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ofo 共享单车”如何在两周内搞定两次巨额融资,他们做对了什么?


来源: 经纬创投


10 月 10 日,“ofo 共享单车”宣布完成 C 轮融资,金额为 1.3 亿美元。此前,这个团队曾于 9 月 26 日,宣布获得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级别C1轮战略投资后;两周后的今天,他们完成了 C2 轮融资,由 Coatue 、小米、中信产业基金领投,经纬、元璟资本、Yuri Milner 以及滴滴、金沙江等早期投资方继续跟进。


这是非常非常让人震惊的效率,与此相呼应的是他们的增长速度,在一年内他们从日订单量 200,迅速地突破 50 万……也许你想知道,他们究竟在想什么,又做了什么?而作为滴滴出行的投资人,经纬在这场交易中的角色如何?

 

以下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些答案。与往常的“低调十问”不同的是,我们同时在这篇文章中采访了 ofo 创始人和经纬的投资人,以求给你提供更多的细节。

 

我们深知一家公司的未来源自他们自身,但本文从事件逻辑编排的角度出发,我们的十问十答先从经纬创始管理合伙人徐传陞开始。以下,Enjoy:

 



Questions For 徐传陞






△徐传陞,经纬创始管理合伙人



01

作为投资人聊聊这次融资的细节吧,毕竟大家最近都挺关注这事。这么短时间做了两轮融资,什么时候启动的?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可以分享?



徐传陞:大概是三周前,戴威开始跟程维和柳青深度交流。此前滴滴也一直在思考,“最后三公里“的交通解决方案,因为专车和出租车实际上是在三公里这个距离以外的出行解决方案。

 

滴滴团队非常认真地思考过,是自己投入呢?还是说去寻找一个新的团队?然后滴滴和 ofo 的戴威交流下来,谈得非常好,所以两周内就敲定了投资。对于滴滴来说,他们首先是认可 ofo 团队,ofo 充分地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同时,滴滴也认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归纳到自己的团队里面去做,他们选择通过寻找 ofo 这样的团队,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互动。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ofo 融资非常顺利。我们同时介绍的其他投资机构与 ofo 去交流,大家都已经对这个市场和“玩家”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投资机构仍然迅速地表示出对 ofo 团队的认同,并且决定陪伴他们成长。所以大家才会看到短时间内 ofo 的融资动作是非常快的。其实这个结果更多是时间流程的原因,有些投资机构是在走流程,当然滴滴做出的决定也是驱动力之一。

 


△ofo 团队



02

对于 ofo 来说,融资节奏是否很重要?为什么?投资人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徐传陞:其实现在“最后三公里”的解决方案,全国都是一个非常初级的状况,没有系统性的服务商。根据 2014 年数据,全中国有 142 个城市人口超过百万,6 个城市人口超过千万。

 

出行需求是高频的、日常的需求,所以我们认为从融资节奏上应该迅速,这样能够快速广泛布局。这次的融资完成之后,ofo 现在已经有非常充裕的资金,针对这些大城市去做布局。

 

对于经纬来说,我们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一个公司成与不成 99% 都在团队本身。投资人的作用是他们背后的军师,辅助他们去做好运营和执行——运用我们的经验及思考,帮助他们去做一些战略上的讨论和梳理;同时,给他们提供高效优质的投后服务,帮助他们找对人,找到钱,打好仗。





03

因为你也曾参与过中国出行领域此前的一系列大战,觉得那个时候和现在有没有一些相似点? 



徐传陞:以专车和快车为例,2012 年之后的这几年,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ofo 则是在 1 年的时间里,把日订单量从 200 单做到了 50 万单。过去的专车快车,现在的 ofo 都是经历着高速的增长,这个势头是类似的。

 

对于出行领域来说,非常讲究密度。像滴滴出行,每天是千万级别的下单量,去年的数据是覆盖了全国 300 多个城市。只有你达到这种密度,才能真正地为全国用户提供一种日常又高水准的服务。

 

而自行车共享领域,如何落地到足够多的城市,实现高密度覆盖,又如何把服务和体验做好,这都是非常讲究的。

 

那么怎么推广市场,怎么发展,怎么做好运营保证用户满意度,这中间有许多的地方是共通和借鉴的。

 

也是因为经历过出行领域的高速发展,所以我们对 ofo 非常认同,他们面向的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

 

所有优秀的创业公司,核心都是要以用户为本;第一,怎么把用户体验做到最极致?第二,如何让他们愿意反复地使用你的产品?所以归根结底,服务做到最好,其实就是最核心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只要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能够细心用心地做好用户口碑,用户就会一直使用你的产品,公司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Questions For 戴威

 





△戴威,ofo 共享单车 CEO



04

这些钱ofo想怎么用?



戴威:第一,团队建设,我们需要也愿意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 ofo 团队;

 

第二,软硬件升级,ofo 会加强研发,我们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到整个自行车研发中去,我们需要提供更智能更好的自行车服务。目前行业内有硬件做得比较好的公司,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战略布局,继续扩张业务,ofo 会投入更多的车辆来提供服务,实现高密度投放。





05

能不能说说你们团队? 你觉得你们擅长什么?



戴威:ofo 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团队,大家敢想敢干,只要能够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我们都会不遗余力的去投入,去努力。我们敢于去解决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总体来说,我们是一个拼劲十足的团队,有想像力,有创造力。

 

我们最开始是做骑行旅游项目,那是我们热爱的东西。当时想转型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支持我们的想法,做无桩共享单车,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全世界看不到任何的案例,也没有任何一个模式可以参考。

 

当时我们内部商量,做无桩共享单车,会不会更方便用户使用?得出的结论是,只要能让用户方便,我们就决定要试一把拼一把,于是找天使投资人借了100 万去驱动这个事情。其实我们冒着很大的风险,但是只要我们认为这个事情对用户有价值,就要勇敢地去做。

 




06

你觉得 ofo 最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从学校开始?你们觉得这样再进入城市容易,还是反推回去容易? 



戴威:ofo 从来不生产车,我们连接车,我们连接用户需要的车。ofo 选择从校园起家,是因为去年的时候我们还是学生,校园是我们最熟悉的场景。

 

ofo 更方便、更好骑、投放密度更高,在运营和产品上是更受欢迎的。进到城市以后,这些同样会打动用户。提供更轻便好骑的车,我们认为这样更符合用户需求。

 

“学校更封闭,城市更开放”这个论断并不准确——从出行的角度,没有人会把自行车从北京骑到河北作为一种日常通勤方式。城市内的出行也是相对封闭的,只是放大版的校园——把 1000 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当做封闭区域,比如北京的五环内或者是六环内,本质上是一样的。

 

终归来说,投放密度高,单价低和骑起来舒服方便,是核心的用户诉求。





07

之前我们发过一个报告,你们掌握了 100 万学生的日常,将来会基于此再做什么吗?你们到底能掌握他们到什么程度?



戴威:未来肯定是数据时代,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掌握了用户的性别、年纪、用车习惯等,但整体的数据维度和量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


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我们会扩大和加强数据收集、分析及挖掘,在未来更多地去发现这些数据的宝贵价值,也能有更加精准的指导意义。


点击查看《自行车里的100万大学生の迷

 



08

你对 ofo 目前的表现打几分?哪些地方你觉得最好?哪些是你最想要提高的?



戴威:如果 10 分是满分,打 6 分吧。我们现在还是在给大家提供基础服务的阶段。目前只能说勉强及格,解决有车用的问题,这也是最多用户关注的问题。

 

未来,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服务,优化软硬件技术。未来会有更舒服的车,有更方便的找车方式,更多方便用户使用的功能,都将在ofo平台上实现。

 

我们永远以用户为出发点。每一个产品、每一个需求,我们都会讨论。我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想自己是用户,会不会感到反感?或者说假如我们自己是用户,怎么让我们最爽?

 

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觉得我们到现在为止,坚持得还不错。





09

创业到今天如果有机会让你修正一个事情,你会考虑修正什么?



戴威:目前还没有。我觉得后悔的东西,都是应该后悔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觉得这种小的后悔,是宝贵的。所以你让我重新回去改,我还不想改。

 

我觉得这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就是在不断地成长,这种状态是好的。具体到让人后悔的事情,我觉得有肯定是有,但是相对这个意义就不大了。




10

你此刻最想说一句话是什么?(夸夸经纬也行,哈哈) 



戴威:说得矫情一点,从初衷到做事方式,我们都一直在贯彻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并且是一步一步地实现它。这句话来自于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我们能够在服务用户的这件事上迈出了第一步,未来我们会提供给用户更好的服务。通过我们的努力,逐渐逐渐真地让大家享受到更好的服务的这个过程,我觉得是非常幸福的,我们会更加坚定的往前推进,往前走。

 

夸夸经纬的话,我想说:“创业选经纬,一定不后悔。”


============


ofo和摩拜单车的独角兽之争,还存在哪些阻力?


来源: 电商在线

作者|张怡


编辑|徐鑫




谁将成为行业独角兽目前尚无定论,但共享单车领域并非坦途,想要不被打倒,ofo和摩拜单车的眼里不能只看到对方,还要解决制约其前行的难题,找到自己真正的赢利点。

9月30日,摩拜单车宣布已经完成超过1亿美元的C轮融资,而把这个时间点再往前挪3天,其最大的竞争对手——ofo已经先一步宣布拿下滴滴出行领投的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

 


随着关注度的持续攀升,投资方也开始忍不住纷纷站到台前互呛,这场共享单车领域的战争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响。谁将成为行业独角兽目前尚无定论,但共享单车领域并非坦途,想要不被打倒,并一直平稳地“骑行”下去,他们的眼里不能只看到对方,还要解决制约其前行的难题,找到自己真正的赢利点。
 
不同团队,同样的成本困境
 
正在对峙的摩拜单车和ofo的差别其实不小。
 

ofo创立于2014年4月,创始团队是5名来自北大的骑行爱好者。ofo以校园为切入点,用户需要缴纳99元的押金,通过微信服务号或App输入车牌号就可以获得密码解锁单车,随用随停,费用收取为1分钟1分钱,两块钱封顶。


用户通过ofo的微信服务号或App输入车牌号就可以获得密码解锁单车


而今年4月份成立的摩拜单车走了校园之外的另一条路。这款自行车租赁软件的创始人是原上海优步总经理王晓峰。不同于ofo的校园特色,摩拜单车以全自营的形式直接面向整个社会群体,目前在上海和北京运营,很快将在广州开展业务。用户缴纳299元的押金之后就可以通过其App搜索附近的摩拜单车,扫描二维码可将单车解锁,同样随用随停,锁车后手机自动扣费,一般半小时内1元钱。

 
在市场定位方面,ofo选择从校园这个需求较强的领域切入,通过精准用户的高使用率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摩拜单车则是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向整个市场,市场面较广,但用户画像可能会更加模糊。在市场扩张中,两个团队都有自己的难处,对于ofo来说,要玩转非校园市场压力不小;而在摩拜单车那里,要解决的除了对手,还有较ofo更高的扩散成本。
 
不管是资金投入还是运营管理,平台化的模式都要比自营来得轻松。但在共享单车领域,ofo和摩拜单车都不可避免选择了自营的模式,同时双方也在承担这种模式带来的重负。
 
有业内人士称,让大众捐车的形式虽然更为符合共享经济的定义,但困难点在于有车一族基本可以满足自身的骑行需求,不需要通过出让自己私有单车的所属权来换取随时用车的权益。“要激活这个市场,平台必需通过自营来保证单车的数量。”
 
ofo的单车中除了10%比例的车辆来自于用户共享,绝大部分仍和摩拜单车一样,走自营模式。ofo通过回收废弃自行车进行资源再利用的形式使其在每辆单车的成本投入上可以控制在300元以内,与普通单车的区别是统一喷上黄漆、加锁,并在校内组织专门团队维修、调配。
 
相较来说,摩拜单车的模式则更重一些。据报道,自主造车使其前期投入金额不菲,早期每辆车的成本在6000元,量产后才降到3000元左右。摩拜单车对公共自行车的痛点做了很多调研,在技术、产品上有较多创新积累。从“四年免维护”的角度出发,研发了独特车型。
 
在激烈的竞争下,摩拜单车的创新无疑值得称赞,但过重的模式也限制了它在规模上的快速扩张。一面是持续不断的高成本投入,一面是与竞争对手抢占市场的分秒必争,同时还要面对全新领域内不断出现的问题,摩拜单车的挑战似乎不小。
 
问题也显而易见,前期投入成本过高,仅靠客单价极低的租赁本身几乎难以实现盈利,这在坚持自主造车的摩拜单车身上尤为明显。若通过广告变现、会员价值等方式实现间接盈利,则对于平台流量在数量和稳定性方面都有着极大的要求,这也同时考验着这一领域的需求是否为刚性且能否长期存在。
 
这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不可否认,共享单车这种健康、便利,且不失个性的出行方式自一推出就受到了大量追捧,记者翻看ofo和摩拜单车的微信公众号,发现他们的阅读量都能达到1万到10万不等,前者更是不乏多个阅读量为10万 的文章,该领域的社会关注度也成为资本选择共享单车的理由之一。
 
共享单车会是继直播领域后的下一个风口吗?
 
朱啸虎在分答上曾这么解释投资ofo,“我们投ofo是在帮滴滴做早期布局,帮滴滴防护侧翼,这可以说是风险投资与企业两方的配合”。这道出了资本选择投资共享单车领域的脉络之一。9月初滴滴的投资方入场,到9月底,滴滴直接参与投资。
 
对于刚刚合并了优步中国,在国内已形成独角兽姿态的滴滴来说,投资ofo一方面能规避风险,防止从出行领域的低端市场突然杀出的强劲对手,因此一早便注入自己的资金是滴滴降低风险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已经涵盖了多种出行方式的滴滴可以通过投资ofo来扩充自己的版图,滴滴官方的解释是,作为滴滴未来城市共享出行开放生态建设战略的一部分,滴滴出行与ofo将进一步围绕“城市出行共享”展开战略合作,用户在滴滴平台上亦有望直接体验到ofo的服务。
 
大胆猜测下,滴滴和ofo或许可以将数据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资源互补,滴滴的打车软件上将为单车单独开辟一栏,由ofo承载运营,而ofo则可以借助滴滴给予的流量迅速占领市场,但必须要考虑到的是,滴滴在共享单车这个细分领域本身并没有太多优势。
 
事实上,资本对于这个领域看中的理由各有不同。梅花天使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曾在其朋友圈表示,“想进入这个共享单车市场的财务和战略投资人非常多,目的各不同,有为自己产品提供协同效应的,有低价获取用户数据的,有希望获得高频用户入口的,为财务创新提供工具和场景的,为基金刷pr存在感的……不一而足,估计唯一大家都不提的是如何赚钱。”
 
除了滴滴们出于对该领域业务方面的需求,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大数据中仍有潜藏的可能性,正如吴世春所言,用低价来获取用户数据。但不同于消费平台的用户偏好,最后一公里用户的出行时间规律和地区分布特征其实并不难想象,因此,这部分数据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商业价值有待商榷。
 
当然,新生事物的生命力总是被舆论低估,即使目前共享单车平台还有不少问题,也并不妨碍投资者以各种理由注资。
 
要成为独角兽,还要攻克这些难题
 
但从被看好到真正成为独角兽公司,除了自营模式的高成本问题,ofo和摩拜单车们要走的路并不短。
 
无桩停车虽然方便,但不利于用户找车。“找车全靠运气”、 “找了很久都找不到车,反而耽误了我很多时间”,不少网友在微博上分享摩拜单车的使用体验时如此吐槽道,原因是其提供的内置地图跟不上单车随用随停这一功能,没有固定的停车区域,以及技术服务方面的欠缺,都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ofo的单车大多分布在校园,因此较少发生找车难的现象,但以后若要走出校园面向全国市场,这也是ofo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除了单车的自然损耗,完全基于用户自律的机制,平台无法有效追踪用户进行合理约束,使得单车的人为损耗现象也颇为严重。二维码被恶意涂抹、单车被私自加锁,甚至被偷窃转卖的现象比比皆是。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自己也不讳言共享单车遭遇的道德困境。据悉,摩拜单车原定4~5年的寿命,在上海的损坏率已经高达10%了。


摩拜单车以全自营的形式直接面向整个社会群体,目前在上海和北京运营

最后,是车辆投放密集度和用户使用率的考验。在保证数量的情况下避免产能过剩,将单车的共享效益最大化是这些“准独角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以摩拜单车为例,一辆车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优化投放密度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也是为后期的运营成本减压。
 
另外,平台自身也有许多问题亟待完善。
 
“退押金退了一个礼拜一点进度都没,催了两次一点效果都没”,有网友在微博上吐槽ofo的押金退款慢,这种现象在摩拜单车身上也同样存在,“摩拜单车微博认证号回复我二到四个工作日能退回(押金),结果已经十天过去了我扔(仍)没收到退款。”
 
此外,记者在翻看摩拜单车和ofo的官方微博时还发现,他们的用户都曾多次反映还车后继续扣费、难骑、无法解锁等现象,这都将影响到平台的口碑和用户粘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刷单这一行业潜规则又开始出现。此前有报道称,上海ofo用户为增加中奖机会,一日之内刷单千次,而ofo运营人员对此持默许甚至鼓励的态度。该报道同时指出,ofo于近期获得滴滴千万美元投资后,迅速将钱投入市场推广,通过活动和奖励的方式鼓励用户多骑,而报道称运营方对于当中存在的刷单行为,近乎默许。可以想见高流量有助于企业能获得更大筹码,但这种破坏市场规则的刷单行为对行业来说其实并不可持续。
 
不管怎样,这个领域的战争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响了。资本对于初创企业的盈利期限虽然会有所放宽,但企业仍需要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毕竟,羊毛虽然可能会出在猪身上,但“猪”总得存在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访ofo共享单车CEO戴威:创业初期没人看好 还背600万债
【原创】ofo辟谣滴滴收购 背后的“共享经济”是否有其原罪?
摩拜单车融资6亿美元,但ofo已成增速最快中国互联网公司
好好的摩拜为什么说卖就卖了?
没有造血能力的“独角兽”,怎么能硬气地挺起腰杆谈“独立”?
ofo和摩拜单车的独角兽之争,还存在哪些阻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