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氏族谱网

                                                                                                  作者:潘可权    2003年12月10日
 
  编者按:浙江省丽水市太平乡浯沽村潘国相先生(85岁)经过十来年的奔波劳累精心编著的《荥阳郡中国潘氏通系史》(以下简称《通史》)一书共六卷,于公元二00一年清明节发出之后,立即引起全国潘氏宗亲的强烈反响。至今两年的时间里我先后共收到了三十余篇评论或批评《通史》的文章。其中也有国相先生反驳批评的文章。这些批评与反批评的文章,除少数用语有些偏激之外,动机和目的都是好的。都是为了维护潘氏的统一和团结,为振兴中华发挥潘氏宗亲的智慧与才华的。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分歧集中到一点就是“祖源”的问题(潘氏起源问题)。为了弄清并统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二00三年三月二十日,部分省(区)的潘氏代表在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芙蓉山庄举行会议。成立了“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并选举产生了临时组织机构,组织领导大家进行研讨。并确定开辟《潘氏文史研究》专刊,作为学术交流的园地。希望广大潘氏宗亲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一、关于潘氏起源


    关于潘氏起源,笔者从查阅过的古今姓氏专著和全国各省(区)、县、乡、村的潘氏宗谱中看到,几乎所有的谱书都一致认为构成汉族潘姓的主要有四大支:


    第一支源于姚姓。舜因生于姚墟又姓姚,舜建都于潘,古城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因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舜的部落南迁到山西省的永济县,潘地也随之迁到今陕西省的兴平县以北,接近古毕国之地。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史称姚姓潘国。到商朝末期被周文王文所灭,文王杀潘正就在此时。姚姓潘国,因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姚姓潘人事实上已经淹没于以后的姬姓潘人之中了。所以许多姓氏专著在谈到潘氏起源时,就不提这一源了。姚姓潘氏的历史至今将近4000年了。


    第二支源于姬姓。商朝末期,周文王为灭商创造条件,首先吞灭了周边的几个小国,并在攻灭姚姓潘国之后,将其地封给他的孙子季孙,是为姬姓潘国。此后姚姓潘人与姬姓潘人就完全溶为一体了。周武王灭商之后,周公旦为保厘东土,又将潘国东迁到河南省洛阳以东的潘城,即原荥阳县,并在此建祠立庙,世居于此繁衍后代。数百年后,由于战争频繁周国衰微,潘人再度东迁到河南省商丘西北的潘侯集,最后又南迁到靠近楚国的潘乡,即今河南省固始县,到战国时期被楚国吞灭。姬姓潘国的历史至今已3000多年了。


    因姬姓潘人自季孙公被封为荥阳候,并在此建祠立庙世居,所以历代潘人同尊季孙公为始祖,以商为音以荥阳为郡,并定为荥阳堂。


    第三支出自芈姓,以字为氏。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生有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周灭商后武王封季连的后裔熊绎于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都于丹阳(今湖北姊归县)。以后荆君熊通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改国号为楚,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成王时(前671年至前626年在位)潘崇是太子商臣的老师,辅佐商臣继承皇位,即楚穆王。因助其继位有功封潘崇为太师,掌管国事。并将太子宫中的财物全部赏赐给他。从此,潘氏便成为楚国最有势力的家族,潘崇成为芈姓潘氏之始祖。这一支潘氏,大致发源于今湖北省境内,以后繁衍发展于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一带。是为湖北潘氏。


    第四支是其他各族改为潘姓。


   除以上三源之外,赐姓为潘,他姓改潘以及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改为潘姓者,也是潘姓由来的重要途径。如鲜卑族破多罗氏(宇文)改潘姓,台湾高山族土著人改为潘姓,蒙古族赐姓为潘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潘姓上述诸源中,姚姓潘人早已溶入姬姓潘人之中,且姚姓,姬姓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芈姓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后裔,姜姓鲜卑族(宇文)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因此,四源同属一宗,即从根本上讲,潘姓是黄帝的后裔。潘姓尽管来源众多,但构成当今潘姓主体的只有出自季孙这一支。潘姓人所说的荥阳、河南两大郡望,也与这支潘姓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根据新编百家姓2000年统计,目前潘姓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这8个省(区)的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69%。在满、苗、水、京、彝、回、壮、土家、蒙古、么佬、布衣等11个少数民族中均有潘姓。

  二、我与国相先生的分歧


  (一)、在祖源史实上的分歧:


  从上述潘姓起源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其来源虽然众多,但构成当今潘姓主体的只有出自季孙这一支。2001年清明节国相先生发出的《通史》上,把中国潘氏分为炎帝一榆网系和黄帝——季孙系的“两祖论”。笔者为寻其源,亲自到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除西藏以外,全国所有省级以上图书馆、博物馆、通志馆以及部份大专院校的图书馆共四十八家可能存有谱谍的单位,共翻阅了一百一十六部潘氏族谱,五十三本姓氏专著。均没有发现任何一本族谱或专著提到潘氏祖源来自“炎帝——榆网”的。而百分之百的一致确认:潘氏来自上述四源,而以季孙支系为主体。国相先生说:我的家谱是祖传下来的,我怎能随便改呢?反问之,别人的家谱也是祖传下来的,你为什么随便改动人家的呢?

  (二)、在思想认识方面的分歧。我们为什么要搞潘氏总谱?其目的何在?


  我认为:就是为了在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调动全国乃至全球潘氏宗亲的智慧和力量,把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各支潘氏的优秀文化发掘整理出来,发扬光大遗传后代,这就是我们的宗旨和目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求。而搞“两祖”论,只能带来消极因素和不良后果。可以设想:○1潘氏内部人心分散,导致一事无成。你的《通史》发出之后,读者首先要看你是炎帝一支还是黄帝一支,要看清楚,不能跟错人,排错队……结果只能是:你写你的炎帝一榆网史,我写我的季孙史,各搞各的有什么意思?还给别的姓氏看笑话,这与我们的宗旨不是背道而驰吗?○2搅乱了宗系。自古以来潘氏世系表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始祖季孙公为一世,肇公三十六世、岳公四十世、若思四十五世、广宗公七十世、仝公七十五世、任公七十七世,至今已有一百一十余世(各支不等)。这个世系表是历代祖先排列留传下来的,国相先生很清楚。如今你把它东挖一个西挖一串,搞得七零八散,造成全国潘姓的不安,挑起了潘氏宗亲的新矛盾。《通史》发出后,在浙江、福建两地,有的宗亲由于不了解史实,在修谱中盲目抄袭《通史》的世系,改写了自己的祖传家谱,把潘氏的谱史搞得乱七八糟,坑害了后代。○3给潘氏子孙后代的修谱工作造成了麻烦和困难。笔者今年四、五月间到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山东、广东等地调查时,发现目前潘氏宗亲中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对外地来寻根问祖的人不接近,不谈真实情况,不给看族谱,以防上当;另一种直言不讳的问:你是季孙系的还是榆网系的?这两种人虽然为数不多,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呀!


  (三)、“两祖论”不符合中国几千年来各姓氏的惯例,在全国各姓氏中也从无先例。国相先生论年纪已是85岁高龄,论学历自称史学士,您应了解:中国有上万个姓氏,各姓氏不管其起源来自多少?但都统而归一,按世系排辈。例如:


  1、全世界知名的孔姓,众所周知,山东曲阜县的孔姓,自孔子以来就有世代相连的谱系,他们是孔子的后裔,是勿庸置疑的。但如果认为天下的孔姓都与孔子同一血统那就不符合事实了。从各种史料考知,孔子的孔姓出自子姓。是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孔父嘉的后裔,当时卫国也有孔姓,其源来自姞姓。陈国也有孔姓,其源来自妫姓,而郑国的孔姓则出自姬姓。这四支孔姓都有子孙传世分布各地,由于四支孔姓中只有孔子这一支地位最高,其他那三支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统统认定自己属于孔子的后裔同属一个血缘。到了清朝,全国的孔姓与颜、曾、孟三姓联合修谱时,又再次确认:凡姓孔的均须承认自己是孔子的后代。从而更进一步地把与孔子无关的其他三支孔姓获得了正式的确认。这就是今天的孔姓。


  2、其次来看王姓的情况:王姓是当前中国第一大姓,其起源今天可考者多达数十种,其中有出自黄帝之后者,有王子比干之后者,有虞舜之后者,有少数民族改姓之后者,另有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妫姓之王,虏姓之王等等,但他们最终只确定:出自姬姓黄帝之后。这就是今天中国的王姓。


  3、再来看看李姓的人口为什么这样多?主要原因是:凡唐初跟着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或有功于唐王朝的人,均被赐从唐朝国姓李氏,现知被赐为李姓的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氏及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他们的后代也统统以李为姓,因而就大大扩充了李姓的人口。这就是今日中国李姓的史实。


  4、再看张姓的情况:张姓的起源至少有三:第一、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氏,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第二、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即宋人郑椎《通志"氏族略》云:“晋有解张,字张候,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候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晋被韩、赵、魏三国瓜分,张氏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第三、世居云南之南蛮酋长,龙佑那,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第四、《三国志"魏志》载,魏国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居马邑成为大姓。第五、金、元、时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凡此种种。如今他们都统一为黄帝第五子之裔。


  5、再看看周姓:周姓的来源至少有八个。第一,周姓最显赫的祖先当然是建立周王朝的姬姓,周人的始祖是后稷到古公颤父时姬姓人迁居周原,周文王于此地立国,故以国为氏。至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灭,沦为平民的周朝国人遂以周为姓。第二、周平王之子名烈,被封于汝南,人称“周家”,后代以周为姓。第三、商代有位名叫周任的太史官,其后人也以周为姓。第五、唐玄宗(李隆基)时,为避“基”字(基与姬同音)之讳,遂令天下姬姓人统统改姓周。第六、代北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第七、南北朝时,北周一位骠骑大将军是鲜卑人,姓普屯氏,后改周氏。第八、唐末一个名叫成讷的人,昭宗时为荆南留史。后梁时赐姓周氏。如今他们都统一为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


  三、奉劝


  综上所述,同姓不一定同血统。在当今中国100个大姓中,几乎100%都是如此。这不仅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证实,而且在目前的生活现实中也得到证实。我相信在未来姓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将永远如此下去!在这里我想起潘国相先生,2000年在福建省闽候县南通镇盛美村对潘家楷等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在场亲自听到):“我们是炎帝榆网的后代,他们是黄帝季孙的后代,是两个不同血统的家族,血统不同能和他们混在一块吗?不同的血型注射到人体内是会死亡的……。”

  请问国相先生:就全国或你省、你县、你乡、你村甚至你的家族而言,从历史至今天,有没有过异姓人融入你的家族的事实?又因此而死过多少人?在此,我还想提醒你注意一个新的动向:目前国内外尤其是海外华人,正在掀起一股“同姓不同源联宗”和“异姓同源联宗”活动的热潮。在国内最著名的有: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系(同姓不同源)联宗,在海外主要有柯、蔡二姓(同源)联宗。刘、唐、杜三姓(同源)联宗。王、尤、游、沈四姓(同源)联宗;余、徐、涂、佘、俞、五姓(同源)联宗,另外,在台湾、香港、金门、马六甲、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新加坡等地,都有规模庞大的王氏(不同源)宗亲会。台湾前年成立了一个“全球董、杨(同源)宗亲总会”。这种举动你能理解吗?因此,我再奉劝一句国相先生:不要再做那些逆潮流而动的蠢事了,冷静头脑,回过头来,团结携手前进!为潘氏子孙后代,树立一个可敬的好形象!以姓氏为依据而联宗笃亲,是姓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与姓氏同时产生而又随之发展而发展的必然规律。


  由于本人文化水平很低,既没有历史学的功底,也没有社会学的基础,既没有考古学的经历,更不是从事谱学研究的专职人员。因此,个人见解难免有误,恭请海内外潘氏宗亲,尤其是国相先生给予敕教。词语不当之处,请多加海涵。最后题诗一首与国相先生共勉: 


  枝叶同根一脉传,先贤后裔漫追寻;
  海天阻隔迢迢路,手足牵思切切情。
  饥寒交迫云天外,风雨交加足未停,
  立志纂编荥阳谱,月照床头未宿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有皇室血统的100个姓氏 看有你的吗(下)
上古八大姓,快来看你属于哪一支?
中华上古八大姓:所谓百家姓出自八大姓,看看你属于哪一支
你的姓从哪来?追溯到几千年前,您的姓可能就来源于姬姓的演变
中华姓氏来源
华夏姓氏图腾大鉴赏,大家对号入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