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
“人象、病象、药象,诸象相合”
“每种药都是一种独特性质的气”
“姜为什么辣?姜相对本气而言,流动性大。气动为阳,热了就感觉辣了”
“用药是为了保正气,包括去邪的药”
“辛散,既是木气升发的终点,又是金气肃降的起点;酸收,既是金气肃降的终点,又是木气升发的起点”
“对神气有作用的药大部分为金石药,药气都清淡,气的状态很稳定、沉稳”
“调神的药不需要很大量,调气的药需要大量”
“好的中医大夫重在调好人的一身正气,而不是治疗某个症状”
李玉宾老师的诸药合一图:
讲师介绍:
李玉宾,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执业中医师,师从民间中医任启松老先生,深入学习以《四圣心源》为主的经典中医理论体系。
李玉宾老师擅长从象的角度研究中医,指导临床。察象辨证,从象用药,诸象结合,疗效彰著。
李玉宾老师著作:《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圣余医案白话讲解》,主校《四圣心源》、《黄元御读伤寒》
第一讲:甘草
开课:
李老师:之所以要开展品药课程,一是让大家进一步尝一尝,品一品,直接体会一下这味药,这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一个原因,这段时间,读到了六祖檀经这本书,非常有体会,觉得中医强调的是气的层面的东西,佛法主要讲的是心性层面的东西。而实际上我们对药的品尝与体会应该是我们自身心性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感悟。所以,尝药的同时就牵扯到心性的问题,如果心浮气躁的时候是尝不出药是什么气。
檀经这部经典可以让人明心见性,可以让心安稳下来,而药气呢,把药学好后至少对于预防疾病,在身体的层面上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样在身心两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调整的办法。所以,我们这个班虽然是一个品药班,以讲药、尝药为主,我个人想法是,每次讲课,我们拿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一起学习一下六祖檀经。
学佛是让人重新找回心性,学中医也是这样的,中医这种境界虽然没有佛法那么高,但是至少心性性对比较平静,比较干净,从这个层面上讲它和佛法是比较接近的,是有一些想通的地方。所以,一个人如果心态不够平静,心不够干净的话,想学好中医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觉得学中医与其说是来学一门手艺,学一个保健的方法,不如说中医就是一条修行的道路。通过学中医的过程,我们也作为一种修行的方式,因为檀经认为,生活处处有修行,并不是说非得出家,非得到深山老林去找个山洞才叫修行。不是,任何一个时刻,只要你去修心就可以了,都可以明心见性,都可以成佛。
因此,我想,我们借助一块尝药、品药一起学中医的机会,一起学习一下六祖大师的檀经,一起来尝尝药,一起来体会一下自己的心性,一边学中医,一边把自己的心性也找一找,重新发现一下,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这就是讲课的原起就这两方面,一个是有同学希望能把药讲一讲,一个是我本身想把檀经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我们大家能够往一个更好的境界上迈一步。
尝药以品尝为主,以前给大家讲药,主要以讲以看为主,今天我们要亲自去尝一尝。《神农本草经》就是尝出来的,我们只是步神农后尘。尝药有一个窍门,我个人觉得尝药不在多,而在于你去品。就是说不要喝很多,一点点即可,喝多了就是药,它就去治病去了,喝少了它那种淡淡的药气,在你身体里缓缓的起作用,有它的走向,然后慢慢去体会,喝的太多就来不及体会。好比打仗,一枪放倒,没体会到这一枪是怎么来的。如果慢慢的推你一把,你就知道这一拳是怎么来的,你就知道过程是什么样。所以尝药的时候一定不能尝多。网上有人为了尝附子,都中毒了,那就有点不知深浅了。实际上尝药一点点,它的气会很通透的,马上就有感觉,所以,我们尝的药,准备的都很少,一点点。
一、甘草
我们尝的第一味药是甘草,我们一边尝,一边看,一边讲。
另外,我们准备了打底汤,因为我们所尝的药都有偏性,品完药喝一点养养胃气,如同喝酒之前吃口饭,打个底一样。
1、观形色:
甘草长的不是很高,一般不会超过一米,他的叶是羽状复叶,奇数羽状复叶,一般是5-9片,不是很多,卵圆形的叶子。
甘草用的是根,他的根比较直。
甘草的斜切片,外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白色。
 
甘草的横切片,有一个很漂亮的菊花心,整个切片是一个很规则的圆形,圆是气比较缓和的一个表现,淡黄色是土气的一种象,所以,甘草是入中土的很好的一味药。
2、药气分析:
甘草的产地以前主要是在宁夏,就是黄河拐弯的地方,那个地方水土肥沃,从纬度上讲处于北半球中纬度的位置。从气候角度来讲,宁夏一年四季分明,土气比较充沛,土气最缓和,土气最足。那个地方本身就处在剧中的位置,从中国版图来讲,也是处在国家的东西版图的中间的位置,长的甘草都比较直,土壤也是接近于沙质,甘草根是很长的,非常直。
甘草是豆科植物,和我们吃的黄豆是一科的。我们知道大豆是补肾的,所以甘草是偏补的,有一股补益之气。
中药植株长的叶子是有规律性的,如果偶数一般来说偏藏,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奇数的复叶药性偏阳一些,偏动。所以,神农本草经讲甘草主五脏六腑,脏腑都入。
3、品药交流:
甘草药性很平和,问题不大,大家不用喝多,就慢慢的品一点,喝一点点慢慢品。大家尝到的甘草,味道甜甜的,带着一股香味,缓缓的,不是一喝直接就下去,它是慢慢的向下走,在胃里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而且,甘草的甜味很特殊,回甘很久的,尝完后嘴里半天都是甜的。
品甘草去体会它那股缓和,柔和,跟它的香味和甜味完全是一致的。正因为它有这股气,才有这种缓和的品质,缓缓的在走,在流通的过程中就有一股守护的力量。
甘草水,一闻香气就特别好,甜甜的、缓缓的、淡淡的,下咽的时候感觉这个水润润的,就跟生津一样,缓缓的,两边就生津了。很甘甜,很甘润,很柔和,但是,你喝完之后,它的甜味一直留在这里不下去。
甘草口感比较好,用药的时候儿童比较喜欢喝,所以,给儿童用药的时候加点甘草。
4、临床应用:
甘草气香,味甘,色黄,形圆,这都是外在的象,都是中土之象,都属于土气的特征,所以甘草能守护中土,能够守护土气,守护脾胃之气,所以,甘草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补益脾胃,补益一身的土气,守护土气,偏于守。所有的中药都有流通之性,流通的力量有大有小,甘草的力量相对小一些,以守为主,所以,我们用甘草的时候,主要用于虚证,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虚证,中土虚的很厉害的时候用;一个是缓和药性,所以说甘草能调和百药,药的偏性比较大的时候用甘草调和一下。大量的甘草守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有一些脾胃虚,气血虚弱的人,有时候用一般的药是守不住的,就要用甘草。
案例:有一次给一个肾病的儿童,虚的很厉害,稍微一动就出虚汗,一发高烧就退不下来,就用了大量的甘草,用到了30-50克。
甘草的守护的作用和人参补气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人参是比较滋润的,是入阴分的,补的是五脏内部的气;甘草是阴阳并补,把你全身的气里里外外全都守住。所以,有时候,甘草救急的效果比人参来的还要全,还要好,有时候人参都不可代替甘草补虚的效果。
我们对药的把握主要从气上去体会,我们去体会甘草这股气,我们讲甘草这股气不急也不迟,很缓和,慢悠悠又很流畅,没有阻碍,慢慢的去流通,去运转,但是这股气又不会散掉;人参这股气,是一团气,它不散,如果人参之气散了,那就是虚了。所以,这股气之所以不散,是因为有一股力量守着它,那么,这股守的力量就是来自中焦,来自脾胃。
甘草直入中土,守中焦脾胃,也守一身土气。如,糖尿病患者,或者一些外伤的,肌肉溃烂的,需要生肌长肉的时候,很多药用了效果不好,如果用大量的甘草打粉外敷,用香油或用蛋清调和做成甘草泥,外敷以后,再用生肌长肉的药,慢慢就会长起来。因为甘草这股气是非常纯和的土气,跟人体本身的肉(又叫坤土)是恨接近的。所以,一个药的药气跟人体的气越接近,就越容易补益中土,直入中土。
如果脾胃有壅滞的话,你会感觉到他这种力量会引起中土的壅滞,如果甘草量大,就会感觉到非常迟缓,会牵扯到你的气的通行。给孩子喂奶的妈妈,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如果误服了甘草,奶水马上就没有了。因为正常情况下奶水这股气是很通透的,是往外散的,偏散的,5克以上的甘草就会把奶收回去了,甘草守护的力量是很强的。
甘草一个缓和,一个是守护。这个守护的力量不像黄连、白术等药那么急,它守护的力量也是比较缓的,但这个力量很持久,力量很明显。所以,我们用甘草能缓急,你可以把甘草当成一种很有气质能够坐阵的一个人。如,甘草可以治疗牙痛,牙痛的时候,含一片甘草就可以止痛,因为,牙痛是虚风内动,甘草就可以守住他,缓急;
甘草能解毒,所谓的解毒就是缓和药性,解百毒。附子中毒的时候用甘草解毒。
另外,所有补益中土的药,只要中焦没有明显瘀滞的,用上甘草效果会好很多。
甘草禁忌症是什么呢?正因为甘草偏守,现在的病实证多虚证少,如果脾胃郁结较重,就不要用大量的甘草,本来中焦有郁结,有痰浊,有湿气,气郁的时候,要把病气推出去,流通开,散出去,若再误用甘草,就会留邪,所以,实证、郁结的时候不宜用甘草。虚证的时候用甘草非常好,尤其是土气虚,中土薄弱,人看着比较瘦弱,这个时候用甘草是非常好的。
5、互动:
提问1:是不是所有黄色的都代表是土气?
大部分是,但也有个例。之所以黄色入土,是因为从颜色来讲,黄色是在可见光谱的中间的位置,所有的标准都是以人为标准,药的性味我们怎么去评判,都是以人为标准的,人本身就是属土的。内经讲“人是裸虫”裸就是土气。
提问2:刚才讲到甘草入脾胃,是不是说我喝完甘草水后就感觉药气去了脾胃那里?
药气主要是通过肠胃来尝,但是,不要以为只有肠胃才能品得药气。药气是无形的,如果足够敏锐的话,如果甘草水比较热,不用闻,不用喝,那股气就来了,人的身体是很通透的,就是你的身体跟天的气始终是相应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我们平时不去感觉,所以我们才用嘴巴去尝一尝。
提问3:甘草是入胃还是入脾呢?
我们尝的所有的药,都是以植物药为主,植物都是有生气的,有生气他的药气就是流通的,所以这个药呢,人体是一气周流,气无处不到,不论哪种药,药气到了身体之后,它是无处不到的,所有的脏腑都去,所有的经络都会到。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有归经的说法,就是说一味药,你喝了之后,这股药气在人体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不是均匀的哪都去。甘草这味药偏守,不是偏散,所以它偏于中焦脾胃这块。那么,脾主升,胃主降,是偏入脾还是偏入胃?那么甘草本身实际上是偏入脾,微微偏升达一些,甘草的气微微偏阳。
提问4:甘草性缓,缓则入胃?
从阴阳的属性来讲,凡是入胃的,都是偏阴,偏降的。凡是入脾的,都是偏阳,偏升的。那么甘草的这股气呢,总体上是偏燥的。我们现在尝的甘草量比较小,假如喝大量的甘草水,你就会上火的,因为它偏燥,微微偏温,这个品性对于中土这个阳气的守护或辅助就会更明显些。比如说,脾胃偏湿的时候,舌苔比较润,水比较多,这个时候,你用甘草,病人会感觉比较舒服。反过来,假如说胃气不降,吃多了,食积了,这时让病人喝甘草水,他会感觉胀得更厉害。甘草本身偏守,偏守的过程中是偏问偏燥的,所以,这味药,我个人理解,偏于脾阳,在守中焦的过程中,它的香燥之气,微微偏升,不是偏降,偏降就会偏泻了,所以,没有说是用甘草降大肠通便的,基本不会这么去用。都是用它来守,守的过程中就会有一股升达之力。
当然,古人的一些说法呢,可能跟我们表达的方式不太一样,也不见得说的就不对。我个人认为,每一味药没有绝对的入哪个脏,哪个腑,其实,任何一味药,都是通行十二经,无处不到的。因为,一气在周流,药气肯定是在流转的,只不过是说药的本性,药气的和缓、滑利、刚济的不同,药在一气周流的过程中,在人体的分布是不太一样的。像甘草,它比较和缓,偏润,偏守,更多的是入土气缓和的中土。
实际上,你说他入胃也不错,因为如果胃气很虚的时候,没有力量降的时候,你用上甘草,他的通降的力量就会加强,也就相当于入了胃了。就是说,只要是虚证,说他入胃、入脾都是对的。如果是实证的话,从这个角度来讲,甘草偏于入脾。
所以,对药的体会,我个人觉得,不一定严格的去分脏腑,我主要是从药物的一个大概的层面,这样的话,你对药气的理解可能更容易把握,如果分的太细,像归经那样,有点太较劲了,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拴住,不要拘泥于这个药一定走哪的,不一定,先知道它走向的大概的层面就可以了。如甘草,其实五脏六腑都入,但偏于入六腑,偏于守中土。
提问5:刚才讲到甘草偏于守,偏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偏守的药都偏阳呢?
不是的,偏守的药,偏藏的药,更多的是阴柔酸收的药。而甘草的守护作用,还不算是藏,只是它的气走的比较缓慢,相对于那些通散的药物来说,它显得有些守的作用。走的比较慢,它的气的运行的速度跟人体正常气的周流的速度是比较接近的。就像我们喝了甘草,我们不会觉得出汗偏散的感觉,也没有发凉偏收的感觉,而是感觉很舒服,说明它的气走经的速度跟身体的气的走行速度比较一致的。之所以说它偏守,是因为讲它入中土,能够补益脾胃之气,还不是真正的往里收的那种,真正往里收的,其实算是阴药,甘草还是偏阳一些,就是说,这股气是镇守在中焦的,可以这样理解,所以,它是通过缓和的力度来达到守护的效果。
提问6: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
所有生品的药,他的生气更接近于他的本性,流通生发之气更好一些。所有炙过的药,流通的力量就会削弱,就会受到一些制约。炙甘草是用蜂蜜炒过的甘草,更润一些,没有生甘草那么燥,更缓和一些,但是也更容易引起中焦的瘀滞,中焦动的更慢了。生甘草流通性相对好一些,所以,一般情况我是不用炙甘草的,如果中焦需要润养,我可以另外搭配润养的药,用些党参即可,不见得非用炙甘草。
提问7:是不是药物只要炒后就会更容易被吸收?
有些药长得很结实,如果直接去煎的话,煎不出药气,需要打碎,只要打碎,所有药的药气都能煎出来,并不是说炒过之后就能更好煎出药气,只要打碎,都可以的。之所以有些药需要炒,是因为有些药偏性比较大,炒的话,药性就能柔和一些,偏性小一些。跟药气是否容易出来没太大关系。
提问8:生甘草和炙甘草解毒功效哪个较好?
因为炙甘草是用蜂蜜炒的,蜂蜜本身也是很甘甜的,很柔和的,解毒的药一定是跟中土关系密切的药,一定是很缓和的药才能解毒,所以,甘草用蜂蜜炙过以后,加强了解毒的力量,所以,用炙甘草解毒可能会更好一些。当然用生甘草也没问题。只要是土气的药,都能解毒。
干姜
1、观形色:
姜的叶子对着互生的,气势是冲出来的,一种往外散的象。姜用的是根状茎,姜长的不高,是矮小的植物,大概半米左右。
干姜是烘干的姜。这种姜不是菜市场上买的姜,而是长得比较老的姜或专门入药的那种姜,这种姜长得很结实。我们吃的炒菜用的姜是夏秋之交收的,长得比较嫩,好吃。那么入药的姜,需要等到霜降很冷的时候才收,长得很老,比较瓷实,这个时候容易烘干,水分少。
炮姜,把姜放土里炒,炒至发泡,质地就会变得很轻,把姜炒成面包状,它就没那么辣了。我们通常药用的姜是干姜和炮姜,用干姜一定要打碎。
再就是四川有一种姜,品种不一样,长得比较结实,叫军姜。
2、药气分析:
姜生长的土很结实,很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姜,所以,姜也是入中土很好的一味药。
每种植物的叶子、花的形态跟药性是息息相关的。姜的叶子细长的,如同一把剑,很犀利,所以干姜的气就很冲,很直。
从姜的表面看,有一圈圈的环形纹,很多药有这个很明显的环形纹,很规则,很清晰。环形纹是药气柔和的一种表现,是入中土的一个特征。从切面上看,姜是很黄的,黄色入中土。长得圆圆的,胖胖的。
3、品药交流:
大家先尝一下这个姜,淡淡的体会这个辣味,它的味道和甘草就有所不同了,甘草走的比较慢,像挂在喉咙里,而它下去的比较快,而且喝了之后会觉得有一股热气,在里面慢慢往外散的感觉,有点出汗。姜长的样子就是往外散,所以喝的时候,这个气就往外冲,走的快的感觉。所以,感冒后我们都用姜汤水发汗,它这种气往会向外出来。
从西医角度来讲,我们喝完药要消化吸收,经过血液循环运到哪个地方,才能起作用,按这个标准,至少5分钟见效。但是,我们刚喝完姜水,几秒钟就起效了,用西医是没法解释的。所以,中药起效不是有效成分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气场来影响人的气的变化,进而起作用,完全是在气的层面上的一种变化,当然和有效成分是有关系的。
所以说,药气是无形的,人体的气也是无形的,无形之气是很清透的,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们用中药调经,用药物之气调自身之气,气和气的交流,这种沟通是很自然,很直接的。姜也是如此,姜气是向外散的,你身上的气也跟着外散,所以就会出汗。
我们喝完姜汤就会出汗,即便姜汤是凉的也会出汗,这种热量不是姜带过来的,只是它的气场改变了你的身体的气的运行状态,所以,会觉得热。姜的气流通速度比人体的气流通速度要快,进入人体后可让人体的气走得快,气动为阳。这种热是你自身能量的再分配,对自身是消耗的。所以,临床经常姜枣同用,用大枣补充能量。
干姜,偏散,用于散寒气。吃凉的,受凉了。因为寒主收引,寒气入胃,把中焦的气凝在一块,收在一块,转不动了。就会出现痛、凉、下坠等不适,这个时候就用干姜,利用往外散的力量,一散,寒气就没有了。
正常人喝了姜水会感觉热,会出汗。体内虚寒的人,喝了干姜水,会觉得很舒服,不会出汗,也不会觉得辣。
4、临床应用:
那么,什么时候不能用姜呢?因为姜偏散,如果中焦本身火气就旺,再往外散,就会消耗阴气。中医讲的气是阴阳和合的,不偏阴,也不偏阳,既是温的,也是比较湿润的。如果大量用姜这样发散的药,就如同烧干了锅,把湿气都散出去了,就会偏燥而生火。所以,热证不宜用干姜,主要用于虚寒证。干姜一般用量5-10克,不要用太多。
干姜和生姜有什么区别呢,干姜温胃的效果好,因为老姜气流通的慢一些,但力量大,局部气流通很快,可温破,温通。生姜虽然也辣,但比较柔和,走窜的快一些,所以,生姜发汗更快。但如果驱寒,一定是干姜好。而炮姜基本没什么辣味了,很柔和,一般用于身体很虚的人,需要缓缓温补脾胃的时候用炮姜。
我们主要体会干姜这种温热而散的感觉,走的范围以脾胃为主,不过一身上下其实都能到达。姜的形态很浑圆,给人的感觉就是,它有一定的范围,不会太出格,所以,姜尽管比较辣,用量大了也不会出太大意外,它的药气虽然偏散,偏快,但不至于散的太大。
5、互动:
提问1:中药为什么都是煮着吃而不生吃呢?
地球上70%的是水,人体70%的成分也是水,生命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是以水为媒介,作为气传导的一种通路,气之所以在体内能这么好的运行,完全是因为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所以天一生水。我们之所以用水来煎药,而不用其他液体煎药或用化学工艺萃取?只有水才能把这些气藏住,其他是藏不住的。水能含藏万物而生万物。只有水才能把药物的气带到身体里,也只有水能行气。
所有的药为什么都要干燥后保存,要脱水,药才不会坏。这是因为,有水,气就流通,有周流就有变化,要么发芽,要么腐烂,就不能保持那个状态。把水去掉,气就无法动,就会始终维持在那个状态。当煎药的时候,再把它放入水中,重新用水去煮它,药物的气就又恢复了自由。所以,借助水的媒介作用,让药物的气进入人体,让它在身体里发挥作用。其实,水才是很重要的一味药。
提问2:除了脾胃寒吃干姜外,身体其他部位受寒也可以吃吗?
可以,姜可以散人体所有的寒气,不管在哪。人属土,一身上下都是土气,所以,中土脾胃的寒气散的最好。所以,我们更多是用它来散中焦虚寒。
提问3:姜皮和姜肉属性的差异?
姜皮偏入肌肤,更偏于温散机表的寒气,消机表水肿。我们知道,姜里面有很多姜丝,很平行,很结实,姜丝也是姜气在体内流通的一个表现,而且是在环形纹内部流通,所以,姜流通的力量是在人身体内部流通,顺着身体里气的通道而走,不会向外散得太厉害。用药的时候,尽量用完整的姜,不宜把皮去掉,因为姜皮主收藏,约束姜的力量的,如果去了姜皮,这种散的力量就会更厉害,就会过于发散。
提问4:高良姜和干姜的区别?
高良姜是另一种姜,属于姜科,高良姜植株很高,但姜较小,辣味比生姜要冲,要急,不柔和,偏性大。所以,寒性更重,需要紧急见效的时候用高良姜。但高良姜不是养人的,它偏性大,用多了会伤胃。
黄连
1、观形色:
黄连产于海拔比较高的凉的地方,植株也非常矮小,看起来像芹菜,黄连非常苦寒。药用部分是根,根的形状像鸡爪子,又叫鸡爪连。细细的非常结实,敲不碎。
黄连切开为深黄色,颜色越深,气聚得越紧。非常苦(黄连不是最苦的,马钱子最苦),闻着没太大气味。
2、药气分析:
黄连苦寒,苦可以尝到,寒是什么意思呢?寒就是苦味,是苦这个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果。黄连这股气是偏收的,收得很厉害。
3、品药交流:
我们品的时候,黄连没有向外散的感觉,而是收在那一小块儿,会出现冷的感觉。喝了黄连,可以喝点生姜水中和一下,一散一收。
黄连这味药我们要体会它往里收的作用,聚在一块儿,不外散,会觉得有点被抓住的感觉,还有偏凉的感觉。而且它作用在局部,全身都会有感觉。如果身体很敏感的话,甚至会觉得身上的毛孔全部闭塞起来,身上有种发凉的感觉。在胃里,胃黏膜甚至会收缩,所以,胃里有火的话就可以收住。
4、临床应用:
黄连苦寒为什么能清热呢?因为它能把人体的气收在一起,不让气流通。所以,黄连是收藏、凝聚力量非常强大的一味药。上火了用上黄连马上就好。但黄连治疗虚火好比大炮打蚊子,虽然起作用,但是老收,就会把脾胃的阳气按压住,脾胃就运化不动了,气就会郁结,更容易生火。所以,长期吃黄连上清片的患者,最后都会上火,收的太过,物极必反。
黄连苦寒清热的作用只是镇压,而没有真正去除病因,所以长期使用黄连,容易留淤(寒凉容易留淤)。
黄连的苦味什么时候用呢?当体内有热毒的时候,比如一些毒疮、臃肿疮疡等火热实证,可以用黄连。可以把体内嚣张的火气收住,先控制局面,然后再想办法把热毒通透散出去。
很多人认为黄连只是清火的,其实,黄连清火只是黄连收藏作用的一种体现。另外,黄连的这股收藏的力量,还可以用来收藏身体的阴气。当人体阴虚的时候,可以用黄连辅助着来收藏阴气的,比如,乌梅丸中的黄连,就是帮助收藏的。肾阴虚的时候,也可以用少量的黄连帮助收藏,不可大量,大量会造成气的瘀滞,走不动。和滋养的药,如黄精、熟地、山药配合使用,可以把阴气慢慢收进去,起到滋补之效。孙思邈《千金要方》已有相关记载。
此外,干姜和黄连是临床上配伍很好的对药。黄连收的作用很明显,干姜发散作用明显,一收一散。比如《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的主药就是黄连和干姜,治疗脾胃嘈杂不舒服,效果极佳。就是运用黄连往里收向下推的作用,干姜往外三往上推,二者的双重作用就会把脾胃运转开。所以,当人吃多了不消化食积的时候,可以用干姜和黄连按照10:1的比例煎水喝,效果非常好。所以,半夏泻心汤这方子,其他药都不用,只用干姜和黄连就可以起效。
半夏
1、观形色:
半夏长有三片叶子,三为生发之数,又叫三叶半夏,又叫佛焰包。药用部分是它的球状根茎。临床应用有姜半夏、制半夏、法半夏(用石灰炮制的)。半夏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以山东产量多。
半夏不耐热,很娇气,需要长在阴凉地方,“半夏而枯”不到夏天就枯死了。
2、药气分析:
半夏闻起来没什么味,但它大辛、大热、大毒。误服半夏中毒要用生姜来解毒,生姜有散的力量,而且比较柔和,可以将局部半夏的毒性散去。干姜不如生姜散的柔和,速度也不如生姜快。
3、品药交流:
品尝时,很辣,火辣辣的疼,需要准备生姜解毒。
4、临床应用:
乡村医生一般用生半夏来救急,为“伤科圣药”。
比如,在野外受伤,局部肿起来了,用生半夏的叶子捣烂敷于患处即可消肿;嗓子疼,咽喉肿痛很厉害无法呼吸时,用生半夏煎水内服,即刻消肿。
半夏的是将一股很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又辣又不容易散去,待在一处,很快局部就会肿起来。相反,如果局部肿了,半夏的这种力量就会起到消肿作用。半夏辛温,通行的力量非常大,但通行的范围很小,走得很慢,只作用于局部,有种凝聚之象。
生半夏,用于中焦顽痰或外伤局部壅滞比较重(需要局部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疏散通开)。半夏泻心汤,原方君药为生半夏。当脾胃有痰湿凝聚,用半夏可将痰湿揉开,力量很强大,较重的脾胃病基本都能治好,甚至像胃炎都有效。而现在的半夏泻心汤用的都是制半夏,其实完全没有半夏那种作用了,而是干姜和黄连在起作用。不过,方子作用柔和了许多,比较虚的脾胃不调、痞症用生半夏反而受不了。
生半夏力量太强,用多了易伤正,所以,太虚的人不能用。临床上大多用于治疗肿瘤(顽固性郁结),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效果不错。
半夏为凝聚之象,药都有它的气、味、性,每味药都是有灵性的,药物在炮制的时候是为了降低它的毒性,减少偏性。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已经把半夏的毒性基本去除,但保留了半夏的灵性,也就是这股收敛的作用。所以,半夏不管是生的还是制半夏还有收敛、凝聚、潜降的力量。我们可以用他这股力量来镇静安神,治疗失眠。如顽固性失眠用大量的制半夏(30-50克),久煎(40分钟以上),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5、互动:
提问:半夏消肿都是外用吗?
半夏消肿一个是外用,还有内服,内服的话只能加引经药。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2)
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
人参
1、观形色:
古代,人参产于山西,太行山一带,叫党参。不是现在所用的党参,是产在上党的人参,不过,已经绝迹。古人参(上党人参),从地理位置来推测,其药力应该没有现代人参药力强,越是寒冷的地方,其蕴含的气越足。现如今所用人参都是东北人参,产自长白山一带,东北气候比较冷,所以,人参的气来得比较紧致,气更足。
人参属于五加科植物,其叶子都是掌状复叶,每个复叶5小片叶子,5为中土之数。人参的花是开在正中间,整个植株也是跟人体非常相似。
临床药用效果比较好的是林下参。林下参,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山林中的阴凉处撒种,自然生长,长十几年,这种林下参叫子货;另外一种叫趴货,不是直接将种子种植在山林中,而是先在参园里培育,让小人参长到5-6年,然后选择比较好的人参苗,再移植到树林下,再长10年以上。这种人参的好处是成才率比较高,人参苗的质量可控,可以精选,移植后的生长环境仍接近野生,自然生长。这种人参人为干扰因素少,最接近野生,所以,它的特点是气特别干净。
林下参,从形态上看,其主根是比较明确的,比较短,参须相对比较瘦长而少,参须比人参的主体要长。其次,参须上有很多珍珠点,珍珠点是聚气的地方,是一种收藏之象,与人体五脏藏精气而不泻相符,所以说人参直补五脏。
2、药气分析
一般的人参长到6年以上,它的气相对就比较稳了,不会有偏浮的气,也是比较纯净的。12年以上的人参,一般来说养脏腑,补五脏的效果非常好(人参直补五脏),比如一些危症、急症,需要紧急补五脏之气的时候用的人参要求至少12年以上。所有中药里面,药气与人体之气最为接近的,就属人参,尤其野山参。
之所以说人参的气和人体五脏六腑的气最为接近,是因为人参的植株都是掌状复叶,每个复叶5小片叶子,5为中土之数。人参的花是开在正中间,整个植株也是跟人体非常相似。人参植株各部分都可入药,但根的药用价值最高,因为在地面以下,气偏阴,入五脏;地面以上的部分,气偏阳,走形也比较表浅。
一颗完整的人参很有价值,断须其价值就会大跌。原因是人参需要这么多参须来养它,能够把气守住,是一股凝聚的力量。人参主要的药气在主体上,如果没有参须的守护,吃了以后药气很快就会散掉,消耗得比较快。有了参须的守护,这股气就会守住,不会很快散掉。一颗完整的人参才能保证这股气完整地收到脏腑里去,如果只吃参须,往里收的力量是有了,但是没气可收;如果只吃主体,没有参须,人参的气也无法收到脏腑里去,没有那么大的深度。所以,好的人参一定要整颗吃,气才是最自然,最完整的状态,气足,向里收的力量又强。
3、人参生长年限及品质鉴别
(1)看整体
从整体上讲,一颗好人参的特征要具备:一是芦头要长;二是人参主体要小,药气比较紧凑,长得比较圆,比较饱满,表面有细细的、密密的、均匀的纹理,说明气比较足;参须细长、稀疏,珍珠点明显。具有好的药用价值人参一般不会超过10克,除非特别好,年头特别长的人参,可能会超过10克。
(2)看叶子
凡是开花结果的人参,其生长年限至少5-6年。人参药用,一般要求12年以上,人参的生长年限的辨别,一是可根据植株来判断。刚生长1-2年的人参只有一片叶子,3个小叶,不是5片,2年以后才能长出5个叶子的羽状复叶。一般来说,有几片羽状复叶大概就是几年,但长到6片羽复叶后,随着年限的增值,叶子数量不再增加。
(3)看芦头
一般辨别人参年限主要看芦头,芦头是人参叶子凋零后留下的颈痕,又叫芦腕。一般来说有几个芦头,其生长年限就是几年。10年以下8-9年的人参可根据芦腕数判断,有几个芦腕一般就有几年,但移植过的人参或年头很长的人参最早长出的芦头会蜕化融合,无法辨别,比如十几年的人参,前5-6年参苗时期的芦头基本都融合了。所以,粗略估算人参年限的时候,在可见芦头的数的基础上,大约再加5-6年。
此外,年头更长的人参,芦头融合更多,就形成了鸭脖芦或雁脖芦,这部分大约占人参生长年限的三分之一,比如三十年的人参,可能只有十几个芦腕。所以,这种辨认方法只适合30年以下的人参。年头更久的人参就需要凭经验判断,包括人参的生长环境,人参的大小(自古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的说法)。
一般来说,有8-9个芦腕的人参,基本都是12年以上的人参,气已经非常纯净,入五脏后就会非常柔和,去潜润,去滋养,不会上浮。好的人参,虚人喝了是不会上火的,起到补阴气的作用;但不好的人参,即便身体很虚,吃了同样会上火。
4、品药交流
好人参熬出的药液是接近透明的,几乎没有什么颜色,淡淡的黄色,味很淡,微微有股甜味,润润的,直接往五脏六腑走,非常干净,非常细腻的感觉。普通的质量较差的人参熬出的药液颜色比较浊,偏黄,颜色偏深,气味也比较冲。
5、临床应用
(1)好人参主要用于两方面:
一是救急用,人很虚的时候,如大出血病人,失血过多,气随血脱,随血外泄,造成的严重气虚,人参可以起到救急的作用。
二是可以安神,可“安魂魄,定神智,主惊悸”。凡心神不安,睡不着觉的人。因人参之气与人体脏气非常接近,可以直接补益五脏元精,“心藏神”,五脏之气充沛了,神气自然安稳。从“扶正祛邪”的治病角度来说,人参是扶正的一个比较好的补益作用的药。
(2)人参用量:补气的话一般6克以上比较好,6为水之数,主收藏,小孩酌情使用。好人参可以炖汤喝,药气来的比较快;若是平时补益的话,可以打成粉做成丸药慢慢吃,效果更缓和,更持久。
(3)人参的禁忌症:凡是淤结重的患者不要轻易用人参。若用了人参,气很足,又没地方可去,四处乱撞,有可能会引起意外。所以,用人参的指征就是人体真的特别虚,并且淤结不会太重时方可使用。
6、其他人参的区别及价值:
(1)生晒参
生晒参,又叫园参(人工大棚养殖的人参)一般长到3年就可以使用。但是生晒参喝上去有股微微辣的味道,气非常浊,向上冲,吃多了会头晕、上火,感觉来的很快。好人参完全不是这样,天然人参的气缓缓的,润润的往身体里走。
(2)西洋参
西洋参和生晒参有什么区别呢?西洋参长得不太规则,从参气上讲,西洋参的气比较“蛮横”,很冲,很急,偏凉,不柔和,一般不主张用西洋参。但西洋参相对于生晒参来说有一个好处,其生长年限都是6年以上,气相对于生晒参来说还是比较干净的。而我们用的生晒参很少有5-6年的,基本都在3-4年。
(3)移山参
如果能够买到好的移山参就不要用西洋参,凡是移山参没有6年以下的,移山参与林下参的区别是,移山参是把人参苗移植到山上让其自然生长,其生长年限比较短,一般6-9年,不会超过9年,6年左右较多;林下参都是10年以上的。
(4)红参
红参就是用红糖煮过的普通的生晒参,药用价值更低。
(5)高丽参
正宗的高丽参是韩国或朝鲜当地产的人参,长的年数也比较长,基本也在6年以上。是用深加工的方法,是用红花、附子、红糖等煮泡加工,其温补力量更强,其药用价值不仅仅是人参的作用,而是符合作用。高丽参一般适合老年人,肾气弱,又偏阳虚的时候适当用点高丽参,其温补力量比较强,气又比较足。不过,淤结严重的时候也不要用高丽参。
(6)池底参
也就当年收获园参时遗弃的长得比较小的园参,再自然生长5-6年,其品质也不错,跟林下参和移山参的品质比较接近。这种参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芦头与林下参不同,林下参的芦头是一样大小,均衡的;池底参最早的芦头比较大,以后逐年长出的芦头越来越小。
7、互动:
提问1:人参入药时需要切片吗?
一颗完整的人参,整颗、切片、打碎都可以,但一定要久煎,煎煮的时候不要开盖,要小火闷煎,把气都炖出来。
提问2:人参的芦头可以入药吗?
人参煎煮的时候芦头是要去掉的,人参芦头长得很紧密,微微发苦,收藏的力量过大,一般气虚的老年人催吐的时候会用。芦头泡水喝也有补益的作用。
白术
1、观形色:
白术多产自南方,南方湿气比较重,所以它本身化湿的效果就好,抵御湿气的能力就强。白术叶子边缘有刺,外形像小蓟,花比较紧凑、含蓄,是一种收藏之象,所以白术固守中焦的效果比较好。
白术的药用部分是它的块根,外形看上去很饱满,类似于握紧的拳头(固守之象),颜色为黄白色,闻起来有股香气。
白术饮片为黄白色,是土气的颜色。
附:苍术与白术的区别:
外形与白术类似,但苍术的毛刺更密集。
苍术根比较细长、分散;白术是球形拳头样,比较集中。白术质地更细腻,苍术质地粗糙。
气感上苍术比较粗,更冲,更急,芳香燥烈,所以苍术主要是用来温运脾胃,当中土痰湿比较重的时候用苍术来温运中土,芳香化湿。
苍术偏动、偏泻,白术偏补。饮食比较滋腻的人如果想健脾胃,最好用点苍术,不需要补。而真正脾胃虚弱的人,可以用白术。
2、药气分析:
好白术饮片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油点多(白术的香气就是从油点散发出来的),油点多说明气比较足(油属于肾气的表现形式,收藏力量比较强);二是有很多小孔,凡是有空洞的白术都是5年以上的白术,药劲更足,药效更绵长,偏于守。长的年头少的白术(小白术)是没有空洞的,但油点很多,所以气来得比较急,偏于运。所以,用药时可以根据临床需求选择不同生长年限的白术,若脾胃需要动的时候可以用小白术;若要补脾胃就用年头较久带有空洞的白术,偏于补。
3、品药交流:
白术喝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辣味,气比较实在,守的力量偏强,气不如人参那么干净,偏浊,微微带着一股热气。
4、临床应用:
一味白术的效果相当于干姜、甘草、人参合在一起的效果,既可以温补脾胃守住中焦脾胃之气(一气周流的枢纽),又可以运中焦。
白术可以止汗,多用于出虚汗,这种虚汗是由于中土虚弱,动的力量不足引起。用人参虽可以暂时止汗,但没有运转的力量,这时用大量的生白术(50克以上),就可以把脾胃转动起来。脾胃运转就是守护的一种表现,转的同时就起到守护作用,将气以脾胃为中心聚集,而且不会形成壅滞。所以,凡是脾胃虚弱,是需要大量白术去养,比如一些术后患者、中风患者也会出虚汗,大部分是由于中土虚不能固守引起,用白术止汗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出虚汗比较紧急的时候,也可以用大量黄芪,但从根本上来讲,白术固守效果更好。玉屏风散中(黄芪、白术、防风),其核心就是白术。
当脾胃比较虚,中土薄弱,消化能力比较差,消瘦者,可用大量白术。如《金贵要略》中的“枳术丸”(白术、枳实)就起到这种治疗作用。
白术用多了也会壅滞,引起腹满、腹胀。
单方:生白术(50克以上),浓煎1-2小时,顿服,治疗老年人便秘。这里说的是脾虚便秘。主要是由于白术缓缓的温运的力量,可以把老年人脾胃缓缓转动起来,同时又有一定的补益作用,避免了在运转的过程中消耗了正气。
炒白术,是用麸皮炒的,这样不易吵糊,而且增加了白术的土气,药气更柔和。炒白术偏燥、偏守,生白术偏润、偏运。腹泻的时候用炒白术,土气浓厚,更偏燥,固守的效果更好。
白术的用量,饮片一般15克以上。苍术因气比较燥,用10克就可以了,儿童酌情减量。如果用于固守的话,白术必须用在30克以上。若要用白术运的作用,用量要50克以上。
黄精
1、观形色:
黄精多产自南方,安徽九华山的黄精质量较佳。黄精植株比较细弱,叶子舒展长卵圆状,有很多平行的叶脉纹理,说明气是很柔和很通透的。花为白色的。
黄精药用部分是根,形状为椭圆形(药气柔和之象),新鲜的黄精白白嫩嫩,晶莹剔透,说明气比较干净。新鲜黄精切片细腻而干净。
晒干的生黄精饮片为淡黄色,比较细腻,入中土,养阴气。
2、药气分析:
黄精的气很柔和,相比之下白术的气有点“霸道”。黄精的药液比较油润(补肾气之象)、醇厚。黄精的气与人体之气比较接近,滋补的效果比较好。
3、品药交流:
黄精我们要体会它那种比较干净,比较柔弱平和、缓缓滋养的力量。和人参也有所不同,人参虽是缓缓的,但是有一股往里走的力量,无孔不入的感觉。黄精没有这股向里走的力量,而是油油的,润润的。甘草虽然也是比较平和,但甘草要比黄精的力量强很多,来得更刚健一些。
4、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多是制黄精,是用黄酒或者蜂蜜炮制而成。生黄精微微偏凉,制黄精很平和。
黄精养阴气效果特别好,《黄帝内经》讲“人年四十而精气自半”,就需要养阴气了。黄精很干净,很清透,又很柔和。用黄精养阴的好处就是,基本不会造成壅滞(滋补药容易阴气瘀滞),比熟地要清透些,不是很滋腻,与麦冬相比较而言又不太凉,比较柔和。所以,在身体没有明显淤结的时候,滋阴的时候首选黄精。
黄精的用量也要大(阴柔的药用量都要大,量小起不到作用),一般在30-60克之间。
禁忌症:凡是气郁的很厉害者不要用黄精,因为黄精有一股油润封藏的作用。
山药
1、观形色:
山药的饮片比较细腻,质地较脆,所以山药的气比较清透,偏淡,偏散一些。
炒山药颜色略黄,同样用麸皮来炒。
2、药气分析
山药之气比较甘淡,很平和,没有太明显的偏性,所以山药养人,适合长期慢慢调养。
3、临床应用
脾虚,中土阴亏的时候,用山药来养脾胃的阴气。为什么不能用黄精呢?虽然黄精有股阴柔之气,可以养阴,但还是有股收藏的力量存在,这对于脾虚的老年人或者小孩来说,承受不住这种收藏的力量,增加脾胃负担(虚不受补),这就需要甘润、平和的山药去养。《金贵要略》中薯蓣丸,是以山药为主的方子,治疗虚损。
山药的用量15-30克,没有绝对的禁忌症。临床多用炒山药,很平和,生山药微微偏凉,多用于虚火明显者。如果身体虚寒,用的时候不要单独用山药,要配合温养的药,如干姜、小茴香、肉桂等。
黄芪
1、观形色:
黄芪植株高大而开展,端庄对称,叶子是羽状复叶,叶子小而多,排列整齐。
黄芪药用部分是根,一根主根直直向下生长。一般用的黄芪多为斜切片,颜色是嫩黄色,
质地比较韧性,有股柔和、绵软的土气,很灵动,所以黄芪又叫绵黄芪。
2、药气分析:
黄芪的气略偏阳、清透、柔和。
3、品药交流:
黄芪和甘草都是豆科植物,品尝的时候略有些豆腥味,味甘香。黄芪的香味和甘草的香味是不一样的,黄芪的香气更浓。
4、临床应用:
黄芪的气清透、柔和、走动流通如同小孩喜动,《神农本草经》中说“黄芪主小儿百病”,黄芪之气与小孩身体之气最为接近,所以,小儿疾病多可用黄芪,尤其是小儿虚证。
案例:大量黄芪可治疗小儿心肌炎(寒入心包),可以很好的补气。
黄芪补气不同于人参,黄芪补气走的是肌表,稍微偏外,人参补气偏于补五脏之气。
案例:患儿,女,全身化脓性溃疡,皮肤溃烂流脓,抗生素无效,久治不愈。每天60克黄芪,治疗2个月痊愈。通过扶正来驱邪,用黄芪来补气,补充人体正气。黄芪之气善走肌表,可长皮肤。皮肤破损用黄芪熬水外洗也有效。
对于成人来讲主要治疗肌表疮疡。还可治疗手术后出虚汗,想比人参、白术来讲黄芪效果较快,90克黄芪煎服,术后出汗一剂药就见效。但是临时守住,并非治本,真正固守中土还需要白术和人参。
黄芪补的是肌表与脏腑之间的流通之气,守中有通;人参补的是五脏藏的气;白术偏于守中焦之气;甘草守护全身土气。黄芪补气作用快,但气容易散掉,人参补气作用持久。
禁忌症:气郁较甚者不宜使用。此时用黄芪的话,会加重郁结,有的患者会出现小便频数。黄芪过量也会引起气滞,同样可以用陈平破解。
黄芪常用量30克,虚损严重可以用到60-120克。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3)
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
当归
1、观形色:
当归的植株矮小,流通当中主生发之气,生发力量比较强大。为多年生植物,叶子像芹菜,生长在山沟里,目前国内比较好的当归产于甘肃岷县,地理位置处在大西北边缘。这个地方的当归生长期短,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方属金,金气主敛藏。
其花为白色,很小(收敛之象),形状为伞形花序(说明当归是偏散,向外生发的象),加之生长在大西北,整个地域环境就是收敛之象。所以,当归是收敛的,在收藏之象中蕴含着一股生发之气。
当归的药用部分是根,天然当归的颜色比较油润、偏暗的淡黄色(我们平时见到的当归比较白,基本都是硫磺熏过的),比较软。当归不易晒干,即便晒干后摸着也比较软,油性很足(油性是肾气的表现)。当归尾,其气偏流通一些。好的当归的饮片,看着比较干净,油性很足,摸着比较软。辨别当归的好坏,主要看其油性足不足。
2、药气分析:
当归气味特别浓郁,其药力,随生长年限的不同,轻重缓急也有所差异。
一般我们所用的当归,其生长年限多在3-5年。3年左右的当归较小,药劲较冲;5年以上的当归,气比较柔和。一般来讲,3年左右的小当归,气味非常冲,闻起来药液微微有股辛辣味,向上冲的劲比较大,比较快。
年头比较长的老当归,不像小当归那么结实了,油气也不足,略微偏燥一些,药气稍微缓和一些。
还有一种留种的当归,开花结种子用的。这种当归基本没什么气味了,很淡,油性也不足,嚼起来略微发散的感觉(好当归咬起来油油的润润的,很柔韧)。
所以,选用当归,一要看大小,个头大点的当归长的年头比较长;二要从颜色上来看,不是越白越好,而是淡黄色,半透明,比较油润,油气比较足;再就是闻气味,好的当归气味会扑面而来,因其生长环境比较冷,植株又比较矮小,所以根部力量积攒的很足,生发力量很足。
不管什么药物如果偏润养的,药气一定的向下走的。当归的药气以生发为主,带着润养之气,生发过程中有一定的润养作用,当归本身的生发的力量要强于润养的力量。但其本质上还是生发的,生发就是由阴化阳,所以凡是生发的药都是消耗阴精的。
3、品药交流:
当归药液微微偏辣,药气柔和,绵绵的,但气很足。有种缓缓上头的感觉,是往上走的。
4、临床应用:
当归疏肝、养血、升达木气(升达人体生发之气)。调血养血的“四物汤”,第一味药就是当归。当归的象是阴柔、包藏之象,带有一股相对柔和而持续的生发之力。
当归是养血还是活血呢?从其气味很足,比较油润的属性来讲,它是养血的;从它的比较冲的气味上来讲,它又是活血的。所以,年头比较长的(5-6年)的老当归,小量的吃应该是养血的。小当归,流通的力量比较强,比较快,其养的作用就差一些,而偏于活血,用多了就会耗血。不过,不管是老当归还是小当归,用的量只要足够大(30克以上),连续用的话,生发木气的力量还是很明显的,用久了一定会消耗阴精,消耗阴血,小当归消耗阴精的作用更明显。
当归主要用于活血,所谓的活血就是升达木气,肝气生发,由阴化阳,由内到外的一个过程,好比可把身体内脏的血外调。当归的药气是往外散的,不是往里走的。只有当身体需要一股气推动其流通而阴精不足的时候,可用当归来推动血气流通。但这个过程是消耗气血的,用多了会消耗气血,一般配合熟地使用,加强滋养功效。
此外,久病顽咳,燥咳,肺津亏损(肝血虚,肝气不能顺畅生发),在滋养阴精的同时,用大量当归去开通肺气,肺气只有先开达才能降下来,既开达肺气,又润泽肺气,止咳效果非常好。
妇科有催产的一个方子“佛手散”,其中当归3克,川芎3克,量很小,就能起到催产的作用。
当归和升麻是一对药,当归流通血分,升麻流通气分,这两味药力量都比较强,他们可以从左路把整个气流通开。
当归一般用量为12克,治疗燥咳30克以上。
当归的禁忌症:当归偏于耗血、动气、流通,所以,当气血比较虚,尤其是气虚心悸,脉律不齐的时候慎用当归。本身就没那么多气血,再用当归去推,有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
5、互动:
提问:药膳食补的时候用当归头好还是当归尾好?
当归头油润之气更多,滋养的效果更好;当归尾,是流通之象,油气少。二者相比较而言,当归头偏于润养,当归尾更偏于通破。但毕竟是一颗植物,这种差别不是很明显。整个当归都是偏于生发的,偏于升达、开散,如果炖汤喝,用少量当归,不管当归头还是当归尾,要少量,一般不要超过三片,一旦量大,其升达开通之力还是很强的,定会消耗气血。所以,不要认为当归是养血的,当归其实是耗血、破血的。
白芍
1、观形色:
白芍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芍药,其药用部分是根,白芍有斜切片、横切片,斜切片更容易熬出药效。断面是白色的,皮是淡红色的。白芍饮片很硬,白芍有直接切片生晒不去皮的,还有一种饮片是将白芍根煮熟、去皮、切片、晒干。
2、品药交流:
味微微苦平,气寒凉,喝完之后寒凉之气直抵小腹。直入中土,走肠胃,入阴分,入血分,白芍有股阴凝之象。
3、临床应用:
仲景用白芍治疗内郁腹痛(中气郁滞)。
拉肚子,里急后重(气血瘀在肠道),用白芍,起到凉降的作用,又有一种通破的力量,能把肠道局部瘀滞破开,从而止痛。
此外,当需要养肝阴的时候,用大量白芍,利用它这种凉降收藏的力量,可以把阴气收回去,当然不能只用白芍,需要配合甘草、山药等养阴的药。《伤寒论》里“芍药甘草汤”养阴作用也体现于此。
禁忌症:中土阳虚时慎用。
临床还比较常用的是赤芍,赤芍和白芍的区别:白芍一般都是种植的,赤芍一般都是野生的;赤芍药用时是直接切片晒干的,不经过什么处理。白芍要煮一下,再切片晒干。
白芍用量一般6克左右就见效了,如果用白芍来养阴止痛的话,量就要大,30克左右。
4、互动:
提问:当归和白芍作用相反,是不是不可以一起使用?
当归和白芍的作用完全相反,但一同使用又有相辅相成的治疗效果,如慢性结肠炎,当归白芍各50克,效果明显。
川芎
1、观形色:
川芎和当归从种属来看非常接近,其全名叫四川芎(穹),多产于四川而得名。植株比当归高大,生长环境也不如当归那么寒冷。
川芎的药用部分是块根,其形状不同于当归,当归是长条形,川芎是球状块根。
川芎新鲜切片外观比当归含油量要多,但干燥后不如川芎油量大,比当归干燥很多,也比当归要脆。
2、品药交流:
川芎的气与当归比较接近,其气略淡一些,没有当归那么浓郁,喝起来不如当归醇和。川芎的气散的更快,走得更急,力量不如当归,疗效来得快,去得快,但气比较清透。当归的气更老道,后劲足;川芎之气好比一阵风,气比较迅速就过去了,散得快,走得急。推动气血升达的时候,当归要比川芎力量大。
3、临床应用:
因川芎的气走的比较快,一般用川芎来引气血上头目,如头痛、面瘫、头皮麻木等上焦气血不通的时候可以用川芎升达一下。
川芎之气走得比较快,比较急,更容易消耗阴血,但其升达气血的力量不如当归大。
举例:佛手散(当归、川芎各3克)可以起到引产、助产的作用。其实,很多保胎方都用到了流通气血的药,但量都比较小,怀孕的时候本身气血都供给了胎儿,气血不足,如果流通力量再大,消耗气血,对身体不利。
用量:川芎可以理解成轻装上阵的当归,跑得快,消耗气血,临床要慎用,量要小。凡是辛温通散的药一定是消耗正气的,临床治疗时一定要考虑人身有多少正气可供使用,不要把正气全部都散掉了,最后引起气虚,甚至气竭人亡。建议临床用量一般不要超过12克,6-8克足矣。
禁忌症:川芎完全是散的力量,气跑得太快,耗血的力量比较强,没有多少滋润的效果,所以,血分特别虚的时候最好不用。现在人阴血亏虚的多,所以一般不怎么用川芎,偶尔需要升达的时候,可以用些升麻,升麻气比较清透,走散的比较快。
丹皮
1、观形色:
牡丹为多年生木本植物,牡丹花大而开散,其果实为六瓣(六为水之数,收藏之象)。
丹皮是牡丹的根皮,因其颜色为淡淡的粉红色,故又叫粉丹皮。牡丹皮有一种非常特殊的香气。一般生长5-6年以上的大丹皮,很脆很容易掰开,里面可见白色结晶(精气凝聚之象,是寒象),说明长的气比较足。
2、药气分析:
丹皮性比较阴凉,与白芍类似,从寒凉的气来比较,丹皮凉性不比白芍差,且直入血脉。白芍是整个根,丹皮是根皮,所以丹皮的药气比白芍柔和一些,但凉性也是很大;皮是植物养分输送的通道,有很多纤维束,所以,丹皮流通、通达的效果比白芍好;丹皮潜病的效果不如白芍,一般白芍直中木气,木郁风动的时候用白芍息风,丹皮性凉,用于清血分淤热,犀角地黄汤里面用丹皮清血分淤热。
3、临床应用:
丹皮用于阴虚血热,清内在郁热。当血虚心烦睡不好觉,阴虚血热,脉细且急时,可以适量用一些丹皮,清内热,其流通的性质可以引导气血恢复周流。
丹皮的好处就是既清凉,又有比较好的流通性(一种药物的弊端大小主要看其流通性,流通性好弊端小,流通性差弊端就大。流通性好的药即便用错了,也还有挽救的余地。),丹皮用错了问题不大,无非就是伤了胃的阳气,但不会引起太严重的瘀滞。
丹皮因其性凉,用量也不要太大(一般8-12克),一般也不会单独使用,一般配合温养脾胃的药使用,用来流通血分郁热。
桂枝
1、观形色: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我们平时调料所用的肉桂与桂枝是一种植物,肉桂用的是树干或跟的皮,桂枝用的是嫩枝。此外,肉桂与桂花树不是一种植物,不要混淆。
桂枝叶子细长,有三条叶脉(三为生发之数),向上冲的感觉,又叫三冲脉。花小,六瓣。
2、药气分析:
桂枝气味与肉桂相同,比较热,比较香,比较温散。因桂枝为嫩枝,有生发之气,流通、通达的效果更好,气比较薄弱,比肉桂之气柔和软弱一些。
桂枝生长在南方,南方开达火气较足,在如此开达的气候条件下,肉桂的叶子长得细小狭长,树枝也较细,桂枝有股辛辣的味道,说明它有很强的收藏之象,才能把气聚那么足。
桂枝升达的力量有点像当归,只不过一个阴一个阳,当归是从里面往外托,柔柔润润的托出来。桂枝比较偏表、偏潜、偏上,带着一股收敛的力量往前推,它的皮偏收、偏藏(所有的皮都是金气收敛之象)。
3、品药交流:
桂枝皮很薄是暗褐色,木心是淡黄色。不带皮的桂枝熬出的药液是非常淡的黄色,几乎没颜色,喝起来气味非常柔和,没有辛辣味;带皮的桂枝有股很冲的辣味,有种向上的辛散之力;单独熬桂枝的皮,其味道与肉桂一样。这就说明,桂枝的这种力量是在皮上,也可以把桂枝的皮理解成很少的肉桂的力量。桂枝的效果好比肉桂加了点流通的气进去,让它能够动起来,肉桂本身辛温也能升达,但是其升达通破的力量稍差一些。用上桂枝,就好比加了股向上走的力量。桂枝本身皮薄,其温散的力量也没有肉桂那么强,一个是辛温走散,再就是带着一股香气(香气就是正气),所以,桂枝可以辅助心阳。
4、临床应用:
还有一种说法,桂枝可以降肺气。肝气的升达和肺气的敛降本身是一个整体,肝气不升,肺气肯定就降不了,桂枝降肺气的作用可以理解成这么一个象:桂枝的皮的这股收藏的力量,把气聚在一起,中间的木心带动着这股气向前跑,皮收的力量就是肺气向下降的力量,木心向前冲的力量就相当于肝气升的力量,最终表现的综合效果就是推动气血前行,而且走的比较表浅,偏上,偏外一些,最终达到降肺气的效果。
桂枝如果用少了的话,它就会推着气向前走,如果用多了其收藏的力量就表现出来了,在推动气前行的同时,会把气收回来,如:奔豚汤,气上冲心,用大量桂枝(60克),流通当中蕴藏着收藏的力量,反而会把气降下来。
桂枝不是单纯的往外散的,如果把当归和桂枝做比较的话,当归是在润扬凝聚的状态当中往外发,最终的效果是托出来,散出去。而桂枝往回收敛,往里把持的力量,这种力量最终是要回去的,不是无限制的往外冲,是往里收着向前走,所以,桂枝有个弊端,当瘀结比较严重的时候,容易加重瘀结,用桂枝的话量不要太大。如炙甘草汤中桂枝用的量就少,治疗心悸(又虚又瘀)。
用桂枝的前提是瘀结不能太重,气血通行力量不足的时候可以使用。
肉桂温散的力量更强,有时用来救急,温补下焦元阳,下焦阳气虚的时候用肉桂温补,不单纯散,还有守护的作用。
伤寒论中写道:桂去皮,究竟是肉桂去皮还是桂枝去皮,个人用药体会是肉桂去掉外面的老皮,而不是桂枝去皮。
[转载]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4)
(2014-03-24 07:29:50)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4)作者:闲在居士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4)
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
乌梅
1、观形色:
乌梅是梅的成熟的果实烘干而成,产于南方福建、江浙一带。
乌梅的鉴别,一是看核,二是看泡出的水的颜色,真的乌梅泡出的水是褐色的,不是黑色的,染色的乌梅泡出来的水是黑色的,再就是尝酸味,肉厚味酸为好。
乌梅的药用部分是果肉,核的作用不大。
2、药气分析
乌梅主要用它的酸味,从四气五味来讲,酸柔、酸收、酸敛,是收敛之气。收敛之性只是酸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酸性还可以生发,所以,酸味既能收敛又能生发,收敛中带有生发之气。
酸之所以能够刺激唾液分泌,是因为从中医角度来讲腺体分泌是生发肾气的过程,属于水生木,内经讲酸味入肝,肝气本身就是水气生发而成,从一种收藏的状态向开达状态的转换,由阴出阳,由内向外的过程。
乌梅以酸味入药,它的气比较淡,味比较足,但里面藏的生气还是很明显的。
乌梅养肝的最初的最本源的生发之气(酸养肝的本意),可以理解成一股很柔和,力量又比较大的这股气,拖着你慢慢往上升。
3、临床应用
乌梅也是疏肝的药,和柴胡、桂枝不同。柴胡是从行气的角度来疏肝,肝气已经升达上来了,已经由阴化阳到气分了,在气分郁滞的时候可以用柴胡来疏达,是在比较表浅的层次疏肝;如果肝气在升达的过程当中阳气不足的话,可以用桂枝去升达,桂枝是辛甘温散而升达;如果本身阴津就不足,有点阴虚无力升达的时候,可以用乌梅向上升达,乌梅是酸柔养津而升达。
如果临床上碰到肝气郁结较久的老年患者的话要分清楚病情的转归而用药。肝郁的病人一般刚开始都是柴胡症(气郁),随病情发展,气郁化火,化火就伤阴耗气,慢慢由实证变为虚证,最早表现的是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这时候用桂枝去升达,可以改善。如果肝郁化火更久,阴津就会亏虚,变成阴虚,这个时候用桂枝就会上火,郁结反而加重,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乌梅,乌梅是从肝气生发的源头去救。
可以形象的比喻肝气升达的过程的不同用药,肝气生发的源头的话就是乌梅,再向上一点就是当归,再往上差不多是桂枝,再往上是柴胡,大概是这么一个层次。
五味入五脏,五味养五脏,五味还可以救五脏。肝经阴血很虚,升达的力量很弱的时候,一般的药是救不了的,只有酸味的药可以,酸味药可救肝疾。如用大量乌梅或乌梅炭可以止血,效果非常好。原因就是酸味不是单纯的收敛,收敛的同时会带动着这股气慢慢流通,重新恢复气的生发,收敛的力量不会太过,能够推动气向前走。
乌梅疏肝作用是推动气的运行,是从养的角度促进肝气的流通,所以,久病、阴亏、郁结又重的时候,需要润养流通的时候就用乌梅。
临床上乌梅可用木瓜来代替,木瓜不如乌梅。
有些老大夫用乌梅、山萸肉治疗关节炎,因其疏通的力量很强,此时乌梅的收敛作用相对于疏通的力量来说,起到辅助作用,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虚证、阴津不足的时候,乌梅的作用好比把阴津积聚一下,然后再推动它向前走。
乌梅的收敛作用与其他种子类药或苦寒类药的收敛作用有所不同,这些药收进去后是压着往里走,是阻碍生发的,如黄连,收的力量很强,苦寒沉降,气很快会被压下去。乌梅虽然收,但收的同时没有完全按压下去。
乌梅是从养阴的角度进行疏肝的一味好药。自创方“柔四逆散”,尝试用酸柔的方法进行疏肝,效果很好。这种病人一般都有明显的燥热之象,郁结比较重,肝郁的症状比较多,就用乌梅酸柔润养,慢慢流通。
木瓜
1、观形色
药用的木瓜都是皱皮木瓜,不是普通食用的木瓜。木瓜晒干的切片为黄褐色的,味酸。
2、药气分析
木瓜煎出液的酸度与乌梅相差很远,生发之气会差很远(酸味越足,生发之气越强),木瓜相对于乌梅来讲偏涩,临床会用炒木瓜柔肝止泻。木瓜总的来说收涩的力量要比生发的力量明显,收藏的力量相对而言更明显。乌梅收敛和生发的力量都很强,木瓜更偏于收藏,生发力量缓和。
木瓜还有明显的香气,具有守护的力量(香气有两方面作用,一个是芳香化浊,醒脾,另一方面,味香属土,土性缓和,自然就有守护的效果)。
3、临床应用
临床用木瓜,就是借它收涩的力量,把温阳的药气收藏到体内,去破内脏陈寒,所以,我常把干姜和木瓜作为一对药来用。之所以不用别的收涩的药物来代替木瓜,是因为木瓜既有往里收的力量,又不会造成气郁,收的同时还是留了一条“通道”的。这也是酸味药的一个共性(酸敛、酸收,又不失生发之性),是不同于苦寒药的收涩作用的。
我的方子里,只要用到木瓜的,说明病人肝气比较弱,或者中焦比较寒,用木瓜配合温阳的药来去中焦陈寒。
临床木瓜一般用12克左右,可以起到收敛气又不至于引起气郁的作用。
酸柔的药物大部分用于虚证。但肾虚的时候一般用不带有生发之气的苦寒药物来收,如黄连,而不用酸柔药物。酸味药偏收,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生发,而不是为了藏起来。
元胡
1、观形色
又名延胡索,味苦。元胡长在海拔比较高的偏阴凉的地方,南方较多,植株比较小,花为紫暗色或蓝色(花的颜色越深,气的凝聚性越强),细长管状(收藏之象)。一片复叶上有三片小叶(生发之数,有比较好的流通性)。
元胡的药用部分是根茎,圆形(中土缓和之性),黄豆大小。质地比较通透,晒干后很硬,颜色为深黄色。
2、药气分析
苦味主收藏、收敛,味越苦,收藏的力量越大。元胡的收藏的力量不同于以上两味酸性药,这股收藏的力量是向下压的感觉。
3、临床应用
元胡一般用于活血,元胡的药气能量更偏寒、偏凉,越寒凉的药越偏阴,入脏的程度越深,更容易入少阴心、肾。元胡味苦(苦能收、能聚,同时也能破),质地较硬(硬是金气凝聚之象,如莪术、槟榔、三棱等),所以,元胡可以破血瘀,就可以疏通郁结,可以止痛,
这是元胡在有形瘀结方面的一个用途,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元胡对心神的调理作用,可以安定心神。就是因为元胡的气入少阴,这种刚强、凝聚、稳固的力量不容易散,睡不好往往都是心神散乱引起,元胡的气可以让心神稳定。
现代药理研究元胡有麻醉作用,左右的麻醉药都是作用在少阴的层面的。
一般来讲,安心神2-3克即可,破瘀血大约用到十几克。有长期失眠的患者,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5-6克元胡也可以起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三七和元胡的区别,二者都可活血,三七是靠它那股坚硬的气去破瘀血,而且养正气,但三七没有安心神的效果。
元胡治病不养人,如果淤结较重,用药的时候要配合补气药。如果气虚比较重的患者,元胡慎用。
现在我的方子里元胡用的比较多,是因为现在的人实证多,虚证少。
临床一般用醋元胡,加强流通的效果。
薄荷
1、观形色
薄荷全草入药,薄荷的茎为四方形(力量往外冲的象),益母草、紫苏等比较清香的药大多都是方茎。叶子两两对生(发散之象)。花小碎(花是植物的精华,花越小,说明精气外散的越少,收藏的东西偏多)。薄荷生长在相对比较温暖的地方,比较娇嫩,对阳光、湿度要求较高。
2、药气分析
薄荷药液清凉,气的流通性也不错,比较淡,轻松发散。薄荷宣散比较清凉,力量较弱,但它的趋势是向外散的。
3、临床应用
薄荷轻轻宣散,在上面宣达,可用来宣散上焦比较表浅的郁结之气,如头面部郁火,尤其是扁桃体化脓的患者,重用薄荷20-30克,很快见效。如果火气很重,可以配合栀子一起用。
病例:儿童,中耳炎,需要手术,焦栀子3克,薄荷12克一起使用,几付就痊愈了。
薄荷也是肿瘤治疗的特效药,肿瘤本身就是比较顽固的郁结,气分的郁结有时候强行去破的话很难破,很粘滞,但是用薄荷慢慢去散,反而能散开。但用量比较大,一般在30-60克。肿瘤属于郁结,而且会有郁热,用薄荷既清凉又宣散,效果很好。所有的肿瘤的根源都是心气郁结,薄荷可以打开心气的郁结。
薄荷很柔和,宣散的时候对气损伤很小,所以,实证虚证都可以用。只要不是虚到极点,就可以放心使用,30克以内不会有问题。
薄荷气比较清透,煮10分钟左右即可。
香附
1、观形色
香附一般生长在水土充足气比较通透的地方。山东主产于山东,地理位置属于生发之象。
香附的药用部分是根茎,长椭圆形,植株的茎是三棱形的。
香附有两种,一种是毛香附(毛根没有去掉),一种是光香附,毛香附的根有很多毛毛,本身也是穿透宣散之象,疏达的效果更好。
2、药气分析
香附比较清香、淡淡的、缓缓的疏达之气。
3、临床应用
香附疏肝是在偏深部的,层面比柴胡要深,疏肝作用从内到外来说的话,香附、柴胡、薄荷依次向外。薄荷和香附是我比较喜欢用的一对药,香附从比较深的层面将气疏达,然后薄荷从比较浅的层面继续疏达。香附的气走得比较柔和,薄荷走的比较急。“香附去心内愤懑之气”凡是心情压抑,想不开,只要用上薄荷和香附,心情很快就可缓解,疏达体内郁结之气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临床一般用醋香附,一般用十几克即可,用的时候要切片或打碎,以便气的煎出。无明显禁忌症。
女性的郁结,常用香附,因为女性的气比较阴柔,气结会比较深。男性的话,久病可以用香附。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5)
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
龙胆草
1、观形色
龙胆草生长环境较高,气候较冷,其植株不高,叶子是接近三角形的团形叶子,叶脉纹理较为舒展,气很流畅,花为蓝紫色风车状(花的颜色越深藏得越紧,药性较峻猛)。
龙胆草药用部分是根,长得比较致密,根系较地上部分要发达很多(地面以下主藏,地面以上主升),生发的部分小,收藏的部分多,收藏的力量比较足。
2、药气分析
晒干的龙胆草根油油润润的,味苦(内经讲火味苦,只有苦味才能把火气收藏住),之所以味苦,因为只有苦味才能收藏精气,苦味药里面,龙胆草是气收得最为致密的一味药。与黄连相比,黄连的苦味类似于按压、镇压,而龙胆草的苦味是密闭的封藏。
3、品药交流
龙胆草药液虽苦,但不像黄连,不如黄连冲,相对比较绵和,但这种苦味进入人体,有种出不来的感觉,似乎被封藏起来了。
4、临床应用
龙胆草只能用在实证,不能用于虚证,如肝经郁热化火(目赤、眼屎多、)尤其是那种湿热,或妇科下焦湿热等实热的时候,可以少量暂时使用,通开,如果用多了,会将湿热封藏疏散不了。湿热重的时候,龙胆草治标效果较好,但只能暂时短时间使用,量也不宜过大。
利用龙胆草的这种强大的封藏力量,可以用来清郁热,尤其是清肝经郁热是最快的,如妇科的白带异常、盆腔炎、阴道瘙痒等,药物成分里只要有龙胆草,病情很快就会改善,就是因为它的这股气会很快把淤热封藏起来。
但这种封藏力量也是双刃剑,曾报道大量吃龙胆泻肝丸造成肾衰,就是因为龙胆草的苦味带有很强悍的封藏之气。如果长期使用含有龙胆草的制剂,这种封藏的力量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新的淤结,并且这种郁结是不可逆的,从而引起体内器官结构性的改变。从西医角度来讲,肾脏的功能是靠肾小球虑过作用来完成,如果长期使用龙胆草,这种封藏的力量就会破坏肾小球的滤过膜,从而引起肾衰。
所以,用龙胆草的时候,量要小,一旦用多了容易把病气收在体内。临床使用不超过3克,一般1克左右。与栀子的苦味相比,栀子是最清透的,用多了不会伤肾气,而龙胆草6克以上就可能伤肾气。比龙胆草收藏力量更厉害的是马钱子。
提问:所有苦味带有收藏之性的药都可以补肾,为何龙胆草用多了反而伤肾?
龙胆草的这种收藏的力量与其他补肾的药物(补骨脂、益智仁等)不同,其他补肾的药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发,而龙胆草的这股收藏之力过大,就会抑制生发之力。所以,如果用苦味药补肾的话,黄柏、黄连的苦味就可以了,如果苦味再重,就会收藏太过,影响肾气的升达。
种子类补肾药物的收藏力量不如苦味药强悍,是很平和的,用苦味药补肾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可以作为一种紧急补肾的方法。
麻黄
1、观形色
麻黄生长在西北新疆一带,西北金气最浓厚,药收藏也最为紧致。
麻黄茎细长,是一种收藏舒达之象。麻黄叶子很小几乎蜕化,所以药力非常集中,都集中在了细细的茎上。
2、药气分析
麻黄和龙胆草都为虎狼之药,相对于龙胆草来讲,麻黄是阳药,龙胆草是阴药。
麻黄有一种很强悍的气,集中收藏在一起,凝聚了强大的生发之力,所以长麻黄的地方冬不积雪。麻黄花很小,结红色绿豆大小的浆果。
新鲜的麻黄发散力量最大,临床药用的麻黄多为干品,秋季采摘晒干。新鲜晒干的麻黄颜色较绿,一般两年之内晒干的麻黄效果较好,三年以上的话,其发散之力就会减弱,五年以上的麻黄发散的力量就非常小了。
3、临床应用
临床用麻黄有两种,一种是生麻黄,一种是炙麻黄,炙麻黄的发散力量较小。
临床用麻黄,小量可调内,大量调外。麻黄是宣达升散,直冲九霄的一股阳气,麻黄除了用于感冒以外,还可以用于开胃,胃口不好可以用0.5-1克麻黄,升达一下胃气,再配合1-2克杏仁,一升一降,胃就转开了。
此外,我还常与补肾药补骨脂同用,治疗下焦肾气弱、淤滞重的疾病,如妇科月经不调、盆腔炎、子宫肌瘤等。肾气比较虚,需要补肾,淤滞重又需要疏通,此时,用大量补肾的药与少量麻黄配合使用。所以,《神农本草经》讲麻黄破癥瘕积聚。一般60克补骨脂,陪3-6克麻黄。
还有一些老大夫用大量麻黄(20克)左右,配合补气的药,治疗内脏脱垂性疾病。
麻黄药力很强,用时要谨慎,量也不要过大,尽量不要超过6克,治疗外感最大量也就6克。麻黄也不可久用,清黄元御说,麻黄泄人元气。
麻黄有两个禁忌症,一是气虚脉涩者不能用麻黄,走得太快消耗正气;二是气结滞在内郁结在脏腑,脉沉紧有力的时候,也慎用麻黄。麻黄只适用于急症、新症、时间不是很久、郁结不是很深的病症。
柴胡
1、观形色
柴胡分为南柴胡和北柴胡,北方用北柴胡多一些,南方用南柴胡多一些。南柴胡的药气更柔和一些,且全草入药,北柴胡只用根。
柴胡植株矮小,叶子狭长,茎为“之”字形,根相对于地上部分较小。北柴胡的药用部分是根,比较短小。南柴胡饮片比较松软些,气来得柔弱一些。北柴胡饮片致密,颜色发暗。柴胡饮片如果呈现比较好看的菊花心,它的味就很浓郁,药气更足。
2、品药交流
柴胡药液的这股气,比较清淡,带着淡淡香气,清纯舒展的感觉,有一股推动之力,但力量又比较柔和。
3、临床应用
柴胡主要用于疏肝,肝气郁结用柴胡疏达是很好的选择,如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之所以可以疏肝,就是因为柴胡这股气柔和、舒展、淡雅、清透,跟人体正常流通的这股气状态比较接近,但力量比人体流通之气的力量稍微大一些,可以把郁结之气缓缓推开。治疗新病、急病临时出现的肝气郁结,柴胡用量要大,用量少了,郁结无法推开,张仲景《伤寒论》里小柴胡汤,柴胡用到了8两(125克),但临床上保险起见最好45克以下。但慢性肝郁,久病、重病、郁结深,量不宜过大,应缓缓化解,量大易伤阴气, 12克,最多24克,不要超过三付,缓缓舒展,如果配合滋养的药,可以长期使用。
柴胡偏于疏达气分郁结,本经里讲,推陈至新就两味药,柴胡和大黄,柴胡是从经络气机流动的角度来加快气血流通,大黄主要是加快腑气通降,加快浊气排出的角度。
从调气的角度,我喜欢柴胡陈皮一起用,二者都很柔和,柴胡偏流通,陈皮偏破气,对于明显的气机郁结效果更好,一般柴胡12克,陈皮6克。
南柴胡用的全草,疏达的作用更柔和,北柴胡用的是根,流通的气偏深一些,北方人还是用北柴胡比较好。
升麻
1、观形色
升麻又名周麻,植株高大,叶子开展,气势比较强悍。升麻药用部分是根,是中空的。根的横切片纹理呈网状,质地较硬,舒展通行的力量比较强。表皮偏黑(黑为水之色,入的比较深,偏里)
2、药气分析
升麻最的作用不是向上生发的,而是在内部破结流通的。本经记载,升麻可解毒。所谓的毒就是体内郁结太厉害了,气郁化火,火郁化毒。升麻可破除郁结,很强横的把郁结通开。
3、品药交流
升麻本身没什么气味,所以升麻本质是在气分流通的,其药液品尝起来有淡淡的苦味,喝到最后有点涩的感觉。
4、临床应用
一般的疾病用不到升麻,凡是用到升麻的,都是内部郁结很重。我临床常用当归和升麻一对药,主要考虑到病人郁结较久。所以,柴胡无法疏达的郁结可以用升麻,升麻不行就用莪术。
升麻力量虽然很大,但走的比较慢,消耗正气不会那么快,所以,升麻可以大量使用,可用到60克,一般配合补虚的药使用。升麻的一般用量为12克左右。
我临床喜欢升麻和当归一起用,当归是疏通血分,升麻是疏通气分,二者都是入的较深。现在疾病多病在外而根在于内,很多郁结是比较深的,如果用柴胡、薄荷等比较浅的药疏散的话,根源问题无法解决,所以需要用较为深的药破内部郁结,内部的郁结也是比较紧致的。
升麻多用于郁结比较深重的慢性病,没有太多禁忌症。
威灵仙
1、观形色及药气分析
东北的铁杆威灵仙较好,威灵仙植株柔弱,每片叶子有三片小叶,三为生发之数,有一股疏达之象。茎细长,小花(精气内藏),其果实长满细长的刺(流通发散之象)。所以,威灵仙疏通、向外散的效果非常好。
其药用部分是根,根细长,质地松脆,气很柔和,偏入里,偏阴分。
好的威灵仙,掰开后,里面的芯是黑色的,芯的颜色越深气越足。
2、临床应用
威灵仙入里,无孔不入,一般内部的小的郁结可以用威灵仙疏通。我经常升麻和威灵仙并用,升麻破除大的郁结,威灵仙扫除剩余小的郁结。所以,威灵仙是用来疏通身体内部一般药不能到达的小的郁结。如,关节炎,关节部位气血流通少,一般药很难进去,威灵仙就可以。
威灵仙偏性小,用量可以大,祛除小的郁结的话,一般15克左右。如果用于外周部位气血不容易到达的地方,如关节炎,可以用到50-60克,止痛效果非常好,但不可常用,易耗气。
威灵仙也消耗正气,凡是素体虚弱的人,用时量不要太大,时间不要太久。
我常用威灵仙和升麻配伍,一清一正,疏通身体内部郁结。再就是,凡是肾功能轻度衰竭的时候,可用临时用大量威灵仙冲击性的疏通,对肾功能的改善立竿见影,一般
[转载]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6)
(2014-03-24 07:30:29)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6)作者:闲在居士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6)                 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
百合
1、观形色
百合叶子类似蒜苗,对生,细长形,叶脉平行(气很舒展之象),花都为六瓣,白色百合居多。
药用百合和观赏百合花是不同品种,观赏百合根比较小,主要在花。药用百合地上部分比较瘦小,花也小,地下球茎比较丰满。
较好的药用百合产自四川、甘肃。
2、药气分析
百合的药用部分是地下鳞状的球茎,球形是一种收藏之象,但这种收藏之气是很清淡的,很柔和,有润养作用,不是收藏不动而是流通性很好。这种收藏之力类似于麦冬,但百合收藏的力量偏于上焦,麦冬收藏之气是从上到下。《金贵要略》中有一种百合病,阴虚发热心烦,就是以百合为主,慢慢去养阴气。
食用百合味偏淡,药用百合微苦,有股香气,入肺经,偏于润扬肌肤。百合的球根的鳞片晶莹剔透,但熬煮以后仍旧有种脆生生的感觉,这是一种金气之象,也说明偏于走肌表。百合这种从外向里的收藏力量不是很大,轻轻的一收一养。
3、临床应用
当焦肺气虚燥,有虚火,需要润养,又不要收太过的时候用百合,既能润养收藏,又不至于封闭肺气。
百合润养作用平和,用量要大,一般12克以上才会有明显效果,甚至可以用到50-60克,普通情况30克足矣。
百合药气走的速度比较慢,所以适用于慢性虚损病人,上焦郁热,可引郁热下行,靠润养的力量慢慢带着气向下走,但见效慢,需要久用。
百合更多的是用于润养肺阴,如“百合固金汤”主用百合。百合柔润包藏,缓缓下行,可降肺气,适合于肺气虚,不能敛降。
百合无明显禁忌,但肺寒的时候慎用,如风寒感冒、肺寒咳嗽等,百合是扶正养阴治疗虚损的一味药,有明显外感的时候尽量不用,以免收邪入里。
麦冬
1、观形色
麦冬叶子细长,舒展之象,穗状花序,花比较小,淡紫色(收藏之象)。果实为球形浆果。
麦冬药用部分为根茎,麦冬以一寸左右大小的为佳。新鲜麦冬为蛋白色,晒干后为半透明的黄白色,偏软,里面有芯。
2、药气分析
临床麦冬去芯与否,麦冬的芯有流通之象,如果入煎剂的话不去芯,流通性更好些。去了芯流通的力量就弱了,滋润的作用就好一些,做丸药的话去芯更好。古人讲,麦冬芯入心,容易让人心烦。
3、品药交流
麦冬药液气味比百合大,喝下去,气走的比较急,往下沉,收藏的力量比百合大,气更沉降,更凉润,聚的阴气更多一些。
4、临床应用
麦冬养肺阴、清上焦郁热效果效果比百合快得多。此外,麦冬不光入肺经,因为向下走的快,还可入肠胃,所以,肠胃之间的郁热也可以通。麦冬能从上焦走到中焦,最佳作用偏于上焦,如“麦门冬汤”治疗阴虚燥咳,大量麦冬来养肺阴,一边养,一边向下压制。
所有阴柔的药都是通过润降的作用治疗疾病,先润再降,滋润上焦燥热之气,进而恢复沉降的本性,一般都适用于上焦阴虚、燥热、郁火等。若上焦没有郁热而用凉润的药就会伤及脾阳。
麦冬偏凉,若中气阳虚的时候,用麦冬必须配合温补中气的药,防止麦冬伤中阳。
凉润的药都要用12克以上,麦冬若用到60克的话,中阳不足会引起腹泻,一般30克以内是不会引起腹泻的。
大量麦冬可降肺气,少量麦冬润养肺气。如胸腔积液有时候可以用大量麦冬(60克以上)治疗,可以通大肠,泻肺气,60克以下没有太明显的泻的效果。
百合一般用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慢慢养;凡是急症需要紧急处理的用麦冬,麦冬只能暂用不能久用。
白芨
1、观形色
叶子同样比较长,略宽大,叶脉平行,舒展之象。花的颜色偏紫色,收藏之象。
白芨药用部分为根茎,比较圆润,外表有一圈一圈的环形纹,是一种土气之象,药气缓和。新鲜的白芨切片很细腻很滋润。
白芨产量不高,价格相对较贵。
2、药气分析
白芨自然兼具五色,可以润养五脏,养五脏之真气,充养五脏之精。一般的药物都不会像白芨那样干净、柔和,很难去养五脏。能够养五脏的药很少,品质好的人参可以,但主要养五脏之气。再就是白芨,白芨可养五脏之阴。
白芨养五脏,因其滋润,所以更偏于养肺阴。
3、品药交流
白芨可以止血,因为白芨汁液比较黏,熬出的药液也比较粘稠, 白芨药液喝起来柔和,黏滑饱满,质地醇厚的感觉。相比之下,麦冬、百合显得更加清淡。
4、临床应用
有胃病的人,药物里加白芨胃会感觉很舒服,补肾的时候,加白芨补肾效果更好。养润的同时带有一些封藏之力。
白芨一是治疗肾病。
好的白芨打粉吃偏养偏藏偏补,入汤剂的话在补的同时还有比较好的流通性。
白芨质地粘稠,有敛邪的作用,所以,郁结重或病气重时要慎用。若用的话,需要配合疏通的药物配合使用。单纯的虚证是可以同补益的药一起用的,效果更好。
川椒
1、观形色
又名花椒,主要产自四川(川椒)、陕西(秦椒)等气候较冷的地方。长红之后要立即采摘,不然药气会散失。花椒植株长得比较愣,是金气凝聚之象。
花椒药用部分是果壳,果壳里还有黑色的种子(椒目)。药用花椒其实没有完全长熟,相对于食用花椒质量是比较差的。
2、药气分析
花椒药液辛温当中带有一点点麻味,气聚得较紧不通时就会出现麻的感觉。
花椒辛温,但流通得不快,是在局部温散。
3、临床应用
花椒可以温散上焦沉寒,专入上焦,从内部开肺气。不同于麻黄,麻黄开肌表进而开肺气。
川椒止喘如神,民间有治疗百日咳的偏方,用川椒6克炖一个梨,每日服用,一周即可痊愈。
川椒辛温之性太过,容易伤肺阴,所以,用川椒要和滋阴的药配合使用。
川椒普通用量2-4克,最多6克,儿童2克就足够了。
川椒通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从而可以通大肠之气。曾用川椒治疗过肠梗阻,效果很好。
川椒走阳明经,凡是阳明经有寒气,都可以用花椒。
椒目治疗肾虚喘咳效果极好,既能补肾又能开肺气,一举两得。但辛辣之力较足,易伤阴,仍需与养阴的药同用。
杏仁
1、观形色
杏仁和桃仁不易区分,杏仁比较扁平,桃仁更长更厚实。一般杏仁之气来得比较犀利,压得更紧。
杏仁一般要水泡,去皮,然后稍微炒一下。
2、临床应用
杏仁用时要打碎,便于里面的油溶出。
杏仁药力很强,气直接入大肠,尤其是生杏仁,空腹吃易引起腹泻。
杏仁降泻的作用很强,用多了,就会把肺气降下来,引起窒息。所以,杏仁用量不要超过6克,小儿2克就足够了。生杏仁不去皮,降气的力量就更强。
临床多用炒杏仁,炒杏仁药力就缓和了。
肺气不降的实证用杏仁,一般多见于外感,如感冒肺气不降,麻黄杏仁同用。
杏仁没有单用的,一般配合升的药物,我一般麻黄和杏仁或川椒合杏仁同用。
如果没有外感,中焦痰湿很重,粘痰很多,气郁中焦,可用少量杏仁(2克)和麻黄(1克),将气机上下活动,目的是推动中焦运转,也有很好的效果。
总结:以上几味药都可降肺气,川椒通过温散,让肺气自降;百合、麦冬、白芨是通过润养,帮助肺气降;杏仁是直接拉着肺气降。所以,杏仁用于实证,百合、麦冬、白芨都用于虚证,川椒用于寒证。用到60克以上,1-2付,不可多用。
[转载]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7)
(2014-03-24 07:30:51)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7)作者:闲在居士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7)                 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
五味子
1、观形色
有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之分,一般用的都是北五味子。
五味子为藤类植物,绕树而生。多生长在北方,生长环境偏冷,辽宁偏多,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顶。五味子花不大,颜色偏淡。每朵花会结出一串五味子,果实为浆果(收藏之象),类似于葡萄。
2、药气分析
从五味子植株形态及生长环境整体分析,说明它具有收藏之象。之所以称为五味子,就是因为它五味具全,但以酸味为主。酸主收敛,它的气是向下走的,走肾,多用于补肾。
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相比,南五味子比较小,收藏的力量也较弱。
3、临床应用
临床用多用炙五味子。五味子虽然收藏力量强,味也很浓,但气还是很清透的,流通性比较好。(小窍门:用粉碎机打碎五味子可以清理粉碎机里粘腻附着物)补肾的药都补五脏,所有补脏气的药,气都比较清透,气浊的话补不了脏气。砂仁虽补肾,但其气相对重浊,不如五味子清透。
临床我一般用生的五味子,生的流通性更好,更能体现出本质作用。炙过之后,酸收的力量加强,但清透的药气就收到了污染。若上焦非常燥,需要润收的时候,可以用点炙五味子。
从补肾的角度讲,五味子的气收得比较急,走得比较快,力量比较大,入的比较深,补肾立竿见影。
五味子除了用来补肾,张仲景还用五味子来止咳。咳嗽是由于肺气不能正常敛降,随着木气生发而冲上来了,用五味子可将肺气收回。一般久咳,肺肾两虚的时候,用五味子可收肾气,收肺气,从而止咳。细辛、干姜、五味子是治疗咳嗽必备的几味药。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在气虚欲脱的时候来补气,用五味子往里收。
民间有五味子治肝病之说,主要指的是虚证,五味子也可补五脏之气,通过收聚五脏之气,来促进肝气生发而治疗肝病。
五味子一般用量4-6克,就有很好的收敛效果,若要加大收藏之力,也不会超过20克,12克左右足够。
五味子禁用于实证,凡气郁比较厉害的时候,慎用五味子。
治疗咳嗽的时候,用五味子需要配合其他流通肺气止咳的药,不能单纯用五味子。肾虚咳嗽的话,五味子用量可以大一些,如果只是单纯咳嗽
天花粉
1、观形色
天花粉即为瓜蒌的根,天花即雪花,因其为大寒之药,故名天花粉,偏于走肺经。
花为白色,花瓣边缘为细细的丝状,果实即为瓜蒌。
天花粉切成片后类似于山药或茯苓,天花粉质地不如山药细腻,白色里有少许杂色。
2、药气分析
天花粉苦寒,饮片也非常苦,不像黄连、栀子等,苦味厚重,不是很清透沿着六腑走。天花粉的苦味很特别,是一种很清透、冰凉的苦味,且其苦寒之气直接入脏器。
因其苦寒之气入的较深,会抑制肾阳生发,因此,天花粉有小毒,孕妇禁用,此药可堕胎。
3、临床应用
当上焦火气较重,相火不降,想紧急清降的时候,可用天花粉配合生牡蛎,效果非常好。只可临时使用,不可长期用药,易伤阳气,上焦无火不可用。且量要少,1-2付即可,不得超于6克,2-4克足矣,火降就停。
天花粉寒凉,偏性大,小儿、孕妇以及老年脾胃虚弱之人禁用,很伤中阳。
古人多用于外科疮疡或流行性热病,效果较好。
民间偏方:外痔红肿热痛或出血的时候,天花粉打粉,用醋调成糊状,外敷,立竿见影。
黄芩
1、观形色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药用部分为根。叶子两两对生,对称整齐,茎很直,是一种流通、舒展之象。花小,淡紫色。黄芪地上部分瘦小,根茎粗大,从整体看是偏收藏,但收藏这股气本身是比较容易流通的。
黄芩切片为淡黄色。黄芩如果长得年头较长,其根部中间就会枯萎,形成空洞,又称枯芩。年头比较小,中间没有空洞的,称为子芩。临床用的黄芩,以枯芩为佳,枯芩质地相对比较疏松,气比较松散一些,寒性没那么强。
2、药气分析
黄芩比较苦寒是很好的清火药,但其苦味不像黄连那么沉重,气也不像黄连那么重浊。黄芩虽苦寒,但药气清淡,气偏于在上焦起作用,尤其善于清肺火(上焦郁热)。
3、临床应用
苦味药又比较强的收藏的力量,下行,当上焦气郁化火的时候,需要一种力量带动气向下走,此时,黄芩为最佳选择,因其轻柔,流通性好,既可以带动火气下行,又不至于消耗阳气。若火气很重,需要紧急降火的时候,需要用天花粉。
火气大时,可用子芩,火气小时用枯芩。一般用量3-6克,个别情况下用到12克。脾胃阳虚的人,用量要少。过量用清热药,易留淤。
苦寒药都有收藏之性,就会引起气的郁结,所以,久用或重用苦寒药常常留淤。相对其他苦寒药来讲,黄芩留淤力量小一些。
不管黄芩、黄连、黄柏,其色均为黄色,中土之色,色黄味苦的药可以入湿气弥漫为病的环境,气场与病气相通,更易达病所,善治上焦湿热。
上焦肺部痰湿郁热较重的时候,用黄芩最合适,若单纯上焦郁火,燥热的时候,也可以用黄芩,但最好配合滋养阴津的药,如百合、麦冬等。尤其是阴亏的时候,如果不用滋阴药,效果只能缓解一时,不能有效降郁火。火气下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苦寒药的向下降的作用,再就是要有载体,要用一种阴柔的药作为载体。若为湿热,有湿又有热,直接苦寒降火即可,将火气拽下来。若本身阴亏,火气又重,就不能只用苦寒药了,要加润养的药。气的流通是阴阳和合,不是单纯的阴或单纯的阳。
陈皮
1、观形色
 
陈皮是成熟的橘子的皮,青皮是未成熟的橘子的皮。
2、药气分析
皮本身就是一股金气,下降,收藏。陈皮药性很平和,其药气清香、流通、下行,靠香气去流通,靠苦味去下降,清热下行。
陈皮气清香,但味苦。普通陈皮香味差一点,新会陈皮更清香。
陈皮产自南方,南方气开达,所以,陈皮的气比较清透。
普通陈皮香味和苦味都不是很大,药力比较平和。好的陈皮放置时间越久,气味越清香,行气、下气力量越大,但力量缓和,不急。
3、临床应用
陈皮为常用的行气、破气的药,当气郁未化火的时候,都可用陈皮来行气、破气。我一般柴胡(12克)和陈皮(6克)配合使用,来调气。
一般临床用的陈皮为放置1-2年的陈皮,其气就比较柔和了。
陈皮药性平和,用量没有太大限制。普通用量为6克,气郁厉害可以用到10克,甚至15克,极个别用到30克以上。
但陈皮长时间使用的话,也易消耗正气,引起虚证。所以,明显气虚的时候,不可以用陈皮。若虚淤并存,可以配合补气药使用,单纯气虚最好别用。此外,小儿和老人用的量不要太大。
青皮更苦,药性更急,一般用于一些急症。
紫菀
1、观形色
 
紫菀外形类似青菜,其药用部分是须根。紫菀花序开展,发散、流通之象。从外形来看,紫菀药性平和、轻柔。紫菀根细长,疏通之象明显。
2、药气分析
紫菀没有太大的气味,没有太大偏性,比较舒缓、流通。但药气相对偏浮,走得比较表浅,不会入得很深。
临床有两种,一种是生紫菀,一种是蜜炙紫菀,蜜炙后,可以进一步加强其柔和流通之性。我比较倾向用生紫菀,流通性更好一些。
3、临床应用
紫菀的药气与肺气相应,疏达肺气的效果就比较好。古人用紫菀流通肺气,止咳,原因就在于它这股轻柔、流通之气,而且偏于走上焦,能把肺气流通开。肺为娇脏,用药宜柔,宜轻,所以,入肺的药,没有很霸道的,如黄芩、百合、麦冬等,但川椒例外。
紫菀一般适用于肺气有点淤,有点虚,需要缓缓流通的时候,在肺气正常流通这种力度的情况下去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把紫菀理解成非常微量的麻黄。
紫菀流通肺气的力量最柔和,相对也最安全,适当多用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一般用量12克左右,至少6克。
肺与大肠相表里,当出现便秘时,用紫菀在流通肺气的同时,也可间接治疗便秘。肺气流通开后,大肠之气也会流通开。
紫菀基本用于虚证,大部分用在疾病后期。若为实证,紫菀没有太大力量去疏通,救不了急。
提问:桔梗与紫菀都可以流通肺气,二者有什么区别?
桔梗是靠其润滑之性去流通肺气,更润一些。紫菀是靠本身的力量去流通肺气,润的力量不如桔梗。紫菀疏通之象明显,桔梗没什么疏通之力,主要靠润滑的力量流通肺气。
[转载]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8)
(2014-03-24 07:31:06)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8)作者:闲在居士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8)
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
1、观形色
又称玉片,质地很硬,很纯粹。产自南方,树长得很高很直,与南方的开达之气相对应。南方之气开散,需要槟榔把气向里收一收,所以南方人爱嚼槟榔。叶子长得像皮革,能保存住植物中的水分。
药用槟榔是槟榔树的果实的核,果实的皮叫大腹皮。槟榔切片成花纹状,质地坚脆,质重下垂,所以叫玉片。
2、药气分析
槟榔的皮(大腹皮)和果实(槟榔)的药气都是向下走的。果实是收藏之象,能把树直冲向上的气收住。其沉降之性也是特别直接,直上直下。一般降泄的药都是凉的,但槟榔比较特殊,其性平,微温。
槟榔的沉降之气,沉沉的向下压,好比一个大锤,咣当就落下来了。但没有明显的寒热偏性,而是微微偏温一些。
3、临床应用
临床多用槟榔降胃气,降泻六腑之气。我一般常用陈皮、槟榔。槟榔虽能降泄中焦,但其气缓和,不容易伤脾胃的阳气,所以一般用于老人和小孩。
槟榔多用于虚证,南方人用的较多。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10克以上就有明显的效果,多的可以用到15克,腑气不通较为厉害可用到30-50克。但是,若用到30克以上只适用于实证不适用于虚证;而10克以内的量,虚证和实证都可以治疗。而且不可久用,只能暂用,否则会抑制木气生发。
大黄
1、观形色
大黄生长在西北,如四川、青海、新疆等地。海拔偏高,气温偏低,天地之气偏于寒降。在这样寒凉沉降的环境中,大黄植株相对矮小,叶子较大而舒展,一种舒缓之象。花很小,
大黄的药用部分为根茎,根茎的横切面有类似于年轮状的花纹,很规则,一种舒展之象。
2、药气分析
《本经》里讲,推陈致新的药有两味,即柴胡和大黄。
大黄为将军之官,通腑气的力量很大,寒性也很明显,但脾气很柔和,很大气,所以,可以重用,必要时大黄用到50克都没有问题。所有的寒性药都易留淤,而大黄之气舒缓,非但不留淤,反而去淤,这是任何一味寒凉药所不及的。寒凉药里还有一味栀子,他的气也比较清透,很干净,也不易留淤。但栀子的寒性比大黄要厉害些。
3、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的是生大黄和酒大黄两种。生大黄一般用于实证,燥热,如大便干结有燥热的时候。平常的腑气不通,有淤血的时候,可用酒大黄,酒大黄多用于日常的调理。
大黄用量一般5-6克,需要紧急通下的大黄需要用到10克以上,15克就会有较强的通下的作用。
大黄打碎用,效果更好,或者紧急情况下研末冲服也可以。
正因为大黄药气柔和、豁达,不易留淤,所以,实证、虚证都可以用大黄。
有些大夫用大黄开胃,如大黄甘草汤,实证大黄多,甘草少;虚证,大黄少,甘草多。腑气一降,自然就有食欲了。
大黄一般用于腑气不通或淤血比较厉害的时候,我的方子里最后两味药一般都是酒大黄和黑丑,酒大黄偏于通血分,推动六腑之气下行,黑丑是推动浊气外出。腑气通,浊气出,全身之气流通,六腑不通,一身气机就会瘀滞。通腑气是拉动全身一气周流最快的通道。
黑丑
1、观形色
黑丑即牵牛花的种子,有白色和黑色两种,又叫黑丑和白丑。二者功效基本相同,之所以常用黑丑,是因为黑色入肾,偏下行,下行的力量更好。
牵牛花的茎是右旋攀援生长,大部分植物都是右旋,左旋的很少,如金银花为左旋。左旋通天气,右旋通地气,左旋为生发,右旋为敛降。
牵牛花早开晚闭,还可随太阳转动,这都是很有灵性的表现,这股灵气也表现在果实上。
牵牛花果实皮薄,很脆,种子呈三棱形。种子的皮很硬,很难打碎。打碎后种子果肉为白色,粉状。
2、药气分析
打碎后煮成的药液很滑,很粘,这就是一股滑利流通之气,可以把肠道中很粘浊的气带出来。古人用黑丑治水肿,治顽痰,一般用来排痰。
3、临床应用
黑丑不打碎,煎不出药效。
黑丑有小毒,这种小毒完全在种子壳上,里面白色种子仁是无毒的。
入煎剂的话,20克以内是安全的。但是,肾功能很差的人也要慎用,量也不要太大,而且要配合流通的药一起用。如果入丸散,内服,一定要打碎,去壳。
黑丑很平和,没有明显的寒热偏性,而且滑利、流通之性很好。凡是有痰浊的,我都要用皂角化开,再用黑丑排出来,黑丑如同清扫垃圾的装卸工。黑丑药性平和,但药效持续时间长,适合于把身体的浊气慢慢的带出去。
临床多用炒黑丑,一般6克,多则用到12克。
怀牛膝
1、观形色
它的茎结膨大,有点像牛的膝关节,因此而得名。其茎结部位气比较足,比较有力量。
怀牛膝的药用部分是根,根长得跟牛筋一样,很直,且特别韧而结实,气场也特别强,怀牛膝切片质地坚韧。
2、药气分析
怀牛膝的流通当中有股比较坚韧的养润之气,滋养和固藏的作用很强。所以,怀牛膝用于虚证的筋脉不通。如果实证,用怀牛膝可能起不到这个效果。
3、临床应用
怀牛膝强筋骨,补肝肾。有一偏方治疗腰扭伤、肿痛、不能动弹,用怀牛膝30-50克,浓煎顿服,马上就可以止痛、消肿。因为这种急症是刚出现的,淤结好散,可以用此方法通开。如果是陈寒顽痹,用怀牛膝是通不开的。久病实证用了是无效的,甚至会加重病情。只适用于肝肾阴亏,筋脉不足,因为怀牛膝流通的力量不如滋补肝肾的力量强。
我临床用的比较少,原因是现在虚证患者较少。
怀牛膝不光疏通,其封藏固守之力也是很强悍的,所以,哺乳期的妈妈要慎用,牛漆下行、封藏,用了就会回奶。
一般偏补的药用量一般都要大一些,牛膝一般用量在15克以上, 30克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枳壳
1、观形色
枳壳和枳实是一种植物,枳壳是成熟的果实切的片,枳实是没有成熟的果实切的片。
枳实,有一种说法叫小枳实,长得越小越好。越小气越致密,越结实,气就越纯粹,破气效果越迅猛、专一。枳实和枳壳的区别,二者都是味苦,降泄的。枳实更急一些,枳壳更缓一些。
2、药气分析
枳壳药用部分几乎是果实的皮,皮为金气。味苦(这种苦不是很清透,偏浊),降泄力量比较强。泄气药里面,枳壳是我比较常用的药,因为它是泄气效果最好的一味药。
3、临床应用
枳壳味道极苦,儿童难以接受,所以,小儿需要降泄的时候,我一般用槟榔不用枳壳。
成人若气郁比较实的时候要用枳壳,常用量为6-12克,不管是枳实还是枳壳,药效差不多,枳实可能更快一些。
因枳壳偏性比较大,临床上多用炒枳壳(用麸皮炒过),加一些柔和的土气,药性就相对柔和一些了。
所以,不管枳实还是枳壳不能用于虚证,只能用于气郁实证,脉饱满有力。临床不要长期使用,用3-5付后,脉软后立即停用,用多了就会破气、耗散正气。
防风
1、观形色
防风叶子发散之象,其花小,伞状花序,分支很多,也是发散之象。防风药用部分是根,大部分精气都藏在根上。
防风切片,皮比较厚,棕褐色,菊花心很明显。
2、药气分析
《神农本草经》记载,防风主大风。所谓防风就是防止刮风,息风之意。风为气郁而生,木郁风动。气郁不动易化火,气郁走窜易生风。
防风这股气在身体里就像屏障,把流通的气阻隔开来,气就不能到处窜动,从而达到息风效果。防风之所以能息风,是因为它的那种微微守护的气场,但又不至于守死,而具有流通之性,既发散又守护,就像渔网。
3、临床应用
防风是一个补正气、守正气的药,是一种具有很好流通之性的补药。半滋润,半流通,以守护为主,一般用于虚证,而不用于实证。
防风还可用在气郁而生风,风动较急,需要紧急减弱风向,又不可阻碍流通的时候。
如“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治疗气虚自汗;“痛泻要方”中用防风治疗拉肚子。
防风止泻如神,最典型的就是治疗拉肚子。当木气不能升达,气转下行,造成腑气郁结,从而引起腹泻,泻气伤阴,用防风止泻。用防风打末吞服,腹泻立止。
防风用量至少12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9)
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
酸枣仁
今天所尝药物,都为心气的药物。很少有药能够影响人的心神,《神农本草经》里讲,影响人心神的药物多为金石类药物。心气类药物代表药为朱砂,还有金箔等,此类药重缀下行,按说是归右路的药。神气不是无所依附飘飘然的,当脏阴充沛的时候,气阴都很足的时候,才能化为神气,否则很难化为神气。如人特别虚弱的时候,是很难收住神的,经常表现精神错乱,魂不守舍。所以,神气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也就是说五脏精气要充足。
单独补心气的药物,按道理是没有的,因为心气太清透了,草木的药气很难达到那么清透的状态,即便好的人参,其清透程度都不够。我们下面所讲的酸枣仁,是养心阴的药,其气近似心气。
酸枣都是野生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酸枣果实个头小,枣肉很薄,很酸,枣核很大。其药用部分是枣核内的种仁儿,但酸枣仁没有任何酸味。
酸枣秋季采收,晒干,取核。酸枣仁形状为扁圆形。
2、药气分析
酸枣仁用时先炒,然后打碎,有一股很油润、清香、甘淡之气。
酸味是木气之味,处于生发前的凝聚状态。所以酸枣仁有一股很强的生发之气,并把这股气收起来,凝聚成果实。所以酸枣仁是“木之子”,木气的孩子,蕴藏的能量是比较足的。
3、临床应用
酸枣仁之所以有很好的养心阴的作用,一是因为酸枣仁很油润(凡是养阴的药物都是比较滋润的);二是酸枣仁的气很清透,油润之中带着一股清透之气。其他油润的坚果(如核桃、榛子、松子等)虽然也是油润的,但其气是沉重的,不像酸枣仁这么清透。所以酸枣仁既能润养,又偏于走上焦,以养心阴。
酸枣仁药性平和,偏性不是很大。凡是用于养心阴时,可用于治疗,一种是心阴亏虚引起的失眠,用量可达两升;再就是心阴亏虚引起的出汗(汗为心之液),可大量用酸枣仁。
案例:一小儿,高烧之后,大汗不止,当时认为是阴虚火热出的虚寒,用了很多清热养阴的药物,汗仍止不住。得一偏方,用酸枣仁煮鸡蛋吃,结果吃了一次,汗就止住了。
酸枣仁仅适用于虚证,实证用了适得其反。用量一般至少15-30克,少的话,滋阴效果不太明显。
连翘
1、观形色
连翘先开花,后长叶,凡是开花比较早的植物,其气机开达比别的植物要快,要提前。其果实为两半,四个腔,跟人的心脏结构类似。其药用部分是果实的果壳,果壳上有斑点(也是凝聚之象),种子很小。
连翘有两种,一种是青翘(绿色的),一种是老的黄褐色的,后者临床多用。青翘相对来说更涩一些,成熟的比较老练,开达之气较大,破结效果更好。连翘有大小之分,连翘小的比大的要好,越小气越足,力量越大。
其花较小,四个花瓣(从后天角度来讲带有收藏之性。从先天角度来讲,属于震卦,是雷卦,震动而发之象,是木气生动之象)。临床应用,多与后天之气关系密切。
2、药气分析
连翘没什么气味,很淡,蕴藏着一种早春生发之气。药液有股淡淡的苦味,但不是那种很浊的苦,气相对是比较清淡的,只不过是因为长得比较结实,气聚得比较紧,感觉气有点偏收,微微发苦的感觉。
3、临床应用
连翘是一味很好的开心结的药,就是因为在本质上它的气是比较干净的,比较清透,凡是能够调心气的药气都比较清透。
连翘对气的影响是局部的,毕竟是一个果壳,偏于走上焦。可破心间气分郁结,所以,凡是心气的郁结(不开心,想不开,气郁在心胸),连翘可开心结,把郁结之气破开,这是它的强项。我们之前讲过元胡破心血之淤结,连翘破气郁结。古人讲“连翘善于破心中结气”。
只要脉摸着结滞不清,不痛快,不通透的时候,用连翘6-15克,会有不错效果。而且,气郁结越重,效果越明显。若上焦气郁结不重,量要少用,3-5克,郁结比较重的话,一般15克以上,甚至用到30克。
古人多用于外科疮疡,认为连翘可清热解毒。实际上是利用连翘开心结,通心脉的作用。当有疮疡的时候,血脉不通,因心主血脉,所以,也是心气郁结之象。用连翘把郁结的心气打开,血脉就通了,疮疡就会痊愈。
连翘主要用于实证,药性比较平和,没有太大副作用。
菖蒲
1、观形色
就是我们所讲的石菖蒲,因其生长在水边石头边而得名。菖蒲叶子细长而舒展,气很通达之象。
菖蒲药用部分是根,根是一节一节的,类似于竹节。
2、药气分析
菖蒲本身的气是比较芳香清透的,但比较燥。因长在水边,相对比较凉降,偏阴。凡是偏阴的药,入的都比较深,偏阴的药走得偏近脏腑。
3、临床应用
菖蒲疏通的效果比较好,适用于心气有点虚,但虚得又不是很厉害,有点郁结,也不厉害,就好比单纯一口气上不来了,就可以用菖蒲,可以托着心气往上散。
当心气略微偏弱,偏郁结的时候,用它这种清透宣达之力,轻轻的把心气往上托一托,所以,一般不需要用很大的量。南方用的较多,北方用的较少,南方气比较开达,郁结少。
用量上一般不超过6克,3-6克就足够了,稍微宣达一下就足够了。
还有一种九节菖蒲,主要产自新疆、青藏高原一带。与石菖蒲相比较,其药气更清凉一些,更细腻一些,气更清透,偏寒。心气郁结有轻度内火的时候,可以用九节菖蒲去宣达更合适一些。一般来说,石菖蒲多用于煎剂,九节菖蒲多用于做丸药或打粉,更适合直接吃,达到开心结的作用。九节菖蒲比石菖蒲贵很多。
栀子
1、观形色
栀子产于南方,火气开达之地,白花,六个瓣,其药用部分是果实。栀子果实外面长了六条棱,六为水之数,凝聚收藏之象,收藏之中带有流通之性。
2、药气分析
栀子苦寒、下行、收藏,而且是所有苦寒药里流通性最好的一味药。一般的苦寒药不可多用,容易使气机郁结,栀子问题不大,即便用30-50克也不会郁结气机。《伤寒论》里讲,用栀子14枚。
3、临床应用
栀子是流通三焦郁热首选的一味药。栀子流通性很好,不论全身哪个部位有热都可以用。
栀子很凉,只有火热实证的时候才可以用,虚证禁忌。张仲景说,“凡大便稀溏者慎用”。
栀子既能引热下行,有清热之功,同时又能引导心气很快下降,回复气机流通。
流感发热、温病等有明显火热血热之象时,可用生栀子或焦栀子,用生栀子量稍小一些。凡是有火热生栀子一般都要用到6克,多则12克;焦栀子可用到15克以上。焦栀子寒凉之性稍小,适合老人或小孩。火热实证多用生栀子。但不可大量长期使用,用2-3付,火气一退,马上要去扶中土。
现在栀子多用于温病发热,热郁心包。还用于跌打损伤,红肿热痛的时候,取新鲜的生栀子,打碎,研末调糊外敷,可流通局部火热之气,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女性痛经,也可大量生栀子,30-50克,浓煎顿服,立刻见效。
克以上,否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可以用到30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丹溪心法
《时方歌括》清·陈修园
验方新编 卷二十
中医古书 验方新编
汤头歌(二)
时方歌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