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徽桐城六尺巷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在安徽桐城,三百多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着一个宽容礼让的故事——六尺巷。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张英的四句诗应该说不是什么名作,拿秦始皇修建长城做这个比喻也未必恰当,但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张英这种谦让的美德。

虽然吴家也是有人在朝廷做官,但官位比张英小的多,张英如果利用自己的权力让县衙做出对张家有利的判决应该不是难事,而且朝廷官宦人家的府邸大小对他们来说又是很重视的,张英能够恭谦礼让、不仗势欺人,真是难能可贵。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

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评论这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忍让是一种眼光与度量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慈航:想起六尺巷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六尺巷的故事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