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漪:为师——“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2011-03-09 12:12:56)

作为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课几乎堂堂都是公然课,她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同一等理念被写进国家课程标准,她“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更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连语文之都摸不着的普通教师,到中国语文教学界的一面旗帜,于漪成功的秘诀实在非常简单,甚至有些——每堂课都会用10个,20个小时预备,即使在教了几十年书后仍然坚持每课写教案和教后记;为了在课堂上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课后必留下自己的空话记录,反复自省改进;即使同一篇课文,也尽量不用同样的方法教第二遍,由于文章是旧的,但学生是新的”。

在于漪看来,做好一名合格教师并不轻易,由于这不是用量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影响着孩子生命的质量。站上讲台,我就要用生命来歌唱。

很多青年教师经常好奇,为什么非语文科班出身的于漪老师能在语文教育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她的秘诀在哪里?

六十年前,当于漪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第一次走上了上海第二师范学校的讲台时,她甚至不敢想成就二字。在一堂讲解小说《普通劳动者》的课后,教研组长对于漪的批评毫不留情: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那如同是五雷轰顶,往事历历在目,但这句话就激励了我一辈子。于漪说。

倔强的她将挫折当作了成长的动力,当时我暗暗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我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之门,而且要登堂进室。

于漪,出生于历史名城江苏镇江,历代诗人墨客沈括、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曾在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金焦二山秀丽的景色和满眼风光北固楼不仅给了于漪良好的熏陶,更在她的血液中埋下了坚韧与进取的种子。

为了实现做一名好老师的目标,先天体弱的于漪克服了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一系列疾病的困扰,白天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怎样上课;晚上啃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一厚叠参考书仔细琢磨,挑灯夜读到天明。当时的语文教研组共有18位教师,她听遍了其他17位老师的课,把这些老师的教学优点都学来了,并且在三年不到的时间中,自修完成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

硕学为师,洁身作范,是当年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对于漪的评价。而她自己则说,要课堂布满激情,教师首先得燃烧自己。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于漪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中,每一条都近乎苛刻

备课必定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于漪每堂课都会用10小时、20小时预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就是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

上海市教育元勋顾泠沅曾总结:于漪第一年是撇开任何教参逐字逐句写教案,第二年是搜罗所有教参改教案,第三年整合新的体验再度重写教案,三年就成为语文骨干教师,她的成长过程很好体现了“实践+反思=成功的教师发展公式

直至今天对于教了半个多世纪语文的于漪来说,一些经典课文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了,可每次上课前还是会把课文仔仔细细重新备一遍,老师会像一名师范生一样,每课必写教案,每课必写教后记。”于漪的学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不会忘记,每次老师都会笑着对我说:这叫一步一陟一回顾。

而回想恩师那郊冷岛瘦似的苦心孤诣,于漪的弟子、特级教师谭轶斌更是感慨不已,“当我真正走进语文教学时才明白,为什么那时候于老师极力反对我们在备课时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拼命鼓励我们要沉潜到课文中,要反复读、反复读、反复读,读出属于自己的原汁原味的理解。”

由于教学参考书究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轻易和你交融。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只有教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于漪的这些道理朴实无华,但却润物无声,深深地烙在了课堂上,印在了学生们心里。

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于漪给自己立下的又一目标。那是五十年前的一天下午,学校请来一位同道做报告,会议结束,于漪和同学边走边谈,一名调皮的男生说,这讲座好什么啊,除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其他什么也没听到。说着就把练习簿打开,上面画满了计数的一个个字。于漪愕然了,没有想到语病有那么大的危害,把讲述的内容也掩盖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于漪为自己定下了课堂教学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规矩。于是,每次上课前,她都会把上课的每一句话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分歧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最后,再口语化。这样一来,烦琐、重复、语病大大减少。

于是,每次课后,于漪都会写下自己的空话记录,记下自己的不足、缺陷,记下课堂的感悟,记下学生的闪光点。有时候,学生能够超水平发挥,提出一些超出备课时想象的题目,于漪也都把它们逐一记下。反复的锤炼令于漪的课堂教学达到了要言不烦、一语中的的境界,以至于很多前来听课的老师,课后都感叹,于老师的课让我忘记了自己是听课者。

伴随着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隧成丈匹“笨功夫,于漪终于在语文教育的茫茫田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1977 1019日的金秋。上海电视台第一次向全市直播中学教师向学生授语文课的实况,于漪的公然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的场面,就连江浙一带看到电视的教师和高教界也在纷纷谈论于漪与她的《海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对语文教学的关注,增添了于漪探索语文教学的前进动力,促使其开始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并形成了特有的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

1978年,于漪提出“教文育人”的思想,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练习”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

“不能千课一面”,“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是于漪最常说的话。她开始探索把以为主的课堂教学立足点转变为以为主,把教师与学生的单向型联系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向型联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

大象无形是人们对于漪语文课的极高赞赏,她直面于,植根于,发轫于,着力于,作用于的课堂,每一节都有一个新的惊喜,每一课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爱好,每一课导进的角度都在不停地变化。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曾感叹于漪教书简直教得着了魔!

一位年轻教师曾随堂跟踪听了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听完她赞叹不已,于漪老师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三遍,也尽对不重复。

文章是旧的,但学生是新的,理解怎么可能一样呢?”这就是于漪的回答,在给贵州边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的信中,她曾动情地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促使于漪即使两鬓斑白仍不断地攀登着新的高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于漪提出了不能把语文课简单地归结为工具课,而应该留意这门课程的思想性;上世纪八十年中后期,于漪又开始思考语文的文化内涵,阐释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题目;上世纪九十年代,于漪的《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和《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等论文引发并推进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1996年,于漪倡导“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新世纪初,她提出的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等理念被写进了国家课程标准……

2006年,应上海市教委的要求,于漪语文名师基地成立。在基地活动结束时,77岁的于漪饱含深情地给基地的每一位学员都写了一封亲笔信,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青年教师共勉:优秀教师是在教学第一线‘炼’出来的。教师的德性和智性是生命之魂,当你们以自己的青春和聪明启迪和滴灌学生德性和智性成长时,一定能品尝到人间最大的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0岁的特级教师于漪: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 精选
『 师者之路 』杰出校友于漪事迹在舞台上绽放光芒
【百家】于漪: 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
【名家动态】于漪: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教师要清醒认识自己
第84期正道探索▏“六步自学法”,让课堂成为生命狂欢的舞台
【名师】羊刚:探寻抵抗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