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奇、壮观、有趣的三文鱼回游
对多数人来说,三文鱼(Salmon) 就是餐桌上一盘盘色彩艳丽、味道鲜美的 佳肴,至于它们是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怕是了解的人不多。
其实这也难怪,虽然今天人类科技水平相当发达,但人类对三文鱼的习性的掌握还相当初级。比方成年三文鱼是根据什么来寻找他们当年的出生地这个问题,目前的学术界莫衷一是,只是笼统地猜测它们是根据水中的气味来辨别方向。 对三文鱼的研究之所以困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三文鱼属于回游鱼类的缘故。
三文鱼的一生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文鱼从鱼卵变成小鱼苗后要在淡水中生活一段时间才会游向大海,这段时间的长度并不固定,有的三文鱼在成鱼一年后便离开自己的出生地,但有的的三文鱼却会在淡水中生活很久,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就曾发现过在淡水中生活8年后才游到海中的三文鱼。 在这一阶段,估计有40%以上的三文鱼苗会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海水中的三文鱼,是其一生中身体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它们在短时间内变得又大又肥。但在辽阔的大海里,三文鱼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海豹、格陵兰鲨、银鳕鱼,还有我们人类,都将三文鱼视作美餐,这一阶段大约70%的三文鱼被吃掉。
在海洋中生活大约一到四年,当那些幸存的三文鱼完全长大成熟后,它们将开始他们最后的鱼生之旅,返回自己的出生地,产卵繁殖。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可不是好玩的。据说安大略湖水域三文鱼的海中栖息地在格陵兰岛大陆架附近。从格陵兰游到多伦多的直线距离比哈尔滨到广州的距离还要远,实际上,三文鱼是不可能游直线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哪条河是笔直的。旅途中的三文鱼既不能乘火车更不能坐飞机,就那么一下一下地游,路途遥远先不谈,单说不迷路就是个奇迹。人类有GPS,天上卫星导航,咱们不迷路,就是南飞的大雁,也有下面的湖泊山川做地标,也可以不迷路,但三文鱼的周围都是水,水与水之间是没什么不同的,它们没有任何参照物,那么三文鱼到底是靠什么辨别方向的呢?没人知道,我猜,它们只能凭借脑海中的记忆,那是多年前儿时的记忆,但就是凭着这样的记忆,三文鱼,游回来了。
哥那拉斯加(Ganaraska)河位于多伦多东一百公里左右的Port hope镇附近。这条河流程不长水量不大,但对三文鱼来说,这里却是他们的圣地。据安省资源厅(OMNR)统计,来到哥那拉斯加河产卵的三文鱼数量要大于从哥那拉斯加游向大海的三文鱼的数量,这说明,一方面加拿大三文鱼的生存环境正在改善,鱼类数量整体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不是出生在哥那拉斯加河的成年三文鱼却来到这里产卵。
两座灯塔之间,就是哥那拉斯加河的入湖口。与浩瀚的安大略湖相比,这个入湖口可能连针鼻大小都赶不上。但哥那拉斯加河的三文鱼,都是从这个小口游进来的,它们是怎么找到这的呢?真是太神奇了。如果把我放在湖里,我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扇门”的。
哥那拉斯加河,三文鱼们要溯河而上。据说三文鱼在进入淡水后便不再吃东西,饿着肚子游泳的滋味想必不是很好受。好在这条河长也就不到十里地。
这里据说是多伦多地区观赏三文鱼回游的最佳地点。水坝上方那片宁静的湖水,就是所有三文鱼的目的地。但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它们要翻越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坎 - 眼前这座 Corbett's水坝。
水坝的主体部分。从这翻越水坝,虽然落差不到十米,但对三文鱼来说还是太大了点。曾经有几只勇士试图从这里冲关,但至多冲到三分之一的距离时便掉回到水里,以失败告终。
好在主坝傍边还有个小门,聪明的三文鱼会在这里找到回家的路。
我想很多朋友都看到过类似这样的照片,三文鱼从水中一跃而且,摇着尾巴飞过瀑布。动作潇洒,姿势优美,让人赞叹。但实际上,采用这种“表演姿势”过关的三文鱼并不多,据我的观察,最多只占冲关三文鱼的两到三成。况且,这种姿势的成功率并不高。
这只三文鱼就没有计算好起跳时间,由于起跳过早,吧嗒一声掉进激流,被冲回到出发点,前功尽弃。它还算幸运的,还有好几条三文鱼由于起跳方向出现了误差,一头撞在旁边的墙上,撞得懵灯转向,掉回水里直打滚。
常言道,“成功的路并不止一条”。这几条三文鱼就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蹦跳,而是顶着激流,在水中硬向上游,虽然过程极为艰苦,但在我观察的几个小时中,采用这种姿势过关的三文鱼,其成功率相当高,几乎没有失败的。
而我见到的最了不起的过关方式,既不是夸张的弧线蹦跳,也不是笨拙的逆流强攻,而是直接飞跃。有几只三文鱼(注意只有几只),他们在出发前毫无征兆,突然从水中跃起,几乎像炮弹一样直入门内,其飞跃距离之远,弧度计算之精确,动作之干净利索,怕是只有吴敏霞才能与之媲美。由于动作完成的太快,我根本没有机会扑捉到他们的身影,真是觉得很遗憾。
当然,前进的路上并不是只有遍地鲜花的成功者,失败的斗士也是大把存在的。三文鱼全身表面只有一层粘膜,无鳞甲保护,硕大的三文鱼全身发力猛地撞在石墙上,势必会对三文鱼造成极大的伤害。
这只三文鱼足有一米多长,估计重量在30磅以上。看它全身的累累伤痕,连眼睛好像都已撞瞎,您就知道它曾经是多么努力地去翻越它鱼生中最后一道门槛。遗憾的是,它没能成功。看上去,身心疲惫的它似乎已经耗尽了身体里面的最后一点能量,再也没有力气去发起下一次冲锋。现在,它只能呆在浅水区,目送着一条又一条同伴去完成它未尽的事业。而等待它的,将是生命中最后一刻的到来。
从千里之外的茫茫大海来到坝前,它经过了无数大风大浪,无数的艰辛和苦难,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它的一生毫不夸张,然而,就是那么最后的几米远,成为了它鱼生中永远无法跨越的障碍,最终,它失败了。看看这条三文鱼,我相信您对“遗憾”这个词会有更深的认识。
但您不必为那条大鱼难过,后续的三文鱼将会不断加入冲关勇士的行列。看看这条刚刚抵达水坝的大西洋三文鱼,体态彪悍,浅浅的河水已经不能容下它那庞大的身躯,脊背露在水面以外,强大的游速掀起“巨浪”。
而它傍边,则是规模庞大的三文鱼集群。密布水坝前的整条河中。
壮观么?这些鱼,体长都在一米左右或更大,重量都应该在二三十磅以上,游在水中,像是一只庞大的舰队
看到这,我想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加拿大人可真缺德,你没事修个坝不让三文鱼过,这不是让三文鱼断子绝孙么?”的确,在过去的二百多年中,随着安大略湖区周边人类活动的日趋丰富,人类对三文鱼的影响越来越大。筑坝、灌溉以及人类的生活污水对河流水质的污染,都影响着三文鱼的回流。尤其是筑坝,可以达到在某条河流内灭绝三文鱼的程度。
上世纪50年代,人们在格陵兰岛附近发现了大西洋三文鱼,商业捕捞开始。疯狂的捕捞让野生三文鱼的数量急剧下降,据统计,1979 - 1990这十年间,三文鱼的捕获数量从400万尾下降至70万尾。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消失在海水中的三文鱼数量翻倍地增加,三文鱼的生存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自然而然,回到淡水河流中产卵的三文鱼也大幅减少。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加美两国政府和各类组织积极采用各种救亡措施。
首先就是禁捕,例如,从1992年开始,加拿大的纽芬兰海域开始永久性商业禁捕,虽然据说禁捕措施对三文鱼的数量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其次加大对三文鱼科学研究的力度,科学家门采用最新的声纳追踪技术,对北美地区的三文鱼进行长期跟踪,这些活动是由“北大西洋三文鱼保护组织”( North Atlantic Salmon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发起管理。
最后,从硬件上改善三文鱼的生存条件,加美两国拆除了多个废弃的水坝,并对使用中的水坝的水梯提升系统进行改良,以便于三文鱼的回游。
要着重指出的是,加拿大政府对三文鱼的保护尤其重视,2006年通过的大西洋三文鱼保护计划(Atlantic Salmon Restoration Program),是北美地区最大的淡水资源保护计划。根据该计划,加拿大已向河流中投放超过70万尾的三文鱼苗,对三文鱼数量的增长和恢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虽然放养还在继续,但回游产卵的三文鱼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以来,北美地区各条河流中三文鱼数量开始明显增加,据对美国某些河流的统计,与十年前相比,三文鱼的回游数量增长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加拿大的情况更是如此,许多曾经三文鱼绝迹的河流也再次出现了三文鱼的身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乘公主号邮轮游阿拉斯加(四)
溯游而上的生命之旅—揭秘鳇鱼洄游
东南亚最大淡水湖,50%湖水来自湄公河,洞里萨湖为何逐渐消亡?
被称为“鱼中之王”的大西洋鲑鱼,它们在淡水和咸水中都能生存
【打卡做题】132弯弯直直弯弯
你知道鱼类也需要“迁徙”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