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议辛亥(7):立宪改良者成全了辛亥革命

 


清末“皇族内阁”合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随后湖北光复,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一个月间,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广西等地相继宣布独立,民军“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清帝国则被局促在了华北一隅。


革命党人的实力如此之强吗?当然不是。要是革命党原先能在全国掌握这样大的地盘,孙中山也就不会把宝一股脑的押在两广之地,即便如此,那还只落得十战十败。那就奇怪了,从前作为乱臣贼子,在海外煽动造反的革命党,一夜间怎么变得人心所向、天下归心了?历史不是变魔术,几年十几年在观念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之所辛亥革命全国响应,不是说革命党实力壮大了,而是立宪派倒戈了。


立宪派和革命党的差异在于,一主温和改良,一主暴力革命,事实上殊路同归,追求的都是民主政治。当时无论立宪,抑或革命,都有一批人被迫流亡海外。


海外的立宪派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保皇党,革命党则主要是孙中山主持的同盟会。他们游说海外华侨,以为国内的政治活动争取募捐。因为华侨数量有限,两派为争夺支持者,相互间攻讦不断。革命党攻击保皇党是“汉奸”、是“认贼作父”、是“异族奴隶”。在保皇党一方虽然也大力还击,但却不像革命党那群热血青年将对方视为大敌。梁启超从来主张两派合作,将枪口一致对准大陆之上的满清政府。


国内的立宪派和革命党相互间则没有那样深的成见,在很多地方两派人物都保持着良好的友谊,在斗争中能够相互声援。这成为后来辛亥革命中国内立宪派倒戈的重要因素。


立宪派顾名思义,主张的是君主立宪,要求保留皇室。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乃是大清朝的忠臣,那是什么力量把他们推入了阵营的另一边,竟成了满洲贵族的掘墓人?不是别人,正是满洲人自己。诚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让我们回国头看看立宪派活动的历史。老佛爷还在世的时候,就派出五大臣到欧罗巴去考察宪政,虽说几个人对宪政云云都是一头雾水,最后的考察报告都不得不请逆臣梁启超捉刀,可是一番游历后,这群未曾出门的老家伙们也算是见识了西方的强盛,知道咱们老大帝国不改不成了。那一年是公元1905年。


接下来,1906年,清廷宣布仿行宪政;1907年,有一批大臣东渡日本,学习东邻宪法;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时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宪法《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咨议局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相继建立。


晚清政府的立宪看上去倒也是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然而如此“缓慢”的推进,在立宪派眼中已然是敷衍。立宪派于是先后组织了三和平请愿运动,要求缩短预备立宪时间、早开国会。在立宪派这声势浩大的运动面前,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允诺将召开国会的时间提前到宣统五年(1913年)。立宪派领袖张謇觉得既然请愿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该适可而止,可另外一些有影响的立宪人士,如汤化龙、谭延闿、蒲殿俊等则坚持原先的请愿主张:1911年召开国会。


清政府被激怒了,这些往日的臣民真是得寸进尺,全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皇权,什么叫做皇帝威严。等到立宪派第四次请愿的时候,政府镇压了。


再往后,清政府悍然组织了皇族内阁,悍然宣布了铁路国有政策,又悍然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立宪派也同样被激怒了,他们知道清朝这课三百年的苍天大树,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所以中国需要要将它连根抱起,然后种上一棵新树苗。


浙江的著名立宪党人汤寿潜从此经常与革命派人士相往来,虽然没有投身到革命中去,但在观念上早已同情革命。时人记载说,在浙江,“谘议局中大部分议员尤同情革命,热烈拥护。”(褚辅成《浙江辛亥革命实录》)自从看到清廷以武力屠戮手无寸铁的保路群众的时候,四川前谘议局议长蒲殿俊即开始为颠覆清廷而积极奔走,派人分赴湘、鄂、粤各省联络党人,他说,“四川准备已甚充足,以袍哥、棒客为基础,人数众多,遍布全川,将来举义时,尚求各省协助,以祈早日成功。”(《湖南反正追记》)全国各省立宪派的情形大体类似,他们眼看改革走进了死胡同,意识到唯有借助革命拆了那堵挡路的墙,中国才会有发展的道路。虽不情愿,然亦无奈。


因而,一旦武昌首义告捷,四处潜伏在新军中的革命党纷纷响应、发动革命后,立宪派迅速站到了革命者的一方。立宪派不同于革命党,多是些普通士卒或江湖会党,这些人是真正的地方缙绅,有地位、有威望,也有才能,他们的“反正”使得革命如虎添翼。仗着自己面子大,出面规劝地方督抚响应革命、宣示独立,或者干脆由谘议局自行推举都督。如湖南在宣布独立后,同盟会出身的都督焦达峰意外被杀,继任都督的谭延闿是前清谘议局议长。在广西,谘议局则力劝巡抚沈秉堃独立,最终成功。


孙中山之前锲而不舍地在中国搞了十次起义,为什么每一次都是惨败,连一座城池都无法拿下?他们虽然掌握了时代的主题,可是孤军奋战,要想成功谈何容易。武昌起义不同,从枪声一响,湖北立宪领袖汤化龙就来到革命阵营,以其影响游说黎元洪、稳定局势,为武汉三镇的光复立下汗马功劳。武昌首义成功了,各地响应了,革命能席卷天下,还是因为有了立宪派的精诚合作。


对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贡献,侯宜杰先生曾给予充分肯定,“仅凭革命派子自身的力量绝不可能促成各省独立,立宪派促成各省独立就是对革命的响应。把立宪派创造的胜利局势反而说成是立宪派用以投机的条件,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具体地说地是,武昌第一声枪响之后,要不是汤化龙挺身而出,首义结果如何只能是未知数。至于其他各省,新军中的革命党率先发难后,如果不是立宪派迅疾附和,想要短期内实现各省独立,也无异是痴人说梦。


2010-4-11

本文原载:作者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裴高才:辛亥史记,“首义”新说-《辛亥首义史》赏析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系列」武昌首义史话之四——黎元洪上台
武昌起义第一枪谁打的 武昌起义简介事件经过及意义和影响[第4页]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探析
辛亥革命:是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一个大的“王炸”!
辛松峰:辛亥革命的含义及其背景 | 辛亥革命专题系列一·《政治通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