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一)

 

 

 

      天下关庙虽多,但名称不外是“关帝庙”、“关王庙”或是“武庙”等等,且基本的格局大致相同,即:山门→戏台→崇宁殿→春秋楼。武庙之首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后屡有毁建,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大火后,至民国九年(1920),历年增补修建而成,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关帝庙的建筑年代虽晚,有些甚至为民国时期所建,但其群体布置和营造技法保持了部分古风遗制,整个建筑群的建造年代从明代后期跨越至民国初年,历代修葺都集结了全省乃至全国名匠,所以仍为一处重要的古建遗存,加之其“天下第一关庙”的身份,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华人前来参观和朝拜。 
       解州关帝庙在古建方面的最大价值在于其为山西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宫殿式建筑群之一。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组合的美”,从宫殿到民居,从府衙到庙宇,从园林到陵墓,中国古建总是以建筑群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现存规模较大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有北京故宫、曲阜孔庙、泰安岱庙以及解州关帝庙。解州关帝庙这样模大、形制完备的宫殿式建筑群在山西这个全国古建保存最多的省份也是无出其右。  而由于关公不同于皇家和孔子,其在民间具有更大的信仰群体,除了朝廷衙门和儒家的士大夫读书人外,坊间阎闾、各行各业有更多的关公 的崇拜者,加之关公被正式列入国家祭祀的时间较孔子和五岳较晚,所以关帝庙和其他宫殿式建筑群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少了些肃穆,多了些情趣;少了些庄严,多了些安逸,使关帝庙成了一处特别的宫殿与园林相结合,官方与民间相融合的建筑群。  这些特点,一走进关庙便能深切的体会到,具体的主要有一下几点:  其一,整个建筑群采用绿色琉璃,而不是皇家专用的黄色,这一方面体现出关公在官方的地位尚不如孔子,另一方面也多少体现了关公亲民的特点。   其二,庙前先进园(即结义园),此园中有荷花池、假山、牌坊等等,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关庙肃穆的气氛。此外,庙中古木参天,整个建筑群被郁郁葱葱所覆盖,加之管理方没有重建于1947毁于战火的寝殿,而是在旧址辟出了花园。所以这里除了祭祀之日,若游人不多,在庙中徜徉,也算惬意(左图)。   其三,最主要的特点,关帝庙建筑与故宫、曲阜孔庙等其他宫殿建筑风格明显不同,没有明显的皇家建筑那种令人心生敬重的感觉,而是富有山西 地方建筑的特点:建筑细节装饰极其复杂,精美繁复的琉璃构件、木雕、石雕、砖雕及铁制品随处可见,俨然就是一座山西工艺美术博物馆。

 

结义坊
        结义园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由时任解州州守的张起龙主持新建,乾隆年间增修。此园在建国前后基本被毁,且被诸多单位占用,1984年被文物部门收回交予关帝庙后逐步复建,现在园中所见景致与建筑基本为当代所建。 
       值得说明的是,解州关帝庙这种“前苑后庙”的格局在全国绝无仅有,应该是因地制宜的结果:万历年间扩建关帝庙时发现庙南隙地低洼,于是增建莲池一园,凿井取水,堆叠假山;而北部较高的地势便于层层推进,形成威严紧凑的整体
照壁局部(中央部分:蟠龙、牡丹、火焰珠宝、麒麟等)
       琉璃照壁  照壁在结义坊北侧,正对关帝庙的正门——端门。琉璃影壁为清朝宣统年间烧制,画面内容丰富,题材众多,色彩艳丽,形态传神。主体以龙、麟、花卉为主:盛开的五朵牡丹居中,上雕火焰宝珠一枚,左右两条蟠龙戏珠,外侧两条行龙折首回视,上方两麒麟拱背缩足,回首望日。其上雕有各种瑞兽,下方为人物的形象,似与石牌坊一样描述了一些故事,但极为遗憾的是所有的人物的头部都缺失,明显是曾经有人刻意破坏……  照壁与端门之间是曾经的官道,中间有由三根粗铁棒交叉而立的“挡众”,此物的作用相当于下马坊,文武官员包括皇帝至此均下轿下马,开始祭拜关帝的程序。
      这个琉璃影壁与其他著名的龙壁不同,一般有五条或九条龙,而此处只有四条,且是四爪龙,原因和关帝庙用绿琉璃一样——关公的“等级”不够,但也有一种说法,因关羽死后封帝,“四”与“死”谐音,暗喻关羽不同于真正的皇帝。另外,此照壁内容虽丰富且生动,但布局略显凌乱,有过分堆砌各种造型的感觉,且失之大气,与关公的性格有些不符。
      端门即为关帝庙的第一道门,建于清代,为牌楼式门,通体砖构.歇山顶,檐下施仿木砖雕斗拱,五踩重翘。端门,乃帝王居所之门的专用名词,北京故宫在天安门和午门之间即为端门,当然关庙的端门不能与故宫的端门相比,此门规模不大,与一般庙宇山门相仿,仅辟三门,主楼正面门额书“关帝庙”,背面书“扶汉人物”,次楼前后门额内容一致,东西分别是“精忠贯日”、“大义参天”。门额不仅书法遒劲,字迹端庄,而且内容正是对关羽一生的高度概括:“扶汉”是关羽毕生的事业,而“忠”和“义”是关公最最基本的人格,也是我们的信仰所在。另外,此门的亮点在于门额周围的砖浮雕,尤其是主楼的两条飞龙,采用浮雕与透雕结合的形式,线条流畅,造型逼真。

 

     进入端门,是东西相距约七十米的狭长甬道(见前图),古木参天,百鸟啼鸣,两侧钟鼓二楼遥相对峙,与景区外喧闹的镇甸截然不同,有种穿越的感觉。钟鼓二楼形制相同,均建在城台之上,重檐歇山顶,第一层施斗拱三踩,第二层五踩。檐柱用材偏细,定不符《则例》之规定,这个现象虽在山西清代建筑中较为普遍,但我觉得此处的如此细的柱子与较大的屋顶似乎不相协调,有些不安全的感觉。 
 
 
       关帝庙所有建筑的屋顶都布满形式多样的琉璃饰件,是山西境内琉璃制品较大集中地之一。山西是中国琉璃艺术的发源地,北魏西京(今大同)的宫殿是历史上最先使用琉璃构件的建筑物。唐代的介休已有琉璃寺,此后琉璃构件的使用日趋普及,直至明清时期重要建筑屋面皆用琉璃覆盖。山西的琉璃匠师广泛分布于全省三十余个县市,解州关帝庙的琉璃为河津匠师的代表作。河津一脉兴起较晚近,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烧造琉璃。其特点是人物比例略小,动感强;鸱吻盘曲臃肿;花卉怒放,花瓣往往超出脊身;釉色以黄绿为主,绿釉中含铅量较大,因氧化铅的还原作用而易于呈现“银釉”色泽。  右侧的琉璃饰件为鼓楼之脊刹:两侧为麒麟驮花瓶,左右并不对称,中间为二层阁楼,翼角高挑,二层窗棂制作精细,仔细观察,斗拱的翘和耍头亦制作成动物头部的形象。此构件为长焦相机所拍摄,位于屋顶最高处正中。

 
 这些飞檐翘角上的装饰是关帝庙最耐看的部分 
 
 雉门为关庙的第二道门,“雉”实为野鸡,在古时为一种富贵吉祥的瑞鸟,“雉门”是《周礼》中“天子五门”之一。在雉门东西两侧分立文经门、武纬门,与故宫太和门两侧置昭德、贞度二门的形制相同,这种在同一水平分立三门并通向同一区域的布置,只存在于高等级的建筑群中,所以行至雉门,关帝庙的规格始现。明神宗万历、清圣祖康熙到关帝庙拜谒时,便由雉门进入,随行文武官员由两侧门进入。 
 
 
 

 
 

门前抱鼓石
 
 
 
 
 
 精美的石础
        雉门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五踩重昂,柱头科斗拱耍头雕成大象头样,平身科为龙头样,此外,此门的雀替亦为精细华丽的木雕作品。雉门于清末毁于火灾,1911年依原样复建,建筑建构舒朗,梁架规整,转角处置莲花垂柱。
        在庙宇中,多有山门兼做戏台的形制,此处便是典型的一例,关帝庙雉门背面出抱厦三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后檐与雉门以“勾连搭”衔接,为乾隆年间改建的乐楼(现存亦为清末复建)。游人穿过雉门向里,便来到戏台之上,台平面成“凹”字形,前面的踏跺向内收缩,平常作为人行通道,献演时上搁木板便补齐舞台,此时雉门内便成为演员的后台,隔扇门又可代替守旧(即帷幕)。这种样子的戏台与榆次城隍庙、永乐宫无极门相似。舞台正中之匾书“全部春秋”,两旁进出演员小门上分别书“演古”、“證今”,这即是指这舞台之上戏剧的内容与功能,更多的是对关羽平生的概括并表达了民众对关公精神的向往与追求。在戏台两侧置有琉璃八字照壁,与午门两侧的八字照壁遥相呼应,这种布局极为罕见。另外,一般的戏台面向正殿或在门外广场,但这个戏台却夹在雉门和午门之间,位置欠佳,场地局促。根据庙内碑文可知,乐楼初建于御书楼背面,面向正殿崇宁殿,乾隆年间祀典者云集,“乐楼逼近正殿,演奏之际,士女喧哗,颇觉亵渎,遂移建于雉门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国风光(1001)运城关帝庙
寻根觅祖之解州关帝庙
武庙之冠——解州关帝祖庙
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解州关帝庙
中国最大关帝庙 -----山西解州关帝庙
祖国好风光——山西解州关帝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