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初的甲子年与甲子日是如何确定的

最初的甲子年与甲子日是如何确定的

2016-11-15 11:10阅读:124
最初的甲子年与甲子日是如何确定的(之一)
宇宙乾坤罗万象,物物太极自阴阳。雌雄单双存同异,天地造化是温床。水火阴阳循天地,水木土金泄生缘。乾坤万象因果定,不知甲子是何年?阴阳二至四分象,日月坎离气运连。日蒸气升降为雨,水土润生震木寅。自古节令事耕作,值闰只为不误节。春种秋收冬闭藏,天时地理与人和。“一生二兮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玄关”,坎离水火中天过,二至阴阳子午限。五星七曜乾坤转,星宿流转步天鉴。天干地支作首排,花甲纪历日时年,唯有月神从支数,正寅雷始甲坼萌。阳干阴支天地配,阳配阳兮阴配阴。流年闰延填中气,岁闰方见月十三。甲子年月日上看;子时朔鉴五星连,日月合璧见轮还。六十花甲立纪年,三元九运道法天。若问甲子何人立,燧氏神农先祖定,黄帝、容、桡历纪元。
引子:
甲子纪年历元是依天文星象合於四时生养作息、春种冬藏而确定的,月建、日、辰的初始时间的确定与天时、地理、人和密不可分,故这个元年与日辰起始的确立是具有自然、人文科学依据的。历法的确立与太极阴阳化生的大太极(宇宙)与小太极——-一物一太极的宇宙万象有着密切的因果关连,它是宇宙万象自然法则的产物。
一、甲子来於数字,作用於纪时流年
天道轮迴、日月交替。自然中的阴阳是在不断消长变化的,就时间而言,它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现实存在的时空概念。日光流失、瞬息万变,先民们在实践中有了时间这个概念,当时她们可能称为“日辰”。一年的四季变化,一月的阴晴圆缺,一日的昼夜晦明、晨昏的流转,都是阴阳消长在时空概念上的体现和反映。日月星体组成了浩瀚的宇宙空间,空间内的物质——地球与天、以水火为两大阴阳为主导的、以热蒸冷固的运动形式进行着自身阴阳的平衡与调节。日月与地球的相互运动使地球气侯发生了寒暑燥湿不同的变化,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不同的季节、气侯、天体运动对地球的影响也起到了不同的变化,形成了五运六气的消长规律。按照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的顺序,反映温、暖、暑、湿、燥、寒六种气象,并以风雨、雷电、霜冻、冰雪的现象体现岀来。古人云:“阴阳交合物之方始,阴阳分离物之方终”,按照《说卦》:震分属东方,阳气运行至盛,正南方是它的极限。于是震卦的功用到此结束。这就是“极于正南,而丰大之变穷,震功究焉”。离卦的卦象是?,中间是阴爻,上下是阳爻,阴为阳之所包,谓之:“离以阳包阴”,极于正南”。离卦初爻主管夏至;夏至过后,阳气逐渐减弱、阴气始生;兑分属西方,阴气运行至正北方是它的极限。坎卦、卦象?,中间一个阳爻,上下是阴爻,阴为阳之所包,故曰“以阴包阳”,极于北正。坎卦初爻主管冬至,冬至过后,阴气逐渐减弱、阳气始生。《说卦》认为它是正北方的卦,这就是“故自北正”的意思。由是坎离水火中天过,乃言子午以支代卦,夏至、冬至分两仪,春分、秋分成四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是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的时间。春夏秋冬是依照太阳直射地球的直射点的位置来分的,而南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北和最南端。也就是说太阳能直射到的地方只有南北回归线以内。而赤道正好把它分为两段,一段在北半球,一段在南半球。实际上,地球公转轨道长短半径仅差21km(和地球自身两半径相差无几)。而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496×108km),这对地球获得能量影响不大,而夹角有最大47度的区别,故角度对于地球的气温分布影响远大于前者。
中国位于北半球,夏至那天,虽然地球距离太阳最远,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上,属夏天。夏至日是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那一天。冬至那天,虽然地球距离太阳最近,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南回归线上,所以是寒冷的冬天。冬至日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那一天。当太阳直射既没有太靠近北,又没有太接近南时(即属春分或秋分)也就是春天或秋天。故《周易系词》:“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人类文明自产生了结绳记数与像形文字开始就己经有了东西南北方隅与春夏秋冬、日月轮迴,日晷刻度概念了。河洛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先驱,因此在考证中国文化时,必须遵循在这个基础发展进化史上的文明论证。考古发现:阴阳对称的图案在河姆渡遗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余年;新石器时代有大量的与阴阳鱼相近的图形。因此,这些图形当视为阴阳鱼图的早期雏形,在长达万年左右的时光中,古人在对日月圆形、晷影图形、阴阳对称形、太阳出山入地等阴阳概念认识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太极图。(详见下图)


在远古先民的意识行态中, 是十分信奉上帝神灵的,这是她们处在恶裂现实生活环境中的空虚、恐惧无助心态的精神向往与寄托。尤其是对上帝、太阳神、太阴神、雷公、电母、龙蛇、灵龟、朱雀、凤凰之类信奉有佳。于是就岀现了龙蛇的故事与图腾,就产生了龟卜、龟占、龙图、龟书的文化;出现了河洛文化---先秦文明史;并通过河洛文化引领了天文历法、谶纬知识、易学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玉版”,年代距今有5300年到5600年,约处在颛顼与帝喾时代。岀土时玉板放在玉龟腹内;有“元龟衔书”之意。这很有可能就是古谶纬书中的《河图玉版》。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太极”图形相配,玉版上八等分圆的分度象征着二至二分、四时八节、成八卦之象。以龟板合参:坎为一,一阳出,一阴入。阳始于子,阴起于午,有“太一下九宫”一合上九之象;玉板四孔对应九孔,有四九生成之象;九孔中其中有一个半孔、还有两个相并孔,这两孔先民有意而为之,可分别代表一生二、二生三之意;行成了二加五为七、二七生成;九减一为八、三八生成;五加一为六、四六生成;两端各五数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是两个分合的兼用之数。当它代表八孔、加对边四孔合为12孔、代表十二支辰;五对五孔、两边合而为十,代表天干十数与太阳历十个月,象征一年之数,以干纪年、以支纪日,支三循成36日为月,一年360天,余者年尾补齐,称为过“年日”或庆余年。将十月八节太阳历法尽含玉龟玉版之中。《夏小正》这本古历,最先记载的也应是“十月太阳历”,后来的“十二月太阳历”是补记的。考古发现高庙先民所制定的“太阳历”,就与苗族、彝族尚在流传的古老的“十月太阳历”类似。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一年中过两次年,大年在每年夏至日,小年在冬至日。苗族太阳历称“猫历”或“鸟历”。八卦即八节、八风。历法有了此八节,才能对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晋书·律历志》说:“分八节,以始农功” 正言此也。
二、追遡远古先祖, 考证华厦文明
中国是历代王朝所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也只有1500多万人,我们的祖先绝对不是一个先祖。根据“世界人种基因图谱” 证实;世界上有四大人种(有些观点认为是三种,即亚洲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亚洲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非洲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黄种基因:N(极北基因)、O(东亚-南亚基因)汉族人虽然是染色体类型多样化的民族,但同时也是主体染色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汉族中的R1a、R1b人群多是盛唐时期来华经商定居以及内迁的突欮人、粟特人、波斯人等的后裔。无论是从语言,考古还是DNA分析,汉族与现代的羌族都是很接近的。5万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人群染色体突变为M214,接着又分为N、O,但Gm血型仍然是afb1b3,而没有象印欧人一样突变为fb1b3。N、O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进入东南亚,这期间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种的基因。剩余的N、O的另一支留居西亚(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故土,到后来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克里特岛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的“人类”史祖为什么都是以太阳神与龙蛇奉为神祖呢?这是因为远古先人们害怕“夜暮”间的凄凉与猛兽;害怕寒冬的残苦而去追寻东方太阳的温暖与阳光沐浴之地。他们从两河流域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东南亚)迁徏,去寻找适应人类定居发展的理想家园----至到海洋疆垠。考古证实了很多太阳符文与故事的真实性。古人发明了太阳历,阴阳相济、随之发明了太阴历,合之成了现在的阴阳合历。《史记·补三皇本纪》:“有蟜氏又名女登,为有娲氏之女。有娲氏即女娲,而女娲为龙蛇之身”。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母,这人类之母怎么可能是龙蛇之驱呢?大约1万2千年前左右,人类文明曾遭受一次特大洪水、那次洪水导致了大陆下沉,江河横溢。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次大洪水的直接和间接证据:《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圣经:“洪水泛滥地上40昼夜,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山岭都淹了”;“5个月后,方舟停在拉腊山上;又过4个月后,诺亚离开了方舟,地已全干了”。也可能女娲就是这次被诺亚救上来的一位女娃。(也可能是公元前、约8000年左右的另外一次大洪水)她与另外一幸存男童结成兄妹、相依为命渐长成熟,但却不知男女“云雨”之事;一天他们二人看到了两条正在盘绞在一起交配的花斑蛇,(同吐鲁番帛画色)学会了夫妻恩爱相交、生男育女繁衍人类之大业。从此她们认为是上苍派蛇神来教化人类的,于是她们从双蛇交尾的形态、交姿上学会了交配与绳文化的制作与应用。由此“女娲捏泥造人”、“红线姻缘”、“人面蛇身”的故事就产生了。从苏美尔文献中亦有人发现:“‘龙的传人’的故事。在非洲东部一个叫阿鼻祖(Abzu)的地方,被一个叫恩基、一个叫宁玛的人头蛇身的兄妹创造了黑头含人。“龙的传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始母,在苏美尔文献已经找到了翻版,这与伏羲和女娲如出一辙。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两河城邦文明,可以追遡到7300年前埃利都(Eridu)时代。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座邦城。伊拉克考古人员、在该国巴格达以南250公里的乌姆阿贾布镇附近,发现了距今已有5000多年古代苏美尔人的1000座大型墓葬群。从墓中出土的文物包括刻有楔形文字的石柱、象牙雕刻的饰物以及绘有图案的酒坛、酒杯和饭碗等,这说明当时的苏美尔人已具有很高的文明,发现了5000至6000年最古老的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两河”文明,约有6000年历史,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Shinar)。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此后时有兴衰。在“乌尔第三王朝”复兴后又于前2006年被埃兰人和阿摩利人所灭。根据中国陶文化与远古服式和契刻推断,苏美尔人绝对不是在战败后才第一批进入中原大地,通过中国最早发现的彩陶工艺与契刻、朱书、水书岀现年代分析,而是从发达之前或大水、或战乱之因,沿青藏高原与新疆进入中国。《苏美尔王表》记载的古提王名,发现这些名字具有吐火罗语特征。公元前2082年古提王朝被苏美尔人推翻,吐火罗人后来被突厥族群同化。这充分说明苏美尔人很可能由乌拉尔山口和南西伯利亚,南下进入塔里木盆地,在这里与吐火族人进行了决战。穿越了河西走廊、进入中原。由于是外来人种与汉人相似多被大汉民族所同化。苏美尔也应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华文明并称为五大文明之国,遗憾的是国土沦亡,虽有鸿鹄之志.却难挡颓废之势、无力回天了。可最先来到中国的苏美尔人,他们也如中国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仓颉、黄帝、颛顼、帝喾、尧、等先祖一样。成了引领中国文明的先驱。通过以玉蟾岩、江西仙人洞吊桶环、江苏溧水神仙洞、广东英德牛栏洞、浙江浦江上山等上万年的水稻农耕文明;距今10500年的南庄头遗址;距今9000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和河南贾湖遗址;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500年左右的高庙、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年的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等等,可以看岀中国的早期文明远在苏美尔“希纳国”(Landof Shinar)兴盛之前,有很多中国出土与民间文化均可以证实中国大汉民族与苏美尔人有难以割舍的文化渊源。(详见下面各图说明)










(接下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000年前苏美尔泥版,惊现伏羲神农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论三元九运和二元八运
中国古代发明的阴阳合历,精确完善,契合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
苏美尔文明,一个不该出现在地球的文明!他们的科技从何而来
记录彝族火把节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 (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ÍA)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