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策:让曹操头痛的江东“小霸王” ——闲聊东吴的人和事之一

聊孙坚时简单做了个民调,看各位读者朋友有没有兴趣了解吴国的人和事,反馈很好,接下来就找一些吴国有趣的人和事来聊,希望继续得到各位读者朋友的喜欢和支持。谢谢。

        要聊吴国,首先躲不开孙坚和孙策父子二人,虽然最终是孙权做了皇帝,但吴国的基业却是其父兄二人筚路蓝缕,抛头颅,洒热血奠定的。

        大家都颂赞刘备从一个贩卖草鞋的小商贩奋斗到一个皇帝的伟大成就,殊不知孙家也是从一个瓜农奋斗到皇帝的,都是社会最底层逆袭的成功故事。

        刘备的蜀汉只有益州一地,孙家的吴国却有荆州大部、扬州、交州三地,人口、地盘、经济、军事实力都大过蜀汉。

        吴国开发江南、航海贸易、宗教宽容等措施,对中国经济、文化、宗教、对外贸易都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蜀汉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后世的东西。

        如果把《三国志》关于刘备、孙坚的身世当真的话,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孙坚是孙武之后,一个是王,一个是士,刘备的出身世系还高于孙坚。

        其实刘备和孙坚、孙策父子起家历程很有些相同之处。都起自民间;都是当地“黑社会”的头子;都是带着一帮小混混从军平黄巾发迹;都是因为朝中无故旧,郡里非望族的清寒家世得不到提拔重用,长期担任低级官员;都是在智谋之士的指点下才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连托孤的方式都相似……

        英雄不问出处,刘备和孙家父子都是英雄,都值得敬佩。

                                   谋定而动

        霸略谁堪敌伯符,每开史册想规模。

        一千扫众横江去,十七成功自古无。

        不分老瞒称猘子,便呼公瑾作姨夫。

        君看末命尤奇特,指顾张昭为托孤。

        这是南宋诗人刘克庄写的《孙伯符》一诗,简要总结了孙策一生,比起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孙策的总结更接近史实。

        罗贯中是这样写的:

        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

        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这里面的文学性就大于历史性。“小霸王”这个绰号就是文学创作,后世有人将孙策类比为霸王项羽,但当时孙策并没有这个绰号。诗中最后一句也是为了塑造周瑜形象的文学创作。孙策临终托孤张昭,并非周瑜。罗贯中这样写是为了呼应那句也是他编出来的话,所谓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前面聊孙坚时曾经提到过,孙坚有四子一女,孙策是长子,字伯符。

        孙坚十七岁那年随父亲钱塘卖瓜,杀水匪出名开始创业。孙坚死时,孙策也正好十七岁,跟堂兄孙贲一起将孙坚灵柩扶回曲阿安葬。

        安葬完毕后,孙策却没有跟孙贲一起返回袁术那里,而是与母亲吴夫人一道渡过长江,迁居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

        江都属徐州广陵郡,与扬州吴郡富春的孙氏家族并没有什么联系,也找不到孙氏家族在江都有亲戚的记载。在父亲战死,部属被袁术收编,孙氏家业眼看就要消亡的危急时期,孙策不到袁术处讨要兵马,保住父亲遗留下来的武装力量,反而北上江都去干什么呢?

        这就是孙策优于其父的地方。原来孙策是去拜见徐州名士张纮,恳请其为自己今后事业出谋划策。在前面聊孙坚时,会发现孙坚身边没有一个出谋划策的智谋之士,全是靠自己一个人决断,虽然孙坚极富政治头脑,也有政治谋略,但终究是一介武夫,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无文德”,只是“以征伐为攻”。孙策应该是吸取了这个教训。

        张纮,字子纲,徐州广陵人(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满腹经纶。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等三公都曾征召过他。跟随孙策后,还有吕布、曹操来抢夺他,可见其名声之盛。

        此时张纮正在江都为母守丧。孙策多次前往求见,请张纮指点迷津。这比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早了六、七年,更胜过刘备的是,刘备请诸葛亮时已人到中年还困惑茫然,向比自己小得多的诸葛亮讨教。孙策则不然,是自己已经制定出了今后怎么发展壮大的全盘战略规划,去向长辈讨教。

        来看看孙策的方略:第一步,从袁术处讨回父亲的部属;第二步,立即转移到舅舅丹阳太守吴景那里,继续招兵买马,扩大势力;第三步,向东扩张,占领吴郡和会稽郡;第四步,近期战略目标,攻打荆州,为父亲报仇雪恨;第五步,远期战略目的,成为朝廷外藩。所谓外藩,其实就是割据一方的独立政权,只在礼仪上承认朝廷的统治地位,向朝廷称臣纳贡而已。

        张纮最初并不想为孙策出谋划策,以母丧为由婉拒。孙策涕泣横流,再三请求。张纮被孙策发自内心的诚恳之情和胸怀的远大志向所感动,对孙策的战略规划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出了著名的“江都对”。

        经张纮修改完善后的战略规划明显高于孙策的构想。孙策只是想向东占据吴、会,攻打荆州为父报仇,还不敢想消灭袁术、刘表,张纮则是要彻底占领扬州和荆州。然后占据长江,扫除各路大小军阀。最终一统天下,称帝自立。

        张纮同时表示如果孙策功成事立,自己还会带一批志同道合者一起投奔孙策。

        “江都对”,与“隆中对”相比毫不逊色,对孙策确定长远战略规划的指导意义也丝毫不亚于“隆中对”对刘备的意义。

        “隆中对”在执行过程中还一波三折,理论上受到法正、庞统的质疑,现实中受到关羽的破坏,荆州、益州两线进军北伐的规划不能实现。

        “江都对”则一直是东吴的战略纲领,孙权时虽然有鲁肃的“榻上对”,但其中并无新意,除了明言“汉室不可复兴”,将张纮意味深长的“岂徒外藩而已哉”疑问句说得更加直白为“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外,总体战略思路仍然没能超越“江都对”。

        孙策对张纮的构想完全赞同,然后将“老母弱弟委付于”张纮,表示自己已无后顾之忧,将立即按计划执行。

        一个十七岁的青年,在危急之时能临危不乱,冷静制定自己的长远战略规划,并不辞辛苦,爬山涉水远赴邻州去请求智者的指点完善,谋定而后动,实在让人钦佩。

        陆逊的孙子陆机在吴国亡了以后曾经写过《辨亡论》一文,分析吴国兴亡,其中赞颂孙策:“逸才命世,弱冠秀发,招揽遗老,与之述业”,也认为孙策请教张纮之举是其事业成就的关键。

                                   蓄势待发

        计划和目标都已基本确定,孙策迅速开始行动。先到寿春找袁术索讨父亲旧部。到嘴的肥肉袁术自然不会轻易吐出来,就打发孙策自己到丹阳募兵。(孙策这段时间的经历史载不一,综合多种史料而成,有异议的读者朋友可自行考证)

        丹阳民风彪悍,其民尚武好斗。拥有一支丹阳兵是当时各路诸侯最大的梦想。大将军何进曾派毌丘俭到丹阳募兵;曹操兵败荥阳后也是到丹阳募兵;陶谦曾拨四千丹阳兵给刘备,使其军力陡增。

        当时,孙策的舅舅吴景为丹阳太守,从兄孙贲为丹阳都尉(袁术最初表孙贲为豫州刺史,后改丹阳都尉)。能前往丹阳与他们商议大事,又能招募一支军队的话,何乐而不为呢?孙策就到了丹阳。

        孙策去丹阳时,身边已有人跟随,就是吕范、孙河。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今安徽阜阳市太和县)。年轻时做县吏,是个美男子。城里有一刘姓大户人家,女儿非常美丽,吕范前往求亲,刘氏的母亲嫌弃吕范,不愿意答应婚事,但是刘氏却慧眼识人,执意要嫁给吕范。

(这是美男子么?咋那么痴呆,哈哈)

        估计吕范也是当时的所谓轻侠人士,当地的混混头子,在寿春避乱时与孙策相识。孙策是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下面还会说到),吕范自愿带领一百名私客跟随孙策。孙策信任器重吕范,派他到江都去接回吴夫人。

        徐州牧陶谦认定吕范是袁术的间谍,命令江都县令将吕范抓起来拷问。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感到困惑吧?袁术与陶谦不是一个阵营里的人吗?孙策是袁术的部将,陶谦怎么会抓袁术的人也就是自己人呢?

        更何况陶、孙两家关系向来不薄。孙坚与陶谦曾为同事,共同参太尉张温军事,西征凉州之乱。孙坚因建议杀董卓而出名,陶谦因反抗张温而出名,二人差不多是难兄难弟。

        反董时期,孙坚带兵入洛阳后,正遇到黄巾军在徐州作乱,孙坚还专门派督义校尉朱治带领一支人马前往徐州支援陶谦。那么紧要的关头,孙坚还抽出人马去支援,于公(袁陶联盟)于私,都有恩于陶谦,陶谦怎么能恩将仇报呢?

        这还是涉及到势力和利益的问题。袁术被袁绍、曹操联军打败退往九江后,开始向东扩张,赶跑了背叛自己的扬州刺史陈禹,占据寿春。陈瑀逃往下邳投奔陶谦,陶谦居然收留了陈瑀。袁、陶联盟开始出现裂痕。陶谦开始防范袁术,这就是吕范被抓的原因。

        关键时刻,吕范的百人门客武装队伍发挥了作用,劫狱将吕范救了出来。吕范出狱后顺利地带回吴夫人。孙策对此很是感激,经常设家宴邀请吕范,升堂拜母,结为通家之好。

        孙河,字伯海,是孙策的姑表弟,本姓俞氏,后复姓为孙。少年时就跟从孙坚东征西讨,经常作为先头部队冲锋陷阵。由于孙河具有忠诚、质朴、寡言、机敏的良好品质,孙坚让其统领左右亲兵,执掌机密事务,是孙坚心腹。

        孙策在丹阳招募了一些人马,加上吕范、孙河的私客散卒,总共有几百人。但却被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豪强祖郎偷袭,几乎全军覆没。

        孙策只好再去寿春找袁术索讨,袁术这次不好再推,拨还了一千多士兵给孙策。袁术没把孙坚余下的全部人马还给孙策。孙坚最后一仗是攻打荆州,包围了襄阳,没有一二万人马怎么能包围襄阳?孙坚一死,孙贲立即带领余部脱离了荆州战场,就算有损失,也不会只剩下千余人。

        孙策非常清楚这个事实,曾亲口对太史慈说过“父亲手下有数千人马,全在袁术那里,我去找袁术要了两次,才得到一千多人”,意思是袁术没全部归还。

        一千多人的队伍,不要说成大事,连摆脱袁术的能力都没有。只能继续留在袁术这里等待时机。好在还有所收获。当时朝廷被凉州军阀李傕、郭汜把持,李傕、郭汜为拉拢袁术,让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东行安抚关东诸侯。

        马日磾到寿春时,拜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同时征辟孙策,表拜孙策为怀义校尉。这是孙策第一个正式官职。孙策本来可以承袭孙坚的乌程侯爵位,但他让给了四弟孙匡。

        孙策是个性格开朗、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美男子,很讨人喜欢。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都倾心钦敬他。连袁术都经常叹息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孙策受制于袁术,不得不象父亲孙坚一样为袁术卖命。

        袁术最初许诺攻下九江后任命孙策为太守,结果食言任命了陈纪。后来袁术要攻打徐州陶谦,军粮不足,找庐江太守陆康借三万斛米,陆康认为这是同室操戈,不借。袁术非常愤怒,就让孙策去攻打庐江,并信誓旦旦地承诺,打下庐江就任命孙策为太守。


        陆康本来和袁术关系很好,曾经带着六岁的小儿子陆绩到九江拜访袁术,留下了陆绩怀橘的成语故事。

        孙策以前曾经去拜访过陆康,陆康不见,让主薄接待。孙策认为是瞧不起自己,一直怀恨在心。陆氏家族是江东吴郡“顾、陆、朱、张”四大望族之一,和孙策是同乡,对孙氏家族的根底十分了解,看不起这个瓜农的后代也在情理之中。

        孙策此时正好借机泄愤。庐江之战打得十分惨烈。陆康是个忠烈正直的官员,深得庐江吏民拥戴,连休假在外的吏士都连夜赶回守城。坚守两年才被孙策攻破。陆康城破一月后病死。

        孙策满以为这次可以任庐江太守了,谁知袁术又一次食言,任命亲信刘勋为太守,孙策越发失望。

        前面聊孙坚时曾经提到过,孙坚任长沙太守时,违反朝廷规制,越界发兵解救陆康从子宜春之围的事情,那次是有恩,这次却是结仇。

        孙策才走出第一步就被卡住了,什么时候才能迈出第二步,摆脱袁术的控制,与舅舅吴景会合,开辟自己的天地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项羽比肩的三国英雄:称霸江东的超级帅哥孙策
想重获孙家军的孙策,从被袁术提防,到令其大为欣赏的心机手段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范篇(上)
【读通鉴】极具政治天赋的少年军阀孙策:投靠袁术
孙策立业 威震江东
吕范传——莫欺少年穷,待到功成名就时,她在丛中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