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柴窑”遗址惊现汝州城

    2012年8月1日,我在龙泉接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他兴奋地告诉我,他找到了柴窑。12天后,我们赶到了汝州。朱文立大师给我们详细地讲述了找到柴窑(未确定)的过程。

近几年,他在寻找文庙汝窑遗址的过程中,曾发现过几片非常独特的天青色瓷片。通过放大镜观察,它和文庙汝瓷片的釉色、内部泡粒结构极其相似,但不同的是胎呈香灰色,釉层比文庙汝瓷的釉层薄,釉面比文庙汝瓷明亮,当时误认为它也是文庙汝瓷。近三年来,汝州市古将台附近群众,在盖房时不断出土这类瓷片。2012年春,又有一户居民在此翻盖新房,在挖桩坑中出土不少天青、粉青、豆青色碎瓷片。



将台窑址出土的支钉


将台窑址出土的火照


将台窑址出土的瓷片


   将台窑址瓷片虽然既不是文庙汝窑遗址的,也不是张公巷窑址的。但他们的做工可与文庙、张公巷窑址的相媲美,是临汝窑瓷片做工远不能及的。朱大师发现,将台窑址瓷片虽然釉色各异,但是各色瓷片的内部泡粒结构是一样的,应该是天青釉色的变异。这些桩坑还出土了骨质修坯工具、匣钵片、支钉、垫饼、火照、素烧胎等,此遗址出土的匣钵,其中有一片带有瓷片,并且和此处出土的瓷片是一样的,说明出土的匣钵不是其他地方的。从出土的窑具、瓷片、火照等来看,此处无疑是一处窑址。唐、五代、宋、元时代,窑址均不在城内,将台窑址在古汝州城内,那么,它是否是官窑呢?


朱文立大师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这些瓷片制作的非常精细,有的瓷片连釉带胎仅两毫米,有擦足垫烧的,也有满釉支烧的,支钉痕只有小米粒大小。遗址出土的雕塑工具为骨质,非常精细,应该不是一般民窑使用的。此处出土的支钉一般粘在环形圆泥条或圆形方泥条上,有三个或五个支钉,也有垫饼和垫圈。而且,虽然出土的瓷片颜色各异,他们釉的内部泡粒结构并无差别,而且和汝窑天青釉泡粒结构相似,由此可以推断此窑的主流釉色应该是天青色。从出土瓷片和素烧胎来看,均以碗、盘为主,素烧胎大部分是圈足,但也有玉璧底。瓷片和素烧胎器物的圈足修的都很规整,而且圈足内修的均比圈足外低,投射出玉璧底的影子,说明此窑址应该是五代末期所烧。并且,此遗址出土的碎瓷片均打的非常碎,显然是不想让它流入民间的缘故。

历史上,官瓷是民间禁用物品。赵宋取代后周后,为了消除后周的影响,废柴用定,把柴瓷从宫廷全部销毁,所以,宋中、后期柴瓷就很难见到了。由于天青釉的魅力,宋中、后期,赵家江山已稳固,朝廷又在汝州建青窑,恢复天青釉生产。据朱文立大师几十年来对天青釉的研究,汝州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发现能配制天青釉的原料,这也是明、清两代在景德镇御窑厂未能恢复汝窑的原因。

   那么,将台窑址会不会就是我们追寻千年,至今未露真容的神秘的“柴窑”呢?

   

   朱文立大师将瓷片与历史资料记载柴窑特点进行了仔细的比对:《博物要览》“昔人论柴窑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青如天:此窑址出土的天青色瓷片,釉色和文庙汝窑非常相似。

明如镜:汝官瓷的釉质是玉石感,而此窑址出土的瓷片釉面都非常明亮。

   薄如纸:有关历史资料都提到柴瓷薄如纸,它应该是指釉层,而不是指胎体薄如纸。因为,柴世宗即位时天下还未统一,另据有关史料记载:柴世宗计划十年打天下;十年建设;十年享受太平生活。他又是一个很简朴的皇帝,所以所烧瓷器还得考虑到它的使用性,不可能做的通体薄如纸,而且直到北宋后期,鹤壁窑才出现蛋壳白瓷,所以,柴瓷应该是釉层薄如纸。

   声如磐:从此窑址出土的瓷片看,胎体瓷化程度非常好,成瓷温度应比汝瓷稍高,约在1300℃左右,必是扣声如磬。

   朱文立大师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夷门广牍》曾记载:“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

《陶说》:“按后周都汴,唐属河南道,考唐书地理志,河南道贡瓷石之器,是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当即在其都内。”

乾隆皇帝在《汝窑瓷枕》一诗中也曾写道:“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

根据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柴窑在河南省内,甚至在汝州城内的可能性非常大。

   20余年来,朱大师先后在古汝州城内找到了文庙汝窑遗址、张公巷窑址。这次将台柴窑遗址(未确定)的发现,也印证了《陶说》对柴窑的一些论述。  

   朱大师对我们讲:柴瓷和汝瓷的天青釉呈色原理非常独特,除天青釉之外,其他瓷器在成瓷停火后,颜色是不会变的,而天青釉则不然,它不但烧成过程中窑变,氧化火、还原火都要烧的恰到好处,而且成瓷停火以后,在窑中的冷却过程中仍进行窑变。天青釉停火时是豆绿色,在窑内冷却过程中逐渐变成天青色,首要条件是控制冷却速度要恰到好处,冷却速度过快或过慢就会形成其他釉色。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曰:“青如天一语亦不尽然,柴窑固以天青色为主色,但据博物要览则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不止天青一色也……无釉之处悉呈黄土色……”从将台窑址中出土的相当一部分是上述这类瓷片,说明了天青釉在后周时,由于窑炉和其他古窑炉一样,天青釉又是创烧阶段,窑工还没掌握好成瓷后的冷却速度所以形成了多种青绿釉色。在清凉寺汝窑的发掘中,出现那么多窑炉,就是为了控制天青釉烧成后的冷却速度,让釉色尽量都变成天青色,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没变好。而文庙汝窑的瓷片基本上都是纯正的天青色,说明了文庙汝窑在烧成时氧化焰、还原焰都烧得恰到好处,而在控制降温速度时也相当成熟,将天青釉烧到了极致。

 

朱文立大师说:他在恢复研制汝官瓷的过程中,曾反复试烧发现,汝瓷成瓷时马上把火照取出,它就是豆青色。如控制好冷却速度,使其窑温冷却到800℃左右,火照就变成美丽的天青色。

朱大师认为:天青釉的独特窑变给判定将台窑址是否是柴窑提供了重要依据。汝州将台窑址符合柴窑特点,有可能就是我们寻找千年的“柴窑遗址”。

由于将台窑址处于汝州古点将台附近,朱大师把此遗址命名为“汝州市将台柴窑(未确定)遗址”。

 汝州将台柴窑(未确定)遗址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进一步的科学论证,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无论结果如何,朱文立大师多年来对古陶瓷的研究和恢复所做出的贡献,让我们由衷地敬佩......


 

朱文立简介:男,1946年出生,河南汝州人。1969年任6181部队文书,1975年复员到汝瓷二厂工作,1983年调汝瓷一厂任技术副厂长,1990年调汝瓷博物馆任副馆长。现任河南省汝州市朱氏汝瓷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分会理事,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科技史学会理事。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业绩:自1976年以来,一直从事汝瓷研制工作。1987年研制成功了汝窑天青釉,1988年6月通过了轻工部鉴定,填补了我国“汝窑”这项空白,使断代八百年的汝官瓷再现于世,并载入《199年中国技术成果大全》;1993年主试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宝丰清凉寺汝官瓷的仿制”攻关项目,并通过了省科委的鉴定。1994年荣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998年8月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被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曾获河南省十杰艺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大师称号,被誉为“青瓷第一人”。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古陶瓷科学技术讨论会”,发表论文120余篇。发展方向:找到宋代真正的汝官窑遗址和宋代汝官窑汝州新容器,解决陶瓷史上两大悬案。2010年荣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老汝州』——将台柴窑(疑似)遗址调查与研究
汝州城内将台柴窑(疑似)窑址
汝窑的身世
汝窑虽贵,但莫要过分神化!
新晋“国宝”探秘 | 东沟窑瓷器: 遁地数百年 现世犹闪耀
存世作品65件,随便拍卖就上亿,让乾隆盖章的汝瓷,贵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