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季试试三招(祛痰湿)

“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湿让人又胖又丑,春季试试三招,便宜又好用!消灭油腻感!

 云修行 2024-04-23 07:31 山东    土豆微信        

 

道医课堂

道医课堂秉承太上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之教义,以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医文化及道家养生文化为己任,古之道医者,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公众号

气候或环境潮湿下,易得湿病,春雨绵绵时,潮湿、雨雾缠绕的天气,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顺时祛湿。

“湿性类水”,体内是否会生湿,与水液代谢有关,今天,和大家分享慢性健康杀手——“痰”的养生话题。

一、中医对痰的认识

中医对痰病、痰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将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

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可产生各种病证。痰生百病,怪病多痰。

杂病源流犀烛》指出,“痰饮皆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机体上下皆可贮藏痰邪,随处停留,变化无端,意指痰致百病。

第一,痰为阴邪,是水液凝聚变化而成,“阴盛则阳病”,内聚阴气而阳气必损,痰病易伤人阳气,致使清阳不展,体困肢倦。

故针对痰病,《金匮要略》中记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第二,痰性黏腻,滞涩于全身各处官窍之中,多与六淫相挟杂,气血津液均受其影响,如痰浊阻气,证见头目晕沉、体重节痛;痰瘀互阻,导致肺心病、久病顽疾等。

第三,痰如津行,易随气流动,如前所述,周身内外,上下可及,故致病多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可见其上扰于肺,中贮于胃,下灌于肾,惊扰肝胆,流窜三焦经络,疾病证候错综复杂,因而多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称。

北宋时期名医庞安常提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随气而顺矣。”

痰气互致,百病丛生,机体阴阳定当失稳。在痰气合病治疗中,对于顿咳、眩晕、癫狂、哮喘、梅核气可在祛痰方中加入补气调气之品;通过调气法可以治疗哮喘,证实“治痰先治气”;甲状腺肿大症状,气滞与痰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疗痰之法,理气为上”,然气痰多为阴阳所化,人体处于“阴平阳秘”常态中,如若阴、阳气一方强大或一方弱小,或由于阳邪和阴邪扰乱,阴阳平和状态必受摧毁。痰气之间,涉及阴阳之变,多从其阳而化其阴,调畅气机而后理化痰浊,先后有道,百病可消。

体内的痰停在不同的地方,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痰在心脑,出现眩晕、心悸、胸闷、心慌。

痰在血,血液粘稠,血脂高,血糖高,容易长斑块,冠心病。

痰在肺,出现咳嗽、咳喘、咳痰。

痰在咽喉,嗓子里有异物感,咳不出来,吞不下去,出现梅核气。

痰在四肢,阻滞四肢的气机和经络,出现肢体麻木。

痰在脾胃,表现消化系统问题,有胃胀、腹胀。

痰在颈,出现淋巴结节、甲状腺疾病。

痰在经络,可能会出现带状疱疹的表现,还可能出现面瘫、中风等疾病群,颈椎病,腰椎病。

痰在脉管,出现下肢静脉曲张。

二、痰,如何分类

关于“痰”,普通人的理解就是或咳吐而出,或咽喉停滞的病理产物。

实际上,“痰”有有形与无形之分。

其中无形之痰,多以“怪病”的形式呈现,比如一些不易说清原因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识昏胡,癫狂等,虽看不见痰,但用化痰药治之却有效的病,中医就以“痰”来作概括,这类“痰”专业性太强,这里不予赘述。

更具养生指导意义的,我们重点来讨论有形之痰,即有实质形态之痰。

有形之痰的三个特征:看得见、听得到、成形的软包块。

1. 看得见

就如大家日常观念中,可以咳吐或呕吐而出的“痰”。

“痰”与湿邪相似,喜欢伙同其余的外邪作乱。可见之痰分别可兼见寒象、热象、湿象、燥象、风象。

寒痰,痰白清稀;

热痰,痰黄粘稠,成块状;

湿痰,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燥痰,痰少而粘,很难咯出;

风痰,痰清稀带泡沫。

2. 听得到

比如,咳痰声、喉间的痰鸣声、入睡后打呼噜等。

3. 成形的软包块

现代人身上,多多少少带点这种“痰”。

比如,痰湿体质的孩子,多半在耳垂后,与颈部的交接处,可以摸到突出的痰核类物体,俗称“痰火核”。

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到的乳腺增生、某些囊肿、脂肪瘤,甲状腺结节、一些良性肿瘤等。它们多能摸得到软性结块或包块状物,边界清晰,可有一定的活动度,且用化痰散结药,往往可以取效,所以中医也将它们归属“痰”地范畴。

元代医家朱丹溪曾讲过“肥人多痰湿”,痰湿积于肌肤腠理之下,化为膏脂。因此,现代人血三脂过高、超重、肥胖也属“痰多”为患。

现代医学也认为,肥胖与多种慢病有关,会增加心脑血管、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患病风险,与中医“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观点不谋而合。

说“痰”是现代人健康的慢性杀手,确实不为过。

三、温暖脾肾,有利春季排清痰湿

“苔滑者水多,腻者湿显。”体内有痰湿,除这种舌象外,还有特征如下,大便不成形、偏肥胖、食量大、易疲倦、不爱喝水。

那么,如何借春季阳气生发“发陈”之势,顺时把体内痰湿趁机清理出去呢?

重点是“阳气”!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阳之法是痰病治疗的基本指引。

“脾为生痰之源”,“肾主水”,脾得阳温,则可顺利运化水液;肾得阳温,水液蒸腾输布,不易内停。截断了“水湿内停”之源,“痰”也就难以产生了。

1. 一片陈皮,温脾阳化痰 

春季肝木旺盛,脾土受克,“肝郁脾虚”在春季有为多见,陈皮的性温,味辛、苦,归肺、脾、胃经,味辛助肝气疏泄,升发阳气;自带橘皮的芳香,可醒脾化湿,因此,陈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

日常保健用陈皮3克泡水、泡普洱茶,或者煲粥来吃,也能起到春季化寒痰、排痰湿的功效。

当然,食忌也很重要,生冷寒凉、海鲜、甜食不建议吃,避免生痰湿。

此外,想要保护脾阳,要注意神阙穴保暖,必须注意防护,神阙穴就是肚脐,当人体还是胎儿之时,依靠脐带连接肚脐,来吸收母体提供的营养。此处位于中焦脾土,肌肤又最薄,不要感受外寒,若素脾胃虚寒,可用热敷或艾灸之法,可直接温补脾阳,帮助脾土运化水湿。

2. 两个外用法,补肾阳化痰

脾虽为运化水液之枢纽,还要借助肾阳气化作用,方可让水液顺利代谢,才能蒸腾输布,有没有一些简单好用,补肾阳方法呢?艾灸、热敷、泡脚,都是不错的选择。

艾灸和热敷穴位,把热力透入肌肤,可温通气血,艾灸、热敷肾俞、八髎,有益于温补肾阳,若女性有宫寒可以配上关元或神阙。

泡脚也是借助热力加持,刺激足部穴位,疏通气血,足部有两个补肾的要穴,一个是涌泉穴,一个是太溪穴。

如果要用泡脚来温补肾阳,水位要高于脚踝处,如果加入温补肾阳的药材就更好了。

3. 一个“治痰要穴”多按按

还有一个穴位,对改善痰湿颇有好处,被称为“治痰要穴——它就是丰隆穴。

丰隆穴系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揉按丰隆穴,可祛湿除痰、消除胃胀、减肥,日常保健可配合每天掐按一分钟左右。

若有舌苔黄、小便短赤、大便粘稠的情况,不建议用上述方法来调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病生于痰
四圣心源-杂病解-08痰饮根原
养生
中医临症120
59条中医精辟短句!!!
痰饮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