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资讯 - 三春过后群芳尽,小议《红楼梦》中的柳絮词 -
三春过后群芳尽,小议《红楼梦》中的柳絮词
2008-06-25    三月的柳絮     天涯社区    点击: 648
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大观园中的“海棠诗社”。曹雪芹在第37、38回中费了许多笔墨,描述结社缘起及头两次诗会,描写了大观园中的才女们呤诗结社的盛况,诗社成员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宝玉及李纨。稻香老农(李纨)为社长,菱洲(迎春)、藕榭(惜春)为副社长,一人出题,一人监场,偶而客串的还有妙玉、宝琴等,一直到76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延续了整整四十回的诗社活动才告了结。
《红楼梦》中,有组织的大型诗歌结社一共有两次,起过两次社,第一社名为海棠社,探春提议,李纨为社长,起社时间为秋天,集会是在探春所居之秋爽斋,所作之诗为“咏白海棠”。第二社名为桃花社,林黛玉为社长,以一首《桃花行》开社,时间为春天,故名桃花社,所作之词为“咏柳絮”,借咏柳絮结住诗社故事,隐喻着离散,寄寓着分别,也展示了人物个性,暗藏着人物命运和情节走向。
这是大观园诗社惟一的一次“以词会友”,缘起是一日史湘云感到无聊,因见空中柳花飞舞,便填了这首《如梦令》。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的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
待到众人来时,先看史湘云咏柳絮的《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前面已言,《柳絮词》不只是写景咏物,词中深意暗示了每个人未来的自况。据书中写道,湘云后来与青年公子卫若兰结合,婚姻是美满的,所以词中不承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象。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府,自诩“纤手自拈来”,总是凭某种见面机会以“金麒麟”为信物而凑成的。然而,世事衰颓,岂能人料?词中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是那样地无可奈何,从湘云判词“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儿时坎坷形状。终个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句看,湘云将来可能有一段极短暂的美满的婚姻生活,接着就陷入悲苦的境地。对照起来,就可知道这首柳絮词是象征着湘云对那段美满生活的留恋。
正所谓“诗言其志,诗如其人”,就是这首史湘云于暮春时分柳絮飘舞之际随手吟成的《如梦令》,情致妩媚,引出了下面四首风格迥异、象征着个人不同命运的柳絮词。大家拈阄时,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
首先交卷的是探春,待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探春作的词上半阕写柳絮与柳枝分离,东西南北随风飘游,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她的判词《分骨肉》那首曲中“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句子。词中暗寓探春离亲远嫁的意思是明显的。探春写了上阕再写不下去,正是对命运徒叹奈何的表现,至此,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的意思已尽于前半阕四句之中,所谓白白挂缕垂丝,正好用以说亲人不必徒然对她牵挂悬念,即《红楼梦曲•分骨肉》中说的“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奴去也,莫牵连。”作者安排探春只写了半首,也因为该说的已经说完。而宝玉见到这半首词,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是: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探春的前面四句,如果用来说宝玉将来弃家为僧,也同样适合。唯其如此,宝玉才“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提笔将它续完。宝玉作的下半阕“落去君休惜”,显然是为探春上半阕的感伤之意加以宽慰,“纵是明春再见”,也许隐寓着探春远嫁后还有和宝玉相见的机会,因曹雪芹没有写完全书,具体情节就无从知道了。
接着探春、宝玉的词后,向来才压群芳的黛玉便拿出这首“缠绵悲感”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裘。飘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隐喻黛玉最终归宿的词出现在第七十回,此时的荣宁二府比开篇之际更加不如,贾府的衰败正以前所未有之势行进。这个“世外桃源”无可挽回地随着它所依附的贾府的没落而逐渐走向消亡。面对衰败之势,在姐妹们最后一次的相聚之中,连一向豪爽大度“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的史湘云也不得不发出“莫放春光别去”的挽留,何况向来敏感多愁的黛玉呢?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柳絮的薄命,柳絮的悄无声息的凋零使黛玉不禁想起了那些古时“红颜薄命”的女子们,她们正值青春年华却同柳絮一样早早的殒落,怎能不让“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感慨不已呢?她怎能不叹道“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倦说风流”呢?“逐队成毬”,形容柳絮相粘连成一团,在地上滚动。“毬”即“球”,谐音“逑”,即配偶。这里是双关语。上阕通过拟人化的描写,写出了柳絮纵有美好情怀,无奈香残粉堕、飘泊薄命,又可奈何
“草木”隐指“林”字,黛玉自称是“草木人儿”,“韶华”,指春光,亦指人的青春。嫁与东风,即指把命运交给东风,这句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青春将逝而知己无法来过问,用的是李贺的诗意:“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是黛玉的谶语。黛玉对自己的未来的不祥预感,在她的代表作《葬花吟》和《桃花行》中皆有体现。在《葬花吟》中,她写下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已两不知”的诗句,在《桃花行》中,她以“一声杜宇春归尽”作结,充分表明她已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
林黛玉的《唐多令》,不但是借柳絮来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也是对她自己将要到来的悲惨结局的无可奈何的哀叹。据脂砚斋提供的信息,在佚失的《泪尽证前缘》回中写道黛玉牵挂宝玉,她抛珠洒玉般流泪,在春残花落之时,还尽了全部泪珠,从此羽化归天了。宝玉回家,但见怡红院“绿稀红瘦”,潇湘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宝玉也只能够“对景悼颦儿”了。全词用典和双关语很多,显示着黛玉的“咏絮才”,而上下阕的最后六个字,同曹雪芹佚稿中宝玉出走不归、黛玉泪尽而逝的情节十分吻合。柳絮在东风中任凭摆布,也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全词意境极缠绵悲戚,难怪“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
接下来出场的是《红楼梦》中的特殊人物,因偶然机缘客串这次结社的宝琴,她的是《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
江南江北一般同, 偏是离人恨重!
继黛玉的悲戚哀怨的《唐多令》词之后,众人见了宝琴的词都说:“到底是他的声调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这个宝琴从小游历四方,颇具“壮美”的气质是分不开的。宝琴丧父,客居亲属家,类似游子,所以词中渗透着“离人’’的感喟。像宝琴这样的小姑娘,本应无忧无虑,可从这首词透出的气息看,也并不事事遂心。“三春事业付东风”,隐喻着包括宝琴在内的大观园群芳的美好的时日即将过去。词中“梅花”、“香雪”字样,都同“梅”字联系着,宝琴又“许了梅翰林的儿子”(第五十回),所以“明月梅花一梦”也许还暗示宝琴将来的命运也不济。
如果把薛宝琴这首小令与她以前所作的《赋得红梅花》诗、她口述的《真真国女儿诗》对照起来看,就不难相信朱楼梦残、“离人恨重”正是她未来的命运。就连异乡思亲,月夜伤感,在词中也可以找到暗示。此外,从宝琴的个人萧索前景中也反映出当时的一些大家族已到了风飘残絮、落红遍地的没落境地了。“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这是宝琴的惆怅,同时也是作者的叹息。
以上的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立意便要与众不同,在拿出她这首词之前,还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宝钗自诩要为“轻薄无根”的柳絮翻案,所以在一片悲凄中唱出了昂扬之调,并被评为第一。便是这首《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同前面几首柳絮词低徊婉转的调子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赢得众人的满堂彩,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宝钗与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在此之前,钗黛二人曾两次较量诗才。一次是小说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大观园建成后,贾元春带领众姐妹为园内风景建筑题诗,要求一人一首,这是一次应制诗,黛玉和宝钗的诗被元春称赞为“与众不同的”两首应制诗。二次是小说第三十七、三十八两回,湘云结海棠诗社,众人夜拟菊花诗,而林黛玉夺魁。加上这次,钗黛二人算是在诗才上战成了平手。
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柳絮”这一极具象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两个性格气质截然不同的少女的手段。
细看词的双关隐义,不难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丑祸”当然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卷”字传神,写出了春风和煦,对柳絮的温柔多情;“均匀”指舞姿优美,匀称有度。湘云评说“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后来的“蜂团蝶阵”喻指柳絮纷飞繁乱。全词最出彩的地方当在最后两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反平时为人处世的安分守愚,志得意满之态跃然纸上。“频借力”,不断地借助风力。“青云”即高天,也可以说名位高。结句更是变换人称,称柳絮由“他”变为“我”,并将其拟人化,极似宝钗直抒胸臆,婉曲表达了她心中的追求。整首诗用语平易,不露声色,与宝钗内敛性格极似。这一番表白和诗中表达的意境都可以约略看出她在大观园里春风得意和自命不凡。
“桃花社”是红楼梦中的最后一次吟诗结社,更令人叹服的是与小说第五回宝钗和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遥相呼应,这都体现了曹雪芹绝妙的匠心和小说绵密的结构艺术,而柳絮词中的涵义,正蕴育着“千红一悲,万艳同哭”的结局,孤高自赏的黛玉与随分处时的宝钗都未能幸免。
关于《红楼梦》中“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探讨
刘心武先生在他的《揭秘红楼梦》一书中,多次提到关于“三春去后诸芳尽”中的“三春”含义的解秘。刘先生认为“三春”指的是三个春天,也就是三年时间的概念,并且确定为雍正一年到三年。鄙人认为这个论断似不可信。按刘先生的观点,雍正前三年贾府的状况都很好,到了第四年突遭“灭顶之灾,彻底毁灭”,这等于是说贾府的毁灭乃是偶然事件造成的。显然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再者,如果“三春”指的是时间,那末“三年”应从何时算起?如果认为应从秦可卿与王熙凤托梦说这句话时算起,那也未必依据充分,因为也可解释为其它时间。
余以为“三春”应该指的是贾府四位嫡系小姐中的三位即元春,迎春和探春,那末还有第四位惜春为什么不提呢?因为曹雪芹说的是三春“去”后,这个“去”字包含嫁出去和死去两种意思,而惜春并没有“去”却是看破红尘,原地出家为尼。“三春去后诸芳尽”还有其深层的含义。由于《红楼梦》是要描写一个封建贵族的整体衰落过程,又是以女性为主体编写的,而贾家的群芳之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四春为代表的贾氏嫡系佳丽,第二条则是以林黛玉和薛宝钏为代表的旁系芳女,她们都是演绎《红楼梦》的主角。所以曹雪芹就以第一条主线为基本脉络,以“三春”的悲剧性结局牵带出第二条线林薛的惨痛遭遇,并由此演绎出大观园群芳的离散以及贾氏家族最终的整体衰落过程。请看,首先离“去”的是“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第七十九回),她嫁给一个虐待妻子的兇恶武官,终身受尽凌辱。接着“去”的是贾元妃芳年早逝(第九十五回),这一“去”使贾家丧失了朝内的靠山和支柱,也是贾家由兴到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关于贾元春在金陵十二钏的判词中,她的判词有一句“三春争得初春景”,这里的“三春”也是指三个人,而贾元春正是其中之一,她取得的荣华富贵当然是优于其她二春的。贾元春“去”后接着牵带出“苦絳珠魂归离恨天”(第九十八回),纯洁无瑕的林黛玉在宝与钏“掉包”婚礼的音乐声中悲恨而亡,做了这个行将覆灭的封建大家族的牺牲品。曹雪芹以他的无限悲痛把《红楼梦》推向悲剧的最高潮!“三春”中最后一个离“去”的是探春,她以远嫁海疆终身难以回娘家而告终。宝玉在得知探春远嫁的消息后哭倒在床,悲哀地道:“这日子过不得了!我姊妹们都一个一个的散了!林妹妹是成仙去了,大姐姐呢已经死了,这也罢了,没天天在一块,二姐姐又不知到哪里去,薛妹妹是有了人家的。这些姐姐妹妹,难道一个都不留在家里,单留我做什么!”。宝玉的哀叹恰与“三春去后诸芳尽”前后呼应。接着而来的是“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第百零五回)以及贾府两个最高权力者贾太君和王熙凤相继去世。贾氏家族终于彻底覆灭。
以上粗浅见解仅供有意者参考与指正。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查看有无更新版本
关键字:红楼梦 2006-8-13
关于贾元春判词的第三句是“三春争及初春景”。对于这句判词,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这是指贾府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之间的关系,“三春”指的是迎春、探春和惜春,因为她们三人都不如元春地位风光显赫,所以是“三春争及初春景”。
那这句话又为什么被人说是“红楼死结”,是不解之谜呢?大家知道,贾家有四个平辈的女性,元、迎、探、惜。这四个女性的名字本身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又是一个谐音,就是“原应叹息”,“原来就应该为她们叹息啊”。这是曹雪芹为这些最后命运都不好的薄命女性进行的艺术概括。她们的名字又都带春字,因此可以说是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所以“三春争及初春景”,很多人就解释成,你看元春多风光啊,元春到皇帝身边,“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了,迎春、探春、惜春你们都不如她,所以叫做“三春争及初春景”。但是这个话是说不通的。为什么说不通呢?因为《红楼梦》第五回关于十二钗的判词和曲,都不是说她们一段时间里的状态,而是概括她们的整体命运,点明她们的结局。那么就结局而言,迎春确实命最苦,她嫁给“中山狼”孙绍祖以后,很快就被蹂躏死了;但是探春跟惜春都没有死,尽管一个远嫁,一个当了尼姑,总比死了好吧;而元春呢,我们读完这个判词再读有关她的那个曲《恨无常》,就知道她后来是很悲惨地死掉了。在第二十二回,元春的那首灯谜诗,也很清楚地预示着她的惨死:“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她究竟怎么死的,那些情节,有关细节,因为曹雪芹的八十回后文字散佚了,所以探讨起来可能麻烦一点,但是她的结局是悲惨地死掉,这是无可争议的呀!如果非要以四位女性的结局作比的话,只能感叹“迎春怎及初春景”,怎么会“三春争及初春景”呢?而且元春是元春,你说初春干什么呀?所以如果这么解释,会越解释越乱。
非把“三春”解释为元、迎、探、惜里面的三位,非把“春”理解成指人,那读《红楼梦》就会越读越糊涂。不光是这一句的问题,书里有“三春”字样的句子非常之多,比如说“勘破三春景不长”“将那三春看破”,更何况还有我们反复引用过秦可卿临死前向凤姐托梦,最后所念的那个话,那个偈语,叫做“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所以如果你要是胶着在“春”是四个人,来回来去饬这“三春”的话,你怎么饬也饬不出一个道理来,越饬越乱乎,特别是“三春去后诸芳尽”,怎么算“去”?如果死了算“去”的话,那只有迎春、元春死了,应该说“二春去后诸芳尽”;如果远嫁、出家也算“去”,那就该说“四春去后诸芳尽”,怎么也算不出“三春”来。那么这些话里面的“三春”究竟都是指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不是指三个女子而是指三个春天,“三春去后”就是“三度春天过去”。那么“三春争及初春景”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把“三春”理解成三个春天,也就是说把“三春”理解为三个美好的年头的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一年固然有四季,但如果我们觉得我们三年都过得不好,我们就可以说这三年是“三冬”,因为冬天一般就让人觉得比较寒冷。“三春”则应该是指美好的年头一共有三个。你把胶着在四个人身上的思路搁在一边,你把你的思路挪移到按年头来理解的话,所有的这些话全通了,一通百通。“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贾元春她最美好的日子就是封为贤德妃的第一年,就是乾隆元年,就是初春,首先她省亲了呀,那多美好,是不是?小说也写了二春、三春的故事,写了背景大约是乾隆二年和乾隆三年的故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那个时候元春的情况还是比较好,但是她又回家省亲了吗?没有了。所以对于贾元春来说,确实是“三春争及初春景”。她一共有三个都比较美好的春天,但是在这三个春天里面加以比较的话,哪一个春天最好呢?初春。这样就把贾元春她的命运发展的轨迹表述出来了。
关于贾元春判词的第四句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对于这句判词,红学界争议更大。那么红学界争论的焦点在哪里?这句判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虎兕相逢大梦归”,我这么一念,下面我看有的红迷朋友就在那儿皱眉,可能要对我说:您念错了吧?不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吗?你看的那个版本,很可能上面写的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后来的通行本写的都是“虎兔相逢大梦归”。但究竟是“虎兔相逢大梦归”还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是《红楼梦》研究当中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有的研究者认为,原来是“虎兔”,因为“兔”字跟“兕”很相似,当年的抄手抄错了;有的研究者也认为是抄错,但却是把“兕”字错抄成了“兔”字,因为“兕”字比“兔”字生僻,如果原来是“兔”,很难想像有人会把一个常见的字抄成一个许多人都不会写也不知道该怎么念的怪字;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高鹗续书的时候选定了“兔”字,他那是别有用心,故意把曹雪芹原作里传递的权力斗争的信息,化解为一种宿命,一种迷信。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样的,我认为,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应该是“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不用解释了,一种猛兽。兕也是一种猛兽,犀牛一类的那种兽,独角兽,很凶猛,身体体积很大,力气很足,顶起人来很可怕。它跟虎之间可以说是有得一搏的,很难说一定是虎胜,也很难说一定是兕胜。在虎兕相逢,两兽的恶斗当中,贾元春如何了呢?“大梦归”。这个你应该能理解,就是意味着她死掉了,人生如梦,魂归离恨天,就是死掉了。
但是有一些人坚持认为是“虎兔相逢大梦归”。高鹗、程伟元他们续后四十回《红楼梦》,写了元妃之死。高鹗他的续书是有一些优点的,我不想全盘否定,但是高鹗写这个贾元春之死确实是太荒唐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他怎么写的。
首先,高鹗说贾元春怎么死的呀?没有发生任何不测,她是“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肥胖症。说她“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说她吃荤东西吃多了,喉咙这儿老堵着痰,“偶沾寒气”以后,就“勾起旧疾”,勾起她的旧病后,“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因此就薨逝了。她是因为发福,因为多痰,因为受了风寒,可能得了点儿感冒,她就死了,很太平地死在凤藻宫里面了。那么,前面第五回的判词也好,关于她的《恨无常》曲也好,关于她那首灯谜诗也好,等于都白写了,一点没有暗示作用,成胡言乱语了。高鹗就这样告诉我们,贾元春这个人,她很太平、很正常地在宫中薨逝了。
那他怎么解释“虎兔相逢大梦归”呢?这不是我非要跟高鹗过不去。他实在没办法,他写的才确实是胡言乱语,他这么说,“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他就说,因为那一年是卯年,那个月是寅月,卯就是兔,寅就是虎,所以这不就是“兔虎相逢”了吗,她就大梦归了。首先,这是兔虎相逢,不是虎兔相逢,应该先把年搁前头,把月搁后头,对不对?再加上中国人关于属相关于十二生肖的规定,都是冲着年说的,几乎没有人把一月到十二月,按十二生肖来划分的;你们家,你自己,你们家老人,老祖辈有这么分的吗?现在是阴历几月呀?属于哪个属相啊?有这么问吗?一般不这么做。更何况,他语无伦次在哪儿呢?他自己说“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他说那是一个甲寅年,甲寅年那是虎年啊——过去也确实有一种说法,就是立春以后,可以算是另外一年了,甲寅过后是乙卯,你就说元春是死在虎年和兔年相交接的日子不就行了吗?他又偏不按年与年说,非按年与月说,也许他的意思是到了卯年了,但月还属于寅年的月,所以卯中有寅,算是兔虎相逢。但这样营造逻辑,实在是说的人和听的人都脑仁儿疼。我认为,说来说去,他就是要回避“虎兕相逢”这个概念,他一定要写成“虎兔相逢”,这个起码可以说它是败笔吧。而且他说贾元春去世的时候四十三岁,在那个社会四十三岁是一个很大的年纪,就是说贾元春死的时候已是一个小老太太,这个也很古怪,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才选凤藻宫”没多久,贾元春就四十三岁了。高鹗他续《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他也没有很大的时间跳跃,没有说现在过了三年、过了五年,他没这么说,他就那么煞有介事地,按前八十回的那个时间顺序往下写。他写到贾元春死的时候,离元妃省亲也不过是几年的事情,这样往回推算的话,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妇女,还能得到皇帝那么大的宠爱吗?也没有生下一个儿子来。当然,他有想像的自由,问题是我不跟着他想像,我觉得他这个读起来不舒服。按我的分析,贾元春在省亲的时候不过二十四五岁,我那样算,和书中对其他年代的交代是对榫的,和真实生活当中曹家的情况也是能够大体对榫的,所以我觉得我的这个思路应该还是成立的。何况古本上写的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就是意味着两个猛兽进行恶斗,在这个过程当中,贾元春不幸地一命呜呼,最后只得到一个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样,我们现在就把贾元春的判词完全读通了,它不再是不解之谜,更不是什么死结,是个蝴蝶结,一抻就解开了。
当然了,第五回不仅是通过一个判词来暗示贾元春的最后结局,还通过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当中的一支曲《恨无常》,来概括贾元春的命运。因此对贾元春的死亡原因如果要做探究的话,就必须对《恨无常》曲以及书中其他的一些描写来做研究,来做分析。我的下一讲,就将专门跟大家一起来讨论贾元春之死,我们下一讲再见。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37383940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桃花社里每个人填的“柳絮词”都有什么深意?
推荐113首红楼梦里的经典诗词,留给孩子诵读
红楼梦诗词鉴赏(中)
初识不解林黛玉,再读黛玉痛断肠
鉴赏 | 永远的红楼梦—(浅析红楼梦里的咏絮词)
《红楼梦》柳絮词 暗示人物未来命运(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