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阴不足型胃炎治疗方药

胃阴不足型临床表现为胃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处方:益胃汤、麦门冬汤、橘皮竹茹汤(三方)、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汤、百合乌药散。

益胃汤

【方源】

清·吴瑭《温病条辨》。

【组成】

沙参9g,麦门冬15g,冰糖3g,细生地15g,玉竹4.5g。水煎服早晚各一。

【功效】

养阴益胃。

【验案】

薛某,女,60岁,干部家庭,患者胃脘痛2年多,医院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症见口干舌燥,渴不思饮,肌不欲食,脘痛腹胀,心烦低热,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舌红少津,有裂纹,中部有1cm2大的剥脱红斑,脉细弱。既往史有老年性阴道炎,慢性膀胱炎。患者年过六旬,正气虚弱,久病伤阴,津液不足,胃阴随之亏虚,渐发脘痛。治应益气养阴,和胃止痛。拟方:玉竹12g,北沙参10g,麦门冬10g,生地10g,炒白芍10g,川楝子10g,生黄芪20g,太子参10g,鸡内金10g,火麻仁12g,粳米15g,甘草3g,6剂,每日一剂,水煎食后服。因病人不同意,故只针三阴交、足三里,3次。

二诊:脘痛有减,大便通畅,咽干口渴仍在,脉舌同前,再服八剂。胃痛基本消失,咽干口渴大减,舌中部光剥消失,裂纹仍在,但较润泽。上方制成丸剂服2个月。3个月后诸症消失,再未复发。

【按语】

益胃汤本为吴瑭用于治疗“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之证。此案例胃痛为胃之气阴两伤所致。所以投以益胃汤养阴和胃,方中沙参、麦门冬、生地、玉竹养阴清热生津,再加黄芪、太子参以补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鸡内金、粳米健脾和胃,火麻仁润肠通便,川楝子行气除烦。药证合拍。

麦门冬汤

【方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

麦门冬42g,半夏6g,人参9g,甘草6g,粳米3g,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

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验案】

康某,女,42岁,2004年6月12日。胃脘灼痛、反酸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2个月。2年前渐次出现胃脘痞闷、呃逆、反酸、灼烤感,时轻时重,伴乏力,口干口苦,不思饮食,大便干结,五心烦热,体力日见衰退,心情不畅,夜卧不寐,心悸胸闷。曾经心电图、超声、钡餐检查示:心脏供血不足,肝胆脾未见异常,胃蠕动欠佳。近两月来,症状加重,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舌质红,苔花剥、有苔处黄干,脉细数。诊为阴虚胃痞。药用:太子参、沙参、炒枣仁、丹参、海螵蛸各15g,麦门冬、龙骨、牡蛎各30g,玉竹、花粉、知母、鸡内金、生麦芽、佛手各12g,柴胡、陈皮、清半夏、乌梅、木瓜各6g,白芍18g,枳实、生甘草各9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即感症状缓解,灼痛、反酸基本消除,夜可睡4小时左右,食欲已开,口干口苦减轻。继服10余剂,精神大振,五心烦热好转,晨起稍有口苦,夜可睡6~8小时,基本可正常饮食,右胁部稍有不适,偶有胸闷,舌质转淡红、苔薄白稍干,脉细缓。上药加川芎10g,香附12g。继服半月余,诸症向愈。

《孟繁华治疗阴虚型胃病经验举隅》[赵建民.山西中医,2008,24(2):13]。

【按语】此为孟繁华医案。此类阴虚型胃病患者多病程久远。孟老治善以主方加味,顾乎兼夹诸症。阴虚诸症必须注意不可大队清凉滋润,以免滋腻不化,伤及阳气。可配行气消食之药,助其功用,复其纳降之职。然阴伤后恢复较慢,需要告知患者,坚持服药,方能取得预期效果。诸多医家临床经验发现,本方临床运用中辨证准确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大多为方药用量上,麦门冬与甘草之比为7:1,调整药量之后收效明显,足见中医在临床运用之精微。

橘皮竹茹汤

【方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组成】

赤茯苓10g,橘皮10g,枇杷叶10g,麦门冬10g,竹茹10g,半夏10g,人参10g,炙甘草10g,生姜6g。水煎服早晚各一。

【功效】

和胃清热,降逆止呕

【验案】

金,男,38岁,5月,上海。热郁中焦,胃失和降,食入即吐,口干而苦,齿龈肿痛,心烦寐少,大便不畅,小溲短赤。脉象弦数,舌苔黄燥。治拟泻火降逆。姜汁炒川连八分,炒黄芩二钱,制大黄钱半,黑栀三钱,姜汁炒竹茹二钱,盐水炒橘皮钱半,淡吴萸四分,姜半夏二钱,炒枇杷叶三钱,生姜二片,原干扁斛四钱劈、先煎。二诊:前方服后,呕逆已止,大便畅通,口干咽燥不若前甚。仍守原方出入。姜汁炒川黄连八分,黄芩钱半,姜汁炒竹茹三钱,茯苓四钱,原干扁斛四钱劈、先煎,黑栀二钱,姜半夏二钱半,淡吴茱萸五分,盐水炒橘皮钱半,生姜二片,麦门冬三钱。

【按语】

此为叶熙青医案,为胃火上冲,肝胆之火助之所致呕逆。治当和胃降逆,清热止呕,方用《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橘皮、竹茹清热止呕,半夏、枇杷叶降逆止呕,生姜为止呕圣药,再加黄芩、大黄、栀子、左金以助清热降逆止呕,因热邪伤阴,用石斛以滋阴。

橘皮竹茹汤

【方源】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组成】

橘皮6g,竹茹6g,半夏3g,人参3g,甘草3g。

【功效】

益气清热,降逆止呕

【验案】

陈某,男,37岁。食后呕吐,胸骨后痛,反复发作三年余,每因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而发,反酸,吞咽困难,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暗红,苔黄稍腻,脉弦滑。证属胃热内盛,胃失和降,当以清热通降,理气和胃。药用黄连、酒川军各3克,黄芩、山栀、橘皮、枳壳、半夏各10克,竹茹6克,瓜蒌15克,芦根20克,吴茱萸1.5克,服4剂,呕吐反酸明显减轻。续前法治疗,呕吐反酸消失,饮食增多。

【按语】

此案例为胃火内盛,肝火乘之所致呕吐,法当清热降逆止呕。用程氏橘皮竹茹汤加减,方中橘皮、竹茹清热止呕,半夏降逆止呕,再加黄芩、栀子以助清热,左金清肝止呕,枳壳、瓜蒌行气宽胸止呕,酒川军逐瘀通便泄热,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芍药甘草汤

【方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芍药12g,炙甘草12g。水煎两次温服。

【功效】

柔肝和脾,滋阴养血,缓急止痛。

【验案】

朱某,男,17岁。胃脘阵发性疼痛,近日加重,夜间尤甚,呈抽掣样发作,喜按,饮食无碍,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诊为急性胃痉挛。处方:白芍15g,甘草9g,3剂。第1剂头煎服后痛减,3小时后煎渣再服,症状消失。仅服2剂,痛止而未复发。

《关于加强小方研究应用的12个问题》[刘持年,姜静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20]。

【按语】

此为刘持年医案。胃痛喜按,乃虚也;痛而抽掣,拘急也;以舌、脉之象,责之于肝也。故柔肝缓急,是为正治,当用芍药甘草汤。本方用药量少力专,苦甘酸相合,平肝养血,缓急解痉,医家治疗胃脘痛中经常使用,辨证抓住肝脾不和,阴虚血少而致的胃脘拘急作痛时收效良好。

沙参麦冬汤

【方源】

清·吴瑭《温病条辨》。

【组成】

沙参9g,玉竹6g,生甘草3g,冬桑叶4.5g,麦门冬9g,生扁豆4.5g,天花粉4.5g。水煎服,早晚各一。

【功效】

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验案】

李某,男,44岁,教师,2007年12月12日初诊。胃脘疼痛10余年。自诉十余年前因劳累过度而致胃脘部疼痛,自服香砂六君丸等药物治疗,症状反反复复,每于秋冬换季之时症状加重。刻诊:患者面部潮红,双唇发干,胃脘隐痛,胃胀,情志不畅则胃脘部灼烤感,后背紧张不适,咽干、咽堵,咽中有痰、质黏,不易咯出。纳可,寐安,二便调,舌红少津,多裂纹,尖点刺,边有小瘀斑,脉沉细略数。辨证为胃阴亏虚,胃失濡养。以滋阴益胃、和中止痛为治法,方选沙参麦门冬汤加味治疗,具体方药如下:沙参15g,麦门冬20g,玉竹6g,白扁豆15g,桑叶6g,天花粉15g,炙甘草6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20g,荷叶10g,郁金10g,大贝20g,茯苓10g,砂仁10g。

二诊:服药7剂,症状略缓,因路远不能及时就诊,又自购7剂续服,其痛虽未消失,但逐步减轻,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半年余而症状悉除,嘱其可于每年换季之时服中药调治,以收未病先防之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

此为袁红霞教授验案。沙参麦冬汤原为吴瑭治疗“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所拟。本例患者为教师,平素工作操劳,暗耗营血,累及胃腑,胃阴不足,失却濡养则胃脘隐痛;阴虚生热,则面部潮红;火灼津液,炼液成痰,则痰少而黏,不易咯出;阴血不足,则血运不畅,瘀血、黏痰阻滞气机,则气行不畅,故可见咽堵;阴血不足上及咽喉口部则咽干唇干;胃本不足,肝气一有怫郁则横逆犯胃,故情志不畅则胃脘部灼烤不适;舌红少津多裂纹,脉沉细略数,均为阴虚之象。故处方以沙参麦门冬汤滋养胃阴;百合、乌药养阴行气止痛;以启膈散润燥降气、开郁散结、化痰活血;诸药合用,滋阴益胃、理气止痛、活血化痰,标本兼顾,虚实并调,而诸症悉除。袁红霞教授调理脾胃不忘紧紧抓住其生理功能的特性。胃为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要恢复胃之通降的功能,则需要补其虚损之阴,故凡肺胃气津两伤、胃失和降之证,如喘咳短气、呕吐、呃逆、嘈杂、舌红少苔、脉虚而数等皆以津气双补法,宜用沙参麦门冬汤治疗。

沙参麦冬汤

【方源】

清·吴瑭《温病条辨》。

【组成】

沙参9g,玉竹6g,生甘草3g,冬桑叶4.5g,麦门冬9g,生扁豆4.5g,天花粉4.5g。水煎服,早晚各一。

【功效】

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验案】

李某,男,44岁,教师,2007年12月12日初诊。胃脘疼痛10余年。自诉十余年前因劳累过度而致胃脘部疼痛,自服香砂六君丸等药物治疗,症状反反复复,每于秋冬换季之时症状加重。刻诊:患者面部潮红,双唇发干,胃脘隐痛,胃胀,情志不畅则胃脘部灼烤感,后背紧张不适,咽干、咽堵,咽中有痰、质黏,不易咯出。纳可,寐安,二便调,舌红少津,多裂纹,尖点刺,边有小瘀斑,脉沉细略数。辨证为胃阴亏虚,胃失濡养。以滋阴益胃、和中止痛为治法,方选沙参麦门冬汤加味治疗,具体方药如下:沙参15g,麦门冬20g,玉竹6g,白扁豆15g,桑叶6g,天花粉15g,炙甘草6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20g,荷叶10g,郁金10g,大贝20g,茯苓10g,砂仁10g。

二诊:服药7剂,症状略缓,因路远不能及时就诊,又自购7剂续服,其痛虽未消失,但逐步减轻,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半年余而症状悉除,嘱其可于每年换季之时服中药调治,以收未病先防之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

此为袁红霞教授验案。沙参麦冬汤原为吴瑭治疗“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所拟。本例患者为教师,平素工作操劳,暗耗营血,累及胃腑,胃阴不足,失却濡养则胃脘隐痛;阴虚生热,则面部潮红;火灼津液,炼液成痰,则痰少而黏,不易咯出;阴血不足,则血运不畅,瘀血、黏痰阻滞气机,则气行不畅,故可见咽堵;阴血不足上及咽喉口部则咽干唇干;胃本不足,肝气一有怫郁则横逆犯胃,故情志不畅则胃脘部灼烤不适;舌红少津多裂纹,脉沉细略数,均为阴虚之象。故处方以沙参麦门冬汤滋养胃阴;百合、乌药养阴行气止痛;以启膈散润燥降气、开郁散结、化痰活血;诸药合用,滋阴益胃、理气止痛、活血化痰,标本兼顾,虚实并调,而诸症悉除。袁红霞教授调理脾胃不忘紧紧抓住其生理功能的特性。胃为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要恢复胃之通降的功能,则需要补其虚损之阴,故凡肺胃气津两伤、胃失和降之证,如喘咳短气、呕吐、呃逆、嘈杂、舌红少苔、脉虚而数等皆以津气双补法,宜用沙参麦门冬汤治疗。

百合乌药汤

【方源】

清·陈修园《时方歌括》。

【组成】

百合30g,乌药9g。水煎服,早晚各一。

【功效】

滋阴润燥,行气止痛。

【验案】

张某,女,53岁,干部。1993年12月4日初诊。

主症:胃脘疼痛10年,曾在山东某医院多次做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报告为“萎缩性胃炎”。

刻下,胃脘胀痛,食后痛重,嗳气,不反酸,纳食可,口微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时热,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胃有湿热,气失和降。

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和胃。

方药:香砂陈平汤合三合汤加减。

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0g,半夏12g,云茯苓10g,香附12g,木香10g,砂仁10g,大腹皮10g,黄连6g,黄芩6g,焦栀子6g,高良姜9g,生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檀香10g,炒元胡15g,川楝子15g,甘草6g,水煎服。

12月8日二诊:服药4剂,胃脘胀减,二便调,仍嗳气,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旋覆花(包煎)12g,刀豆子12g,水煎服。

12月11日三诊:胃脘痛减,腹胀减,嗳气少,大便稀,日2次,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山药30g,扁豆30g,水煎服。

12月15日四诊:服药4剂,胃脘痛轻而未彻,腹胀大轻,大便转调,仍嗳气,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细。再以健脾益气,和中降逆为法,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24g,苍、白术各12g,云茯苓15g,半夏12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香附12g,高良姜10g,黄连9g,焦栀6g,生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檀香10g,炒元胡20g,川楝子20g,山药30g,扁豆30g,甘草6g,水煎服。12月25日五诊:服药10剂,胃脘疼痛基本消失,腹胀除,大便调,纳食可,时嗳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继服10剂,嘱其常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巩固疗效。

【按语】

此案例为中有湿热,胃失和降。治当清热燥湿,理气和胃。方中香砂陈平汤行气化湿,健脾和胃。百合汤、金铃子散、丹参饮称为三合汤,陈修园称:“以上三方,皆治心胃诸痛,服热药而不效,宜之。”其中百合汤中百合滋阴柔润,《本经》谓其“主邪气腹胀心痛”且防燥湿理气之品温燥耗阴,乌药行气止痛,两药相合润燥相济,金铃子散、丹参饮行气活血止痛,因湿郁化热,再加黄连、栀子以清郁热。药证合拍,悉症毕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浅表性胃炎(胃脘痛)秘方
步玉如教授论治胃脘痛经验拾萃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麦门冬汤
刘沈林教授医案研读(一嘈杂)
中医入门  (八)
麦门冬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