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十幅山水绘画作品赏析

五代十国时,虽然国家四分五裂战乱连年,南唐都城所在地却相对平稳,于是有了书画艺术的一个发展高峰期。特别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画家在唐代以青绿或水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础上,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五代时中国水墨山水画趋于成熟,以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家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家创立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世称“荆、关、董、巨”。

五代时,人物画的题材内容日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多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的能力又有提高。

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

五代的花鸟画也出现了以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二是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这里介绍董源绘画作品。

董源(934-约962),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董源是供职宫廷的画家。他画山水人物皆甚精妙,最得后人欣赏的是以水墨淡彩创造性地图绘出的江南山川江河纵横、草木丰茂、山峦明秀的风光。他的作品“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笔下的“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靠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等景物,能使人观之有“寓目于其处”身临其境的实际感觉。他改变了唐代山水画风,将笔与墨、皴与染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画家根据江南草木华滋、湖光山色的自然环境,使用披麻皴、点子皴的画法,以表现江南山水的整体感觉。作品表现出季节、气候及阳光空气的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中不多见。现存董源作品《潇湘图》、《龙袖骄民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冈峦起伏,洲诸芦汀,草木葱郁,辽阔的景色隐现于云烟之中,山坡草木以墨点兼披麻皴画成,干湿、浓淡、虚实、皴染均掌握恰到好处。

现存世作品有《龙宿郊民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寒林重汀图 》、《溪岸图》、《笼袖骄民图》、《潇湘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夏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洞天山堂》台北故宫博物馆,《青绿山水》《江堤晚景图》

五代南唐董源《龙宿郊民图》赏析

五代南唐 董源 《龙宿郊民图》立轴,绢本设色,156×16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的这幅《龙宿郊民图》,描写的是江南秋景,画中丹枫红叶、林木蓊翳、溪流婉转、远水空阔。但是,这幅画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取义何在,画中人物本事如何,“龙宿”是什么意思,“郊民”又当作何解,甚至是不是真是董源的作品,至今都还没有定论。

这幅画原来叫《龙绣交鸣图》《笼袖骄民图》,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董其昌得到了它,董其昌是大力提倡南派山水的,所以特别喜欢董源的画。他先后得到四幅董源的画,就把自己的堂名叫做“四源堂”。他鉴定此画是董源所作,并改名为《龙宿郊民图》。

启功先生认为“龙宿郊民”应当理解为“太平时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董源是五代时南唐的画家,那么,他所绘之景,应该是南唐京城建业(今江苏南京)郊外长江边的景色。

《龙宿郊民图》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麓上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这幅图画的用意应该是表现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畅和愉悦。

图中舟及人物画得虽小,但点以鲜亮之色,格外明丽。山用披麻皴,很好地表现了江南土山的特色,而矾头则用空心点皴,突出其质感。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别具特色,作者将墨与青绿巧妙地合为一体,墨色和青绿色相得益彰却不相碍。作者用墨笔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敷青绿,颇有郁郁葱葱,草木繁茂之意。

五代时期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赏析

《夏景山口待渡图》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夏景山口待渡图》被认为是董源江南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元代鉴定家柯九思在卷后题:“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诗人虞集对画面作了精彩的描述:“董源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铁作画。曾峦犭合雨气润,百谷正受川光溢。犬牙洲渚善蟵洄,沧江散落碣石开。山田何处无耕凿,寻源不得还徘徊。”

从近景洲渚往远看,《夏景山口待渡图》是一片平滩,平滩后面是更远的、起伏连绵的洲渚。空气湿润,山形朦胧,整个景象与米芾所言“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说“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此卷描绘江南夏日景色,山势重叠,缓平绵长。引首有董其昌题识,卷后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题跋。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绍”“兴”朱文连珠印记,又入元内府,钤有“天历之宝”朱文印记。后历经明项元汴,清耿昭忠、索额图、清内府收藏,俱钤有鉴藏印记。

《夏景山口待渡图》董源选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过,在群山中时隐时现。使山体结构变幻无穷,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此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潇湘图》在画法、风格上颇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样。有的学者据此推测说,这两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画,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裁截分开了。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不这么看,他说的理由是:此图“自有起迄,首尾完好”,而且二图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体描绘”要比《潇湘图》“复杂得多”。他还认为,末代皇帝溥仪“携逃董氏作品好几件,以这件《夏景山口待渡图》最具代表性”。

《夏景山口待渡图》中沙滩、山坡、近山、远山的画法有别,近树、远树、灌木、柳树、芦苇、竹丛的画法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组合有节奏、有变化,又十分的和谐,真可以称作一首视觉的“交响曲”。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画法笔墨,都与江南风光的特点很合拍,那么,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们,还是它们创造了山水的江南风格呢?两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赖以创造特定笔墨技巧的客体根源,特定的笔墨技巧又是创造地域风格的基本手段。但笔墨技巧、风格乃至整个艺术的图式又是承传下来的,董源山水画产生于对李思训、王维山水画图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这种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启示下完成的。此图描绘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丰茂,江水秀润,云雾显晦,在董源之点染皴擦中尽显,宋人评其画作时认为“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此图写江南夏景。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一致,画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而不能连贯。本图无款印,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五代时期董源《寒林重汀图 》赏析

《寒林重汀图》,显藏日本黑川文学院

此图为《寒林重汀图》,显藏日本黑川文学院),是隆冬时节的江南景色。图中山丘静穆横卧,水汀幽深绵延,落尽叶片的树木无言挺立,纤纤芦苇瑟缩于风中,溪上小桥空寂清冷,掩映于荒丘寒树间的屋舍阒无声息,所有景象构成一个萧瑟凄清的无人之境。

《寒林重汀图》图绘溪渚小丘,溪水回复,重汀辽阔。洲渚间,依小丘筑有一间间的屋舍,林木环绕,时值深秋初冬,大部分树木的树页已落尽,仅余枯枝,一派江南清旷而萧瑟的平远景色。这与画史所述董源山水「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的画风可相互印证。图中的小丘用披麻皴,远处的洲渚则用长线条横皴,其间用笔点染,以示丰茂的水草。在笔墨上兼有《龙宿郊民图》、《夏山图》的一些特征,而又不完全相同,用笔较《潇湘》等图豪纵、粗阔。此图无款,诗堂上有明董其昌题“魏府收藏董源画天下第一”。

《寒林重汀图》描绘的是隆冬时节的江南景色。图中山丘静穆横卧,水汀幽深绵延,落尽叶片的树木无言挺立,纤纤芦苇瑟缩于风中,溪上小桥空寂清冷,掩映于荒丘寒树间的屋舍阒无声息,所有景象构成一个萧瑟凄清的无人之境。作者在彼岸坡丘旁以大笔横拖皴出重重的沙汀,气势浑茫厚重,这样又有别于此岸的芦苇萧萧、水流缓缓,又从格局气势上打破了平均状态。两侧的坡岭、树木、沙汀、屋宇等似同实异,彼此呼应,使静态的图画具有了内在的动感。此图山坡以披麻从坡脚上皴,由密而疏,直至坡面方留空白。又于山坡起伏处加上苔点。

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画中下方以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绘芦荻, 中部坡陀上寒林丛中露出村舍板桥,远方溪水对岸亦绘山丘村舍,再远处溪岸重重,延伸至画外。整幅画面以湿墨擦染而出, 予人以一望无尽之感, 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景。 因此称其画为“天下第一” 的动画。图中皴笔以方折增强动势,粗阔劲健,苔点则兼用渴笔、焦墨、乱锋,运笔迅疾。力量劲猛,增强了画面的生动和逸趣。在堤岸画法上,作者以长披麻与碎笔乱点结合,为画面带来了节奏感和运动感。汀渚则用长披麻湿笔平拖,具有酣畅浑朴的特点。

五代时期董源《溪岸图》赏析

《溪岸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此图为《溪岸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此图以立幅构图表现山野水滨的隐居环境,上绘崇山峻岭,中有飞瀑流泉,山麓筑有竹禽茅舍,岸边水榭中高士闲坐。图画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钤有“天水赵氏”及“柯九思印”等藏家的藏印。 此画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董源真迹,有人认为它是北宋其他人摹仿,有人说是张大千的伪作,但大多数人认为它是真迹。

五代时期董源《笼袖骄民图》赏析

董源 笼袖骄民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60厘米 横15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画中描绘内容,历代颇多不同解释。此图为四幅绢拼成之大幅, 以重着色画江南郊野风光, 山峦圆浑峻厚, 江水宽广纤回, 山麓人家彩灯高悬,水边有彩舟排列,人群作歌舞情状,船头岸上亦有奋臂擂鼓者,人物皆以重彩绘染,在山水画中穿插了风俗情节。画中山形水貌与南京极肖似, 显系图写南唐首都建康郊野节日娱戏之景象,亦有粉饰升平成分。此图画山峦用披麻皴, 青绿着色, 虽无款识,历代相传为董源笔,必由来有自。

五代时期董源《潇湘图卷》赏析

《潇湘图卷》,五代,董源,绢本墨笔,手卷,纵50厘米,横14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潇湘图卷》为五代董源作,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末继董其昌之后递入袁可立之子袁枢收藏。崇祯十五年壬午年(1642年),袁枢的家乡河南睢州城先后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决水灾,袁可立尚书府第藏书楼内书画藏书毁于一旦,仅此数帧卷轴往返千里为袁枢辗转至江苏浒墅钞关寓所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得以流传至今,传为中国乃至世界名画收藏史上之佳话。袁枢自跋曰:“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得于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帑焉”。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释文:

此卷余以丁酉六月得于长安,卷有文寿承题,董北苑字失其半,不知何图也。既展之,即定为潇湘图,盖宣和画谱所载,而以选诗为境,所谓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耳。忆余丙申持节长沙,行潇湘道中,兼霞渔网,汀洲丛木,茅庵樵径,晴峦远堤,一一如此图,令人不动步而重作湘江之客。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董源画世如星凤,此卷尤奇古荒率。僧巨然于此还丹,梅道人尝其一峦者,余何幸得卧游其间耶。 董其昌题。乙亥首夏三月。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衬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潇湘图》中山势自卷首而起,以花青运墨勾皴,不用披麻皴而用点子皴,为了表现透视的深度,山峦上的小土丘自近至远由大渐小、由疏渐密,墨点也有疏密浓淡的变化,显出密密杂杂的远树势态。山凹处留出云霭雾气,造成迷蒙淡远之感。近处的树木,同样用点子来表现,但点子形势所赋予的形象却变全树为茂叶,林木成排而列,远近高下参差,林中隐约露出渔村茅舍。芦苇画得稍纤巧,但仍不脱印象的意味。整个描绘,远看近树、远山历历分明,近看则全是点子,令人眼花缭乱。水面计白当黑,但通过坡岸、山坳的盘折穿插、浓淡变化,使它的形态和色相产生深沉、清浅的变幻,山清水秀,具有十分醉人的艺术魅力。

《潇湘图》上有董其昌跋三、袁枢跋一,王铎跋一。有“袁枢私印”、“袁枢之印”、“睢阳袁氏家藏图书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袁枢印信”、“伯应”等印记。清代《潇湘图》经卞永誉、安岐收藏,其后入藏于内府,溥仪出宫时带到长春,抗日战争后流散于民间。1952年经一代大师张大千自香港捐卖给中国政府,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2008年5月,正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进行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突然闭馆一天,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其中展出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这件受损的《潇湘图卷》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极为珍贵。

五代时期董源《夏山图》卷赏析

五代,董源《夏山图》卷,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9.2厘米,横313.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董源山水画《夏山图》全卷高清大图《夏山图》以重峦叠冈、沙汀烟树横亘画面,气势辽阔苍茫。间有细小的人物、舟桥、茅舍、牛羊出没隐现,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草木山石用点簇皴,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概括简练,如沈括所说“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与《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同为传世名迹,都属于董源后期变体之作。

五代宋初对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并不重视,北宋米芾对他的画作了极高的评价,明代的董其昌对董源则是推崇备至,将董源作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正宗对待,又把董源同王维、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贯穿,组成文人画系。本幅构图从高远取景,整幅重岚叠冈,渊渚烟汀,树木华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全用墨点簇皴而成,树木浓重厚实, 有葱郁繁茂之感,山石用雨点皴法,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极尽变幻莫测之奇。

本卷无作者款印。明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定名为《夏山图》。有“长”、“黄琳”、“袁枢”、“徐渭仁”、“黄芳私印”、“庞元济书画印”、“汪令闻氏秘藏”等三十六印。明董其昌三跋,清徐渭仁、戴熙、潘遵祁等跋。曾经南宋贾似道,元史崇文,明黄琳、袁枢(袁可立子)、董其昌、清齐梅麓、徐渭仁、黄芳、沈树镛,近人庞元济等收藏,流传有绪。《古今画鉴》、《清河书画舫》、《珊瑚纲》、《式古堂书画汇考》、《虚齐名画录》着录。

明代董其昌递入睢阳袁枢收藏,画之中缝有“袁枢”收藏印记。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河南睢州城先后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决水灾,袁可立尚书府第藏书楼内书画及数万卷藏书毁于一旦,仅此数帧往返千里为袁枢至江苏浒墅钞关寓所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得以流传至今。王铎在浒墅关袁枢家里见到此画非常高兴,并将这一好事赋跋于卷中。入清后流于民间及藏家之手,今入藏于上海博物馆。

五代时期董源《洞天山堂图》赏析

五代时期董源《洞天山堂图》绢本设色,纵183.2厘米,横12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洞天山堂图》此画无款,画绘白云吞吐飘浮于山间,山谷中松林茂密,清溪流淌,隐露楼观,境界清幽,鲜明地表现了世外仙境。画幅右上楷书《洞天山堂》四字,点明了全画主题。诗堂有王铎跋语:“神理气韵,古秀灵通,入于口微,董源此画,当属玄化,丙戌端阳后二日题于琅华馆。”故此遂被定为董源手笔。然此画笔墨苍劲,景色茂密,云朵以白粉染绘,与董源之淡墨轻岚颇不相类,更近于十二世纪后之山水风貌,按金代很多山水画承袭董、巨而有所变化,故拟此画为金代之作似更为恰当。

五代时期董源《青绿山水》赏析

董源款 青绿山水 立轴四屏,材质、形制:设色纸本,尺寸:105×80.5cm×4

董源:名源,又作元,字叔达,南唐时曾任北苑副使,尤以山水着称,其作品有水墨、青绿二体,尤精水墨山水。与巨然并称“董巨”,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江西进贤人,五代南唐画家。擅山水、人物、虎牛、龙水。

五代时期董源《江堤晚景图》赏析

董源《江堤晚景图》轴绢本 设色 179 x 116.5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幅画据张大千先生的考证,定为董源的作品。史载董源“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北宋时,也是以青绿得名,且 山石作披麻皴,都是董源风格的特征。画中绿波粼粼青山高,酒帘静处马蹄轻,一片春意骀荡。本幅为张大千先生遗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派山水的开山鼻祖董源,他的山水画有一种特别的韵味!
五代山水四家:巨然画选 秋山问道图
清钱士云《仿董源江南烟峦图卷》高清赏析
董源?《潇湘图》
中艺汇赏名画:以江南美景入画
堪称绝世的宋画,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家,董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