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注解(五)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雌雄,黑白等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概念,都是由阴阳概念演化而来的。古代贵族生活稳定,因此追求长寿,故而对于养生的道理很容易接受,老子为了说明道常用养生道理来阐明道的原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了解雄性的特点,就知道对雄性来讲什么是损益,要趋利避害;了解阴阳互补、阴阳相吸的原理就知道守阴养阳的道理。照这样的道理做是世人养生主要方式。以这种方式行事,可以长期保存获得精气的来源,也可以不让元气损减。长期坚持就可以回归到象婴儿刚初生时的状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精白与元炁同色,黑太阴中也。於人在肾,精藏之,安如不用为守黑,天下常法式也。”(《老子想尔注》张道陵)

  知道元气和精气的重要,就要保持好肾脏的健康,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放纵。自然的,人通过节制增加修养就可以健康长寿。这样方法可以成为养生的定式。遵照这样的养生方法生活,则可以增加道德让身心愉快,不会有什么差错发生。这样人就可以达致那种虚无的状态。(长期的守静、虚无,人就接近道的状态,就会自然的出现各种超异的功能,如预感、返老还童、躯体变化、腾空等等。)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看到荣华富贵,就知道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得失并不在于荣华富贵,而在于心情是否愉快。如果因为追求荣华富贵而遭受惊吓,那是很不合算的。守住自己的欲望,不要有太多的奢求,就不会有什么耻辱发生。也不可能因社会纷争而遭受惊吓。“人若无求品自高”。宽容大度是天下人行道基本要求,照这样的要求行事就可以积养成充足的道德,道德淳厚了,就复归到接近于道 “朴”的状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德积累多了就像成材的木料,木料去皮加工就成为有用的器物。有道德的人是人才,圣人肯定会使用,而且会根据需要和实际的情况任命为官长。因此成熟的制度是不会舍弃那些有道德的人的,肯定会重用有道德的人。

  本章要点是讲述个人怎么运用“道”来健康生存和适应社会。坚持不争、积德的行事方式,社会自然会寻找启用有道德的人。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随;或噤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培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隳:毁坏;崩毁:“隳人之城郭。”羸:瘦弱:羸瘦。羸困(瘦弱困顿)。

  道没有具体形态也难以定义,很难以具体描述。想将用道来治理天下并广为推广,我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天下是自然演化的神奇系统,它不是什么人可以强行干预和改造的(这里面暗含现代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概念,生产力不发展光设想高层级的“共产主义”也没用,只能遭受失败,要按实际的生产力来设定生产关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执意要违反社会发展规律改造社会,那么必将失败!如果强行抓获或惩治那些不按自己意愿办事的人,那么统治者就必然会失去统治地位。一切事物的特性是两方面的,有些人领头,有些人跟随;有些人不开口,有些人讲话吹奏;有些人强壮,有些人羸弱;有些事物得到关心和培养,有些事物就要遭受砍伐和毁坏,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因此圣人的办法是不做过分的事;不追求奢侈;不追求想得到泰卦,因为泰卦上地下天有悖常理。虽然从解卦的卦辞爻辞来看需要从下往上解释,但总卦象与上天下地的自然景象是相违背的,即使不错也希望得到这样的卦。(泰:天地交。但顺序逆反)

  本章要义:道不可强行推广。事物发展有两面性,有好的就有坏的,想完全没有负面的是不现实的。而且好坏是会互相转化的。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的原则来辅助君主的人,不会以战争来称霸。利用战争称霸没有什么好处,必定有坏的回应。例如出兵外国,军队索道指出会遭受民众的阻击,就像人走进荆棘丛中;而且在大规模用兵之后,国内会有粮食歉收、造反、骚乱等不良现象。因此善于运用军事优势的人,只是利用军事优势达到目的,不会真的用战争的手段来达致目标。达到目的后不会骄横;达到目的后不会自夸;达成目的不须用杀伐的手段获得;胜利的成果不是一次性而是有持续长久效用的。达到目的而不必使用粗暴的战争手段。事物发展到顶峰就会衰落,这就叫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不能长久,会很快的衰亡。

  本章要义强调不要用武力来强取豪夺,因为使用武力会有不良的后果。最好获得利益的手段是通过公正和平的手段来获得。

  马王堆帛书: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就是说多了一个“处于这样的状态可以说,不用用强而达到目的”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铦(xiān)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铦:形声。从金,舌声。本义:田器,臿属。一种农具。庞:形声。从广,龙声。广(yǎn),象高屋形。本义:高屋)

  ④銛:利器,即兵器。  庞:《马王》甲本辨爲“袭”,《道藏》甲本辨爲“庞”,观原件“龙”上一点一横较明显,左侧亦似有撇,其下无“衣”旁,故“庞”者较确。《说文》:“庞,高屋也”。銛庞,有刀枪入库之义。乙本作“銛龙”。通行本作“恬淡”。

  武器装备是不详的器物,有这样的物品就有坏事出现。因此有道德的人不会使用这样的器物。君子正常生活中喜欢使用光明正大的手段(古代中国有左阳,右阴的概念),使用武力则属于阴性不良的手段。因此使用武器装备不是君子的办事方法,因为兵器是不详的东西啊。武器装备最好是象农闲时的农具一样收藏在仓库里,不能老是惦记着改进武器装备。若是整天的惦记改进自己的装备,则是喜欢杀人的人。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获得天下人的认可,也难以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在办激情事的时候喜欢用光明正大的方法;办丧事时则用操办阴事的办法。因此,在军队中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偏将军不专煞生之机,像左;上将军专煞,像右。)这就是说在军队中的任职机制是照丧礼的习俗来办的,因为军队是杀人的阴性行业。战争胜利了就要杀很多人,杀的人多就只能以悲哀哭泣的态度来对待。战争胜利后就应该象办丧礼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本章要点:“夫兵者,不详之器也。”是中国古代先人根据宇宙系统论总结出来的军事结论,这个理论与世界上很多民族的军事观点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这样的观点,才没有穷兵黩武,才能成为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国家。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朴:,本义:树皮。《说文》:“木皮也。”

  道通常是没有名称、也没有形状。道即使再卑小,天下也没有什么可以能让“道”臣服。侯或者王如果可以坚持用道的原则做事,那么很多的人和事物都会自己来归附。天地相交,产生了甘露(喻指自然界中各种可以维持生存的物品),人民在没有什么制度和号令的时候就自己可以公平分配了。当最初的制度被创制出来,创制出来后又被推广使用,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知道分寸和规则,不混乱做事,社会就有了秩序,有了秩序的系统就可以周而复始的运转,因此就没那么容易消亡。这好比“道”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好像河道川谷规定了水必须流入江海的道理一样。

  本章要义讲明了社会制度与秩序的重要性,有规章制度才能有公平的社会秩序,有好的秩序,社会就可以和谐发展,社会能和谐发展就可以持续。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人性特点和欲望的就叫做智慧,但连自己的特性和缺点都了解的人才可以称为完美的智慧。能够战胜别人的我们称为是有力量者,但那些能够克制和改造自己弱点人才是真正的强有力者。知道欲望无限,人生短暂会克制自己的人是精神富足者;有确定目标并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人;不失去其生存发展根本的人就可以长久发展和生存;死亡了还有人积德和怀念的人就是不朽。

  本章要义:用全面的系统论观点阐明人际社会是完整的系统,个人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凡事不要盈满。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sì)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

  大道充满事物发展变化之间,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左右。万物依赖道的原理而存在,事物顺利发展之后看不到道的存在;(“万物恃以生而不辞。”不辞谢恩,道不责也。)道象人类的衣服一样,包含于所有事物发展中,但道并没有显露。因此,道是没有欲望的,可以将之称为小。所有的事物发展都要依赖“道”,但却没有显露出主宰的特点。因此道在事物发展中没有名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大。这样,圣人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成为领袖这样的想法,因此他们可以自然的成为领袖。(为民众利益而不为己)

  本章要义:道的精神是养生而不居功,助人而无己欲。阳光和空气的功能就是道的精神。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大:大指“道”(前文)

  按照道的原理治理国家,则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附向往。大家到来后都不会有受到什么损害,因为道的精神就是“生生”。不遭受损害就可以平安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食物会让所有的过客都有停下居留的意愿。道的功效的显示是淡而无味,难以觉察的;我们要观察但难以发现;我们要想仔细听则难以听到道的声音;我们用道的原理则发现不了道成功后离开的迹象。

  本章要义:宣扬“道”的精神,并说明道的治理作用。“执大象”因此为历代中国人所效仿,因此而推广道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历代陶瓷的象耳瓶就是为了显示“执大象”精神而创造的。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歙:这个词字典都难以查找到原意。潮汕词语中就有“歙”这个词。意思为“塞进”。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是木匠的榫卯工艺名称。潮汕人很容易理解这个字。

  想塞东西进物体里面,必须先将物体撑开;想削弱某一事物,必先固定它(车床工艺);想去掉某些事物,必须先让它兴盛;想夺取别人东西,必须先给别人小的好处。这些就是细微之处的明察。柔可以克刚(水滴石穿);弱可以胜强(绳锯玉)。鱼是不能脱离水而生存的,国家的有利武器是不能够轻易显示出来的,因为它的功效显露之后人们就知道怎么防备。

  本章要义:用事物发展常理来说明怎么将“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我们通常看不到“道”的作为,但“道”的作用又无处不在。君王如果可以坚守运用道原则来治理国家,则万事万物将和谐相处自然发展。和谐相处自然发展就可以引导民众恢复到原始的淳朴上,只要恢复到原始淳朴状态,则民众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的民众组成的社会是安静稳定的社会,这样的秩序下的天下那是理想的社会。

  本章要点:可以说《管子》和《老子》是中国和谐思想的来源。顺其自然达致和谐安定是道家的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论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解读
解读《道德经》
参加函谷关镇《道德经》研习社活动发言整理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读:读过3遍,终于知道书中隐藏的底层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