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庭坚与《黄庭经》



刘嗣传

 


黄庭坚,字鲁直(1045-1105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任县尉、校书郎、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等。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最主要代表人物,宋书四大家之一,“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东坡并称“苏黄”。他家学渊源深厚,广摄道、儒、释之精养,在人生哲学、政治思想、诗文创作和书法艺术等方面,无不印有浓浓的道教痕迹。本文仅就黄庭坚的姓名及生活环境与道教的关系,以及他深受道教影响的一生略作简述,以求对全面了解黄庭坚有所裨益。


世人对黄庭坚名字的涵义和喻义的解释,多从史传上探求,多是在“鲁直”之取义上臆测,少了道教一说。如果我们从道教经文和道教养生术以及黄庭坚所处的深受道教文化影响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上分析,不难从中找到此公的名、字的含义及平生与道教所结下的不解之缘。


道教在魏晋之时,已有《黄庭内景经》和《黄庭外景经》传世,简称《黄庭经》两卷。它是道教上清派初期的主要道经之一(由此“两经”派生出多部相关道经)。此经以道教思神守一、宝精爱气之说与古代医家脏腑理论相结合,阐述修炼长寿成仙之法。主张“精气周游五神强,呼吸不缀升苍苍”①等系列修炼方法。它一直是道教修炼功法上的指导性经典。


道教修炼成仙的诸多理论,都是吸收利用古代天地阴阳五行理论与术语来解释功法过程的,其概念多用人体以外的常见事物表象作指代,诸如朱雀、玄武、黄婆、姹女等等,而“黄庭”则是在道教修炼学中运用很普通的名词。东汉后期,边韶《老于铭》有“出入丹炉,上下黄庭”。②“黄庭”之义,在《黄庭内景玉经·卷上》梁丘子注中有:“黄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空也”③“(这黄庭)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④由此而引出不同修炼者的多种实质相同而称谓和所指略异的几种解释:(1)在人体部位中代表脾,务成子注《黄庭内景经·脾脏章》:“脾,黄庭之宫也。”⑤梁丘子注《黄庭外景经·上部经》注“上有黄庭下关元”句曰:“黄庭者,长尺余,在太仓之上,脐上三寸。”⑥(2)代表上中下三丹田。(3)代表五脏之中。《养生秘录》曰:“(黄庭)在膀胱之上,脾之下,肾之前,肝之左,肺之右。”(4)虚而妙的玄关之处,或体内中空之窍。……


尽管道教修炼功法的书籍对黄庭具体部位有不同注释,但大都趋向一个总体认识:黄中央之土色,庭是四方之中空。近代越来越通俗明朗且易操作的内丹等养生功法理论,对《黄庭经》及“黄庭”都作了明晰的解释。如陈樱宁先生《黄庭经讲义·黄庭》有:“脐内空处,即黄庭也。”⑦其实只要稍有练功基础,或略懂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人,在做好气沉丹田时,就可以感受到息息归根之处,即在小腹隔膜上与胸腔下的中央位置,这就是人体气机发动、鼓气、努力的关键而神奇的部位。故有练功家称之为“玄关”。


无论前人怎么说,近人怎么分析,总的一点可以认定:这个“黄庭”是人全练功的关键所在。而练功之功效,就是让体内“黄庭”之处,既坚且久,生气冲盈,这样人才能健康长寿。

“黄庭经”与“黄庭坚”,仅一字之差,一者阐述修炼黄庭的方法路径(经者径也),一者强调修炼黄庭的功效结果(坚者,坚硬、固也)。而且黄庭坚很欣赏自己的名字,在“琅函降简蕊珠篇”的《次韵子瞻书黄庭经尾付蹇道士》⑧一诗中,又完全明白“金轮闭欲形完坚”“寸田尺宅可祈仙”⑨的道教《黄庭经》修炼功法。这位“山谷道人”,少年临摹王右军《黄庭经》贴,成年之后,又炼《黄庭经》的功法,这与他的名(黄庭坚)似乎有非常微妙的关系。


前人考评黄庭坚,多认为名是取自“八恺”,只是字“鲁直”其义不可解。我们先看前人的解释,清人杨希闵《黄文节公年谱》中有:“闵按:公字鲁直之故,马永卿《赖真录》以为史克鲁人也,尝引十六相以莒朴,故曰鲁直也。项氏安世《家说》去:‘马说非也。鲁直二字出柳文《先友记》。按《尔雅》:庭,直也,直而且坚,故曰鲁直。’闵考《先友记》云:‘王卿有学术,鲁直尚书郎。’则似是憨直之意。马、项两说可兼会。然袁氏文《瓮闲评》又云:‘庭坚乃八恺之名,宋朝仁宗重鲁宗道之为人,尚书曰鲁直,岂太史慕二公之为人,字而名之焉’……”⑩在上述提及《赖真子·卷五》云“古人姓名有不可解者,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云:‘高阳氏有才子八人。’注云:‘高阳,颛顼帝号也。八人其苗裔: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11由黄庭坚其兄大临、其弟叔达等人之名来看,其名来源“八恺”之一是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而“鲁直”之取义,既无定论,且多不足信。


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障,透过其家庭、社会及时代的背景,再深入道教养生功法与黄庭之名的联系,来分析“鲁直”的另一层含义。


黄庭坚系世代书香门第,其七代始祖,是唐代著作佐郎,祖籍浙江金华,后分迁江西丰城分宁等地,是江西旺族,祖父辈十有七人为宋代进士,父辈亦是五人四进士。黄家“多聚书以招四方之士”,12其祖父辈有构筑书院多处,供览百家之书。宋代道教文化朝野尊崇,朝廷曾几次编撰刊印道教典籍,道书流布甚广,道经习读视为时尚。祖父时,正是象《云笈七签》这类书编修和大量流传之时,宋时《道德经》、《黄庭经》等道书仕人必读。黄庭坚的叔祖梦升与欧阳修同时,欧对黄家家学、藏书多有赞誉,欧阳修本人亦对《黄庭经》作删正、校注,今有欧阳修的《删正〈黄庭经〉序》传世。可想而知这本经典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江西又是道教正一、上清等派(以及道教其它分支,诸如净明道等)活动传播的主要区域,也正是《黄庭经》及其功法流传的重点范围。黄庭坚祖母刘氏“人称仙源君,私谥桃源太君”,13可见其家庭宗教信仰之气氛,足以想象他家收藏道书《黄庭经》定是常事。(黄庭坚少年临摹王右军《黄庭经》贴便是佐证)


黄庭坚父亲黄庶,与其父前后并举进士。黄庶颇有诗名,诗风句律奇倔,世谓“山魈水怪着霹荔之体”。14他时常吟咏前朝吕洞宾诗“肘传丹箓千年术,口传黄庭两卷经;鹤观古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扃”,15还通晓养生之道。这样一位深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父亲,给儿子取了一个象征性很强而且颇响亮的名字——黄庭坚,希望他要象“高阳”氏下出的“八才子”式的人,还会是当时朝野敬重的“鲁宗道”式的耿直之将,并会熟谙道法、能健康长寿地列于道家的神仙班系。颇有才艺的父亲灵感的闪现,或许是神灵的旨意和生命遗传密码的传递,才有除尚儒之直、坚外,还暗合道教修炼功法——《黄庭经》的“中黄直透”。


道教上清派流传的主要经典之一——《黄庭经》,本身富有很高的文学、医学、养生心理学价值。其内炼功法经历代高道大德、炼士名师的不断总结实践,进一步明朗、公开化,尤其是被后人总结定名为“中黄直透”功法,正似黄庭坚鲁直名字的内涵意义之所在。


内丹功法之一的“中黄直透”:古人有“脐后闾前,中有一窍,曰关元,乃是理进下黄,升由黄道、直透中黄、上黄者”。16即由人体中脉直上直下行真气之法,这是“黄庭经”中“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17的功法具体化。这种“中黄直透”就隐含“鲁直”之妙。即炼精化气不循周天循环,而是目照阴跷穴,随息起伏,伏气而鲁(努)力,真气可以从夹脊前的夹缝中,直径通中黄、达上黄、泥丸。这就是把人体上、中、下三丹田当成三个黄庭的修炼方法,即中间直线似的上升膻中,至泥丸,再经下华池,再经重楼,下降丹田,回还阴跷。这在《黄庭经》中有“关门壮龠合两扉,幽阙使之高巍巍”。前一句说的呼吸气行之法就直接含鲁气之妙,后一句则是直升之达的写照,至于“呼吸庐间以自偿”、“使不幽阙流下意”、“明堂入达法海源”等等,均是存神静心的理论阐述,类似直接操作的呼吸行气的描绘比较少见。其实在黄庭坚的一些诗中隐含有此类功法:“行役劳人望县(忘心斋),心如枯井垂尘埃,青灯帘外潇潇雨,破梦山根殷殷雷……令尹眉头想豁开”。19这种坐忘心斋炼功后,与“普化一声雷,甘露洒须弥”20的境界何其相似。


少年黄庭坚聪慧警悟,崇尚老庄之趣,七岁作《牧童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21八岁的诗中用“玉皇”之形象和谪居人间典故,显然是受其父诗和周围环境中浓厚的道教氛围的影响:“送君归去玉帝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22十四岁父亲去世后,因家庭条件关系,到淮南舅父处游学,“外家有金玉,我躬之道术”。23


青少年时代的黄庭坚颇有豪气,浪漫不羁,尤其崇尚陶渊明之志趣。“清风为我吹衣,好鸟为我劝饮”;24“短生无长期,聊暇日婆莎。出门望高丘,拱木蔓春萝。试为省鬼录,不饮死者多。安能如南山,千岁保不磨。在世崇名节,飘如赴烛蛾”。25


黄庭坚的叔父黄廉是一位退隐泉林的隐君子,时常与他唱合吟诗,彼此感情深厚,对黄山谷的影响很深。青年黄庭坚在淮南,结识了与其舅李常齐名的名士孙莘老,孙喜黄的才智、为人,把女许配给他。在他考中进士的前后,重老庄道学、尚功成身退的黄廉、李常,对他的帮助和影响最大,加上比这二位更有道家风范、崇尚自然的“清风客”俞清老的影响,使他考中进士后,不愿出仕。但为了养家糊口和光耀门庭,不得已而为之。“舅氏知甥最疏懒,折腰尘土解哀鳞”26最能说明他出仕之原由了。


“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27一种独特的审美心态和向往自然的情绪,使他的诗文脱颖而出。高中进士,但喜爱江湖自由,不愿京城折腰而使他在任职为叶县尉时,携友同游江南,“京城无处可轩眉,照面淮滨喜自如”。28于是一面出污泥而不染,随波逐流,为官尚儒;一面又矛盾迭出,隐退之心顿起。这样就每走一处都要到宫观寺庙,寻找新的慰藉,到名山大川体会大自然的灵感,交往道僧朋友,探讨人生哲学和文化艺术。他的大量诗作中都记下了这些宝贵的经历体验。


在黄庭坚三十六岁时,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在一次游览前相王安石与道人游过的舒洲怀宁县的山谷寺石牛洞时,喜爱那里的山水景色,从此自号“山谷道人”。那首题《山谷石牛洞》足见其向往那种超脱、空灵境界的道教思想印迹和感悟人、神、物、自然之道的心态。


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人。

白云横而不废,高鸟倦而犹飞。29


一种“江湖扁舟,不能受流俗人拘忌束缚也。……其傲倪万物,滑稽以玩世,白首不衰。……”30的志趣,在他的人生观中业已形成。


即使四十多岁后皈依佛教,用他聪慧的思维和灵异的神笔,写下了至今我们仍可见的“发愿文”,表明他守戒之约,清心奉斋的向道之心、崇佛之情,其实是用佛教的形式来约束自己修性悟道。因为当时的道教还没有形成“十方丛林”的住庙、出家及皈依、传戒的全真派体系。(吸有授箓的正一符箓、斋醮系列道教教规)黄山谷在中壮年以后,几次上奏朝廷,想“乞一宫观居住”,31当时的道教体制,有朝廷退隐之官可到道教宫观挂职之例。他的隐退思想和皈依佛教的举动,既有利侍亲尽孝养老,又适合他隐居悟道,而且有利于在文化艺术上“得道“成熟,继而追求“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32的境界,以至他晚年在诗文书法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黄庭坚一生宦海沉浮,而道佛心结是他一生所好。纵然得意时,尽心尽力做儒吏之事;失意之时,坦然直面,豁达大度,寄身物外,不为所牵。“道”之寄托,在他的历游和理想中尽情发挥;“教”之形式,也在那饱含深情的发愿文、玄妙的诗意及神韵笔墨上淋漓洒现。黄山谷两千余首诗文和大量书法作品,留给我们的就是与道教千丝万缕的关联和浓浓的“道人四十心如水”33“江湖夜雨十年灯”34之飘逸情怀。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有郑永晓著《黄庭坚年谱新编》和《中华道教大辞典》、《道藏》和《山谷诗集》等(注释中有细说)

①     道藏(三家本)第六册第450页

②     陈垣编撰道家金石略第4页

③     道藏(三家本)第六册第516页

④     道藏(三家本)第六册第516页

⑤     道藏(三家本)第五册第908页

⑥     道藏(三家本)第六册第516页

⑦     陈樱宁著、中国道教学院编《道教与养生》1999年版第256页

⑧     《四部集要·山谷诗外集·卷十七》第307页,中华书局编,1989年版

⑨     此两句是黄庭坚诗《次韵子瞻书黄庭经尾付蹇道士》句

⑩     《黄庭坚年谱》,郑晓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1页

11 同上

12《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八·黄梦升墓志铭》,参见《黄庭经年谱》第7页

13《黄庭坚年谱》第7页

14《黄庭坚年谱》第7页

15《道藏(三家本)·第二十三册·纯阳真人浑成集》第688页

16 中华道教大辞典第1180页

17 《道藏》(三家本)第五册第910页黄庭景经

18 此段四处诗均是出自《黄庭经》见《道藏》(三家本)第六册第518页

19 黄庭坚诗《行役县西喜雨寄任公渐大夫》,参见《四部集要·山谷诗外集》卷十四

20 吕祖百字碑,参见《道藏(三家本)·第二十三册·纯阳真人浑成集》第688页

21 《黄庭经年谱》第5页

22 《黄庭经年谱》第5页。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西清诗话送友人赴举》

23 《黄庭坚年谱》第9页。参见《山谷外集卷四·再和公择舅氏杂言》

24 黄诗《溪上吟·序》

25 同上均见《四部备要·山谷外集诗注》卷一,第172页

26 《四部备要·山谷外集诗注》卷一,第177页。诗《次韵寄滑洲舅氏》

27 黄庭坚诗《野无遗贤》见《黄庭坚年谱》第21页

28 黄庭坚诗《新息渡淮》见《黄庭坚年谱》第27页

29 《四部备要·山谷诗集注》卷一,第23页

30  参见《黄庭坚年谱》18页,源于《黄山谷文集》二十六卷《跋俞秀老清老诗颂》

31  《黄庭坚年谱》252页,源于《别集》

32  《四部备要山谷诗外集注卷十一·登快阁》第260页。

33  《山谷诗外集卷一·古风次韵答初和甫二首》,见《黄庭坚年谱》第156页

34  《四部备要山谷诗集注卷二·寄黄几复》第29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庭坚谪巴蜀年谱、诗文、尺牍、文物综考(四)
若论气势,其惟山谷丨黄庭坚大字行书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
黄庭坚《寄岳云三言诗帖》
黄庭坚~牧童
墨魂黄庭坚溯缘文案《汴岸置酒赠黄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