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进士(25)王恂:担任国子监祭酒,是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

(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进士(25)王恂:担任国子监祭酒,是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

余大中

王恂(?-1453),字用诚,初名王振,后改王恂。湖广公安县(今属湖北荆州)人。宣德五年(1430年)进士。

中进士后,王恂选为庶吉士。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年(1439年)任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宣宗实录》。正统十三年(1448年)任翰林院修撰。正统十四年(1449年)升任大理寺右寺丞,巡抚贵州。景泰三年(1452年)改任右春坊右庶子。景泰四年(1453年)升任国子监祭酒。

(图片来自网络)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隋朝以后一直是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代国子监,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初定金陵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建都南京后,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建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北平郡学。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有8000多名。永乐二年(1404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永乐二十年(1422年)国子监学生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

王恂担任国子监祭酒,就是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景泰四年(1453年)九月,王恂罹患风疾,逝世于任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纨身份不比王熙凤低,她能嫁入贾府,要看国子监祭酒的含金量
翰林记 卷十七
陈敬宗传
全国重点文物
看个清北高材生的神速解题节目,聊聊古时候最厉害的大学
国子监“校长”面面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