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吃饭按时吗?

叶公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了。他觉得无论如何评价和概括,都不能尽意。后来,孔子知道了,就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这个人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句话很耐咀嚼,却通常被看淡了。发愤忘食,不就是忙起来忘记吃饭了吗。哪个办公室没有加班顾不上吃饭的?大学宿舍打多塔,一层楼都忘了吃饭,岂不和孔子有一拼?

不是这样子。要知道,孔子是个吃饭按时的人。他吃饭很讲究:“不时,不食。”不在饭点儿的时候,他是不进食的。打多塔难道不叫外卖?看韩剧难道不买一堆薯片放旁边?孔子不这样,他几乎不吃零食,只在饭点儿进食。进食还很有讲究:“割不正,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肉切得太薄或者太厚,不吃;放久了,不新鲜了,不吃。有人说,孔子也真够“作”的!这也不吃,那也不吃,饿你三天,看你吃不吃!

《论语》上没记载饿孔子三天他吃不吃。以我的理解,觉得大概是会的。《论语》上的种种“不食”,并不是指一切的情况,严格的禁忌,而是指一般的情况,日常的生活。鱼馁了,肉败了,吃了容易闹肚子。切厚了,里面不熟,切薄了,外面焦。不熟容易拉肚子,焦了容易致癌,这些都是今天人所共知的常识。孔子不吃,不是“作”,是在乎自己的身体。“子之所慎,斋,战,疾。”孔子对疾病的慎重,不体现在病了要请名医,吃好药,而体现在平时慎饮食上。

但慎饮食不代表过分追求饮食。孔子认为“疏食饮水”的生活也照样乐在其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是“食必精,脍必细”,那就“致远恐泥”了。而是说,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中,都不简简单单地满足,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孔子愿意不厌其烦地追求更加细致的生活。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道理是一样的。

孔子对饮食的讲究,不是要追求生活的奢侈,而是要追求生活的节制。多少有条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人,能吃饭按时按量呢?如果一个人,碰见粗茶淡饭,吃一碗;碰见山珍海味,也还是吃一碗,并不多吃,就能看出修养的功夫。如果一个人平时没事,十二点吃饭,碰到烦恼忧心的事,依然十二点吃饭,饭量也不因心情而减少,也是修养的功夫。

不仅孔子如此,古印度的修行人,饮食也一样节制。头陀虽然乞食,但不吃坏了的鱼。穿的粪扫衣可以不干净,但吃的食物必须干净,必须乞食后托钵回饭堂,洗干净手安坐下再慢慢吃。饭食以一钵为限量,不因食物好吃就多吃,不好吃就少吃。到太阳正中的时候,就不再进食了。

无论孔子也好,古印度的修行人也好,都过这种规律而节制的生活。因为这种生活构成了修行很重要的一部分。修行不是坐在房间里瞎想,也不是拼命读书念经,而是要在生活上体现出节制和规律。

这种节制和规律极其重要。对常人来说,碰见一些小事,生活的规律就被打破了。王阳明有个弟子,平时谈学问很不错,接到家书,说儿子重病,立马就不知怎么是好了。王阳明说,这正是用功夫的时候。不是王阳明凉薄无情,人家儿子生病了还不允许人家不开心,而是说,平时所有的功夫,都体现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否让遭遇给生活带来的冲击减小一些。我家里刚出事那会儿,打电话给我爸,正是中午吃饭时间,我让他先去吃饭,他说,都这样了哪还有心情吃饭。——这就是很大的问题。

譬如一座庄园里有一片地着了火,有些田地已经烧了,能做的就是让火势不再蔓延,未烧的地方不再燃起。一件事既已造成损失,应当努力让它不再牵累其他事。但人们往往做不到。按说,两件事之间没有联系,一件事做得再差并不影响另一件事做好,但实际上它们有潜在的联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的情绪。人们很难不把处理一件事的情绪带到处理另一件事上。

很多坏事的发生,并不耽误人吃饭睡觉。但有几个人的吃饭睡觉不受日常琐事的影响呢。因为坏心情,吃不下,睡不着,牵连到身体,就好比已起的火势蔓延到别处,烧毁更多田地。要避免这种损失,就要让生活尽量规律,节制,才可能在遇到冲击的时候,有一贯坚持的东西,难被无常之喜无妄之灾所打破。

孔子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在吃一顿饭的功夫、睡一场觉的功夫,也不忘记有些东西是素来坚持的,是已经坚持,正在坚持,更当坚持的。在这种坚持的框架下,生活就不容易被外在遭遇的冲击撼动,人才可以更加独立自主。要追求自由的生活,就必须有一种内在的约束和节制,这正是“不时不食”的意义所在。

但是,孔子难道真的就每顿饭都按时吃,七十二年没有间断过吗?当然不是。那样的话,就太死板,太机械了。那样的人和木头石头有什么区别?石头一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和趣味呢。所以,孔子也有“开戒”的时候。了解孔子日常生活的规律,有助于理解孔子;而理解孔子之所以打破日常生活的规律的地方,有助于理解孔子思想的深处。

有一种情况,孔子是不按时吃饭的,就是在发愤的时候。对一个生活本来就没有规律,什么时候饿就什么时候吃,不饿碰见好吃的也要吃的人来讲,不按饭点吃饭并不稀奇。但对孔子来讲,就不一样了。而且,孔子不是顾不上吃饭,是忘掉了吃饭,假如他能想起来,还是会去吃的,但因为太专注,把吃饭给忘了。由此可见,吃饭对于孔子何等重要,而发愤对于孔子又何等倾心!

“发愤忘食”的下一句是“乐以忘忧”。《诗经·兔爰》云:“我生之后,逢此百忧。”《毛诗序》说,作者不忍看到周王室衰落,对生活感到了无乐趣。孔子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他对自身所处的风雨如晦的时代,也是忧心忡忡的。这种忧患,没有办法消解。如果能消解,就不足以成为忧患。孔子对时世的伤怀,对众生的悲悯,让他的生命里忧患深深。

如果一生只能在忧患中度过,生命未免太沉重。但实际上,孔子的生活不乏乐趣。孔子几乎每天都唱歌,只在伤心的日子才不唱。孔子到武城,听见弦歌之声就很开心,给弟子开起玩笑。这些玩笑被记录在《论语》里。可见,忧患不是孔子生命的唯一主题,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安乐。忧患无从消解,因为它生于悲悯。同时亦不必消解,因为可以通过欢乐而暂忘。有朋自远方来,足以欢乐。无朋无友之时,学而时习也足以欣悦。这都是孔子的忘忧之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的生活是鸢飞鱼跃,天真烂漫的。

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中,孔子的生命开始走向衰老。常人眼里,衰老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令人忧虑感伤的事情。孔子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感伤,很久不再梦见周公,站在川上看疾水东逝,都会让他伤怀。但孔子不会让伤怀占据他生命的全部。孔子会因为发愤和悦乐,无暇留意衰老的到来。这正是对抗衰老的最强劲力量。

衰老的悲哀在于,从前有的,现在没有了,从前盛放的,如今枯萎了。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这种凋零令人亘古感伤。而对感伤的最大安慰是“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的伟大还在于,他不是“不服老”,而是“不知老”。所有不服老的人,最终都不得不服,因为他已经察觉老的老来;而不知老的人,上天就对他无可奈何了,“夫我则不暇”,——他的生命永远在进取当中,永远有蓬勃向上的心,不因齿发的衰朽而动摇。这正是“生无所息”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吃也能提升修为?“八不食”告诉你答案
想身体健康,这三个养身方法一定要懂得!
最高级的养生:少
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南安佛顶山
4点帮你快速恢复肾精,坚持下去效果好1、克制自己:生活节制一点,讲究细水长流。2、生活规律:合理规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