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三十三)西汉的拐点

汉宣帝一世英名,却最终选择了与之政见不一的刘奭做了他的接班人,即为汉元帝。汉元帝从小经历多次磨难,而且是一个坚定的儒学治国倡导者。然而,汉元帝却无法向他父亲一样牢牢的掌控朝政,最终使得西汉朝廷陷入了无休止的帮派之争,也使得西汉就此由盛转衰。那么,汉元帝刘奭少年时期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坎坷?西汉朝廷大权又是如何一步步落入宦官派之手的呢?

谈到汉宣帝的太子刘奭,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汉宣帝刘询的原配妻子许平君。当初汉宣帝没落在平民之中,娶了许平君为妻。不久之后,他们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为刘奭。没想到,这个孩子还不到一岁,就从一个平民的孩子变成了皇子。因为父亲刘病已被天上掉下的馅饼击中,被霍光拉去当了皇帝。

虽然不到一岁的刘奭还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但是他的母亲许平君却被封为皇后,刘奭的身份就成了嫡长子。这样下去,刘奭将来做太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许平君和刘奭却被另外一股势力所盯上,这股势力就是霍光为代表的霍氏集团。确切的说, 盯上刘奭母子的是霍光的媳妇霍显。因为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也嫁给了汉宣帝,可是汉宣帝却表示故剑情深,非要立原配许平君为皇后,霍成君也只有当皇妃的命。霍显怒从心头起,恶向胆间生,找了个医生做杀手,趁着许平君生病的时候,下毒把她弄死了。

当时汉宣帝还搞不清楚原因,在霍氏家族的压力下,汉宣帝只好立了霍成君为皇后。可是霍成君的肚子不争气,好几年也生不出个孩子。霍显担心刘奭长大后做了太子,会危及他们霍家,于是指使霍成君下毒干掉刘奭。然而霍成君虽然贵为皇后,但她完全没有杀手的技能,连接近刘奭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幼年的刘奭躲过了霍显和霍成君的毒手,捡了一条命活了下来。

霍光去世后,霍显毒杀许平君的事情东窗事发,霍家也准备叛乱。汉宣帝早有准备,以雷霆万钧之势镇压了霍氏的叛乱,并将霍家诛灭。考虑到汉宣帝的后宫还有其他妃嫔,自然也少不了这些后宫争斗。为了避免其他的妃嫔去打刘奭的主意,汉宣帝册封自己并不喜欢的王婕妤为皇后,后世称其为邛成太后。汉宣帝对她的期望只有一个,做刘奭的后妈,照顾好刘奭。之后,汉宣帝也不怎么亲近王皇后,确保她没有自己的孩子与刘奭争位。王皇后也清楚自己的使命,悉心抚养照顾刘奭长大成人。

公元前67年,汉宣帝册立刘奭为太子,并为他找了萧望之等大臣做太子的老师。早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呼声就已经很高,教儒学的老师是教师行业里面最吃香的专业。所以,汉宣帝给孩子找的以萧望之为首的这群老师,也都是一帮儒学派。然而,刘询跟刘奭的同年有本质的区别。汉宣帝刘询小时候蹲过监狱,在民间长大,然后自己四处游历,各行各业都有接触,自然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刘奭从小就在皇宫长大,受到的教育都是儒家思想教育。这样一来,父子二人在很多地方就有了不同的见解。

有一次,太子刘奭找机会提醒父亲,说老爹你用刑太重,好几个大臣因为点小错都被你给弄死了,这样不对,应该以儒学治国。汉宣帝一下子就不高兴了,说你小子懂个屁,咱们大汉家有自己的治国制度,霸道和王道并用才能治国。回过头来,汉宣帝开始担心起来了,照这小子这样搞下去,将来弄一个儒学治国,大汉非乱套不可。于是汉宣帝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乱我汉家者,必太子也。

怎么办?换一个吧。汉宣帝的儿子还是有好几个的,其实他最喜欢的是老二刘钦。为什么呢?还是那个理由:类己。当初刘邦喜欢刘如意,汉武帝喜欢刘弗陵,都是这个原因,所以汉宣帝也是这个习惯。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汉宣帝对许平君的思念,战胜了他对刘奭未来的担忧。刘奭就这样险险的保住了太子的位子。

然而,令刘奭最为郁闷的事情却不是皇权问题,而是感情问题。刘奭做了二十年的太子,老爹汉宣帝早就给他找了好几个媳妇,怎么也要给大汉朝早点传宗接代吧。可是,痴情的刘奭对身边几位美女都不感冒,却钟情于一位司马良娣。谁知这位司马良娣却是一朵薄命桃花,年纪轻轻就一病不起,很快就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临终前,司马良娣对哭成泪人的刘奭说了一句非常不厚道的遗言:“我之所以这么早就要离开殿下,主要是因为你身边其他女人在诅咒我!”然后,司马良娣香消玉殒,只留下刘奭对身边其他女人的无限愤恨。

这下好了,死了一个太子的良娣,太子却清心寡欲,不近女色了。老爹汉宣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关键是此时刘奭还没有孩子,大汉朝总不能因此而断了香火啊。没办法,汉宣帝只好再给这痴情的儿子办一场选秀大赛,让他自己挑一个喜欢的女人。可是,几个候选人歌也唱了,舞也跳了,刘奭却连眼皮都没抬。汉宣帝拍了拍身边这个似乎不管自己事的孩子,说你孬好选一个吧。刘奭做了一个最为随意的选择:就身边这个穿红衣服的吧,离着近。

这个被刘奭随随便便选来的女人叫做王政君。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女人,没关系,我们提前剧透一下未来与她有关系的几件事。公元前51年,她与太子刘奭生下一个儿子,叫做刘骜,此人后来做了皇帝,谥号为汉成帝。公元前49年,王政君被新即位的汉元帝立为皇后。她的大哥叫做王凤,在汉成帝时期做大司马,王氏外戚掌管了西汉朝政。她二哥叫做王曼,死的很早,却留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王莽。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刘奭随意选择的这个王政君,正是西汉掘墓人王莽的亲姑姑。刘奭今天这个草率的举动,正如一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随后在不远的将来,引起一场颠覆西汉的大风暴。

不过,回到汉宣帝晚年,这时候可没有人算卦或者有啥谶语,说这个女人要给大汉带来灾难。对于汉宣帝来说,儿子终于开始亲近女色,而且很快自己能抱上了孙子,心里非常高兴。然而,汉宣帝没高兴多久,身体就不行了。看样子自己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汉宣帝在临终前做了最后一个可以让他安心的大事:临终托孤。他任命自己奶奶史良娣家的亲戚史高辅佐太子刘奭,同时任命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少傅周堪为辅,共同协助刘奭治理国家。公元前49年,汉宣帝含笑去世,到另一个世界找老祖宗们汇报工作去了。

如果真有天堂或者另一个世界,汉宣帝的工作汇报肯定会让老爷爷汉武帝以及老祖宗汉高祖高兴不已。且不说什么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没法衡量的东西,仅仅凭着匈奴单于的降书顺表,还有西域都护府的印章,就足以让他到祖宗那里吹嘘一番了。的确,汉宣帝丰富多彩的人生中,完成了太多所有西汉皇帝梦寐以求的目标和愿望。无论对内治国还是对外扩张,他都是整个西汉最为优秀的皇帝之一。因此,后人给他的谥号为孝宣皇帝,庙号为中宗。

刘奭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汉元帝。然而,正当他打算用自己所学到的儒学来治理国家的时候,他才开始发现,原来一个国家并非这么容易管理。他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老爹留下的三个辅政大臣应该怎么合作。

三个人中,两个老师萧望之和周堪都是不折不扣的儒学派,政见相同,在皇帝那里的地位也不错。两个人在汉宣帝一朝并没有得到重用(萧望之本来有机会做上丞相,可是汉宣帝就是不用他),而且他们对汉宣帝霸道王道并用的做法也不完全赞同。现在热爱儒学的好学生汉元帝终于掌了权,儒学派大展宏图的时机终于要到了。于是两个人并肩携手,打算与汉元帝一起搞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革命,摒弃现存的许多不良制度,让大家看看儒生是如何治理好国家的。

可是,他俩玩的很嗨,却忽略了托孤首臣,在汉宣帝托孤时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的史高。史高是典型的外戚,本来没太大的本事,却深受汉宣帝的喜爱。也许汉宣帝的初衷,是让他能够继承自己的治国理念,让汉元帝不要忘记汉家制度。这样一来,史高的许多见解与萧望之和周堪就不同了。而且这位新任天子天天围着自己那两位好老师转悠,也不怎么搭理史高。史高心里很落寞,为了改变眼前的一切,为了让汉元帝明白谁是最重要的托孤大臣,史高决定找几个帮手,与那一帮儒生斗一斗。

史高看准的帮手是另一个群体:宦官。确切的说,是宦官集团的两个代表人物,中书令弘恭和仆射石显。这两位宦官在汉宣帝时期就在皇帝身边工作,不但对宫中大小事务了如指掌,更是得到了汉宣帝和汉元帝的信任。他们两个之所以愿意跟史高合作,原因很简单: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儒生,尤其是那些大儒,很多时候都有个共同的毛病:眼光太高。他们瞧不起行为不端正的人,也瞧不起那些弄权的小人。像弘恭石显这样在皇帝身边讨老板开心的小人,萧望之等人早就看不惯了。他们告诉汉元帝,中书令这么重要的职务,应该交给贤明公正的人,怎么能让这些刑余之人来做呢。但是,汉元帝却深深的辜负了老师的期望。这位皇帝最大的特点是擅长音律,喜欢写个歌,奏个曲,一到了国家大事上就犹豫不决。这样一来,萧望之没能除去宦官,却被宦官看做了眼中钉。恰逢此事,大司马大将军史高需要帮手,外戚派和宦官派自然就走到了一起。

结盟完毕,反击开始。弘恭等人告诉汉元帝,说萧望之和周堪等人结成党羽,诬告大臣,企图玩弄权势,欺骗陛下,请谒者招致廷尉。汉元帝一想,老师应该不会这样吧,不过让廷尉问问也没啥不妥,就答应了。可是,天真无知的汉元帝竟然不知道“谒者招致廷尉”的意思,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就是关进监狱。就这样,汉元帝的两位老师糊里糊涂的就下了监狱。过几天,汉元帝想老师了,就问萧望之他们这几天怎么没来上班呀?石显他们说,陛下不是把他们关起来了吗?汉元帝这才明白自己被坑了,对石显等人发了一通脾气,要求他们立刻释放萧望之他们。

弘恭和石显一看,萧望之要是就这样出狱了,肯定饶不了他们,于是赶紧找史高商量对策。史高毕竟是在官场混过的人,哪里会放过这种整治儒学派的机会。他告诉汉元帝,放萧望之他们出来可以,但是你关起他们的时候,可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啊?(总不能让大伙都知道皇帝不懂“谒者招致廷尉”吧。)不如找个台阶下,把他们都降职处理,就说是陛下开恩放了他们。汉元帝又被忽悠了一次,免去了萧望之的前将军光禄印绶,而周堪等人则被一撸到底,免官做了老百姓。

可是,人家萧望之毕竟是汉元帝的老师,而且这段师徒感情还挺深。没过多久,汉元帝觉得萧老师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培养自己长大,必须要重用。于是汉元帝想重新提拔萧望之,甚至任命为丞相。急得团团转的石显等人又开始满世界找把柄,再坑萧望之一把。正巧,这段时间萧望之的儿子,对父亲受到的遭遇感到不爽,上书汉元帝替老爹伸冤。石显等人觉得这是个大好机会啊,就告诉汉元帝,你老师不但不认错,还指使儿子上书辩解,陛下你不能不管,起码也要把萧望之抓起来问问吧?汉元帝说自己老师非常耿直,肯定不会接受官吏审问。石显说,没事,陛下说给他减刑就是了。糊里糊涂的汉元帝再次落入了石显的圈套,派人去捉拿萧望之。

然而,汉元帝的判断是正确的。石显真正的动机也是如此,耿直的萧望之哪里会接受官吏的审讯。当他看到有人来抓他的时候,不但对汉元帝非常失望,而且自己也很没面子,就准备自杀。家里人赶紧劝,你先等等,看看情况再说。结果萧望之却咨询了自己的弟子朱云,一个更加二愣子的人的意见。朱云说人家都来抓你了,你也是当世大儒,怎么能受这种气呢,赶紧自杀吧。于是,萧何的八十孙,汉元帝的老师,一代大儒萧望之,就这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汉元帝得到老师去世的噩耗,悲痛不已,痛斥石显等人的行为。不过,痛斥归痛斥,石显还是那个石显,仍然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没过多久,宦官弘恭也死了。石显正好把弄死萧望之的脏水顺手泼在弘恭身上,也算是让自己能够减轻一点点舆论的压力。柔弱的汉元帝丝毫没有除掉这个谋害自己老师,陷害忠良的石显的想法,反而任由石显掌控朝政,汉元帝的朝廷逐渐变得乌烟瘴气。

至于另外一个老师,少傅周堪,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萧望之去世后,孤军奋战的周堪在与宦官派的斗争中更加无力。虽然周堪一度存在被汉元帝重用的希望,可是石显总是找到办法来打击周堪。最终周堪还是被免官回家,生病去世。而那个当初联合宦官的外戚派代表史高,也逐渐看清了宦官的真面目。后悔之余,史高也没有其他办法,没多久后终老在家中。

一场外戚和儒生的斗争,最终却以第三者宦官派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汉元帝朝廷中,凡是敢于上书直言石显或者宦官祸乱朝政,主张除掉宦官的大臣,后来一个个被石显赶走甚至找理由处死。虽然也有一些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大臣选择了中立,但是朝中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趋炎附势,投靠石显一党。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我们从小学习的榜样,中国古代最热爱学习的好孩子匡衡。

“凿壁偷光”的故事想必大伙都听说过吧,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匡衡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砍柴为生,却非常喜欢读书,经常借书回家看。有一天晚上,匡衡无意间发现自己家的墙缝里透过一束来自邻居家的烛光,于是就顺着墙缝在墙上掏了一个洞。这样一来,更多的光线从墙洞中传过来,匡衡就利用这微弱的光芒来学习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抓住每一束光读书的匡衡,长大后成为一代儒学家,就连汉元帝也很喜欢听匡衡讲读儒学经典。

后来,汉元帝任命匡衡为丞相。当然,儒学派出身的匡衡,如果不是投靠了石显,怎能在宦官当道的元帝朝廷做上丞相呢?虽然匡衡在后来石显倒台之后,也曾经弹劾过石显。但见风使舵和隐忍不发,表现出来的行为可是不一样的。匡衡热爱学习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对视力不好),不过这个人其实没有那么伟大。

到了汉元帝的晚年,汉元帝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直接把朝政大权交给了石显,任由他兴风作浪。然而,有一个与石显不和的大臣却因祸得福。这个人的名字叫甘延寿,他被石显等人排挤出朝廷,安排去了西域都护府。在那里,他将与副都尉陈汤一起完成一项惊世壮举,并为后世留下一句令整个华夏民族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131、柔仁好儒,汉元帝是个小书呆子
汉元帝刘奭:我不想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拐点皇帝,却不料事与愿违
每天了解一位皇帝 | 西汉衰落的起点-汉元帝刘奭
此人不适合当皇帝,却有位好母亲,顺理成章登基称帝
“地狱之子”刘奭
汉宣帝的三位托孤大臣是什么结局,汉元帝为何要重用宦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