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晋伐吴60年不成:详谈其中被忽略的最主要因素——天险长江!

文|历史时刻录

图|来源于网络

上:天险长江;下:长江贯穿东西流势图

01导言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经过数十年征战,形成吴蜀魏三分天下之势,最强的魏国为何不能横扫吴蜀两国?

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魏国比吴蜀两国任何一国国力都强,但是若吴蜀两国联合则要比魏国强,真的是这样吗?

对此,我查阅古书:《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三国志·吴志·孙皓传》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

三国时期

  1. 魏国:人口大约537万 ;兵力70——80万;地域约占据12个州
  2. 吴国:人口大约230万;兵力23万;地域约占据3个州
  3. 蜀国:人口大约94万;兵力10万;地域约占据1个州

魏吴蜀三国人口对比约5:2:1;兵力对比约7:2:1;地域对比约12:3:1。

吴蜀魏三国争霸

由此可见,魏国总体实力是远超吴蜀两国的(即便两国联合),那么强大的魏国为仍不能横扫两国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吴蜀两国的联合,而是地理问题,存在两大天险——崇山峻岭与滚滚长江

今天我们要详谈的就是魏晋伐吴60年不成的最主要原因——天险长江!

02自西向东流:横贯中国中部的长江阻碍南北统一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流经中国11个胜利行政区。

长江宽度最宽达八十千米,最窄处也有六百五十米,水流湍急,在古时横渡长江并没有那么简单,也因此,长江成为南北统一的最大阻碍。

三国时期南北统一第一战: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于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发生一场惊天大战——赤壁之战,最终以孙刘联军大胜,曹操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曹操有兵力20万,而孙刘联军仅仅有5万军队,在兵力上曹操有绝对的优势,可足智多谋的曹操为什么仍然失败了呢?

赤壁之战又常被叫作为“火烧赤壁”,显而易见,曹操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遭受到了“火攻”,而又为何一把火便可令曹操失败呢?这又在于曹操的一项措施“铁索连环”,即因曹操士兵多不习水性,于颠簸的船上站立不稳,于是用铁索将船只全部连接在一起,使其牢固,使士兵适应船上的生活。

赤壁之战三方进军路线图

从这可以得出两点信息

  1. 包括曹操在内的曹军高级指挥不擅长水战指挥
  2. 曹操的北方士兵不擅长于水上作战

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曹操“以己之短,攻其所长”的背后是北方统一南方必须度过长江的无奈。

因此,赤壁之战与其说是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不如说是长江天险战胜了曹操,赤壁之战是一场受地理环境影响最大的战役。

此战证明:以当时曹操的北方“临时海军”与孙吴的“正牌海军”于长江决战是不可行的。

三国时期南北统一第二战:曹军对长江作战的尝试

于长江上直接决战不可行,那就改变战略。于是,曹操改变了战略方针,改于长江决战为建造小船“偷渡”长江,对江南进行渗透,或渡过长江于长江对岸与孙吴军队作战。

1、轻舟偷袭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春,曹操在淮河的支流涡水中制作小舟,操练士兵。(淮河为曹魏境内河流,后可通过大运河注入长江水系)

“作轻舟,治水军”——《三国志》

公元213年春,曹操展开行动,他经合肥、巢湖去征讨孙权,攻破孙权长江西岸的军营,捕获孙权的都督公孙阳,就引军归来。

“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从这次军事行动可以看出两点信息:

  1. 曹操此次行动投入兵力并不多,因为合肥、巢湖一带河流流量不大,船只的吃水很浅,只能容纳小船,再加上209年曹操的建造轻舟的行动,可见这次行动并不能出动很多士兵。
  2. 这次行动应该是一场类似“偷袭”的特殊行动,不然曹操不会在攻破孙权江西的军营,并且活捉了孙吴都督的情况下轻易撤退。

经过初步尝试,曹操的“偷渡”偷袭,过江后与孙权于陆地上战斗的战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曹操一方见此战术有效,于是多次对孙权方展开偷袭:如曹休率“轻船五百、敢死万人”偷袭孙权后方;曹仁“以兵五千,乘油船”进攻孙权濡须口驻军。

曹魏时期:轻舟小船

从曹休的“轻船五百、敢死万人”,可见此船是可以乘坐20人的小船,曹仁率军乘坐的油船也是类似这种承载人数不多的小船。

但是经过多次尝试后,曹操一方发现了此战术尴尬的一面,轻舟渡江偷袭可以,但是却不能给敌军造成实质性的损伤,也就是说即便你冒着大风险,偷袭了对方,而对方却也不痛不痒,很快的便可恢复过来。

而对方被自己长时间偷袭,也开始着手于建设长江江防,使自己偷袭不在容易成功。

2、加大兵力

对此,曹军开始逐渐的增加兵力,准备一次便打疼对方。

224年春,曹丕率领大军渡江寻找战机,而由于曹丕此次人多势众,引起东吴水军重视,全国总动员,加强长江边防。

东吴防范严密,曹丕无处登岸,又由于长江之中风浪很大,曹丕的帅船险些被风浪掀翻,曹丕虚惊一场只好无奈返还。

“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裴注引《魏略》

225年冬,曹丕再次率十万大军准备渡江,而这次曹丕选择的是风浪较小的枯水期冬季,但是无奈冬季运河结冰,曹丕的战船无法驶入长江,又只得作罢。

“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

轻舟偷袭无法给敌人造成致命性的伤害,而加大船只、加大兵力又易被发现,再加上天险长江,曹军常常无功而返,曹军伐吴之战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尝试,使曹军认识到“偷渡偷袭”战术并不能彻底的消灭掉东吴。

而只有拥有一个强大的海军,方能彻底攻破孙吴长江防线打败东吴。于是,曹魏开始着手于水军的建设。

曹魏时期:水军

反观孙吴,长江以南是亚热带气候,降水量大。因此南方的孙吴政权早已习惯于水上、于船上生活,对大小船只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但是由于孙吴政权国力较弱以及缺少战马,也难组织起有效的北伐。

看到这里,更能说明长江对南北统一作战的影响之大,他直接加剧了南北统一难度。

南北统一第三战:晋军破吴

经过数十年的计划准备,魏国终于建造好足够的船只,以及操练好自己的水军。(准确点来说应该是晋国,因为这个时期司马炎已经登基为晋武帝。)有能力与东吴与长江上正面决战。

公元279年,晋武帝对东吴发起总攻,司马炎布置六路大军从长江各处对东吴发起进攻,目的是让东吴顾此失彼。

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凡二十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晋书·武帝纪》

晋军大军压境,终于一举攻破孙吴长江防线,直逼东吴首都建业,吴主孙皓投降,东吴国灭。

这次司马炎投入的兵力共计二十万,而孙吴的兵力也是二十万左右。

由此可见,经过近六十年的训练,魏晋的北方军队已经熟悉于水上作战,并且魏晋的水军建设也相对完善,可以于长江上与东吴水军一决雌雄。

晋灭吴:进军示意图

03结语

南北统一三战

第一战曹魏以“不成熟”水军20万大战东吴水军5万,曹魏败;

第二战曹魏以“偷渡偷袭”战术进攻东吴,并无明显建树;

第三战西晋以“成熟”水军20万大战东吴水军20万,西晋胜;

此三战可以明显的看出长江对于南北战争的直接影响


魏晋灭吴之战是一场围绕长江进行的战争,战争之初,对于“不成熟”的魏军来说,长江相当于20万东吴军队,也因此赤壁之战时,曹操拥兵20万,看似人数远远大于东吴水军,实则加上长江的影响之后,魏军是处于下风的,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而到后期,随着魏晋水军的建设,长江的阻碍作用对于魏晋军队的影响越来越小,近乎接近于零。没有了长江的影响,凭借魏晋的国力,打败东吴并不是很难,这也是西晋最后能够一举灭掉东吴的原因。

喜欢历史时刻录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魏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晋灭吴之战没有步曹操和刘备的后尘,实现快速取胜的战略分析
古代长江为什么是天险,万里长江那么长,随便找个地方渡江不行吗
曹操为何不选择在长江多地渡江进攻,而是全力进攻赤壁这一点?
曹操为什么一辈子打不过长江?瞧瞧当时东吴领先全球的水军实力就明白
三国时水军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惊人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