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1:主体年
2011:主体年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李炳亭

    历经10年课改蓄力,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即将来临。
    历数中国教育过去一年发生的事,可以用“极不平凡”四个字加以概述。那些来自上层的亮丽声音和一些宏大事件,正深刻地改变着曾经以非主流步伐行走的民间草根课改。以步入2010年的杜郎口中学为标志,这所早在5年前,以“课改聚义”的形式广泛结盟,曾被人戏称为“带头大哥”的农村学校,与它的众多“共同体”兄弟一起,突然就成为了一向严肃正统的专业媒体眼里的宠儿,正享受到来自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基层广大学校教师的热捧,“崔其升们”成为其各自所在教育地域的课改符号,曾几何时,他们在有些人眼里,还被视为“洪水猛兽”。教育的变革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如今已经不再是是否需要改的争执,而是一种可概括为“课变”的英雄所见略同的共识:改,难免出些问题,但不改,只能死路一条。
    我们有理由乐观地估计,从现在开始到2013年,经过3年时间的“洗牌”,中国教育将基本挥别那个被传统主宰的“旧教育”时代。伴随这个名曰课改实则是教育思想变革的非改良过程,重整河山的中国教育即将在2011节点上完成新旧教育的“交接仪式”,这个“质变时代”的到来必然意味着一批旧名校被迫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新课改和结伴而来的新方法的慷慨给力,一大批新名校和新教师会因拥有新的教学利器而在新课堂上强势崛起,课堂将因为治愈“技术贫乏症”而焕发出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一个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第二次教育革命”时代必将成为很多教育信仰者梦寐以求的现实。
    2011年,中国课改将会被3个关键词亲密环绕。
    如果说2010年,我们曾经预言中国课改的主题为“模式年”,那么2011,中国课改将会选择从模式的果壳突破,由表及里,探入内核——即在关注课堂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关注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能力的养育,关注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身体、人格、思维和心灵进化。这一年,我预测“学生主体”将成为一个“热词”,我因而愿意把2011称为“主体年”。
     与主体年相关的三个词汇是:新教师、课堂狂欢、班级制度。


2011
呼唤“新教师”
 

    教师是学生成长乃至一生命运的决定者吗?
    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是当今课堂教学遭遇到的普遍尴尬,一个处在“被专制”和“被控制”,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要存在形式的课堂遑论学生主体的存在。“教师决定着课堂”,这句话的意义体现在“有什么样的教师便有什么样的课堂”层面上,但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其实,被设计和控制的学习人生,无论多么精彩,那也注定是一场“经典”的不幸。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张扬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前提是,他能否拥有这份人生的幸事?他的幸运取决于他的教师是谁,他的老师在他成长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从模式突破而来的2011年,必将呼唤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叫做“新教师”。
    新教师一定是一个具有“三观”的人——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简单说来,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教学观——一切的教都服从于学生的学;学生观——学生是课堂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乐观地说,2011年,会因为整个一线“新课堂”着力于教学实践的拉动,学者们有可能将要发现一个叫“新教师学”的新词。新教师一定不是“旧教师”,并且与学历、学养、教学艺术都关系不大,更不是“一桶水”那样的描述,但一定是与新教育思想和新教学技术关系紧密。
    新教师一定是拒绝表演和讲授的教师,他必然是基于对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权益、认知体验、情感心理的尊重,他以“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教育思想的基石,他关注的不再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艺术,而是学生和学习本身。
    对于新教师而言,他一定是彻底地完成了“转身”的教师,他不再是一个“二传手”,不再接受“传道、授业、解惑”这份艰巨的挑战。他不是一个“野蛮”的灌输者和“优雅”的表演者,而是一个发动学生学习的“纵火犯”,去点燃藏在每一颗头脑里的小太阳,从而让课堂形成核反应堆效应,康德说:石头也呐喊着,要将它们自己提升为神灵,教师就是点燃石头的“圣火”。
    新教师的职责便是激励和唤醒学生自学,“自学”便是“一传”——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这样的课堂很像“自助餐”,而不是传统的“配给制”。如果说“旧教师”被考量的是否“会讲”,那么“新教师”则被看重的是能否让学生“会学”。
    新教师在“身份”上是学生的“同学”,是班里第51名学生,新教师同样应该是一个发展者,而不是蜡烛和人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首先体现在谁都不可以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否则那根本不是对教师的尊重,恰恰是极度的不尊重,新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被解放的人,他开放、慈悲、富有朝气、热爱生活,他是一个完成了心灵进化、有着独立人格和信仰力量的人。
    要说教师这个职业有特殊性,其实就特在他实在不是一个课堂艺术工作者,而是“生产者”。他不是表演大师,课堂艺术这个词,恰恰代表的是课堂技术在今天的不堪卒读与严重退化。教书实在和大夫治病异曲同工,诊疗讲究的是“医术”而拒绝的是“艺术”,我们从未听闻某个医生会炫耀什么“心脏搭桥的艺术”。说教师是生产者,其所指当然不是“生产学生”而是在日复一日地“生产课堂”,或者说学校的产品就是课堂。如果教师们在生产课堂,我们当诘问目前的课堂是合格的吗,当我们拿这样的产品去“哺育”学生时,请问它的营养又在哪里?
    当然,新教师要生产出合格的课堂,还必须掌握教学的工艺流程,即课堂技术或者称为“课堂结构学”。这个“结构”有别于传统的“技术”,它是一个专用名词,即指新的课堂教学流程的基本结构控制技术——基于学习认知规律或者张扬学习自觉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自学→展示→反馈。
    本报曾经在去年7月发布“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比较研究“九大范式”,便可窥见一个基本规律,即“学规律”,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一旦课堂“变教为学”,讲被学替代,那么什么样的模式和流程都变得不太重要。
    新教师要敢于重构两个关系,即教学关系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师生关系变“师中心”为“生中心”。
     与新教师关系最亲密的三个词汇:教学技术、学生自主、心灵进化。


2011
关注课堂“狂欢”


    “让一个人呆在一个不成长不进步的环境里就是最大的野蛮和假慈悲”。
    依照这个句式,我可以学舌这样说,让一个学生呆在一个任由摆布毫不快乐的课堂里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课堂必须注重学习的“高峰体验”——直接的发自内心深处的体验,而非对某种信仰、概念、理论、教条的认同。学习是一场“生命的狂欢”,是基于情感、精神的人性发展和心灵进化。有人说,每个人都是“摇滚歌手”,当然前提是找到最佳状态——扯着嗓子吼几声,触景生情地“创造”歌词,假如能让学生身处于这样的状态,那课堂岂能被人诟病为“监狱”?
    回顾2010,从教学实践的视角,我们有必要“提审”一下处在争议声中的“高效课堂”,或者说辨析清楚谁是高效课堂中的李逵和李鬼。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再造,如果我们只是把课改定位在对课堂“效益”的求索上则无疑和“唯知识”教育一样可怕。正如笔者去年在《“高效课堂”打假》一文中所写,“唯高效”的课堂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变种而已,必须予以警惕。
    其实真正的高效课堂,它的核心不是“一切为了高效”,当然也不仅是局限于一个相对狭隘的课堂教学概念,或者说它不是“有效教学”这个词语向课堂GDP的无节制延伸,更不是基于传统教学方式所导致的效益低下,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技术上的改良与革新。它实在是一个略显拗口的教育概念,它既关注知识,更关注状态,它的核心是“人之为人”,是基于对“人本思想”的尊重与捍卫,是基于从“学生和学习”出发的“自主”的真实体验,是一场“好奇心保卫战”,是对学习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
    高效课堂教育围绕自主性、主动性、生长性来建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的隐语是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狂欢的隐语是生命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真正的高效课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全新的“教育概念”,其对知识教育的轻薄和打击体现在“成绩只是副产品”上,它超越知识,追求对知识的体验、感悟和运用;它对课堂的颠覆不仅体现在“一切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均叫课堂”,更主要的是它主张课堂必须充满学习的快乐,认为“N个45分钟”组合成为学生的生命个体,它考问了教育质量这个通俗概念,坚持“教育质量即学生的生存质量”;它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六字真言”,从学习认知规律上强调课堂教学流程,注重建构模式却又不拘泥于模式化,它认为一切的好课均有章可循,这个“章”即以自学为主(自学即自主学习的简称);它主张教育必须先解放教师,首先从“条件性”上最大限度地取消传统的“备课”和实现“零作业”,其次从“发展性”上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即变传授式的“二传”为自主学习的“一传”;它变“尚教”为“唯学”,围绕“唯学”建构教学关系,主张以学评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它从尊重差异出发,利用小组学习,实施分层合作,它从放大展示出发,张扬生命的本性;它甚至以自己的教育视角,解读基础教育的“基础”问题,它以“学生主体”支撑其教育思想。
    高效课堂的生命力体现在他们极具个性化的操作“标签”上——行动即研究,他们把学习状态解读成“课堂生存状态”,狂欢其实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而不在于形式本身——动或者静,一旦课堂执迷于动,那么这样的动和静一样都显得可怕。课堂即生态、课堂即情感、学习即自然生长和自由选择,以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为例,他们推进“快乐不达标”一票否决制,用“直观判断”来厘清快乐的内涵——一察表情、二看动作、三听声音,与此相对应的是基于自主课堂构建的三个参照——自主指数、合作指数和探究指数的评判。
    因而,高效课堂是基于“人”的课堂,是让学生“说话”的课堂。基于“人”的课堂,必然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当我们去追问今天的课堂是否快乐时,还可以追问今天的课堂是否道德?一切的课堂和课堂的一切,当拿出来与生命相比较时,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和微不足道。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开始厌学,进而厌世甚至跳楼,那教育则会因为失去人性而变得冰冷,请记住成都一位怒不可遏家长的话吧:“请你们不要再透支娃的生命。”
     与学习状态最亲密的三个词汇是:高效课堂、主动学习、一票否决。

2011
建设班级制度


    “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她将专利局所有的能量调动起来,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梭罗在《种子的信仰》里的这段话,可以看作笔者对班级制度建设的期待。
    我们说班级是一个“微国家”,这当然是个比喻。但既然比之为“国家”,即便麻雀虽小也需五脏俱全,这个“微国家”的使命是什么,政体制度如何,要构建什么样的精神、道德、文化体系?它有怎样的公民?它的“国家气质”和“立国”目标是什么?从这层意义上,我们通常所说的班级文化建设可称为班级制度建设。
    这个“微国家”必须首先确立自己的信仰,因为它是一个集体,它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阳光、开放、向上,其次确立自己的“国家制度”,它要倡导人人平等、机会均衡,它的每一名学生都是班级里真正的主人,再其次,它要建构起自己的管理,……让思维展翅飞翔吧,总之,这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们共同的乐园。
    对于一般学校而言,如果实在认为“微国家”对学校管理的挑战太大,那你可以退一步,先出离制度而立足文化,让自己的学校多一点文化味儿,只是,校长必须明白,学校文化的“主体”是谁?到底谁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消费者?学校管理者必须从发现儿童和研究儿童出发,“自然地”为儿童在班级里挖一方“池塘”,宽容地准许一切生物自然生长。假如依然有人怀疑离开教师岂会有学生的成长时,我们还可以学着这样追问:请问第一个教师是谁教出来的?记住罗杰斯的这句名言吧:任何人都无法教会别人任何知识。成长原本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而替代和包办,实在是践踏和轻蔑学生的人格和智商。当我们鼓励教师们要任由学生“自然”生长并创设“儿童自己的文化”时,那么我们则首先需要对学校现有文化做一次体检和筛选,看一看哪些文化不是儿童的,而是我们成年人自以为是的,是激发了他们还是囚禁了他们?马斯洛在晚年用这样的警句来告诉我们,“在一个不到一米五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
    关于文化,我们还应说到课程。而关于课程,在2010年,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课改到底改的是什么?当然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比如为什么农村学校“改课堂”,而城市学校却忙着“改课程”?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其实无需争论,回到“学生主体”的价值观上,一切争论则迎刃而解。学生主体观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脱离儿童硬性设置叫课程的东西,我们如果尊重儿童,则不可以被工具教育和功利教育思想所支配,不可以把控制学生的成长当成教育的全部。而对于前一个问题关于课程与课堂的争论,更是简单,一切的课程改革一旦离开了课堂教学的改革,都有可能是沙中城堡、空中楼阁,“下位”的改课是行动,“上位”的课程是思想,教育必须先解决课堂的问题,然后才能发挥课程的优良性能。等我们有一天改好了课堂,再研究课程的问题,课程改革没想象的那么难,前提是它必须是基于儿童生活和成长的——回到儿童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
    与班级制度最亲密的三个词汇是:自然生长、班级管理 、课程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出学习心得
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与思考
洗课,精彩由此流淌
小学教师晋级业务自传
班级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教师专业发展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