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衣着 - 七宝如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衣着

资料 2010-06-11 22:11:00 阅读9 评论0   字号: 订阅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衣着

 
衣着

 

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的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xiāo)、素、(gǎo)(jiān)、练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

 

 

头上戴的主要有冕、(biàn)、冠。冕是天子、诸候、卿大夫祭祀时戴的帽子,是最尊贵的礼冠。顶上是一块长方形板,叫“延”,延前沿垂挂着串串玉珠,叫“(liú)”(liu)。冕的旒因地位不同,数目也不同,天子十二串,诸侯九串,上大夫七串,下大夫五串。中古以后,臣不得戴冕,所以“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biàn),是贵族戴的一种帽子,用几块鹿皮拚接而成,类似今天的瓜皮帽。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白色,是武冠;爵弁红黑色,是文冠。冠是贵族男子的束发帽,又是帽的总称。打仗时冠上要加(zhòu)(秦汉以后称兜再以后称盔)。平民没有戴冠的权力,只能用()来包发。帻是黑色或青色,所以秦时称百姓为“黔首”,汉时称仆役为“苍头”。巾帻起先只为劳动人民所戴,后来也为统治者采用。巾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常借以代称妇女,如妇女英雄称为“巾帼英雄”。贵族妇女戴凤冠、花冠。凤冠上有一只展翅凤凰,缀以珠玉金钗,花冠是饰有以罗锦仿制的花的冠。

 

 

衣裳,现在泛指衣服,古时则上衣称衣,下衣称裳。短上衣叫襦,可达到腰部,长襦可达到膝盖。一般人平时穿襦。诸侯、士大夫平时穿上下衣相连的“深衣”。冬衣有袍、裘等。袍的夹层里充以乱麻、棉絮等,相当于现在的棉大衣。《送东阳马生序》:“余则袍敞衣处其间。”其中“袍”即用旧絮做成的棉大衣。裘是皮大衣,毛向外。轻裘是质地好、分量轻的高级皮大衣。用粗劣的毛或麻制成的最劣等的短衣叫褐,只有非常贫*的人才穿。所谓褐夫,就是指穿褐衣有贫*者。脱去了“褐”,意味着摆脱贫*,所以“释褐”常用以指代做官,后来也用以指新科进士及第授官。“绅”是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后引申为束绅的人,如乡绅、绅士等。缙绅(晋绅)意为插笏于带,是官宦的装束,亦用作官宦的代称。官宦士绅及其子弟的腰带上还有各种名目的佩饰。《送东阳马生序》中“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帝王官宦的礼服叫(gǔn),所谓衮衮诸公,即指这些人。衣服的领子叫领,袖子叫袂。

 

 

下身的衣服叫裳,就是裙,古代男女都穿。唐宋以后区别渐大,女以裙为常服,男则以袍为常服。绔又写作“绔”又称作胫衣,是护腿的裤,无裆。有裆的裤子叫“纨绔”是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裤,引申以代称富家子弟。

 

 

鞋,上古称()”,汉以后称“履”。“屦”多用麻葛等制成。草屦是用草编制的,贫苦人才穿,贵族则以之为丧鞋。.“履”和“屣”是鞋的通称。屐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是木制的,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到的“谢公屐”,是谢灵运特制的装有活动的齿的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是一种古代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引申为鞋的通称,(di)是兽皮做的鞋。长筒的鞋叫靴。古代的丝袜、罗袜是用丝织品缝制的。(mo)是用布帛或熟皮缝制的袜子。

 

 

古代汉族人右衽(大襟)——大襟向右开,夷狄(少数民族 )左衽。所以汉族人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的代称。

 

 

古代的服装带有明显有阶级色彩,它是用于区别贵*尊卑的一种标志。服装的款式、颜色、图案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例如汉代,冠的款式有十几种,专供不同身份的人和不同的场合使用。又如明清的官服上用金线、彩丝线绣成的禽兽图案,不仅有官阶上的差别,而且同一品官员中也有文武的差别。官阶不同,颜色也不同。按中国的阴阳五行说,***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土地的颜色,着黄衣意味着占有土地,是天下的统治者。所以古代只有帝王才能着黄衣,于是黄衣就成了帝王的代称。皇帝所用之物也常着以“黄”字。如皇帝的龙袍叫黄袍,皇帝颁发的文告叫黄榜。唐朝较为特殊,唐宫廷里品位高的宦官也可以穿黄衣,所以“黄衣”有时是宦官的代称。如《卖炭翁》提到的“黄衣使者”。官吏的服色以“品”而定,一般而言,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衣,四品着深红色衣,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官职本是六品下,但因是散官,地位等同于九品下,是官阶的最低一级,只能着浅青官服。《琵琶行》结句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着一“青”字、突出了官卑职微之意,流露出沦落天涯、郁郁不得志的无限伤感之情。

 

 

官服分别颜色,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须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出品级。简言之,清代公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以用绛色;外褂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清末服饰尤为繁杂,依官位大小不许滥用。仅就其袍、服来说,有蟒袍和补服。蟒袍,是官员穿的上面绣有蟒形的长袍。一品至三品是九蟒五爪;四至六品是八蟒五爪;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为五蟒四爪。

补服,是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正中用金线绣织鸟兽形的正方图案。文官为鸟形: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为鸂鶒(xīchì);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未入流为黄鹂。武官补服的图案为兽形;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为虎;五品是熊;六品、七品为彪;八品犀牛;九品是海马。

以上是一般,也有例外,如御史和按察史等监察、司法官员,却一律穿獬豸(xièzhì)补服。因为古人认为"獬豸"是一种神兽,能辨曲直的缘故。

 

 

 

古代平民的服装不能施彩,古代未仕者皆穿白衣,故“白衣”成为没有功名的平民的代称。

 

 

古诗文中还常见以下关于衣着的名词:朱衣,古代帝王夏季的服装。朱紫,因四品、五品的官服都是绯红和紫色,故以朱紫代表封建官吏。乌衣,三国时土兵穿的黑色衣服。赫衣,封建社会里囚犯的服装。古代让犯有死罪的人穿上没有领子、不镶边的赫色衣服来代替死刑。以后,赫衣就成了囚衣。锦衣是瑰丽多彩、花纹精致古雅的丝织品服装。在古代只有高官厚禄的人才能穿上,所以“锦衣”常指做了大官。“衣锦而归”是说做了大官回乡炫耀。缁衣是古代用黑色的帛做的朝服,后因僧人都穿黑色衣服,故常用作僧人的代称。()衣即僧衣,也叫百衲衣。古代僧人表示苦修,常拾取被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加以密缀成衣,通称“衲衣”。黄衣常常是帝王的代称,后因道教崇黄老之学,道士的冠服尚黄,故也用“黄衣”称道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官服图案[组图]
从《清平乐》的官服,到男子簪花,宋代男子穿着打扮忒漂亮
中国服饰文化
“昭名分,辩官阶”,浅析清代服饰附加属性——等级,权力一目了然
清代一至九品官服图饰
中国古代的服饰,从一品到九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