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篇连载:前三国时期之《乱世群雄》(十一)——暗杀董卓·联盟内乱

(紧接上期)

大家都知道董卓是被吕布刺死的,但那只是结果,文官集团暗杀董卓的行动一直在进行,可说是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只不过前面几次失败,没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已。

刺杀董卓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行动,最终在献帝君臣合谋之下才得以完成,可谓惊心动魄。

第二节 三刺董卓

董卓迁都长安,远离了关东盟军,真的就能高枕无忧吗?

袁绍统领的关东盟军使用外部武力对抗董卓的行动没有取得预料中的效果,并不等于袁绍代表的士人集团就放弃了对董卓的抵抗,恰恰相反,袁绍安插在朝廷内部的反董人士利用暗杀手段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首次暗杀来自于越骑校尉汝南人伍孚。这个人的生平资料不详,但以其与袁绍同乡的背景来看,应该与袁绍有联系,有人认为他也是袁绍的奔走之友之一,同伙有荀攸、何颙、种辑、郑泰等。

具体刺杀行动由伍孚施行。有一天,董卓召集朝会,伍孚上朝时将佩刀暗藏在朝服内,然后托事去见董卓。事情谈完后,董卓送他出门,为表示亲近,董卓还用手把着他的背,边走边聊。

伍孚趁机拔刀行刺,谁知一击不中。董卓行伍出身,身手敏捷,赶紧奋力跳开,同时呼叫卫兵抓住伍孚。董卓大骂伍孚:“你要造反吗?”伍孚大声回答道:“你不是我的君主,我不是你的臣子,何反之有?你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天是我死的日子,特来诛杀你这个奸贼,恨不得把你五马分尸,答谢天下。”

第一次暗杀失败,伍孚被杀。此事后,荀攸、何颙被抓下狱。有学者认为应该不是因行刺同谋被抓,而是其他事情引起的,因为参与此事的其他人安然无恙。

荀攸后来被释放,但何颙却在狱中自杀了,不清楚自杀的原因,估计还是和这次刺杀行动有关,何颙参与其中,而何颙是袁绍的生死之交,又成功谋取了董卓的长史之位,知道的秘密太多,自知难以幸免,干脆选择了自杀。一代奇人,死得不明不白,真是可惜。

第二次暗杀计划。王允、黄琬、郑泰等人向董卓提出,以护羌校尉杨瓒为左将军,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带兵出武关讨伐袁术,实际上是想倒戈武装讨伐董卓,趁机带献帝返还洛阳。

董卓才被周毖、伍琼安排士人外出任职而联盟起兵的事情坑了,不再敢让这些人拥有武装,坚决不同意这事。第二次计划胎死腹中。(严格地说这次不能算暗杀计划,算暗算比较恰当)

第三次暗杀计划。主谋是王允,同谋的依然是士孙瑞、杨瓚等人,利用的对象是董卓的心腹爱将吕布。

三国时期,文臣武将里各有一个最大的奇葩。文的是贾诩,武的就是吕布。

二人的共同特征是同为边陲之人,贾诩是武威郡姑臧人(今甘肃武威),吕布是五原郡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一个深具文韬,一个富有武略,几乎是同时一头扎进板荡不已的中原大地。

二人都曾运用自己的能力兴风作浪,掀起过一阵阵腥风血雨。但奇怪的是二人都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如果说贾诩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作所为都是在为自己寻找最大最好的保护伞,为自己的余生遮风挡雨,还稍微可以理解的话,吕布的行为则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似乎就是来厮杀的,就像他的绰号飞将军一样,飞来飞去地只为了厮杀,临死时想的仍然是厮杀。

更为神奇的是,他不是个只字不识的鲁莽武夫,而是个颇有文化的人。他的第一个官职是丁原主管文书的主簿。从他纵横淮河流域时写给在莒县的琅邪相萧建的信来看,还是个很有文采的文青。

他被杀后,在他的住所里还发现大量的藏书。读书破万卷,仍然没能给自己规划出一条人生道路,也不知道他究竟从这些书里领悟出了什么道理,人生在他眼里就只剩下了厮杀。他是个战神,但也仅仅是个战神。

王允深得董卓信赖,朝廷军权在董卓手里,而大部分行政权却在王允手里。(真是个无间道高手)吕布是骑都尉,封都亭侯。董卓知道自己得罪人太多,对自己的安保问题非常重视,就让吕布作自己的贴身护卫,卧室内外都由吕布负责守卫。

董卓是一介武夫,脾气暴躁,曾经因为一件小事情对吕布发火,愤怒地拔出随身携带的小戟(相当于匕首)掷向吕布,幸亏吕布身手敏捷躲避得快才没掷中。吕布赶紧道歉,董卓才息气。由于吕布经常在董卓卧室外值守,与董卓的侍婢有了私情。(侍婢地位很低,可以和主人同房,但没有名分,与主人的关系比较特殊。袁绍的母亲就是个侍婢)吕布害怕偷情的事情比董卓发现,心里经常提心吊胆惴惴不安,有些压力山大。

王允和吕布是并州老乡,又经常在一起共事,来往比较频繁。王允就有意识地接近吕布,给吕布送礼,请吕布宴饮,逐渐建立起比较好的私人关系。有次吕布和王允谈起自己差点被董卓刺死的事情,王允就趁机策反吕布,让吕布作内应。吕布最初还有些犹豫,说:“我和他就像父子一样,怎么做得出这样的事情呢?”王允说:“你姓吕,他姓董,本来就不是亲生骨肉。现在你连忧虑自己什么时候会死的时间都没有,哪来的什么父子关系?”(以董卓以小戟投掷吕布的事情为由。言下之意是你连什么时候董卓会杀你都不知道)

吕布哪里经得起老谋深算的王允的诱导,当场同意。王允召集同谋,秘密策划了一个暗杀计划。

第三节 君臣合谋 刺杀成功

第二天,未央宫里的献帝就生病了。没过几天又好了。为表示庆贺,就在未央殿里大宴群臣。董卓自然是宴请的重要贵宾。吕布让自己同郡的老乡骑都尉李肃带领秦谊、(此人后来的老婆就是关羽日思夜想被曹操夺去的杜夫人)陈卫、李黑等十几位亲兵伪装成卫士持长戟守卫在北掖门内等待董卓的到来。

董卓也是该死。出门登车时马惊了,董卓摔了一跤,把朝服弄脏了,董卓进门换衣服,小老婆认为这不吉利,劝他不要去了。董卓不听,但还是加强了戒备,在朝服里穿上软甲,从住地到未央宫沿途加强警戒,左边步兵,右边骑兵结阵防卫。道路两边布满兵士,身穿朝服的官员在前面导引,吕布等武将在身边跟随。走了一阵后,马又不走了,董卓觉得奇怪,吕布劝他放心,有自己护卫,只管前去就是。

走进北掖门,伪装成卫士的吕布亲兵一拥而上,一些用长戟叉住马,一些叉住车。李肃持戟直刺董卓。董卓软甲护身,没有受到重创,但没有护甲保护的手臂受伤,掉下车来,急得大声呼喊“吕布在哪里?快来救我!”谁知吕布竟然从怀里拿出一份诏书来,说:“有诏书杀董卓贼臣!”气得董卓大骂:“狗奴才,你竟然敢这样做!”吕布持戟刺伤董卓,手下亲兵一起动手杀了董卓。董卓的主簿田仪和管家跑去抢董卓的尸体,也被吕布杀死。

董卓一死,整装待发的皇甫嵩迅速带兵赶往郿坞,剿杀董氏一门,董卓九十多岁的老母,弟弟董旻,侄子董璜,以及其他亲属、随从、家奴都被杀了。从郿坞中搜出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堆积如山的绫罗绸缎、奇珍异宝和大量的粮食。

暗杀成功。从事件的发生经过来看,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暗杀行动。上至皇帝,下至骑都尉都参与其中。计划得十分精密紧凑,策反吕布成功后,王允立即秘密告诉了献帝,取得献帝同意。于是献帝就生病了,为暗杀计划的实施争取时间和借口。在献帝生病期间,王允、士孙瑞、吕布等人开始行动安排。召集人马,起草诏书。为了不泄露机密,诛杀董卓的诏书也不由献帝在宫内亲笔书写,而是叫士孙瑞自己写好交给吕布。联络皇甫嵩秘密集结队伍。这些事情都不是一二天可以完成的。等到所有细节都安排妥当,献帝的病好了。

于是出现了上面那一幕。

不可一世的董卓飞扬跋扈了不到三年就死于非命,并且是死在自己最亲近的人手上,真应验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

朝廷论功行赏,司徒王允录尚书事,总揽朝政。王允以吕布为奋武将军,假节,仪同三司,(享受三公的礼仪待遇,但不能开府)并把自己的温侯爵位转封给吕布,共同执政。派出使者张种到关东抚慰各路诸侯。然后诛杀董卓三族,以及党附董卓的官员。(其中王允杀蔡邕一事让人叹息)

长安市民欣喜若狂。董卓是个肥胖子,守卫尸体的士兵就在他的肚脐里埋进灯芯线,用火点燃,燃烧了一天一夜。市民们纷纷买酒庆祝,有些妇女甚至变卖首饰来买酒,长安酒价暴涨。袁氏门生故吏则忙于将被埋在郿坞的袁氏族人的尸体取出重新安葬,并且把被杀的董氏族人的尸体烧成灰来祭奠袁氏族人。

长安城里,官员弹冠相庆,百姓沽酒狂欢,一片喜庆,似乎朝廷又拨乱反正回归正道,天下即将太平。

事情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子的,但恰在此时,那个最大的文奇葩出来了,他只是轻飘飘的说了几句话,又把长安、把朝廷、把天下带入了万劫不复之中。

第七章 同室操戈

第一节 关西集团与关东集团的差异

董卓一死,关西集团立即呈现出瓦解之势,关东集团呢?

关东集团与关西集团相比,就几乎是一盘散沙。这两个集团截然不同,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关西集团天然地比关东集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反过来说就是关东集团天然不具备凝聚力。

先来看看这些差异:

第一,组成人员的差异。关西集团成员主要是武将;关东集团成员主要是由文臣转为武将的。这种差异导致关西集团的战斗力远高于关东集团,这也是关东集团都不敢轻易与关西集团交战的原因之一。(曹操当时还是个愣头青,自恃有作骑都尉时与黄巾军交战的经历贸然出击,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

第二、领袖的差异。关西集体的领袖是董卓。集团以凉州军为主,并州军为辅。凉州军里的主力是董卓的三千亲兵,主要将领长期跟随董卓在西部作战,对董卓的忠诚度相当高。并州军在吕布的统率下依附于董卓,虽然忠诚度相对凉州军较低,但仍然忠实于董卓。

董卓是关西集团唯一的领袖。关东集团的领袖是袁绍。集团以州郡兵为主,各自忠实于自己的州牧郡守。主要将领虽然与袁氏家族多少有些关系,但并没有长期跟随袁绍,忠诚度比较脆弱。在集团凝聚力上还有个致命的漏洞,就是袁氏兄弟不和,出现两个都以袁氏家族的人为中心的不同阵营。如果袁绍兄弟同心的话,汉家天下还真的非袁氏莫属。

第三、政治目标差异。关西集团成员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目标。这与他们的政治水平、文化层次、地域限制和职业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人主要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没有受过什么教育,长期在西北戍边征战,对政治运行、行政管理几乎是一窍不通。

董卓自任相国,却不取消拥有实际行政权力的司徒、录尚书事,使得王允拥有充分的行政权力暗地里对付董卓。董卓外放文官出任州牧郡守,内任文官担任朝廷重臣,造成他们拥兵自重,拉帮结伙,共同反对自己的现象,其根源就在于董卓不懂朝廷行政运行的程序,手下也没有治理国家、地方的人才。他们的目标就只是低层次的、原始本能的奸杀掳掠,最高境界也不过如董卓造郿坞,希图做一辈子土老财。

关东集团的成员则多是儒学之士,生长于仕宦之家,受教于饱学鸿儒,对帝国的政治关系、运行程序了如指掌。时局的变迁使他们从士人转化成武将,而拥有武装的现实无疑使他们在乱世中有了非分之想,他们的政治目标是很明确的。

第四、社会认同。关西集团边陲武将和甚至带有羌胡血统的身份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朝廷历来对武将都有所压制和戒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华夷大防的主流社会思潮,既是他们主政的外在社会障碍,也是他们自身内在的心理障碍。

关东集团则大多是根红苗正的红几代,不论是外在社会和内在心理,都有很高的认同度。他们有建构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和能力,社会也普遍认同和服从他们的治理。

因此,关东集团自成立时起就是个各自心怀鬼胎的假联盟。与其说他们是反对董卓,拥护袁绍,不如说他们是借这个名义获取自身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很难想象各拥数万人马的盟军都不出击,就算是害怕并凉劲卒的战斗力,不敢正面交锋,起码也应该接受曹操的建议,紧逼洛阳,坚壁清野,促使董卓做出或战或走的战略决定。如果不是白波军的活动有随时切断董卓与凉州的通道威胁的话,董卓不迁都,盟军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孙坚再威猛,也不能仅凭一支部队就能消灭并凉兵团。

有一些学者为了夸大孙坚的反董斗志和勇猛过人,认为是孙坚的进攻迫使董卓迁都,这种说法,从历史的真实性来看是牵强的,从动机上看是哗众取宠不负责任的。董卓是主动迁都,为了保障与凉州的通道畅通无阻,并不是迫于孙坚的压力。

第二节 盟友之间的恩怨情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是曹操写的著名诗歌《蒿里行》,非常准确、生动地描述了关东集团兴起、分裂、造成的后果的原因和过程,既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关东集团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所谓势利,就是势力与利益。扩大势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政治、军事、社会利益,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甚至雄踞天下的帝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路诸侯不惜同室操戈手足相残。

第一个对盟友痛下杀手的是孙坚。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是富春孙氏家族乱世崛起,继而称霸江东、图谋天下的肇始人。

史书记载孙坚是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之后,这和说曹操是汉相国曹参之后、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一样,都是附会之说,不必信以为真。这是古代史书中惯用的已经程式化了的为强化君权天授和将相有种的宿命论、血统论的宣传方式。

那么,孙坚究竟出身于什么家庭呢?他又杀了哪些盟友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卓专权后,对士人百般讨好,却为何还是遭到了群起反攻?
陶谦:忧困徐州(4)
董卓董仲颖:第一个军阀第一个死,凉州军事集团走向崩溃
易中天品三国之潘凤
吕布的悲剧:打工仔的命,撑不起老板的心
凉州诸将:为何在汉末动乱中表现得异常暴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