种情况下,嘉靖仍想修建新宫殿,于是引来百官请愿,指责内阁不作为(百官不敢直言皇家是否,内阁是百官与皇帝之间的缓冲,指责内阁实际上就是在骂皇帝)。而陈洪,居然就敢在皇宫之中,在不请示皇帝的情况下,发动太监们毒打闹事的百官,如此手段,一般人可做不出来。
但是陈洪狠归狠,却和其他几位太监一样,也忠于嘉靖皇帝,甚至连同裕王,裕王妃,也是绝对的忠诚。即便面对百官盛气凌人,但是裕王妃打他巴掌的时候,他只是默默受着,即便嘉靖问他,他也不说。他毒打百官,一下子将整个官场都得罪了,这是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做法,陈洪不笨,自然也明白,一旦嘉靖皇帝死了,没人保的了他。但他仍然这么做了,一是因为他明白嘉靖需要他做什么(还需要他背这个黑锅),二是因为他对皇家的绝对忠心。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冯保、吕芳、杨金水、陈洪、黄锦

由于嘉靖皇帝在中年时候,曾经经历过宫女谋杀案,所以整部剧中没有出现一个宫女,而太监们便承担了太监和宫女共同的责任。对内,对皇帝,仍是如奴才一般尊敬,对外,却个个都是了不得的人物。这部剧中的太监,性格各异,但却都有本事,也都绝对的忠于嘉靖皇帝,这大概也算做是嘉靖御人之术的表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性,不过利益而已
关于《大明王朝1566》相关人员总议
《大明王朝》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较量,徐阶哑言,嘉靖冷笑
看完《大明王朝1566》后,为什么很多人开始体谅严嵩了?
豆瓣排名第一的神剧,是时候吹一波了——浅谈《大明王朝1566》
再不看!我怕TA被“封杀”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