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并存超级大国: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对比

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乃为古代世界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之前百年内,欧亚大陆形势巨变,先后经历了希腊亚历山大帝国东扩、印度孔雀王朝的短暂统一、中国秦朝的瞬息兴衰;三者都不长久。这三大国解体后,西起地中海、东至中国东海的辽阔的欧亚大陆上,面临着重建世界秩序的大问题。

汉帝国(包括西汉与东汉)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末,灭亡于公元3世纪初,统治中国延续约400年。几乎同时稍后,罗马勃然兴起,逐步称霸于地中海文明区域,建立大帝国,直到公元3世纪走向衰落。476年灭亡于蛮族入侵。

汉帝国处于欧亚文明地带最东端。跟西汉同时兴起的匈奴不仅威胁汉朝,而且也威胁河西走廊西域各族。月氏人正是在这威胁下西迁,引起中亚塞种人的迁徙,最后形成贵霜帝国。汉帝国在与匈奴的长期艰巨斗争中终于获胜,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于汉,逐渐转向农耕生活。而北匈奴挥师往东欧,号称“上帝直鞭”所向披靡,在4世纪推动了日耳曼族大迁徙,终于造成西罗马帝国的毁灭。

公元1至2世纪,世界上存在着罗马、安息(波斯)、贵霜、汉四大国,就领土、人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论,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实力空前、旗鼓相当,人口各有五千万以上;而其他两国无法同日而语。(又,据 Aldebert,J.等:《欧洲史》所载,罗马帝国全盛期领土约350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

本文作者陈明远在个人博客发表文章,对公元前后数百年间雄踞世界的汉与罗马两个“超级大国”作比较。以下为全文摘录。


中国人想象中的大秦人(罗马帝国人),收录在明朝人王圻所著的类书《三才图会》

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汉帝国的统一

汉跟罗马两大帝国,都是在战争中产生的,但是罗马帝国表现为武力征服,而汉帝国则表现为武力统一。

罗马帝国的广大版图,是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征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而得。早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作为一个城邦把本城和周围的人当作“公民”、把战败后与罗马结盟的拉丁人、意大利人当作同盟者;到公元前227年在西西里建立行省时,又把西西里人当作臣民。共和国晚期,拉丁人和意大利人都获得了罗马公民权,行省数目大为增多。罗马帝国正式形成后,保持了共和国时期的传统。罗马国家是征服者,在法律上罗马公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行省臣民是被征服者,行省是“罗马公民的财产”。行省的城市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待遇,通常享有地方自治权;行省城市居民的地位略与同盟者相当,处于臣民与公民的中间状态。公元1至2世纪,罗马公民权逐渐授予行省更多的居民。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每个自由民都得到了公民权;但这时罗马帝国已处于军阀统治下,公民权已无多大意义,且还成为一种负担(如公民有从军作战的义务等)。

汉帝国则是秦帝国的继承者。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并没有使秦国百姓获得高于六国人的特权。秦代民众都称为“黔首”,并无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差别。

汉高帝刘邦原本是楚国人,率领义军攻入关中推翻秦朝,又靠关中的支持打败东方的项羽,终于在关中的长安建都。刘邦既没有也不可能把楚人当成“征服者”、把秦国百姓和其余各地人当作“被征服者”。在汉朝境内,除了王侯贵族和奴隶,其他人等都是“编户齐民”。编户是都编入户籍,齐民是地位齐一。编户齐民既不象罗马公民早期那样有参政特权,也不象罗马行省臣民那样被排除于政治权利之外。汉帝国的百姓分处于不同的“爵”级:低爵者只能为民,高爵者就可当官。尽管绝大多数有爵的“齐民”仍只为民,但在原则上,爵级作为阶梯,对于“齐民”开放。因此,汉帝国的建立,对于各地的编户齐民是统一,而非征服。

汉帝国的郡县制,与罗马帝国的行省制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作为幅员辽阔的跨地区大国,都要划分行政区。罗马广泛实行行省制,汉朝则广泛实行郡县制。二者都由中央委派官员统治地方,有相似之处。但具体说来,二者又有明显区别。

汉帝国承继秦朝的郡县制,有中央直接统治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系统。郡有郡守(后改称太守)和郡一级官员若干人。郡以下是县,大县有县令、小县称县长,各有县一级官吏若干名。官员都由国家任命,并按制度从国库领取俸禄(五铢钱和粮食)。县以下为乡,乡的“三老”是由地方官从当地民众里面选拔的,受命管理本乡,也从国家领取俸禄。汉代中国没有任何自治或半自治的城市。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国也名存实亡了。只有在西域这样的边疆地区才没有推行郡县制度。

而在罗马帝国,各行省的情况差别很大,它们所受的待遇也不全相同。例如,对于设在西西里的行省,罗马派一个总督去统率那里的罗马军队,并掌握那里的最高审判权,另外派两名财务官主管财政税收。总督和财务官都是每年一任,他们手下并没有整套的官僚机构。当地的事,仍然由从属于罗马总督的各个小邦自己管理。行省对罗马帝国的最大义务就是向罗马纳税,西西里省的定额是交纳收成的1/10。又如埃及则属于皇帝的私产,由皇帝派总督统治。总督和财务官等高级官员由罗马人担任,人数很少,他们有一批希腊人出身的官吏和包税人作为帮手。在广大基层,埃及人的原有机构继续存在。公元1至2世纪时,不少行省都兴起一批自治或半自治的城市,各有一片或大或小的土地。总之,在罗马的行省体制中,不同程度的地方自治相当广泛地存在。

这样,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来看,罗马帝国跟汉帝国是难以比拟的。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民族与文化状况

罗马帝国和汉帝国都是多民族的大国,各有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要地位。这是二者相似之处。但就具体情况来看,两大国在民族构成上差别悬殊。

罗马帝国在政治上,罗马族处于主要地位。罗马族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意大利人不仅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与罗马人关系密切,而且是共同打天下的核心力量;希腊人作为罗马文化的前导者,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罗马人把意大利和希腊人以外的臣民称为“蛮族”,处于异己的地位。罗马民族在帝国政治中无疑占优势,但又存在明显的劣势。首先,他们在帝国人口比例中占少数。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罗马帝国人口约5400万,但罗马族约有600万,只占总数1/9。再说,在罗马帝国中,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是东部各族,有着杰出文化贡献的是希腊族;而罗马族本身,除了在法学上作出突出贡献之外,文化建树并不显着。况且,帝国的“罗马化”程度也不深。帝国东部通用希腊语,是希腊化地区;西部通用拉丁语,才是所谓罗马化区域。而且无论东部、西部,拉丁语或希腊语(除在意大利或希腊外)只通行于政府和城市之中,在广大农村则仍是各地语言的世界。罗马帝国在文化上实际是不统一的。

在汉帝国,汉族居于主要地位。汉族是由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与夷狄各族融合而成的。原来在中原地区华夷杂处的现象普遍,春秋时期还有华夷之间风俗不同、语言不通的困难。可是到战国时期,夷夏之别在广大中原地区基本消失了。例如,中山国本是狄族一支鲜虞人所建,可是从河北平山所发现的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的铭文来看,他们与华夏族已经没有差别了。华夷交融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到了汉朝统称为“汉人”,也就是形成了汉族。在汉帝国,汉族占了总人口的大多数。《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总数59,594,978人,又记载各郡国的人数。中原汉族居住的各郡人口数字总和,比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人口数字显然高得多。再从西汉早期曾经严重威胁北边的匈奴族来看,“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后来南匈奴内附汉朝,成为汉帝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少。汉族人口在汉帝国占大多数,这是罗马帝国不能比拟的。

汉族不仅在人数上是国家主体,且在文化上也是国家的主流。先秦的灿烂文化和汉代文化一脉相承。汉武帝把儒家学说定为正宗,用统一思想来维护国家统一。这就更不是罗马帝国统治者所能做到的了。

丝绸之路——汉帝国与西方开拓交通

古代东、西方之间,逐步开辟了重要商道,即“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以前,只有葱岭以西一段业已打通,而葱岭以东中国境内一段却尚待开拓。公元前138年,奉汉武帝之命,张骞出使月氏国,中途却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归还。公元前121年、119年,霍去病、卫青率领汉帝国军队两次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使匈奴远走漠北;这时张骞又奉命出使乌孙国(在今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司马迁《史记》把张骞两次出使称为“凿空”,正因为他首次走通了空前的道路。

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东段,据《汉书·地理志》,有两条分道。“自玉门、阳关(今敦煌西)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傍南山(今阿尔金山、昆仑山)北波(循着)河(指二山以北诸河)西行,至莎车(今新疆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今新疆吐鲁蕃西)随北山(今天山)波河(指今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奄蔡(约在今咸海至里海间)焉”(原作焉耆,误)。这两条道都在天山以南:北道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以北沿塔里木河西行,南道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以南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有河水之地西行。张骞第一次出使,去时从匈奴脱身经大宛、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所行线路可能是《汉书》所说的北道;归时“并(傍)南山”,则所行肯定是《汉书》所说的南道。两道都由张骞开通。其实在这两道以外,天山以北还有一条道。张骞第二次出使,从内陆直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去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这样,他们就又走通了天山以北的一条道,只是在《汉书》里对这一条道没有作具体记载。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于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已经到了安息西界,准备渡海(向拜占廷)被安息西界船人劝阻,未能实现。这是汉朝使者在“丝绸之路”上达到的最西点。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帝国的丝绸大量运销于西方,在罗马帝国成为贵族豪富们普遍爱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此外,中国的铁器、漆器等也输入西方。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汉帝国。此外,佛教也经由这一大道,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同时传入的还有犍陀罗艺术风格。

海上“丝绸之路”

除了陆路以外,《汉书·地理志》篇末还记载了一条汉帝国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地点是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到都元国;又船行约四个月,到邑卢没国;又船行约二十余日,到谌离国;再步行十余日,到夫甘都卢国;又船行两个多月,到黄支国;“黄支之南有已不程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各国具体地点,如今学者们考证兼推测的结果有所争议;但是,唯“黄支国”在今印度东南部马德拉斯附近,“已不程国”在今斯里兰卡岛,学术界已基本上达成共识。

于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大体可推定:由出发地(两广的海港)沿中南半岛海岸南下,在马来半岛东岸某处登陆,到西岸再乘船西行,抵达印度。印度的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岛,是汉帝国的航海家所达最远点。《汉书·地理志》所记这条路的回程,不再中经陆路,但总的行程时间加长,那大概是绕过马六甲海峡的缘故。

这条海路很重要,尤其在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时。例如印度(天竺)在汉和帝时曾多次派使节经陆路来中国;到东汉后期西域路断,公元159年、161年,印度使节就改从海路到中国。公元166年,罗马帝国使节访问东汉帝国,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

汉帝国派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罗马帝国使节来华,中西方交通开拓了陆、海两“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交流,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但是可惜!汉帝国与西罗马帝国都灭亡了以后,中西方交通被长期阻断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人类历史上惊人的文明“双璧”现象
汉代中国及其同时期的罗马帝国
当今世界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公元前后的欧亚四大帝国
罗马帝国的衰亡
古罗马帝国是怎么灭亡的?真的是因为匈奴的入侵吗?
罗马」《权力的游戏》中“北墙”的原型:英国真实存在的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