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富豪|乔致庸:乔家乱世200年经商秘诀?不怕输 5字口诀

学古人智慧,思考处世哲学!

——懒虫

网上流传着一组调查数据,日本超过100年的企业,高达20000多家,超过200年的,有3000多家;

美国、德国、法国的百年老店也超过1000家,唯有中国……

真正超过150年的百年老字号,不到10家,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7-8年,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更短,仅2.5年。

为什么中国难出百年企业?

大家好,我是懒虫,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个晋商代表——乔致庸。

他的民营企业不仅超过200年,传承六代,而且这中间还经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军阀混战,八年抗日,三年内战……

直到1951年,公私合营,乔家的“复盛公”才歇业;1953年,乔家的企业才彻底退出舞台。

2006年胡玫执导的商战剧《乔家大院》,就是以乔致庸为原型,由陈建斌饰演,虽然故事做了很大程度的改编,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是内陆最好的商战剧之一。

今天我们就讲讲电视剧里没演的故事,乔家三代掌门人的创业经历,探寻一下百年乔家的经商秘诀。

乔致庸(1818—1907),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清朝末年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

艰难创业:白手起家

翻开乔家的创业史,不得不提乔致庸的爷爷乔贵发(1718-1790),他7岁丧父,10岁丧母,借住在舅父和外婆家。

由于舅母的排斥,外公的冷漠,小小年纪不仅不能上学,还要帮舅父的豆腐坊推磨、做豆腐,有时候还得背着豆腐,跟着外公走街串巷去叫卖。

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舅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责骂,甚至被殴打。

十六岁那年,乔贵发实在不堪忍受寄人篱下的卑微,独自回到乔家堡,开始一个人生活。

然而他并没有逃脱被人歧视的命运,当时的山西十年九旱,地里刨食,能不能吃饱肚子全靠老天爷。

经常是一年忙下来,不仅没积蓄,很可能还得饿肚子,乔贵发没经验,又无人指点,生活异常艰辛,乡亲们还时常拿他说笑,使他受尽耍弄。

唯一让他感到安慰的是邻家小妹程金环,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私定终身,奈何程父见他一无所有,棒打鸳鸯,将程金环嫁给一个富少。

18岁的乔贵发无法接受这沉重的打击,悲愤之下远走他乡,开始所谓的“走西口”,发誓不衣锦还乡绝不回。

一、第一次创业,走西口

乔贵发之前读过几年书,肯吃苦又脑子活,给人拉骆驼运货,做了两年力气活,攒了些本钱后,就想自己创业。

他经过长期考察,最后选定最擅长的行业,做豆腐和豆芽的生意。

萨拉齐盛产大豆,但是没有人磨豆腐、生豆芽,乔贵发的生意在当地就是独一份,一时间生意火爆,没几年越做越大,开了十来个分店,一跃成为当地的大财东。

因为这生意没什么技术含量,而且成本低、风险小,很快就有很多人争相模仿。

乔贵发意识到“独此一家”的优势不再,想要把事业做大,就得另寻他路。

于是,他决定找一个合伙人,获得更强劲的资金优势和人才组合。

经过多方寻觅,他看中一个老乡秦肇庆。

秦家,原本亦农亦商,家里有几亩薄田,靠做豆腐、生豆芽生意补贴家用。

到秦肇庆时,秦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之家,为了发展事业,他随姑父到内蒙萨拉齐做生意。

他姑父一边种植蔬菜,一边买卖粮食,还经营旅店,小富即安的思想让他有钱后开始买房置地,并不打算扩大经营。

秦肇庆年轻气盛,又心性高远,他以为跟姑父走南闯北可以学到本事,还能挣大钱,谁知道姑夫挣点钱就安于现状,他十分郁闷。

两人经常因经营目标、方针不同,发生争执,隔阂越来越大,秦肇庆有了离开单干的念头。

正好,秦肇庆遇到乔贵发,两个年轻人谈起生意经,竟然有英雄惜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

两个志同道合的同乡,当场结拜为异姓兄弟,并许下盟约,终生荣辱与共、亲密合作、同心同德、共谋发展。

经过一番商议,两人选定内蒙的西脑包作为新起点,经营秦肇庆擅长的项目“草料铺”。

一开始果然生意兴隆,赢利十分可观,然而随着大商家的涌入,草料铺越来越多,竞争日趋激烈。

想要在同行中稳居前列,无非靠薄利多销、质优价廉和优质服务……但是这些任何一个生意人都懂,能做到的也不是一家两家,假以时日,别的草料铺肯定会后来者居上。

想要长久兴盛下去,必须出其不意。

乔贵发想到险中取胜:春天,他和种地的农民议定一个价格,先支付部分钱;待到秋天收获时,不管市场粮价如何,都按议定好的价格交易。

这种方法叫“买树梢”,风险极大,一般商人不敢尝试。

(这种类似期货交易的方式,比美国芝加哥农业区的产品期货交易,早了至少80多年。)

如果秋收时,粮价低于议定价格,他就要赔钱;如果遇上天灾人祸,农民的庄稼颗粒无收,他不能收回定金,那么预支的钱就打了水漂,他一样是赔。

当然,假如当年粮食歉收,粮价上涨,远远高于议定价格,利润也是翻倍的赚。

西脑包气候多变,又靠近黄河,虽然有灌溉之利,却难免遇到水患;

加上外地人来此开荒种地的人,旅蒙商人自发的流动,常常会造成供求严重失衡、粮价上下起伏很大,经常大起大落。

乔贵发头脑敏捷,又胆大灵活,他很快借此危险的经营方式成了当地举足轻重的富商。

然而,有赚就意味着有赔,就在乔贵发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因为一次“买树梢”,错估形势,把多年积蓄全赔进去,仅剩下个空铺子。

这一年,乔贵发32岁。

这次的打击是致命的,乔贵发大病一场,变得萎靡不振,想就此金盆洗手,归隐田园。

他把铺子留给秦肇庆,一个人空手离开西脑包,回到老家乔家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乔贵发回到老家,发现初恋情人程氏已经守寡,她并没有忘记两人的情分,经常替他上坟祭祖。

当她知道乔贵发落魄还乡,还时不时托人给他带钱带物,此时的乡亲们也没有嘲笑他,给了他许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些温暖让乔贵发十分感动,后来他东山再起,立下了“和睦乡里,扶危济困”的家规,甚至临死前也不忘叮嘱儿孙不要歧视穷人。

如果乔贵发就此甘于平淡,那就不会有后来显赫一时的乔家及乔家大院。

二、再次创业,建立“广盛公”商号

乔贵发离开西脑包后,秦肇庆一个人勉强维持店铺的经营。

他姑父已经过世,又无子女,姑妈不忍心看他如此窘迫,就把大部分资产给他。

秦肇庆带着数万两白银,又做起了老本行,他以极低的价格买进一批黄豆,还没找好人手磨豆腐生豆芽,黄豆价格突然飞涨。

见此情景,秦肇庆急忙把黄豆抛售一空,赚了一大笔钱。

得此意外之财,秦肇庆喜不自禁,他想到离开的结拜兄弟乔贵发。

当初草料铺赔钱后,乔贵发独自揽了责任,承担了大部分债务,最后还把铺子给他。

现在有了这笔钱,草料铺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他秦肇庆不能做见利忘义的小人,兄弟说好共谋发展,定要信守承诺。

秦肇庆不远千里到乔家堡请乔贵发,几年不见,两人不再年少轻狂,经过几番深思熟虑,最后决定一起去包头发展。

这次他们将店铺扩展为一个综合性商店:

衣着方面,有绸缎布匹皮毛;

饮食生活方面,有杂货、蔬菜、油米面粉;

还兼营客栈、货栈、贩卖马匹,并继续做着“买树梢”的买卖……衣食住行,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为了讨个吉利,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他们还专门请人为商号起了个吉利的名字——广盛公。

由于赶上包头的城市化发展,又占据了良好的商业中心地段,加上经营有方、管人有术,很快“广盛公”的声誉传遍整个包头城,甚至名声远扬整个北方。

从此,乔秦两家的商号,向着正规化、多元化的方向蓬勃发展。

改组发展:多元化集团

乔贵发一直醉心于事业,不回家,不结婚,直到48岁,他才回乡娶了初恋程氏,并立下“乔家子孙不准纳妾”的家规。

乔贵发有三个儿子,乔全德,乔全义,乔致庸的父亲乔全美。

乔贵发在离世后,乔家家产一分为三,并各立堂名,“德兴堂”“保和堂”“在中堂”。

乔全德这一脉没有子嗣,后来过继子侄,在商业上基本没什么发展;乔全义这房更注重仕途发展,出了五个举人。

只有老三乔全美秉承了父亲的创业宏愿,致力于拓展商业版图,他的“在中堂”发展最迅速,资本也最雄厚。

乔全美不仅聪明能干,而且从小跟随乔贵发东奔西走,耳濡目染,17岁就开始独立做生意。

乔全美极力拓展各种业务,从盈利中抽出大量资金作为预付,注入商号拓展新业务,比如钱庄、当铺……一时间,广盛公的字号在包头城无所不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乔全美计划大展拳脚时,广盛公再次栽在“买树梢”的项目上。

因为掌柜的失算,他们在一次预购粮食时失手,造成盈利直线负增长,新项目刚启动,资金链断裂,一时间登门要账的人纷至沓来,掌柜顿时六神无主、方寸大乱。

业务经营陷入瘫痪状态,几乎快倒闭了。

广盛公是乔贵发和秦肇庆共同创立,股份按照五五分成,平时两人各有分工,大事共同商议。

此时,两位创始人已经过世,秦家第二代当家死得早,剩下几个寡妇带着孩子生活。

大掌柜(类似今天的总经理)找到秦乔两家主事人,请罪并求援,秦家不想拿钱填补窟窿,决定放弃挽救广盛公。

乔全美了解完情况后,一边安抚大掌柜,一边变卖家产筹集资金,接着火速赶到包头。

乔全美大摆宴席,主动邀请所有合作商,并当场承诺:欠你们的钱,我一定还,可还了以后广盛公就倒闭了。假如你们能宽限几年,让我们继续经营下去,我保证,三年之内,欠款连本带利还给你们。

很多合作商都已共事多年,如果能在这紧要关头放广盛公一马……低头不见抬头见,在商场,有时候人情比钱还重要。

也有不愿意的,乔全美也不恼,满脸笑容让人立刻结清欠款。

此事后,乔全美制定众多经营原则和商号规则中,特意将“慎待相与”写进去。(山西的相与,指合作伙伴)

他告诫手下人,与生意伙伴合作前,一定要慎重考察对方的人品信誉,如果对方不是老实人,哪怕利润再大,也绝不合作;

对已经合作的伙伴,一定要尽力维护,对方有困难时要助其渡过难关,就算对方再无起死回生的可能,也万万不能嫌弃,更不可以落井下石。

乔全美将广盛公改为“复盛公”,制定一整套严格的号规,从商号的经营原则、用人制度、人际往来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整顿,复盛公不到三年不仅还清外债,赢利反超从前。

乔全美自此名声大振,乔家在复盛公的股份由原来的50%,升为75%,事关经营决策,掌柜们全找乔家,秦家只到年底领取分红,也很少过问相关业务。

后来秦家的后人因为染上赌博,不停抽取股份,他们抽多少,乔家就补多少,到乔致庸后期,复盛公基本成乔家独资。

可能是眼见秦家被其后人日益败落,乔全美深有感触,他制定了六条严厉的家规:

不准吸食鸦片,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虐待仆人,不准酗酒。

乔全美开始快速扩张,复字号始终以油、酒、米、面“六陈行”为主营业务,开设了油房、粮店、面铺、皮店等,后来又增加当铺、钱庄、估衣铺、茶庄、票号等,几乎囊括了所有行业。

商业版图,从最初的包头城,伸展到归化城、太原、祁县、济南、汉口、西安、开封、太谷、北京、天津、上海、张家固、重庆、营口、苏州、成都、长沙、沈阳、广州、香港等地,从北到南,数量多达280余处,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发达的经济区域。

乔全美甚至将生意做到了俄国。(自从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后,很多山西商人跑去恰克图与俄国人做生意。)

因此,乔家曾有“走遍天下不住店”的说法。

这时候的复盛公,不管从经营范围,还是营业地点,其规模远胜之前的广盛公。

不再是一个地区、某几个行业的综合化大商号,而是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转型改制:汇通天下

复盛公在乔全美的带领下,日益壮大,只可惜如此有雄才大略的人,只活了55岁,乔家基业传到乔致庸的哥哥乔致广手里。

咸丰初年,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军起义,阻断了南北茶路,也阻断了商家的财路。

乔家在祁县的大德兴丝茶庄、包头复字号的粮油生意都受到严重冲击,濒临倒闭。

本就体弱多病的乔致广经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没多久,竟然留下风雨摇曳的偌大家业,撒手人寰了?!

由于父母早亡,乔致庸从小跟着哥哥嫂嫂长大,按照哥哥给他做的职业规划,考科举,入仕为官,光宗耀祖。

面对即将倒闭的商号和一大家子老弱妇孺,35岁的乔致庸,只有弃笔从商,接手家族企业。

那是咸丰三年,正值内忧外患、战乱频频的时代。

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旧中国封闭自守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勒索,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纷纷起来反抗。

除了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北方的捻军起义外,上海又爆发了影响甚广的小刀会起义。

还有很多地方性的小战争、小冲突,连绵不绝,此起彼伏……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背景下,想要将商号发展起来,可谓难上加难。

不能眼睁睁看着员工拿不到薪水,也不能让乔家百年基业毁在手里。

乔致庸决定铤而走险,前往战乱中的南方,打开商道,以解商号之危。

他凭着无畏的勇气和机敏的智慧,穿越重重封锁,拜访多方势力,终于打开局面,让复字号起死回生。

除了“复盛公”以外,乔致庸在包头增设复盛全、复盛西等19个商铺,使得复字号商铺布满包头整个市场。

当包头城规模越来越大,清政府在此设包头市时,出现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先有复盛公,后又包头城”。

由于连年战乱,土匪猖獗,商人携带大量银两非常危险,这直接引发了票号汇兑业的兴旺发达。

(票号类似钱庄,是近代银行的前身,专门从事异地汇兑银两、吸收存款和放贷的私营金融组织。)

商业嗅觉敏锐的乔家,早就预见票号的无限潜力,乔致广在世时就让德兴茶庄兼营汇兑业务。

乔致庸主持复字号商务时,直接令大德兴茶庄掌柜,将经营方针改成以票号汇兑为主,茶叶为辅。

1862年,大德兴茶庄直接更名为大德兴票号,1884年,又更名为大德通票号。

这个票号最初资本为6万两白银,到1884年时,发展为12万两,后来资本增至22万两,到歇业时,资本达到35万两。

由于大德通票号人才济济,经营有方,在商界的信誉远高于其他票号,开出的银票能长期在市面上流通,很快发展成分号林立的大商号。

先后在北京、天津、张家口、包头、济南、西安、汉口、沙市、上海、开封、重庆、苏州等地设立分号,广揽全国票号业务,盈利也是与日俱增,日进斗金。

大德通票号业务做得最火的时候,竟然盈利74万两白银,每股分红高达17万两。

除了大德通,乔致庸还开设了大德恒票号,这个票号最初设在祁县,资本也是6万,原先只经营汇兑、存款、放款业务,后来发展到兼做发行银票、代办捐助等事务。

在北京、天津、安东、汉口、平遥、太谷、禹县、孟县、博爱、清化、沈阳、营口、呼和浩特、张家口、开封、长沙、重庆、广州、香港等地开设分号。

乔致庸除了开拓票号业务,还在全国增设复盛协、复盛兴、复盛和、复盛菜园、复盛油坊等一批生意,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

他还扶持亲友创业,包头的通和店、广顺恒两个字号,归化城的通顺店、德行店、德兴长、大德店、法中庸等字号,虽然股份归属、人事管理与复字号互不相关,各自独立,但是实际上,它们亲如一家,互相支援,荣辱与共。

乔致庸意识到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发展,除了合作多方力量,共赢共发展外,还要与官府结交。

他通过“捐输官衔”制度,先后为乔家成年男子都捐了官衔,就连去世的祖父乔贵发,也被追封为“中宪大夫”。

除此以外,乔致庸还通过商政联姻、广交高官等战略,使乔家获得更多发展的良机。

比如乔家侄女嫁给祁县首屈一指的“旺财主”渠源浈,通过他,乔家结识了亲王奕劻,捐官的事就是通过这条人脉办理的;

乔家四少乔映奎,先娶了大德恒内事掌柜元甫的妹妹,而后妻子病故,又续娶了民国代总统冯国璋的外甥女,所以在军阀混战时,也没人能动乔家;

乔家九少爷乔映庚,迎娶了大德恒总号大掌柜阎维藩的娇女,使得阎维藩更加殚精竭虑地为乔家卖力,为兴盛乔家商业立下汗马功劳……

诸如此类盘根错节的关系,举不胜举。

所以,在外敌内患、商业萧条的时期,乔家才能安然渡过多次风险,事业稳步发展,甚至将商业拓展到大半个中国,称雄200年之久。

乔致庸建的“乔家大院”,坐西面东的大门顶楼,有块蓝底金字匾牌,上面的“福种琅环”四个大字,是慈禧太后下令,山西巡抚亲自书写;

门两旁的一副铜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李鸿章亲自书写;

左宗棠也给乔家写过对联,被刻在照壁两侧,“捐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批:履和。

乔家屋柱上还挂着一根“木鞭”,朝廷盖了红印,类似“尚方宝剑”,如果用这个木鞭打死人,不用偿命。

就是有了它,才吓退了不少想借机上门打秋风的地痞流氓。

可见乔家当时的财富之多,势力之大,人脉之广,名誉之好,就连乔致庸建的乔家大院,也被民间拿来跟皇宫相提并论——“皇宫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结束语】

据史料记载,乔致庸时期,单是流动资金就有上千万两白银,可想而知乔家该有多富?!

乔致庸将复盛公推到鼎盛,背后凝聚了乔家三代掌门人的胆识和智慧,由于他们的不怕输,才共同谱写了晋商乔家的商业传奇。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

乔家几次危机,差点倒闭,能死而复生,成就百年企业,皆因如此。

不怕归零重来,即使输得一无所有,也不失从头再来的勇气;

不怕合伙人拆台,就算身负巨额欠款,只要有一线生机,也要起死回生;

不怕乱世重重危机,面对战火纷飞,也要力挽狂澜,打通商道,成就汇通天下的辉煌。

不愧是百年乔家,晋商翘楚!


资料来源:

1.《乔家大院》朱秀梅

2.《晋商翘楚乔致庸》王保民 王智 范爱民

3.《走西口的晋商:在贫瘠土地上盖起富丽堂皇的院落》央视“经济半小时”

4.《祁县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乔家大院子孙回忆乔致庸选择继承人的标准:诚信
晋商代表乔致庸丨近代史论语
晋商诚信故事和传说
[晋商谋略之六:双赢同利诚为本]--连载
乔家大院掌柜的经商行事之道
晋商的东家和掌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