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洪洞大槐树移民与山东人口的构成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大槐树下老鹳窝”。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家喻户晓。欲知缘由,还需从头说起。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地区,西周为杨侯国,秦汉置杨县,隋代改洪洞至今,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县城。据文献记载,唐贞观二年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广济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僧侣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再加上官府在此律有驿站,房舍宽广,环境境幽雅,常驻驿馆办理四方公差事务,更显得热闹非凡。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植大槐树,阳光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上的老鹳在树杈间构筑窝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元朝末年,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经济繁荣,人丁兴旺。而在此时,中原地区却因连年战乱、水旱和蝗疫,哀鸣遍野,民不聊生。尤其是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平民百“十去七八”,不少地方“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朝建立以后,面对中原地去的荒凉局面,以恢复生产、巩固政权为目的,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措施,虽说当时不是专迁洪洞人,但因其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把洪洞作为迁民重点却是很自然的事。为此,明朝政府便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扣押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当所迁之民启程时,纷纷折槐为记,走出好远仍频频回首,看着大槐树和老鹳窝,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故乡。因此大槐树和老鹅窝便探深印在移民们的心中.以至流传数百年,相传几十代。
  据有关资料统计,明朝洪武(公元1368—1398年),永乐(公元1403—1424年)年间,在洪洞古大槐树处的迁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之举,移民所到之地,遍布我国二十一个省市,仅在山东就有六十多个县区。其中尤以聊城、济南、兖州、莱州、青州为最多。其辗转迁徙而至海外者,也不计其数。这次移民,对于开拓疆土、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缔造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大槐树迁民遗迹虽然历史久远,但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还有近代的一段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卢永样第三慎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但部队到了大槐树处却都停步不前,纷纷下马罗拜。原来,卢军士兵多为冀鲁豫藉,相互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仅如此,而且还将在别处抢得的钱财供施于大槐树下。洪洞人民沾了大槐树的光,托了移民祖先的福,便认为大槐树有“荫庇群生’’之灵,立下了“御灾捍患”之功。由于上述原因,促进了大槐树古迹的修建,相继建成了碑亭,茶室和牌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这—古迹极为重视,多次拨款修茸。派出专人管理,精心育花植树,还建起了门楼和围墙。现在,这里已是一座翠柏绿槐、清静幽雅的“大槐树公园”了,在古大槐树处虽然第二代槐树已经干枯,但她那傲立风霜的气势.仍然引发着移民子孙怀乡思土、寻根访祖之深情;尤其可喜的是第二代槐树枝叶繁茂、生长茁壮,象征着古槐树子孙的世代繁衍和兴旺。

(作者系山东政协办公厅干部,本文摘《联合报》1994年12月28日)
 迁往山东地区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黄河泛滥,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南北构兵,造成人烟稀少,也是移民的重点省之一。山东移民以明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最多。现移民于山东有据可查者达六十余县。其分布如下:

山东移民分布表

┌───┬───┬───┬───┬───┐

  滕县│  肥城│  益都│  聊城│  兖州│

├───┼───┼───┼───┼───┤

  汶上│  曹县│潍坊市│  邹平│  武城│

├───┼───┼───┼───┼───┤

  嘉祥│  商河│  定陶│  沂水│  金乡│

├───┼───┼───┼───┼───┤

  鱼台│  历城│  禹城│  无棣│  潍县│

├───┼───┼───┼───┼───┤

  单县│  邹城│  寿光│  东阿│  阳谷│

├───┼───┼───┼───┼───┤

  莘县│  惠民│  莒南│  临清│  夏津│

├───┼───┼───┼───┼───┤

  沾化│  济南│  菏泽│  沂南│  淄博│

├───┼───┼───┼───┼───┤

  临朐│  博兴│  乐陵│  平原│  茌平│

├───┼───┼───┼───┼───┤

  泰安│  宁阳│  安邱│  曲阜│  微山│

├───┼───┼───┼───┼───┤

  鄄城│  枣庄│  莒县│  平度│  海阳│

莱阳

高唐

滨州

恒台

高清

东明

牟平

文登

清平

东营

青岛

莱西

郓城

巨野

济宁

洪洞大槐树公园寻根祭祖堂

古槐后裔姓氏抄录

一号供橱:尤翟员桑远敬赫国息初管贡艾渠保权覃黎睦深丛那舒尼步成燕滕靖都申羡及曾盖日冀。
   二号供橱:席文师龚俞易车宣普光铁苟殷乐訾畅荆聂主硕宰金亓禄岂焦徐卫孟詹陶甄冯仪夏谷庞鲍省路速佘司芦抄原丛左季颐果智耿罗全行。
   三号供橱:任林田郭孔杨薛段孙高乔魏苗许周秦钱黄耿杜亥贺柴龙骆常司马牟上官傅皇甫庄查余。
   四号供橱:张王李赵姬朱刘景斩镜湛相白苟岳侯汪宗陆阴穆蒋彭芮潘程崔姚韩胡石唐牛宋梁贾郑史何丁仇穗米海安郜桂柳咎柯梅计鞏药。
   五号供橱:邵洛介吉关薄荣蔡税戈肖柏阮郝康范马董尚苏武樊曹吴霍姜冷鞠岁章狐顾满凌蔚蒙项只花。
   六号供橱:稽隆倘钟曲由句虞雷向禹隋郗续臧回窦和茹家霭邱卞楚案蒲经练槐草卢雷南睢鲁吕晋郏晁么为万包骈符
   七号供橱:赛费仉遇仲神主胥繁谢施元璩池萌呼裘甘来华伊严侣佟单栗菜油祖生弭兀战忠供官信牧。
   八号供橱:麻村昌采时望干瞿迟脱加邸游卜祁裴戴狄窄斯曳方妙边钮莫寇厉邰奚支葛纪汤古随班伏明衡毕拜盛戊后坚。
   九号供橱:褚冉锋操莒党布温籍廖卓黑苌刁宁阙郁从展腰宓江达沙门洪辛需平屈淮齐于尹警户宫韦邝解闻弓蔺邢喻燕娄公尉邬暴赖
   十号供橱:隗逄要翁沈滑仝营倪邓毛宏云索郎钦蚩房钟离郯商降辉敦秘苑常惠。
(因字迹模糊,个别姓氏可能有误编者注)
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
叶 
“所谓移民,就是居住的位置发生了空间移动的人群,或者说改变了居住地点的人口。①”移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创造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国疆域的巩固和扩大,由56个民族构成的民族集合体的形成,中原和边疆地区区域经济的开发,历代文化的传播文融,等等,处处可见移民的影子,因此.有学者断言:“没有移民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没有今天的中国。”②   
移民既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间的;既可以是个人的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我们所研究的移民,“—般是指具有一空距离、一定数量,井在迁移地居留了相当长时间的迁移人口,特别是其中对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各方面有重大影响的部分。”③   
   山东历来被称作齐禽之邦、孔孟之乡,以历史悠久、尊文尚礼而享脊中华。但是,在民间的传说中,现在的山东人大多数又是由外地移民而来,尤其是明朝初年烘洞大槐树移民而来的说法遍及全省各地。那么,历史上洪洞移民山东的情况究竟如何?这种移民对山东人的构成有什么影响呢?移民对山东民俗有什么影响呢?本文就以上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洪洞大槐树移民史实述略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一带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民谣,它讲述的是明朝初年从山西向外大移民的一段史实。
说到洪洞移民的原因,民间最普遍的传说就是胡大海复仇的故事:胡大海出身贫苦,参加元末起义军之前,曾在河南讨饭为生。因为他长得五大三粗,面貌丑陋,人们怕见他,即使有剩饭也不肯施舍给他,成天饿得他团团转。后来,胡大海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第一件事就是去河南报仇雪耻。朱元璋念他功勋卓著,特准他在河南只杀一箭之地。可胡大海一箭射在雁尾上,大雁一飞千里,胡大海就一路杀将北去,只杀得河南、山东一带几乎没了人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元璋只得从山西迁移来一批批人,充实河南、山东二省。④历史上,胡大海确有其人,《明史》卷133有传。据《明史·胡大海传》记载,胡大海勇武过人,却又是一位仁义之士,常对人讲:“我一介武夫,不懂得书本上的大道理,只知道三件事而已:不乱杀人,不抢掠妇女,不烧房屋。”不知何故,到了乡野村夫们的口中,胡大海却成了一位杀人成性、睚眦必报的屠夫。
民间传说自然不足为椐.但洪洞穆民山东的原因确元末明初的战乱有关。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短短的89年(1279—1368年于它是在军事暴力征服的基础上建立起米的政权,它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元末,阶级矛盾旗矛盾空前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自元末至明朝初年,在中原一带大的战乱共有四次。第一次,刘福通干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率众起义,两惟、河南、山东一带从义之民10余万,因义军头戴红巾,史称红巾军起义。红巾军与元统治的军队浴血奋战十三载,最后,阻遭镇压。当时,元军对农义军占据的地区“拔其地.屠其城”,所过之地的百姓“十亡七八”.连名城杨州城内也桩杀得仅余18家。第二次,元朝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内讧加剧,先后在河南、山东、晋中、晋北和关中一带展开争城夺地的恶战。-第三次,在诸路农民起义军中,朱元璋渐显优势,他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幽燕,在山西、关中也大败元军,最后统一了中国。朱元璋的红巾军虽为正义之师,但战争本身的残酷性,仍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破坏。第四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租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为了夺取政权,以入京锄奸为名,同明政府进行了四年争战。靖难兵起,中原各省再次遭受战火兵灾,而尤以苏、鲁、豫、皖为甚。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白发组织起来抵抗燕军,后来,这一带便遭到燕军残酷屠杀。据《明史》记载;“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⑤,在真定“斩首三万级”⑥-白沟河一仗,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⑦。山东临清县自塞村光绪20年(1894年)修《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拗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⑧
元末明初的中原大地.除却战火兵灾,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要严重。最为严重的是黄河、淮河泛滥,酿成水灾。据《元史.五行志》等书记载,元末至正元年(1341年)到至正26年(1366年)间,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除水灾外,为害较大的是蝗灾。从至正元年(1341年)到至正5年(1365年),大蝗灾便有18次.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5年)到至正末的20余年间,大的饥荒就有15次。另外,极大的瘟疫也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及南方,诸省。⑨
与中原一带兵荒马乱、灾疫丛生相比,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方面,山西四周皆为崇山峻峙,易守难攻,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农民起义军虽然多次发兵进攻,但终因地形险要而屡屡败北,这就避免了长期战祸。另一方面,那些年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就形成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局面。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的总人口是189.1万人,河北总人口是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4万人,比河南、河北两省总和还多。⑩为了开发中原荒芜土地,平衡山西中原地区的人口不均,巩固明王朝统治.从山西往中原一带移民则成为大势所趋。
明朝初年的大移民,是明朝统治者所组织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政府行为。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朱元璋采纳苏州知府苏琦“召诱流迁未人籍之民,官蛤牛种,及时播种”的建议,于三个月后,下诏迁移苏、松、嘉、湖,杭五郡无田之民到他的老家风阳开垦屯种,此举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明初移民活动主要集中在洪武,永乐两朝的50年间,据有的学者统计,其间的移民活动大小50余次.明朝政府移民的原则是‘‘移民就宽乡”,即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制订的徙民条例,则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明朝初年.山西为5府,3直隶州,16散州,79县。《明实录》记载的山西外迁移民主要有太原和汾州府(辖7县)辽州(辖2县)、沁州(辖2县)、泽州(辖4县)、潞安州(辖8县)平阳府(辖28县),这些地区共有58个县。山西外迁移民的地区如此广泛,为什么在民间一致认为移民来自洪恫县呢?这种传说是和史实相符的。洪洞县地处山西中、南部交界处,此处交通便利,易于聚散;经济发达,可解决外迁移民的食宿问题。另外,洪洞属于平阳府,山西外迁移民涉及50余县,平阳店占20县。由于地理、交通、经济、移民来源等方面的原因,使洪洞成为山西外迁移民的聚散地,这就是后来山西移民全部把洪洞作为故乡的真正原因。
   在供洞移民的传说中,都有“大槐树”和“老鹳窝”的说法。 洪洞古大槐树,在洪洞城北2华里的贾村西侧,西面二、三百米处是汾河,东面围墙紧靠南同蒲铁路。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宇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驻驿官.处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年长口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老鹳窝在古树上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政府在广元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之时,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梦绕魂牵的家乡的标志,几百年传去,有的甚至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如今,大槐树依然屹立在洪洞城北,不过,现在见到的已是汉槐同根孳生的第三代古槐了。
明初移民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有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所谓军屯,“籍民为军,选民丁立都卫,置卫屯田。”军屯归卫队长官管理,每个士兵授田50亩,在边防地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在内陆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屯为巩固边防,扩大生产,增加财政收入都起了积极作用。商屯,即募商人到边地开垦荒地,向军队交粮,然后回原籍领盐引作买卖。洪洞移民和流民、贫民、罪囚建立民屯,均由各布政司编里发迁,或有的送往户部编里发迁,所迁之民由后军都督押解送交迁往各地州县辖治。被迁之民迁到各地后以屯田之区域分为里甲,与土著有以社分里甲之别。“土著者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社民先占亩广,屯民新占亩狭,故屯地谓之小亩,社地谓之广亩。”在山东的不少地区,如郓城、巨野一带,至今仍有许多以‘‘屯”、“营’’取名的村,如丁官屯、随官屯、程屯、李屯、张营、李营等,这些村庄的来历大都是明洪武、水乐年间实行军屯、民屯所致。
尽管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移民垦荒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人们依然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田此,明初移民更多的还是采取招诱、征派的强迫方法。这便有了下面的民间传说:明初移民时人们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这时政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大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的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一个官员大声宜布道:“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把人们惊呆了,不久人们醒悟过来,受骗了!人们哭喊叫骂,但一切都无济干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脚趾甲复形,还有另一种传说:儿子被迁外地,留在家里的老母心疼孩子,生离死别之际,匆忙把孩子的小脚趾甲咬成两瓣,留作记号,以备将来查找。后来就代代遗传,小脚趾甲便成了复形。)
二、洪洞大槐树移民与山东人口的构成
   明初山西的外迁移民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有的学者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等史籍的记载,统计出从洪武六年(1373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分赴各地的外迁次数共为18次,其中洪武年问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外迁的省份涉及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这两朝近50年间的18次移民,其迁民总数少则七、八十万,多则达百万。
    在明初多大18次的洪洞移民中.明确记载着向山东移民的只有两次,一次是《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泽者,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另一次是《明太祖实录》卷193记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这两次往山东移民有多少呢?据有关专家推算,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山西贫民迁往大明、广平、东昌三府,虽然未提到迁出的人数和户数,却名确记有“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的数字。大明、广平归北京,东昌为山东管辖地,根据北方户均授田50亩计,可推算出外迁户数应为52144户。按平均计算,钱到山东东昌府的只有三分之一。应为17381户,按洪武年间人口户均5.14人计应为95074人。洪武二十二年的这次迁民时人数较多的一次,占到山西总迁民人数的三分之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迁民中,有迁往山东临清的。这次移民主要来自泽、潞二洲,迁往地又比较分散,记载又不祥,无具体法统计迁民人数。不过,有的学者把洪武十三年、洪武二十一年、洪武二十二年(两次)、洪武二十五年五次迁民做过统计,五次共迁出80858户,总计人口442293人,从中剔出前面提到的洪武二十二年往大明、广平、东昌三府移民52144户,其余四次迁民共计28714户。若四次平分,则每为7178户。洪武二十一年的这次移民,迁往彰德、真定、临、归、德、太康等地,临清之为其中之一,约定为1000余户,大约不足万人。除了以上两次史籍明确记载的移民之外,民间还应有自发的移民,但人数不会太多。
根据上面的统计,明初从山西迁来山东移民的总数大概在10万至15万人之间。当然,这种统计只能是粗略的,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但对于说明问题来讲,这种数字足够了。
    那么,明朝初年山东人口总数是多少呢?这里有明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对山东户口的较为详细的统计。当时山东编户为:753894户;入口为5255876口。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明初山西移民山东的人数不足山东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五,而且其分布区域以今天的鲁西北为主。
    山西移民来到山东后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种分布是与山东境内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集中在鲁西北、鲁西南有关。元末明初的战乱,对山东影响最大的是朱元璋的北伐和靖难之役,当时在山东的战场全部集中在鲁西一带(济南以西),而鲁中.鲁东波及甚少。黄河泛滥更是以黄河沿岸的鲁西、鲁西南人民受害最深。这就致使山东人口的减少、土地的荒芜都集中在鲁酉一带。明朝初年,除从山西往山东西部移民之外,还有从山东其他地区(主要是鲁东)往鲁西移民的记录。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将登州、莱州二府无地居民5635户迁到东昌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又将青州、兖州、登州、莱州、济南五府家有5丁以上以及无田的农民1051户、4666口迁到东昌府编籍屯种。
   既然史实如上所述,为什么洪洞移民在山东的分布又是如此广泛呢?这种现状是与洪洞移民迁来山东后的再次迁移有关。
洪涧移民迁来山东后的再次迁移,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洪洞移民作为外来者,迁到当地后,容易与原有土著者发生冲突。正如前面提到的,土着者“社民先占亩厂”,移入者“屯民新占亩狭”,这种土地占有不均的矛盾,是移民再次迁移的固有的原因。其二,洪洞移民初来山东定居的鲁酉地区,黄泛区,黄河的经常泛滥,也是促使洪洞移民再次迁移的因素。其三,明初朝廷在迁民中曾有“同姓同宗不能迁到一地”的条令,这个条令使同姓同宗分居几处,为日后寻亲访戚买下了伏笔,这也是洪洞移民再次迁移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诱因。


三、洪洞大槐树移民与山东民俗

明初洪洞移民迁居山东,虽然人数不如传说中所讲那么多,但由于移民来到山东后,无论是军屯还是民屯,最初多是移民们聚居一处,这就为保留其固有民俗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移民来到山东,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其固有民俗与当地必然发生碰撞,在这种文化交融中,民俗的变异必不可免。此外,洪洞移民在山东的广泛分布,在村落、家族等社会民俗方面留下了深刻影响。
在鲁西南一带,大约有半数村庄是在明代建立的.据八十年代初滕县地名办公室的调查,膝县(今肆州市)现有1223个自然村中中,明代建村的有687个,占村庄总数的54.3%.定陶县1050个村庄中,有388个村的祖先是由山西洪洞迁来的。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多达1606个。郓城县现有1388个村庄中,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535个。与移民有关的村庄命名习俗,前面已经有所介绍。
在民间谱牒、碑文所涉及的家族资料中,与洪洞移民相关的记载比比皆是。以滕州为例,滕州现存户藏的425部族谱中有225部明确记载其家族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移而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时间均为明初洪武年间。
   明初山西移民山东,在节日方面,最突出的影响是寒食、清明的有关习俗-。冬至后105天为寒食,过去这一天禁火、冷食。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被焚于绵山的介子推。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量早先在山西省流行。清明时节(或三月三),山东部分地区有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又称“千推燕”,顾名思义这和介子椎有关。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有插柳条、松枝的习俗,据说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椎。冷食、面燕、柳条等节俗,本来是山西之俗,随着明代移民迁居山东,这些习俗便流布山东全境了。
   洪洞移民来了山东,对山东的民间艺术也产生了影响。洪武年间,山西贫民迁至山东的东昌(今聊城)、临清等地区,其贫民多来自山西的泽州、潞州。如今,流行在山东聊城、菏泽、定陶一带有一种梆子戏,也叫“泽州调”,即山西晋城调,又叫“本地(山西人组成的字)”,此字就是由“山西人”三字组成,从中可见山西色彩影响的浓重。在山东人的行为习惯方面,也留下了洪洞移民影响的痕迹。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倒背着手走路的习惯,对此,民间传说中流传有这样的解释:官兵强迫百姓在大槐树下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接起来,押解着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凡是移民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移民们的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洪洞移民对山东民俗语言的影响以“解手”一词最具代表性.民间传说中“解手”一词是这样来的:官兵们在押解的过程中,用长绳串连着把移民们反捆起来,由于长途跋涉,途中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了是要小便。久而久之,“解手”便成为大小便的代名词,并且在有洪洞移民的地区广泛流传开来。
   在山东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中,有关洪洞移民的内容也为数不少。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些与洪洞移民有关的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虽然在山东的不同地区都有流传,但其基本情节基本人物、甚至某些叙述甜言却是大致相同的,例如胡大海、常遇春的传说,有关脚趾甲复形、背手、解手来历的传说等,就具有以l特点。这种现象说明这些民间故事、民间歌谣
或者具有相同的来源.或者讲述者具有共同的背景,这必然与洪洞移民的史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开始于明朝初年的移民,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如果说洪洞移民对山东人、对山东民俗有什么突出影响的话,我认为,这种移民行为对山东人的心理影响是至为探刻的.不论史实如何,每当人们提起洪洞县,每当人们说起人槐树、老鹳窝,人们想到的是祖先们不辞事苦、历尽艰辛的移民历史,是前辈们升荒农垦、创律家园的辉煌业绩,这种思想,这种情感,恰恰是中华民族时刻不忘祖先功德、热爱故土、热爱家园的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本文作者系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杂志副主编)


兖州《张氏家谱》
余张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山东滋阳县三百余年矣。
始祖考讳马荣、妣马氏,始居马家村,距充州城二十五里,后历数代,移东名村为张家楼。清初,建茔于村南永康地,修祠于舍东朝阳地,祠堂地基或买或捐三大分有余,其后买地十一亩有奇。又买地亩半,以供春秋祭祀.乾隆三十五年,祠前立碑,四世祖遇舂、遇时、遇道分为三大支,乾隆七年立碑,有嘉庆四年立砷,有二标名记,派毫无错讹。乾隆五十四年.十一世祖文达.曾祖照南,重修后殿以妥先灵.十三世祖北随,先叔全普牧地存帐,按平年出息修东庑以竖碑,修西庑以立学。咸丰九年北随族祖虽老弗倦,重修拜殿,鸠厂庀材,大其规模,前后辉映,庙貌巍然,四方观之,咸称望族焉。地灵人杰,子孙繁衍,不在立碑,支派或紊,合族共议.立碑不如修谱,谱可藏之于家,亦易再续干后,谱—修,世系明,昭穆分,不木水源,敬宗收族,庶世世子孙知所亲睦也夫。观光、锦堂族祖命余作序,余不辞固陉,集所闻见。于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葭月上浣十六孙蕴朴谨序右书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大移民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的92个县
明初枣强移民考略
虢国论坛---明初官方移民史记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的迁移活动
洪洞大槐树:我们共同的老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