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国工业化道路(1835-1850)

德国工业化道路(1835-1850)

(2009-10-27 22:44:55)

-周亦舒

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进程上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30—40年代是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步时期。

那么什么叫做工业化呢?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

农业应该是作为工业的依托,工业为农业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那么我们就从作为依托的农业来看看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吧。这里,我们将它与英国作为比较。在当时的英国,出现了圈地运动。什么叫做圈地运动呢?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海外的贸易和掠夺是另一个重要手段。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圈地?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

16世纪末叶和17世纪初叶,英国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市场对谷物、肉类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圈地运动又重新加强。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那么圈地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后果呢?事实上,在圈地运动中,以农民的血肉和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农村阶级结构已由大地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组成。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农业生产的增长,以及农业生产率的明显进步,三者同步发生,并为工业化所需要的购买力作好准备。换句话说,英国的圈地运动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在德国,并没有进行圈地运动,而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但是在现在这个德国还没有统一的时代,农业并没有对德国产生很大的推动力。因此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率没有很快提高,因而农村群众的购买力没有相应增加。因此,德意志的工业化与英国相比,较少的受到农业的推动。1835年以后,也只有大约20%的德意志农业资本投资与机械与其他技术设备上,所以德国必须找寻其他道路来推动工业的发展。

但是德国为什么没有通过轻工业来完成工业化呢?那么我们先谈谈当时轻工业的现状吧。同样我们将德国与英国做比较。英国最早具备产生工业革命的条件。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18世纪中叶,英国国内市场、殖民地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扩大,使棉纺织业获得巨大发展。水陆交通大大改善,便利工农业产品和原料的运输,促进商业繁荣,为工业积累了资金。纺织工业在世界上的垄断统治地位。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已有23.7万工人;毛纺织厂已达1300个,工人7.1万人。此时,机器大工业已代替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尽管德意志也首先在棉纺织业中有类似的发展,如纱锭数量有很快的增长,蒸汽动力及得到了运用,原棉消费在关税同盟区域内增长了8倍。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小型化的,其纺织工厂的数量也只有法国的三分之一。更不能与英国相比。同时,纺织机械化也还没有广泛运用到编织业上。这里列一系列数据:1846年普鲁士只有3.79%的织布机是机械化的,1850年呢绒工业也只有50%的机械化,6%的绒线工业机械化,而亚麻几乎没有机械化。德意志纺织业机械化的落后,要归因于英国纺织工业在世界上的垄断统治地位,除此之外,还有关税同盟的领导者普鲁士,为了容克的利益,在于英国的谈判中惊醒了一场交易:在英国向容克打开谷物市场的同时,作为交换条件,关税同盟也得向英国工业品打开市场。竞争压力下,陷入生存危机之中。1840~1850年,纺织品价格仅为1800~1810年的57%,企业本身也很难通过提高对机器的购买力来扩大企业规模。这就阻碍了德意志走出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

我们开始把眼光投向重工业,在重工业中,有一个产业——一铁路业,担任了工业化道路的先锋。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虽然第一条铁路是在1825年英国诞生的,但是首先看到他对德意志工业化意义并进行宣传的,正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zt)以及实业家弗里茨·哈尔科特从1825年起就在宣传他的铁路计划。作为关税同盟创办者的普鲁士财政大臣冯·莫茨也曾经考虑过从莱因河到威悉河之间修建一条铁路,以避免荷兰人在莱因河上征收通行税。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还为修筑铁路之事专门派人到英、法、比利时等国进行调查。1827—1832年,德国人已修建了一条从林茨到布德威斯之间长达79英里的用马作牵引的铁路。而德国第一条真正的用蒸汽动力作牵引的铁路,即从纽伦堡到菲尔特之间长达6公里的铁路,直到1835年才开通。

普鲁士政府在这场交通革命中是目光远大的。它首先想要发展一个“东方铁路网”,是不能仅仅依靠私人经济力量完成的。这不仅由于私人难以有如此巨大的金融实力来完成更长的铁路修筑,并且国家也必须将如此有前途的事业控制在自己手中。德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私有与公有相辅相成。普鲁士政府采取两项措施将自身与铁路建设联系在一起:首先,所有私人对铁路修筑的参与,必须有国家颁发的许可证,并且首先颁发给福分公司,也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人事也需要接受国家的安排,这个是国家对铁路的间接控制。同时,国家也以贷款的形式直接投资铁路建设。
  当然,作为一项新兴的交通运输业,铁路建设在德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和传统观念的阻挠,德国各邦政府起初对这一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为了取得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支持,人们曾迫使一位在法兰克福议会的奥地利政客乘坐蒸汽船沿莱因河到杜塞尔多夫,然后从那里坐火车去柏林,最后从柏林回家。此举目的在于让他体会一下现代交通工具的好处。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也对建设铁路表示不解:为什么人们都想在半小时内从柏林赶到波茨坦去?他甚至抱怨,现在最普通的臣民也可以和他以同样快的速度旅行。人们或许觉得这位普王的想法有些可笑,其实,这是一位封建特权人物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民主进步所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满和抗拒。然而,时代在进步。由于铁路运输可以降低运费,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到1850年前夕,出于经济利益和自身安全因素的考虑,各邦政府对铁路建设的资助已渐渐增多起来。19世纪40年代中期,全德国已建成20条铁路。
  必须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以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从短期来看,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机车等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德国钢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从而也推动德意志的工业现代化和扩张。从长远看,德意志的都市化的特点是工业化和铁路网建设的同步化。劳动力更灵活,因为限制了城市居住人口数量,限制发展中的城市规模,但是没限制工业人口数量。定居于乡村的工业人口的收入可促进乡村商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德意志城市普遍小型化。大工业中心其实为小工业城市的汇集点。

铁路修到哪里就会给哪里带来经济的繁荣。在19世纪以前,德国的煤炭资源很少得到利用,其冶铁业一直采用木炭熔矿和手工操作的古老方式经营着。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焦煤取代木炭成为冶金业的燃料。到1847年,在普鲁士的227 个熔铁炉中已有32个使用煤炭进行冶铁。因此,1815年以后,作为莱因工业区核心的鲁尔煤田开始得到有效开采。到40年代,德国的一些矿井已开始运用机械采煤。对煤炭的需求使煤产量扶摇直上。1820年,德国的煤产量仅120万吨,1830年仅140万吨,而1840年则猛增至260万吨,1850 年更增至670万吨。
  在同一时期,德国的冶金工业也得到较大发展。1824年,德国的冶金工业中开始采用搅拌法炼铁新技术,第一座搅炼厂在拉塞尔施泰因建成。1833年以后,萨尔区、萨克森、拿骚和西里西亚的冶金厂都改用了搅炼法。新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铁产量得到提高。1823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仅4万吨,1830年为12万吨,1840年增到17万吨,1850年达到21 万吨。
  机器制造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1837年,柏林工艺研究所的一位名叫波尔锡希的学生开办了一个有50名工人的机器制造厂,10年后,他手下的工人达到1200人。此外,在莱因地区也有一些大规模的企业。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已经有了几家制造纺纱机、蒸汽机和轧制铁轨的工厂。
  当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看,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工业革命开展程度标志的机器制造工业在德国仍然很薄弱。19世纪40年代初德国的245辆蒸汽机车中,只有38 辆产自国内。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手工业。直到1846—1847年,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内的劳动人口中,工厂工人还不到劳动人口的3%。从使用蒸汽动力、炼铁和纺织等工业产量以及对外贸易周转额来看,德国都远远低于英国和法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次工业革命与德国成为工业强国
张倩雨:劳动力流动性、生产组织变革与后发工业赶超 | 世界经济与政治
18世纪白人因何崛起?不是欧洲工业革命!真正的主角躺在盘子里
【德国经济史】 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德国?
深度剖析德国工业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第一次工业革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