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MX-30的研制“原点”——从“欧洲联合坦克”到法国的单干(1)

虽然利用接收的上千辆美制M47“巴顿”,法军在上世纪50年代对其装甲力量进行了重新武装,但无论是政治原因,还是基于纯军事角度,这些美制坦克都只能被视为一种过渡性装备。所以1954年年底,法国一面拒绝了继续引进美制M48“巴顿”的诱惑,一面在AMX-45这个不成功的尝试之后,再度开启了自己的国产中型坦克计划。不过有意思的是,法国人在这个计划启动不久,便半真半假的要拉德国人“入伙”,搞一种所谓的“欧洲联合坦克”。然而,法国人为什么会打起这样的一个主意呢?“欧洲联合坦克”,最终又是如何演变成AMX-30中型坦克的?

背景

“欧洲联合坦克”本身是一个政治项目,在二战结束后的短短10年间,法国对德态度,经历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从联苏防德、附美防德逐渐向法德和解靠拢。法国战后政策的核心当然是重拾法兰西帝国的“伟大”,进行政治经济重建,并获得对德国的“持久安全”。 所以在戴高乐临时政府时期,法对德的态度是以无限度的“削弱”为主。当时戴高乐设计了两套对德方案。第一套方案就是肢解德国,即在政治、经济上彻底摧毁德国。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上,不许再次建立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而是分裂成一系列结成松散联邦的州;经济上则把盛产煤炭的萨尔归并于法国,鲁尔实行国际共管。总而言之,法国要重新获得“它所认为的国家自然边疆,并使德国在四强的管制的安排下一直虚弱。”戴高乐的这一想法最初得到了美苏的支持,但随着美苏矛盾的加剧,苏联改变初衷,表示无意肢解和摧毁德国。法国弱小没有能力单独实行此方案,这一方案遂作罢,只是在萨尔经济上并入法国这个问题上占了点便宜,对此戴高乐备感失望,但并没有绝望,他还有另一套方案,即联苏制德。二战期间,德国曾大举进攻苏联,给苏联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在斯大林那里仍记忆犹新,因此在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苏联与法国一样视德国为自己的安全威胁。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法苏两国早在 1944 年就签订了针对德国的法苏《互助同盟条约》规定“两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步骤以消除来自德国的任何威胁,并且防止德国可能进行任何新的侵略企图的那种行动。”但这一条约随着冷战的爆发,法苏关系恶化,而成为一纸空文。

戴高乐临时政府垮台后,继任的第四共和国起初延续了戴高乐削弱德国的政策。然而不久之后,第一次柏林危机、捷克斯洛伐克政变、朝鲜战争爆发,这一系列事件不但使得冷战加剧,也改变了法国的安全困境——除了传统的来自德国的威胁外,还必须提防苏联的扩张野心。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苏联的威胁,德国的威胁已降至相对次要的位置,再加之冷战的加剧,西德重要的地理位置得以凸现,美国加快了扶植西德的步伐,削弱德国已不可能。更何况,当时的德国已经被事实上“半永久性”地一分为二,“分裂后,它作为一个称霸的强大可畏的强国已不复存在”,这一切都促使法国必须重新调整对德关系。事实上,即使法国在东西方冷战中惟美国马首是瞻,但它在执行对外政策时却力求恢复大国地位和树立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即“运用种种有利可图的手段和国家的实力,抓住国际形势变化所提供的每个机会,一劳永逸地确立法国参加管理一切世界事务,特别是一切欧洲事务的明确权利。”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四共和国对德政策的调整,就充分体现了法国这种迫于美国压力既无奈又试图加强它在西欧的地位来象征性地满足其大国虚荣心的矛盾心理。具体来说,第四共和国的对德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1、法国鉴于美国扶植德国的政策,以及自己对美国的依赖,被迫放弃了基于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以及树立欧洲主导地位的考虑而提出的肢解、削弱德国的传统政策。2、既然法国和德国都是欧洲大陆衰落的国家,且又都处于美苏强权的夹缝中,那么若再对抗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美苏则坐受渔人之利。3、既然肢解德国有违美国的对德政策,与德国继续对抗是逆流而行,对德无所作为则显示不了其大国地位,于是法国另辟蹊径,将德国纳入西欧联合,这一方面可以使德国受到监督、约束,另一方面法国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取得在西欧联合中的领导地位,进而凭借西欧联合的实力来发挥它的世界影响。

“欧洲联合坦克”项目的启动

作为法国对德关系调整的一个缩影,也是重要环节,在重新武装西部德国的问题上,法国人不但由最初的坚决反对(1945~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法国坚决反对德国重新武装,其对德国重新武装的恐惧甚至远远大于对苏联的恐惧),转向有限度的支持。到1949年底,西德基本完成了重新武装前的政治准备,亲西方的基民盟政府在西德牢牢掌握了政权,西德在内政与外交政策上与美英法等国高度一致。北约组织尽管没有将西德囊括其中,但各国都明白,缺乏西德参与,北约防御等于没有战略前沿,其防务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西德加入北约只是时间问题。法国第四共和国政府由此认识到重新武装德国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这成为西方国家在西德重新武装问题上态度转变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对身为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国来说尤其如此。朝鲜战争增加了法国对苏联战略意图认知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其是要打一场主要战争,还是进行类似朝鲜战争这样的有限冲突或者区域性冲突,而且为了能够将重新武装德国的主导权更多的掌握在自己而不是美英的手里,在策略上也显示出了较为高明的政治手腕

先是在1950年8月,作为对英国“贝文公式”的一种应对(“贝文公式”的核心思想是,首先在大西洋范围内的北约框架里建立一支统一的防御力量,然后再谋求西德的军事参与,最终实现包括西德在内的北大西洋区域防务一体化),法国提出了以建立“欧洲军”为核心的西欧防务共同体计划,就像欧洲煤钢联营组织一样,以超国家合作方式实现西欧国家的军事联合,西德可以建立武装力量,但只能以团为建制加入欧洲军,且必须受到限制,而且西德不能加入北约。在建立欧洲防御力量的构想上,欧洲军计划与“贝文公式”看似相似,实则不同。首先,双方在对德政策的出发点上南辕北辙,法国侧重于制,英国着眼于扶。其次,双方的目标大相径庭,法国立足于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安全防御,英国则竭力构筑以美英为主导的大西洋防务安全。虽然后来在美国的强力推动下,仍然确定要由北约组织作为大西洋防务安全建设的主体,开始在西德重新武装进程中发挥作用,西德加入北约只是时间问题,对此法国只得表示苟同,但仍然竭力促成了一个所谓的“斯波福德妥协案”——既美英法三国对西德实施直接的、规定性重新军事化,由三国共同监督,并将之纳入北约防务安全体系的同时,展开由法国主持的欧洲军实践。可想而知,法国人对于这一来之不易才争取到的机会,自然是要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除了紧紧抓住“欧洲军”的指挥权外,在武器装备的供应上也希望将英美影响最大限度的排除在外。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欧洲军”计划的一部分,一种在法国主导下,充份利用西德工业、技术资源的所谓“欧洲联合坦克”计划就此出笼,这便是后来AMX-30主战坦克的“原点”。

虽然到了1954年,由于英美不断对“欧洲军”计划进行修改,企图将“欧洲军”牢牢地置于北约防务安全体系内,不断排挤和打压法国希望借助“欧洲军”主导西德重新武装进程的意图,第四共和国国民议会最终于当年8月30日否决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从而在事实上宣告了“欧洲军”计划的破产。然而,法国方面并不甘心就此失去对西德的军事影响力,并就此造成自己在北约中的地位被逐渐边缘化(在美国看来,在印支战争中的一败涂地,再次证明了法国的衰落,这样的一个法国无法真正承担起防御西欧的责任,随着冷战斗争不断升级,美国要求重新武装西德的设想不断强化。可想而知,一旦西德加入北约,法国的地位必将被西德而取代,法国的边缘化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边否决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一边反而将“欧洲联合坦克”由一种较为空洞的政治设想,着手转变为一种切实的军事装备研发项目。西欧防务共同体计划的失败,成为法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但是政策变了,对德国进行控制和限制的小算盘却始终左右着法国政策的方向:必须寻求其他办法把西德纳入符合法国愿望的安全体系框架之内,于是在军事装备研发的层面上寻求合作,不失为一招妙棋。有意思的是,法国希望与西德联合发展军事作战装备,特别是新型坦克的提议,并不是法国人的一厢情愿,而是得到了西德方面的热烈回应,这其中同样有着不简单的政治原因。(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洲军:哭什么?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了
剑拔弩张!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正式形成,双方展开全面军事对峙
普鲁士男儿是如何蜕变为联邦废宅的
慕尼黑大会:欧洲国家手拉手刺痛了美国的“小心脏”
德国统一,苏联为何乖乖撤走东德30几万大军?
北约死没死不知道, 为啥德法两国先吵起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