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2)

战国中期下的复杂的地缘格局

从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结束到前284年五国伐齐为战国中期阶段。这一个时间段,随着魏国从战国初期超级强国地位的跌落为开始,战国形成了秦、齐、楚三强对立的格局,而最后又以楚国渐衰和齐国险些灭亡为标志作为结束。

魏国自马陵之战失败后元气大伤,被迫转向了战略收缩。政治和外交上,在这个阶段里,徐州相王承认了齐国的地位,齐国也得以称王。前326年,秦魏韩“龙门相王”,诸侯卑秦的局面彻底结束,昔日对秦甚为轻视的三晋尤其是魏国被迫承认了秦国称王。而在作战方面,魏国这一阶段,丧失了自晋国以来到魏惠王前期时代所有经略得来的领土,连河东地区也接连被蚕食。虽然河东地区一些城池在秦国占领后又被归还,但实际上河东一些地带已经成了秦国的势力范围,任由秦国进进出出。而前293年伊阙之战后,魏国更是陷入了自马陵之战后的又一次元气大伤,河东之地被割让给秦国,魏国丧失了在原晋国地区的所有地盘,从此退出了在山西境内与秦国的争夺。失之于西,取之于东,魏国在东部得以立足了下来,前301年垂沙之战,韩魏齐大败楚军,楚国在南阳盆地北部的土地被割让,只能退守南部地带,实力遭到了削弱。

韩国地处天下枢纽之地,在这一阶段里,韩国经历了两次大的惨败,实力一蹶不振。前306年,韩国西部大门宜阳沦陷于秦国,秦国得以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打通了进入中原的大门。前293年伊阙之战后,更是元气大伤,武遂之地二百里进入了秦国的版图。前291年,秦将司马错取魏之轵和邓和韩之宛。韩魏自垂沙之战中从楚国获得的地盘被秦国所吞并。

赵国地处三晋之最北端,因为韩魏的原因,赵国得以在秦国的东进攻势中处于次要地位。而且赵国在这个阶段主要致力于进行胡服骑射为主的军事改革,同时大力进攻中山国和开拓西北边疆。赖武灵王之神武,赵国从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公元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同时开辟了雁门、云中、九原等郡,修筑长城,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起来。到五国伐齐前,赵国已然成为三晋之首,国力仅次于秦齐两强。

燕国僻处东北一隅,长期以来不甚为诸侯所重视,直接与其有利益纠纷的只有齐国,次之是赵国和中山国。这一段时间燕国也锐意改革和进取,同时向东开拓境土。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还曾渡过辽水进攻箕氏朝鲜,直达满番汗(今朝鲜清川江以西大宁江流域博川郡境内的博陵古城)为界,取地两千余里。燕国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修筑燕长城。但是燕国日益壮大也引起了早就对燕国有野心的齐国,燕国险些灭国,也从此谋划反攻甚至消灭齐国。

楚国原本是战国时代最大之国,实力也不弱。战国初年虽然遭遇三晋连番进攻,胜少负多,但实力犹在。但是这一个时期楚国与秦国的关系严重紧张,与韩魏和齐国的关系也日益恶化。前312年,楚、秦间的大战全面展开,秦大胜,斩首八万。又攻楚之汉中,取地六百里,仿楚制,亦设置汉中郡。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国无力还击。 前301年垂沙之战,韩魏齐大败楚军,楚国丧失南阳盆地北部地区,同年宋国也攻楚,楚国淮北之地丢失。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秦国这个时候开始崛起,开疆拓土并极力东出。继收复河西后,秦国开始锐意进取。前326年龙门相王,韩魏被迫承认秦国称王。前316年,司马错灭巴蜀,秦国取得巴蜀之地,在地缘上取得了对楚国的上游之势。同时灭义渠国,剪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前306年拿下韩国西部重镇宜阳,控制了崤函通道。因为秦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诸侯对秦国的恐惧,开始谋求合纵攻秦。在这个时间段的几次合纵攻秦作战中,秦国与关东各国是有胜有败,秦国尚未占据绝对优势。但之后,秦国实力再度恢复,伊阙之战全歼韩魏联军主力,韩魏实力大弱,之后秦国趁机猛攻,得以稳固的占领河东地带,并占领韩魏攻占楚国之宛邓地区以及河内部分地区。同时对赵国也开始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进攻,取得了一些边缘据点,主要是蔺和离石要塞。

齐国在马陵之战击败魏国后,雄踞东方。前33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魏国被迫承认齐国称王。同时进攻魏赵各国,也颇有斩获。齐威王去世后,齐宣王即位。联合韩魏击破楚国;孟尝君田文联合各国合纵攻秦,攻入函谷关。而齐国在宣王时代更是想灭掉燕国,并险些成功。前314年,燕国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夺回权力,反而被杀。齐宣王乘此大乱,派匡章率军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而内政方面,齐宣王去世后,齐闵王即位。孟尝君田文掌控大权。前294年,齐国发生了“田甲劫王”的严重政治事件,齐国贵族田甲劫持了齐王,齐王因而猜忌孟尝君田文,致使长期把持齐国政权的田婴、田文父子一派受到打击,孟尝君田文被迫出走,这位齐国宗室的后半生就是在对付自己的祖国中度过的。孟尝君的下台给苏秦进一步施展外交欺骗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军事行动。苏代骗齐湣王去掉了帝号,并于前287年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但是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后来,秦昭襄王取消帝号。之后,各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于是矛盾公开化。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

齐国灭宋引发地缘政治失衡及五国伐齐

战国中期除了七雄外,各国有两次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化。即中山国被灭和宋国暴涨后被灭。中山国一直是横亘在燕赵之间的中等强国,也是齐国制衡赵国南下的重要盟友。而中山国的存在也使得赵国代地和邯郸的联系非常困难。赵国早欲灭之,经过武灵王十二年的努力,赵国得以消灭中山国,剪除了腹心之患,而燕国对赵国构不成实质威胁,赵国灭中山后得以安心南下。另外宋国在此时突然实力保障,主要是因为出现了个宋康王。宋国是周朝最早的诸侯国之一,原为商朝后裔,在五等爵中居最高之公爵,比他国都高。在漫长的春秋时代里,宋国一直是中原强国之首晋国的盟友。战国时代依然存在,而且宋国农业和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是为天下的膏腴之地。实力虽然比不上七雄,但除了七雄外,却是二等国中最强。前318年,戴偃开始称王,称为宋康王。宋康王后期大举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宋国进入鼎盛时代,面积达到十万平方公里的巅峰时期,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但也因此受到齐、楚、魏大国的忌恨,乃与齐、魏为敌国。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国百姓四处逃散,城池没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齐军抓获并杀死宋康王,灭亡宋国,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

虽然齐国灭宋成功了,但齐国也彻底失去了楚国、三晋等的支持,遭到了空前的政治孤立,引发了五国伐齐。前285年,秦、燕两国联络赵、魏、韩三国,结成伐齐军事联盟。次年,以燕上将军乐毅为首,率燕、秦、韩、魏、赵五国之师伐齐,大破齐军。之后联军一路南下,齐国是兵败如山倒,临淄被攻破。齐闵王出逃卫、邹、鲁等国,后逃到了莒地,后被部下所杀。而没有参与五国伐齐的楚国,则趁火打劫,出兵攻夺淮北地区。其余齐国攻占的原宋国等地区分别被魏国、秦国、鲁国所瓜分。齐国只剩下即墨、莒两地,仍然在坚持。

在齐灭宋之前,除宋之外的泗上诸国已经成为齐国的后花园,齐想要扩张只有三个方向,向南灭宋,向北灭燕,或者向西攻赵;魏国在当时齐秦均势的前提下,很难作为攻击对象来考虑;而攻赵,之后的秦昭襄王已经证明了在无重大变故的情况下想要攻灭大中型诸侯会付出多大的代价;因此,实际的考虑只有:向北灭燕,或向南灭宋。另一方面,齐灭宋对其他强国也产生了实在的威胁,而攻齐却又能产生现实的利益,在共同利益之下,伐齐势在必行。

对于楚国而言,在接连败给秦国和韩魏齐之后,楚国向西向北扩张都受挫,只能转入防御,只有在淮泗方面可以有进展的可能,而齐国灭宋将淮泗地带几乎全部纳入本土,楚国周边尽皆强国,局势危险,而在对秦国和韩魏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齐国占领淮泗,已经威胁到了楚国淮南安全,直接威胁本土,楚国是万万不可能接受的。

对于赵国来说,齐是东边的强大邻国,河济平原上讨厌又危险的竞争对手,毕竟赵都邯郸城,距离河济平原很近,魏齐这样近在咫尺的强邻却总是赵国挥之不去的阴影,何况赵武灵王时代刚吃下的中山国曾长期在齐人的帮助下为齐国在河济平原上的扩张间接出力,强烈的不安全感促使赵国甚至比燕国更乐于幻想能够毕其功于一役,最好直接解决齐国,而且不说齐人核心之地的富庶城邑,河济平原的沃土与首都的安全空间就已经足以鼓舞赵人竭力攻齐了。

燕国是齐国世仇,前314年田辟疆能借子之之乱向北“辟疆灭燕”,那后世的齐王没道理不能复制先王的事迹,强大的齐国就成了悬在历任燕王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所以对于燕人来说,孱弱的齐国才是好齐国,毕竟真灭了齐国怕就没人帮忙牵制赵国了。既然魏赵秦等大国都想动手,那么燕人借机伐齐的行动简直比就坡下驴还自然。而燕国恐也没打算吞齐以自强,尽最大可能削弱齐国、保护自己,也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魏昭王治下的魏国来说,五国伐齐前的魏国为了向淮泗进军可已经是竭尽全力了,但国势衰弱的魏国难以独自取得重大突破,那么既然有桀宋这么一好借口,又有强齐牵头,分一杯羹总不为过。然而齐闵王也清楚魏人此时的斤两,恃强凌弱的事他也没少干,多这一次不多,少这一次心里却总觉得亏,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于是他就亏了魏国。只是魏昭王却也不是好惹的,前284年他终于抓住机会,为他的后代找到了一条似乎属于魏人的复兴之路。

而就秦国而言,宋国虽然肥沃,但距离本土还很遥远。秦国的远征军是一帮为了“梦想”而参与了伐齐的参与者。秦国尤其是主政的魏冉不仅积极参与到伐齐行动中来,出人出力,千里远征,还在河济平原上击溃齐师后就直奔自己心仪的梦幻之城——陶邑。虽然之后的时局变化最终打了幻想冒进的秦人结结实实一巴掌,苦心经营的硕果陶邑也被魏人轻松摘走直到秦国统一为止,但是这一时期的秦人却对跨越地域阻隔,跑步奔向中原之主热情高涨,伐齐也是要积极参加。

韩国在这场大战中的情况是十分特殊的。对于他们来说,既需要强齐作为外援助力来平衡自己或者过于强大、或者心怀不轨的邻国们,又需要列国伐齐这种足以吸引邻居们纷纷热心参加的远方大事来分散自己因魏人势力离开河东而不得不面对的秦国巨大的压力。但韩人狭小国土所横亘的位置又注定了韩国必然需要满足秦人的奇怪诉求,为其提供通路并加入伐齐行列。这一矛盾的古怪立场决定了在这场伐齐行动中,韩人的行为必然是如墙头草般跟风而动,却又处处束手束脚、浅尝辄止……不过的韩釐王心里应该明白,随着强齐在这场合纵中的彻底覆灭,韩人自己的覆灭倒计时也恐怕已经悄然开启。

简而言之齐灭宋是因为齐国占据了齐楚魏之间的所有缓冲地带,同时堵死了燕赵的所有南下之路,过早引发了地缘失衡。而五国伐齐后,各国尤其是与齐国相邻的各国也各有所获。燕国作为主角,占据了齐国大片土地,继续追击齐国其他残余势力。楚国也趁机收复了淮北地区,赵国取得昔阳,以河济平原为主要对象。魏国是现实利益方面最大收获者。伊阙之战和五国伐齐前,魏国因为失去了河东起家之地,只能龟缩于豫东,被秦赵楚齐韩所包围,万分危险了。而五国伐齐后,魏国虽然被迫让出了陶邑与秦国,但占据了原齐国灭宋后的大片地带,设置了以都城睢阳(商丘)和彭城为中心的大宋郡;以方与为中心包含腾国旧地的方与郡。在中原的势力得到了彻底的巩固,得以复振,仍然不失为强国。秦国作为攻秦的主角之一,就是趁机获得了原宋国最肥沃的地方即陶邑,几乎再度将魏国一分为二。魏国对秦国远来占据陶邑自然十分不满,但是魏国要对广袤的宋国旧地进行管理和统治,难以组织有效抵御,而魏昭王的战略思维很清晰,宁可放弃陶郡,只要保全剩下的大宋和方与两郡,魏国也已经赚得钵满盆满。在秦军几年来咄咄逼人的攻势下,魏国饮恨退出陶郡。战后的魏国的领土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从晋国继承的领土,包括东郡的朝歌、殷等地,这部分土地约占不到四分之一;第二部分是从楚国夺取的领土,包括国都大梁等地,这部分领土占了约一半;第三部分是从宋国占领的领土,约占三分之一。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五国伐齐各国都各有所获,算是皆大欢喜,尤其是魏国凭借获得宋国大片肥沃土地得以弥补失去河东郡的一些损失,得以避免继续衰落,燕赵两国也得以事实上消灭了齐国这个心腹大患。但是从长远来看,秦国是最大的战略收获者。通过五国伐齐,齐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力与秦国抗衡。秦国打垮了长期以来一直在制衡自己的东方强国,扫清了秦国统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这场战略决战,改变了秦齐两国东西对峙的战国中期格局,此前的两强制衡为主导的战国体系被打破,从此变为秦国的一家独大。因此,从“五国伐齐”对战国列国兼并的总体格局所产生的影响看,这一役实是秦国和齐国的战略决战,秦国是利用燕、赵等国的军队实现了同齐军的战略决战,并从这场战争中,获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

总体上来说,五国伐齐前,天下格局是秦齐并列第一梯队,赵楚魏次之,燕韩再之。而五国伐齐后,秦国独处第一梯队,赵魏楚紧随其后,燕国也进入第二梯队,韩齐成为第三梯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国只是消灭了宋国,为什么引发了“五国攻齐”呢?
为什么秦国灭了韩国后没有五国攻秦,而齐国却遭到了五国伐齐?
战国七雄的正确顺序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分布图,请对号入座,你属于哪国人?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一) 秦为虎狼 谁是牛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