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八世纪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彼得大帝与大北方战争

彼得一世改革之前,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政治和文化水平,俄国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17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已逐步展开,荷兰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陆续完成,但俄国仍是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为改变本国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后,俄国经济实力大增,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因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常年封冻,俄国急需打开通往西欧的门户,开始了争夺出海口的数次战争。

一 北方战争之前俄国的外交

彼得一世继任后就制订征服出海口的计划,其主要竞争对手是北欧的瑞典和南部的土耳其。

18世纪初,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彼得一世亲政后将目标首先锁定于土耳其,发动两次远征亚速夫的战争。1695年1月彼得一世第一次远征亚速夫,兵分两路进攻亚速夫,一路由戈登和戈洛文率领,其任务是主攻亚速夫,另一路由谢列米杰夫率领,进攻第聂伯河下游的土耳其要塞,牵制亚速夫境内的土耳其人,配合戈洛文的军事行动。8月,俄军抵达亚速夫,但亚速夫地势险要,土耳其士兵率先做好防守准备,加上俄军长途跋涉,武器弹药供应不足,天气又十分恶劣,士兵疲惫不堪;9月,俄军被迫撤离亚速夫。此次战争使彼得一世意识到俄国军备落后,士兵训练不足,缺乏海军,无法配合陆军作战。在吸取教训并加强军备训练后,俄军发动第二次远征。

1696年1月,彼得一世开始整编军队,扩充陆军,组建海军舰队,在顿河上游建立造船厂,建造战船。第二次远征亚速夫之前,亚速舰队已有2艘大型战舰、23艘大帆船、4艘火攻船、100只水筏和30艘小海船等。1696年5月,彼得一世率军第二次远征亚速夫,此次俄军从陆上和海上两个方向进攻亚速夫。因土耳其军队未能及时援助,加上物资供应不足,俄军最终占领亚速夫,第二次远征亚速夫俄军获胜。在此次战争中,俄国获得向黑海扩张的据点,征服亚速夫期间,彼得一世意识到海军的必要性,着手扩建海军。

第二次亚速夫战争后,俄土两国于卡尔洛维茨签订休战协定,1700年,俄土签订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约》。该和约规定,亚速夫及其相邻土地和要塞都属于俄国,俄国军队占领第聂伯河沿岸部分地区,上述地区的土耳其要塞拆除,双方保证不在边界地带建造新工事,不再展开武装冲突。土耳其遣返俄国战俘,俄国有权向君士坦丁堡派遣外交使臣,不再向克里木汗国缴纳贡赋,此外,土耳其人保障东正教信徒前往巴勒斯坦朝拜时的人身安全。根据该和约,俄国获取亚速夫要塞及其附近地区,这也成为俄国向黑海扩张的根据地。彼得一世在稳定南部局势后,将外交侧重点放在北方。

彼得一世意识到欲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必须与北方强国瑞典作战,但俄国尚无实力与瑞典抗衡,必须寻找同盟。为获得欧洲国家的支持,彼得一世率领使团出访欧洲各国,其目的有三:一是游说欧洲各国,巩固和扩大反土耳其同盟;二是试图组建反瑞同盟,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三是派遣留学生向西欧学习,同时聘请外国专家和学者到俄国任职,雇用外国军官和士兵。1697年,彼得一世跟随俄国使团访问欧洲各国,他以木工和下士的身份微服同行,使团包含30名留学生,还有翻译、医生、厨师和士兵等人员。彼得一世任命三位大使,首席大使为勒富尔,第二大使为戈洛夫,第三大使为沃兹尼津。使团首先到达里加,由里加前往库尔兰公国,与库尔兰大公举行会谈商讨打击土耳其事宜,但进展不大。随后,使团抵达普鲁士的柯尼斯基,彼得一世在此学习制炮技术,并获得“出色炮手”的称号,其间与勃兰登堡选帝侯进行密谈,除签署商贸协定外,还探讨打击瑞典问题,最终,双方签订建立同盟的协定。

1697年7月,彼得一世跟随使团经柏林、马格德堡到达荷兰,其间会见汉诺威女选帝侯,7月到达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1698年1月,彼得一世率使团渡过英吉利海峡,在英国逗留2个多月,其间充当水手,参加英国海军演习,拜访科学家,旁听军事课程,其中曾拜访牛顿和弗哈森等知名学者。4月25日,彼得一世离开英国,返回荷兰,其间试图与荷兰和英国组建反土耳其同盟,但两国对反土同盟的兴趣不大。6月,彼得一世到达维也纳,试图说服奥地利与其共同反对土耳其,组建奥地利、俄国和威尼斯的三国军事同盟,但并未成功。7月,彼得一世准备去威尼斯,后因射击军叛乱被迫回国,在得知射击军叛乱被平息后,在波兰逗留,同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举行会晤,双方达成共同反对瑞典的同盟协议。

1698年8月,使团返回莫斯科,彼得一世访问欧洲耗时18个月,在国外期间,他不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聘请一大批外国学者,为日后改革和获取北方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彼得一世西欧之行意义重大,主要影响有四。一是意识到俄国的落后,决心对俄国进行改革,引进大量人才。二是在彼得一世西欧之行后,俄国的对外政策发生转变,因奥地利退出反土同盟,荷兰和英国对反土同盟的兴趣不大,组建反土同盟并获得黑海出海口的愿望落空。三是虽然组建反土同盟失败,但彼得一世与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和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签订反瑞典协定,俄国外交政策由在南方夺取黑海出海口转变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四是彼得一世西欧之行了解到欧洲的外交形势对俄国有利,欧洲大国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干预波罗的海事务;瑞典在波罗的海推行霸权政策,与邻国关系十分紧张。基于以上原因,彼得一世开始筹备组建北方同盟。

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可通往西欧和大西洋,素有“北欧地中海”之称,一直是各国博弈的对象。波罗的海是俄国通往西欧的最短海上通道,1583年立窝尼亚战争失败后,历任沙皇只能将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梦想搁置。彼得一世在欧洲之行后制定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外交政策,其主要博弈对手是北欧强国瑞典,三十年战争之后,波罗的海沿岸的诸多重要港口由瑞典掌控,瑞典也因此跻身于欧洲军事强国之列,17世纪末,瑞典陆军人数达15万人,海军战舰达42艘,商船和巡航舰数量更多。俄国军事实力远逊于瑞典,必须寻找军事同盟以共同抗击瑞典。

俄国寻找的第一个盟友为波兰。波兰位于波罗的海南岸,就波罗的海和领土问题而言,对瑞典已积怨已久。1655~1660年,在波瑞战争中,波兰战败,丧失立窝尼亚大部分地区和普鲁士的宗主权,里加港也为瑞典所有。波兰希望收复立窝尼亚失地,恢复在波罗的海的大国地位,在彼得一世访问欧洲之际,波兰王位空悬,奥地利和法国都企图控制波兰,扶持本国支持的贵族继任国王。彼得一世支持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为波兰国王,并派遣军队到波兰边境,在俄国外交博弈和军事威胁下,奥古斯特当选波兰国王,史称奥古斯特二世。彼得一世试图说服奥古斯特二世组建反瑞同盟,波兰议会最终也决定与俄国联合抗击瑞典,双方签订反瑞典同盟条约。根据该条约,萨克森王国与瑞典断交,与立窝尼亚和爱沙尼亚共同发动抗击瑞典的战争,俄国与土耳其签订和平条约后立即参战。

丹麦是俄国的第二个盟友。丹麦曾是北欧第一强国,为争夺波罗的海的控制权,丹瑞两国的战争频繁。三十年战争后,瑞典获得波罗的海的控制权,丹瑞矛盾不断激化。三十年战争期间,丹麦被迫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部分地区割让给瑞典,瑞典在波罗的海扩张对丹麦形成包围之势,加上瑞典怂恿原属丹麦的几个附属国独立,双方矛盾更加尖锐。为突破瑞典对丹麦的包围,恢复欧洲强国的地位,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决定帮助俄国抗击瑞典。1699年11月,俄丹两国签订《反瑞同盟条约》,规定双方共同抗击瑞典,不得单独与之媾和。俄国支持丹麦对瑞典的领土要求,丹麦统一后,俄国获得瑞典在波罗的海东部的全部土地。在俄波和俄丹同盟的基础上,1699年,俄国、萨克森和丹麦组建的“北方同盟”正式成立,北方战争一触即发。

二 北方战争

1700年7月,俄土两国《君士坦丁堡和约》签订后,8月9日,彼得一世正式向瑞典宣战,拉开北方战争的序幕。北方战争从1700年开始,至1721年结束,历时21年,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00年2月至11月,俄军惨败;第二阶段为1701~1709年,彼得一世进行军事改革,重组反瑞典同盟,在波尔塔瓦战役取得关键性的胜利;第三阶段为1709~1721年,彼得一世在反瑞典同盟的支持下战胜瑞典,取得北方战争的最后胜利。北方战争并不是俄国单独对瑞典作战,其中还涉及很多国家,本部分在介绍北方战争过程的同时对俄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

(一)北方战争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为1700年2月至11月,北方同盟成立之后,萨克森和丹麦两国相继向瑞典宣战,却遭受重创。1700年,萨克森选帝侯率先向瑞典宣战,2月,萨克森军队包围里加,久攻不克。为配合萨克森王国军队作战,3月,丹麦军队进攻瑞典要塞霍尔施坦,占领施勒斯维希,包围切尼格城。为维持欧洲大陆均势,英国与瑞典和荷兰缔结同盟,1700年5月,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亲率军队于丹麦的西兰岛登陆,英国和荷兰的舰队共同攻击丹麦,包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8月,瑞典与丹麦签订《特拉温达尔和约》,丹麦退出北方同盟。9月,萨克森和波兰军队包围里加,查理十二世率军驰援里加,波兰军队遂撤出里加城,只剩下俄军单独与瑞军作战。

1700年9月2日,彼得一世率军从莫斯科出发,首先向纳尔瓦进军,沙皇本人也以上尉军官的身份编入队伍。9月末,俄军相继到达纳尔瓦,在要塞周围修建工事。9月23日,4万名俄军包围纳尔瓦,11月19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亲率1万名士兵援助纳尔瓦,双方的军事力量如下,俄军数量为3.4万人,拥有175门大炮,瑞典军队仅有8000人,拥有37门大炮。因俄方军备废弛,弹药数量远远落后于瑞典,加上粮草和军资供应不足,俄军处于不利地位。为配合前线作战,彼得一世率军退至诺夫哥罗德,加固该城的工事,将纳尔瓦战役的指挥权交给法籍将领科罗瓦。最终俄军战败,共损失1.7万人,79名军官被俘,大炮全部被瑞典军队缴获,11月20日,俄军退至诺夫哥罗德。瑞典国王击溃俄军后,率军南下,进军里加,将主力派去与波军作战,彼得一世回国整顿军备,重新缔结同盟,准备与瑞典再次作战。

第二阶段为1701~1709年,这一阶段以波尔塔瓦战役结束。彼得一世回国后,准备与瑞典继续作战,加固城防和工事,大量征兵,仅在伏尔加河地区就建立10个军团。此外为保障军队的物资供应,大规模修建军工手工工场,如在涅维昂斯克—卡缅斯基建立炼铁手工工场铸大炮,因俄国钢铁产量有限,俄国专门在乌拉尔等地建立冶金手工工场以保障军工手工工场的钢铁供应。仅一年时间,俄国就铸造近400门大炮,造船手工工场为建造战船日夜赶工。

为获得外交上的优势,同时亦为防止萨克森选帝侯退出战争,彼得一世与奥古斯特二世签订反瑞典的《贝尔热条约》,以巩固俄萨同盟。《贝尔热条约》签订后,彼得一世趁瑞军与波军作战之机,开始进攻瑞典在波罗的海东岸的据点,俄军相继攻克奥列休克、尼恩尚茨、雅姆和克伯利亚等城镇。1702年秋,彼得一世率军抵达拉多加湖,9月,俄军包围诺特堡,彼得一世亲自参加该战役,经过10余个小时的激战,俄军最终占领该堡垒。彼得一世将该堡垒更名为什谢利堡,意为通向海洋的钥匙。1703年5月,彼得一世下令在涅瓦河河口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其为圣彼得堡的前身。随后,俄军占领维堡和捷尔普特等地,1704年,俄军又向立窝尼亚等地推进,夺取杰尔宾特、伊凡哥罗德和纳尔瓦等港口。至此,俄国通往欧洲的窗口被彻底打开。

在俄军不断取胜的同时,萨克森军队却接连溃败,丢失华沙和克拉科夫等重镇,1704年7月,瑞典国王废黜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扶持亲瑞的斯塔尼斯拉夫·列申斯基为波兰国王。查理十二世率军进攻波兰引起波兰贵族的强烈不满,波兰居民反抗情绪更高,与俄国一同对抗瑞典,还允许俄军进入波兰作战。1705年6月,俄军深入波兰腹地,占领波洛茨克;8月,占领库尔兰首都米塔瓦;1705年底,俄军逼近格罗德诺。1706年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军驰援,瑞军在萨克森境内接连取胜,奥古斯特二世被迫退出战争,北方同盟又一次瓦解,形势对俄国不利。

彼得一世希望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出面调停,纷纷遗使和谈,但欧洲各国对调停态度冷淡。彼得一世亲自前往乌克兰同波兰再次订立同盟条约,又贿赂土耳其高官,俄土两国关系得以稳定。查理十二世为击溃俄军主力和收复被占领领土,在斯摩棱斯克与瑞军会合,然后借道库尔斯克,进攻莫斯科。1708年,瑞军抵达俄国边境,9月28日,双方在索日河沿岸的列斯纳亚村附近展开决战,瑞军损失约9000人,武器损失巨大,该战役鼓舞了俄军的士气,奠定了波尔塔瓦战役胜利的基础。1708年,彼得一世完成军事改革,双方在波尔塔瓦进行决战,俄军总兵力为20万人,瑞军总兵力为11万人。决战过程中,俄军投入战斗的总兵力为4.2万人,共有58个步兵营和11个哥萨克骑兵团,瑞军投入战斗的总兵力为3万人,由23个步兵营和41个骑兵连组成,瑞军因物资供应不足,处于劣势地位。

6月26日,瑞军发动进攻,波尔塔瓦战役正式开始。瑞典步兵分四路,骑兵分六路进攻俄军,查理十二世带伤指挥战争,俄国将军缅什科夫率五个步兵营和五个骑兵团打乱瑞典军队的进攻,击溃瑞典的先锋部队,俘虏瑞军将领。27日上午,瑞军发起猛烈进攻,彼得一世亲率军队发起反攻,瑞军大败,军官全部被俘,查理十二世也受重伤,逃出战场。俄军一路追击,查理十二世逃往土耳其,双方于第聂伯河沿岸又发生战斗,瑞方战败投降,此次战役瑞军又损失两万人。波尔塔瓦战役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俄国取胜后,北方同盟恢复,俄国、波兰和丹麦又重新组建同盟,奥古斯特二世在俄军的帮助下重新获得波兰王位。波尔塔瓦战役胜利后,北方战争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1709~1721年,在这一阶段,彼得一世重组反瑞典同盟,最终战胜瑞典,取得北方战争的胜利。波尔塔瓦战役后,俄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俄波两国重新签订同盟条约,俄丹同盟恢复,此后,普鲁士和汉诺威也加入北方同盟。俄国一方面组建北方同盟,另一方面积极备战。1714年,俄瑞军队于汉古特进行海战,瑞典海军分三路进攻俄军,分别从南、北和中路发起进攻,此次海战奠定了俄国波罗的海霸主的地位,瑞典军队由攻势转为守势。1715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由土耳其返回瑞典,由于连年战争,瑞典国库空虚,物资匮乏,人民厌战,俄瑞两国开始和谈,因瑞典不肯让出波罗的海南岸领土,谈判中断。1718年,查理十二世身亡,其妹妹继位,组建英瑞同盟,虽然英国海军驶入波罗的海向俄国施压,但并未采取实质性的军事行动。1720年,俄军在瑞典登陆,7月末,俄军缴获瑞典四艘巡洋舰和百余门大炮,彻底摧毁瑞典舰队,取得北方战争的胜利。1721年4月,俄瑞两国代表在阿兰群岛的尼什塔特进行和谈,8月,签订《尼什塔特和约》,北方战争彻底结束。俄国获得梦寐以求的出海口,领土面积增加近100万平方公里。北方战争后,俄国取代瑞典成为波罗的海的霸主,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

(二)北方战争时期俄国的外交

北方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俄国都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其中北方同盟为获取北方战争胜利的核心,虽然丹麦和萨克森迫于压力曾退出北方同盟,但战争决胜阶段两国的重新加入为北方战争胜利奠定基础。在北方战争第三阶段,外交关系最为复杂,除俄瑞两个当事国与北方同盟的成员丹麦和波兰外,英国、法国和土耳其等国也相继卷入,但彼得一世利用高超的外交手腕,最终获取北方战争的胜利。北方战争第一阶段,俄国外交主要成绩为组建北方同盟。对于北方同盟的组建原因及其解体上文已有所阐释,此处不再赘述,战争第一阶段,北方同盟仅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瑞典军队,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17世纪末,欧洲各国都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因无男性子嗣,最终引发一场欧洲诸多国家参与的王位继承战争,法国为一方,英国、荷兰、普鲁士、萨克森、葡萄牙为另一方,最终签订《乌特勒支条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之后,欧洲各国也都试图阻止北方战争,英国和荷兰为让瑞军与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公国继续作战,帮助瑞典击溃丹麦,法国则希望瑞典与俄国缔结条约。虽然西欧诸国对北方战争十分关注,但都自顾不暇,无暇兼顾北方战争。北方战争期间,俄国的外交成绩主要集中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在第二阶段,为获得外交上的优势,亦为阻止萨克森选帝侯退出战争,彼得一世与奥古斯特二世签订反瑞典的《贝尔热条约》,巩固俄萨同盟。《贝尔热条约》规定,俄国应派遣1.5万~2万名士兵和提供10万卢布的军费支持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与瑞军在西部作战,俄国在卡累利阿和英格里亚与瑞军作战,战后,俄国将爱沙尼亚、立窝尼亚等地划归萨克森,为让波兰纳入北方同盟,俄国又私自资助奥古斯特二世2万卢布,以用于贿赂波兰贵族,希望波兰参战。彼得一世认为,萨克森和波兰军队在西部牵制瑞典的时间越长,对俄国就越有利,为消除萨克森选帝侯的疑虑,沙皇提供兵力和财力进行支援。

在第二阶段,萨克森军队成功牵制瑞典军队,后因瑞军进攻波兰,奥古斯特二世被迫退出战争,但由于瑞军在波兰境内烧杀抢掠,波兰人民的抗瑞情绪更加高涨,俄波同盟关系更加稳固。1704年8月末,俄波两国在纳尔瓦签订《俄波同盟条约》,波兰放弃中立立场,与俄军一起同瑞军作战,并允许俄军进入波兰作战,彼得一世允诺击溃瑞典后将立夫兰归还波兰,并助其镇压国内起义。1705年,俄军进入波兰,奥古斯特二世唯彼得一世马首是瞻。波尔塔瓦战役后,北方同盟恢复,俄国、波兰和丹麦又重新缔结同盟,奥古斯特二世在俄军的帮助下重新获得波兰王位。

波尔塔瓦战役后北方战争进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的国际关系更加复杂。波尔塔瓦战役后,不但北方同盟重新建立,普鲁士和汉诺威也加入北方同盟。普鲁士、波兰和瑞属波美拉尼亚之间的领土,是俄国进攻瑞典的必经之路,北方战争之前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就曾与彼得一世缔结反瑞典同盟,北方战争前夕,俄国曾以波美拉尼亚为诱饵让腓特烈三世加入北方同盟。1701年,腓特烈三世继任普鲁士国王,史称腓特烈一世,其继位后放弃加入北方同盟,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北方战争中保持中立。波尔塔瓦战役胜利后,腓特烈一世意识到如果普鲁士不加入反瑞同盟,就将一无所获,俄国同意将波美拉尼亚属地什切青划给普鲁士,腓特烈一世之子威廉一世继位后两国签订《俄普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普鲁士永久占领什切青,在瓜分瑞典领土时,俄国支持普鲁士,并保障其利益,普鲁士也支持俄国吞并波罗的海东岸的瑞典领土。

普鲁士加入北方同盟后,汉诺威也加入。三十年战争后,瑞典获得不来梅、凡尔登和波美拉尼亚西部地区,令汉诺威耿耿于怀。波尔塔瓦战役之后,汉诺威向俄国靠拢,希望借助其力量瓜分波兰的属地。1710年,在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易当选英国王位继承人后,彼得一世试图通过汉诺威与英国缔结同盟,彻底摧毁瑞典。1713年,英瑞关系恶化,俄国和汉诺威缔结同盟的步伐加快。英瑞两国在波罗的海的矛盾日益突出,1715年,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易继任英国国王后,以汉诺威选帝侯的名义同俄国签订《反瑞典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俄国支持汉诺威吞并瑞属不来梅和凡尔登,汉诺威立即对瑞典宣战,派遣6000名士兵进攻波美拉尼亚,同时支持俄国吞并波罗的海东岸地区。

1714年汉古特海战之后,俄国占领阿兰群岛,打算进攻瑞典本土。俄国的扩张野心引起英国和丹麦等国的不满,欧洲诸国的外交立场发生变化。就英国而言,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港口后,可与欧洲各国直接开展贸易,不再依赖英国人,加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英国力图维系波罗的海地区的均势。俄国的政策也引起其他同盟国的不满。就丹麦而言,丹麦加入北方同盟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打垮瑞典,但俄国完成登陆准备后,一再拖延登陆瑞典国土的日期,俄军长期滞留于哥本哈根,引起丹麦的强烈不满。丹麦为维护本国利益,决定退出登陆计划,同时要求俄国撤出阿兰群岛。就汉诺威而言,为维系俄普同盟,俄军占领梅克伦堡之后,将原计划划给汉诺威的不来梅和凡尔登割给普鲁士,引起汉诺威选帝侯的强烈不满。

为抑制俄国,英国联合法国共同采取行动。为避免外交上的孤立,俄国首先改善与法国的关系。北方战争之前,俄法关系长期恶化,法国为同奥地利争夺欧洲霸权,曾与土耳其、波兰和瑞典建立反奥同盟。北方战争期间,土耳其和瑞典与俄国长期交恶,法国则以土耳其同盟国的身份向俄国发难。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鼓动土耳其进攻俄国,波尔塔瓦战役后,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其,彼得一世在要求土耳其交出瑞典国王时被土耳其拒绝。1710年,土耳其在瑞典和法国的怂恿下向俄国宣战。1711年,彼得一世远征土耳其,即第三次俄土战争,双方在新斯坦尼列什特附近的普鲁特河会战,俄军被土耳其和克里木军队围攻,被迫与土耳其和谈,双方签订《普鲁特和约》。该和约规定,亚速夫归还土耳其,俄军拆除塔甘罗格要塞,并允许查理十二世回国。

在俄国势大之后,为抑制俄国,法国与瑞典签订新约,为瑞典提供3年的财政援助。彼得一世也多次向法国提出结盟要求,法国同意充当俄瑞战争的调停人。1717年,俄国、法国和普鲁士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该条约规定,各参加国结成防御同盟,保证各国领土完整,法国停止向瑞典提供财政援助,法国出面调停俄瑞战争。1718年,俄瑞两国在阿兰召开和平会议,双方就领土问题产生很大分歧,俄方坚持占领里加、立夫兰、爱斯特兰、列维尔、卡累利亚和维堡;把芬兰归还给瑞典,但俄国的船可在芬兰沿岸水域自由航行;瑞典承认奥古斯特二世为波兰国王,什切青和周围地区割给普鲁士。瑞典反对将立夫兰和爱斯特兰割让给俄国,查理十二世试图继续控制波罗的海沿岸,不肯割让波美拉尼亚和什切青等地,谈判陷入僵局。谈判期间,为迫使瑞典接受俄国条件,彼得一世命令缅什科夫率军开赴瑞典海域,在俄方的军事压力下,瑞典同意将立夫兰、爱斯特兰、英格利亚和卡累利亚划给俄国,双方达成协议后,在德国北部共同采取军事行动,强迫汉诺威选帝侯将不来梅和凡尔登归还瑞典,但因1718年查理十二世阵亡,俄瑞谈判中断。

俄法同盟成立后,英国为遏制俄国,试图组建全欧洲的反俄同盟。英国首先遣使出访瑞典,试图说服瑞典将神圣罗马帝国北部领土分别割让给汉诺威、普鲁士和丹麦,俄国将交出波罗的海东部瑞典领土作为补偿。1719年,瑞典与汉诺威签订和约,瑞典将不来梅和凡尔登割让给汉诺威;1720年,瑞典又与普鲁士签订和约,将什切青、乌泽多姆和伏林岛割让给普鲁士;此后,瑞典又与丹麦签订和约,瑞典放弃在松德海峡的免税特权。

迫于外交窘境,彼得一世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牺牲波兰的利益拉拢普鲁士,俄国同意普鲁士对波兰领土的要求。为安抚土耳其,俄国从波兰撤军,俄土两国签订同盟条约。俄国还以商业利益吸引英国商人,宣布英国商船可继续在波罗的海自由航行,俄国严格遵守贸易自由原则,同时收买英国议员,抨击英国政府的反俄政策,还与西班牙谈判,缔结反英同盟。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地位迅速提升,并未采取有效的军事行动帮助瑞典,资产阶级主要关注商业利益,不愿意看见俄英关系继续恶化。俄国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最终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1720年,俄军在格林汉登陆,摧毁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所有据点。1721年,俄国希望查理十二世侄子荷尔斯坦因公爵访问俄国,欲支持其为瑞典国王,并打算将彼得一世之女嫁给荷尔斯坦因。瑞典担心俄国支持荷尔斯坦因公爵会引起内讧,两国正式开始谈判。

三 《尼什塔特和约》

1721年4月,俄瑞两国代表在阿兰群岛的尼什塔特进行和谈,8月30日,双方签订《尼什塔特和约》,持续21年的北方战争结束。《尼什塔特和约》共二十四条款,还有一项单独附约。条约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条款,双方签订永久性的、真正牢不可破的和平协定,瑞典国王和俄国沙皇,以及其后世子孙都应遵循该约定,不得任意撕毁该和约。一方不得直接滋扰另一方,也不得支持其他国家或组织干扰另一国的领土、城市和居民。

第二条款,双方应该摒弃前嫌,不应对以前的军事冲突或矛盾耿耿于怀,各级官吏应教化所管辖军民,谨记维持和平状态,预防再起祸端。归还战俘,进行大赦。

第三条款,双方就芬兰领土和水域产生的矛盾应该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签订和平条约,此后双方就芬兰问题产生的分歧应该遵守该条约,恪守条约的相关规定。

第四条款,瑞典将俄军占领的立夫兰、爱斯特兰、英格利亚、卡累利亚部分地区、维堡以及上述地区所管辖的里加、秋纳明德、佩尔瑙、列维尔、捷尔普特、纳尔瓦、维堡、凯克斯霍尔姆等全部城镇、要塞、乡村和港湾,包括厄塞尔岛、达哥岛和明岛及库尔兰边境至立夫兰、爱斯特兰,延伸至英格利亚的沿岸,以及列维尔东方至维堡东南方向航道上的全部岛屿,包括岛屿上的城镇、乡村,连同居民及其财产,以及瑞典国王在该地享有的一切权益和称号,一起转移给彼得一世和俄国。

第五条款,俄国在和约换文四周之内提前从芬兰撤军,将芬兰归还给瑞典,第四条款涉及的地区除外。沙皇及其后嗣子孙对归还给瑞典的芬兰领土不再拥有任何权利,也不得以任何名义或借口提出任何要求。俄国政府支付给瑞典200万菲莫克(折合150万卢布)以赔偿瑞典损失。

第六条款,瑞典有每年从里加、列维尔和阿伦斯堡免税购买俄国谷物的权利,每年购买谷物的价值合计5万卢布。

第七条款,俄国不得干预瑞典王室王位继承问题。

第八条款,双方都十分真诚地签署和平条约,两国的边境必须明确划分,以消除领土争端,双方边境以第四条款确定的属地进行划分。

第九条款,立夫兰、爱斯特兰和厄塞尔岛划入俄国后,所属居民的各种特权、传统习俗也需保障。

第十条款,对于新纳入俄国版图的居民的宗教信仰,两国不做任何干涉,居民可选择保持以前的宗教信仰,如果居民改信东正教,那么双方也不得干涉。

第十一条款,对以前所属瑞典的立夫兰、爱斯特兰和厄塞尔岛上全体居民的实际数量进行清查,获得俄国国籍后,他们享有与斯拉夫居民同等的权益,但也需承担相应的义务。俄国政府保障上述地区居民的田地和不动产,不得剥夺其财产所有权。

第十二条款,根据和约第二条款和立夫兰、爱斯特兰和厄塞尔岛特赦决议,在战争之前,对于一些地主在瑞典具有的土地或者其他不动产,或者在战争时被剥夺的财产(纳尔瓦和维堡亦如此),应该保障其所有权,瑞典不得剥夺其所有权,如果地主拥有相关文书,则瑞方应该保障其利益。瑞方地主确认土地权利后,必须宣誓效忠俄国。就一些争议问题而言,双方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可组建民事法庭进行审判。

第十三条款,第五条款中提到的芬兰地区,必须归还给瑞典国王,同时所答应的现金补偿必须兑现。在撤军过程中,俄国军队所需的粮食、物资以及其他补给由瑞方提供,俄军不能在芬兰领土上逗留过久,不能滋扰当地居民,抢夺其财产。战时俄国人获取的相关军事档案、文献和相关文件在撤离时应交还给瑞方。

第十四条款,和平条约签订后双方的战俘,包括官员、士兵和居民必须遣返,无须缴纳赎金,还应保障战俘回国所需的粮食和路费,且双方不得以任何借口扣留战俘。如果战俘有意愿留在被俘国,且同意改信东正教,则可以留在俄国。

第十五条款,双方决定分别与波兰签订和平条约,共同维持波兰的和平,同时保障双方在波兰所获取的权益。

第十六条款,俄瑞实施贸易自由政策,和平条约签订后,双方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完成所属土地、人口和居民的核查工作,核查之后,双方居民在进行贸易活动时按照正常关税要求纳税,只有获得特权的商人才可享受免税优惠。

第十七条款,对于战前瑞典居民的商店,和平条约签订后,由于其所在城市的所属国发生变化,商店所有人可获得在瑞典其他城市经商的权利。

第十八条款,如果瑞典军舰或商船因天气恶劣遭遇事故,则可以在俄国港口停泊,但必须遵循俄国法律,接受俄国政府的盘查。

第十九条款,若一方的船遇到和平条约中没有约定的突发事故,则另一方需给予必要的援助。

第二十条款,和约签订后,两国以前签署的互派使节条约失去效力,双方就使节派遣和使馆设置等问题重新进行商定。

第二十一条款,俄瑞两国签订的和约内容需得到瑞典盟国英国的赞许。

第二十二条款,双方产生的争论和分歧尽量通过谈判方式解决。

第二十三条款,由于叛逃、盗窃或其他原因,从瑞典携带家人逃至俄国(或从俄国逃到瑞典)的居民,所属国可按照相关程序要求遣返。

第二十四条款,条约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签署后立即生效。

《尼什塔特和约》最主要的内容为俄国沙皇、瑞典国王及其继承人保障永久的和平,双方大赦战俘,马泽帕所属的哥萨克除外(波尔塔瓦战役中,哥萨克投向瑞典,乌克兰盖特曼马泽帕也背叛俄国),14天内终止所有的行动,瑞典将立夫兰、爱斯特兰和厄塞尔岛等地割让给俄国,俄国将芬兰返还瑞典,新割让土地上的居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等。《尼什塔特和约》巩固了俄国的胜利果实,以法律形式确认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由俄国管辖,俄国打开通往西欧的窗口,由内陆国家变为濒海强国。瑞典大国地位衰落,国际关系体系中俄国的作用不断提升,其跻身于欧洲大国行列。但俄国并未保障其盟国的利益,如战前给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的许诺并未达成,牺牲了同盟国的利益。

除向北和向南发动战争外,彼得一世还向东方扩张,此时东方扩张线路有三,即远东线、中亚线和波斯线。就远东地区而言,1714~1716年和1720年,彼得一世先后派布霍格里茨和里哈列夫率军沿额尔齐斯河顺流而下。1715年,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派兵沿额尔齐斯河远征清朝。就中亚方向而言,彼得一世于1716~1717年先后派兵远征希瓦汗国,试图说服布哈拉汗国对俄国称臣,俄国建立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和克拉斯诺沃德斯克要塞,1717年,俄军击溃希瓦汗国军队,后因兵分多路深入腹地的俄军被希瓦汗国军队全部歼灭。俄军征服中亚的行动以失败告终。

就波斯方向而言,北方战争结束后,彼得一世就准备进攻波斯和高加索地区,波斯地处伊朗高原,与高加索地区毗邻,北接里海,南至波斯湾,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东连阿富汗,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8世纪初,波斯帝国开始衰落,土耳其试图乘虚而入,占领其高加索属地,如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东部地区,以及阿塞拜疆等地。与此同时,英、法、荷等国的势力也先后渗入波斯,建立各种公司,彼得一世也觊觎波斯,1715年遣使至波斯,双方签订贸易协定。1718~1722年,俄国准备远征波斯,先后与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地王公谈判,1721年,波斯贵族袭击俄国商人,俄国商人损失巨大,彼得一世便以此为借口,大肆进攻波斯。1722年,彼得一世率军从莫斯科出发,进攻波斯,在里海沿岸部署兵力,还组建舰队。1722年7月,彼得一世率军从阿斯特拉罕出发,到达北高加索的切列科河。7月27日,在阿格拉罕斯克半岛登陆;8月12日,俄军占领塔尔科和布伊纳赫;8月23日俄军占领杰尔宾特,后因孤军深入被迫返回莫斯科。

1723年春,土耳其军队占领格鲁吉亚西部和亚美尼亚西部,此后土军又占领第比利斯、埃里温和大不里士,逼近阿塞拜疆,还试图占领干德热阿和巴库等地。俄军也趁机进入里海南岸,先后占领列什特和巴库等地。1723年,土耳其军队深入波斯腹地,为抗击土耳其,波斯政府决定与俄国缔结和约。1723年9月,俄波两国签订《圣彼得堡同盟条约》,根据该条约,波斯将里海西岸和南岸的达格斯坦、西尔凡、吉良、马赞捷朗和阿斯特拉巴德等省份划给俄国,杰尔宾特和巴库等地也割让给俄国,俄方帮助波斯赶走外敌且平定叛乱。俄土两国在波斯的矛盾愈加激烈,1724年,土耳其与英法等国结盟,共同抗击俄国,为捍卫既得利益,1724年,俄土两国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条约规定,埃里温、大不里士、哈卡兹温斯克和舍马哈等地划归土耳其,俄国仍占领《圣彼得堡同盟条约》划归给俄国的波斯属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俄罗斯惨败纳尔瓦,瑞典发行纪念币羞辱,彼得大帝:等我改革回来
沙皇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期间有何外交策略?
北方战争:俄罗斯帝国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
大北方战争:俄国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从此退出强国之列
论国民士气11章51节:北方战争开打,俄罗斯帝国大军遭遇惨败
俄国军事风云人物----彼得大帝、库图佐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