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山水画(七)

倪瓒《枫落吴江图》_倪瓒水墨山水画枫落吴江图高清大图赏析

《枫落吴江图》,元代/1366年,倪瓒,立轴,纵94.3厘米,横69.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枫落吴江图》的构图,一河两岸,树亭前後临水,清虚空旷,坡石以折带皴,用笔中锋转侧,皴多染少,故皴笔特觉清劲。款题云:枫落吴江独咏诗。九峯三泖酒盈巵。杨梅盐雪调冰盌。夏簟开图慰所思。至正丙午秋。永贞架阁。自吴城复还吴松之袁部场。因写此图赠别。又为之诗。瓒。右方上有王汝玉题云。清閟高人一散仙。尚留遗墨世间传。当时曾写相思意。谁信如今重惘然。吴下王汝玉。钤印二。玉堂清趣。青山白日。鉴藏宝玺 五玺全。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收传印记 太原王氏。长安。

倪瓒《江岸望山图》_元代倪云林山水画作品赏析

《江岸望山图》,元代/1363年,倪瓒,立轴,纸本设色,纵111.3厘米,横33.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岸望山图》为倪瓒六十三岁(1363)作,由画上题诗,知为赠行而作,受赠者由水路去会稽,因而画舟中望两岸之景。款上称“并写江岸望山图奉送惟允友契之会稽”,惟允为陈汝言之字,但“惟允”二字,与其他题诗之字比较起来,笔迹不似,疑系后人妄改,藉以增加此画之身价。
 
倪氏早年从董巨入手,五十几岁时,山石全用披麻长皴;至六十岁则渐入荆关,笔简气壮。晚年则是明显的折带皴法,呈现静穆萧疏的风格。该幅画高树空亭,隔岸望山,山上长皴,未成折带,利用苔点﹑深浅皴法及留白的运用,将山石立体实感呈现而出,气势雄壮,与其晚年渴笔皴擦之冷峻坚实的山石较不同。清吴升曾评此画:“皴法全用大披麻,得巨然神髓。迂翁画大抵平远山峰,不多作树;似此高崖峭壁,具太华削成之势;大小树点叶纷披,都非向来面目,乃知此翁绘妙中扫空蹊径,有如许大手笔也。”

倪瓒《江亭山色图》_倪瓒水墨山水画江亭山色图高清大图赏析

《江亭山色图》,元代/1372年,倪瓒,立轴,纵94.7厘米,横43.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亭山色图》秋林萧瑟,坡岸纵横,构景若星罗棋布,用笔用墨,浑然天成,但觉作画之时,点擦皴染,笔笔若不相涉,而既成之後,则呼应灵动,关合甚严,所谓信手拈来,都成妙谛也,是云林老年七十二岁是所作精品。

倪瓒《柯竹石亭图》_元代倪云林水墨山水画作品赏析

《柯竹石亭图》,元代/1341年,倪瓒,立轴,纸本水墨,纵90厘米,横40厘米,藏处不详

 
题识: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依依墟里间,农叟荷筱过。华林散清月寒水淡无波。遐哉栖道情身外岂有他。人生行乐耳富贵将如何。至正改元年九月,廿九日作□柯竹石亭图于烟波小筑,东海倪瓒。题跋:1、闲中亦有高情致,自是闲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清,何曾不受花竹影。五云阁吏柯九思。钤印:丹丘柯九思章(朱)2、披图仿佛入秋丹,何异梁溪昔日新。黄叶萧萧犹在目,远怀清闷阁中人。徵明。钤印:文徵明印(白)衡山(朱)。钤印:倪氏元镇(朱)、云林子(朱)。另有刘珏、九箕山樵等人题跋。

倪瓒《六君子图》_描绘松柏樟楠槐榆树的江南水墨山水画高清大图

六君子图》,元代,倪瓒,立轴,纸本水墨,纵61.9厘米,横33.3厘米,海博物馆收藏
 

 
《六君子图》画的是江南秋色,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象萧疏, 近乎荒凉, 用笔简洁疏放。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倪瓒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时文人绘画的创作理念和纸本山水画的“干笔皴擦”笔墨技法已经完善,而《六君子图》可谓经典之作。
 
该藏品上有倪瓒自题:“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黄公望)老师见之必大笑也。倪瓒。”知倪瓒此时四十五岁,而黄公望长他三十二岁,其时已是七七岁老者。黄公望曾以十年时间为倪瓒画《江山胜览图》浅绛山水卷,长二丈五尺多,倪瓒推崇他,尊称“老师”,可知两人相交之深。后黄公望果见此图,并欣然题诗图上:“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大痴赞云林画。”此图之名“六君子”,应该就是从这首诗中来。
 
《六君子图》构图依然是典型的倪画“三段式”:一水间隔两岸,近岸土坡陂陀,挺立着六株古木,据辨析是:松、柏、樟、楠、槐、榆树,背后河水茫茫,遥远的天边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远萧疏。其时倪瓒的笔墨风格也趋成熟:勾、皴用笔燥而灵动,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带皴勾、皴,而土坡则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树分别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干挺拔,彰显“正直特立”,而树叶则2株以线勾,4株为点叶,或横点,或直点,或介字点,前浓后淡,错落有致。以干笔在树身和坡石的结构折转处及暗部略施擦笔,然后以淡墨破染,浓墨点苔,达到结构扎实,层次分明的效果。
 
倪瓒《六君子图》以树喻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这正是宋元以来文人绘画借物寓志的一大特色。倪瓒好画墨竹,有人指责他画的竹似麻,似芦,他自解:“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在《答张藻仲书》中更是明确地阐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无异宣告了文人绘画的宗旨:一方面,文人将诗情画意融入画中,使绘画不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寄托了人们希望的理想世界;而另一方面,文人又将绘画划定为仅供个人娱乐的笔墨游戏。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凉空寂的意境:近则秋树稀疏萧瑟,远则山峦绵延横亘,其水面空阔冷清,画上有多人题诗。

倪瓒《秋亭嘉树图》_元代倪云林水墨山水画高清大图赏析

《秋亭嘉树图》,元代,倪瓒,立轴,纸本水墨,纵134厘米,横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亭嘉树图》绘平坡远岫,草亭嘉树,广阔的江面上露出汀渚一角,幽静雅洁,仿佛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画面取三段式构图,用笔尖峭秀逸,树干皆双勾,稍事皴染,树叶点法富于变化。墨色较为干淡,仅以浓墨点苔,提出精神,为沉寂的画面融入了些许生气。
 
本幅自题:“七月六日雨,宿云岫翁幽居,文伯贤良以此纸索画,因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风雨萧条晚作凉,两株嘉树近当窗。结庐人境无来辙,寓迹醉乡真乐邦。南渚残云宿虚牖,西山青影落秋江。临流染翰摹幽意,忽有冲烟白鹤双。瓒。”本图上诗塘有吴宽、朱果二家题记。曾经清内府收藏。

倪瓒《容膝斋图》_倪瓒描绘江南春景水墨山水画高清大图赏析

《容膝斋图》,元代/1372年,倪瓒,立轴,纵74.2厘米,横3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容膝斋图》描绘的是江南春景,平远山水。近处为山石陂陀,林木萧疏,中幅为湖光波色,图上侧远岫遥岑,横于波际。这种三段式的构图,是倪瓒山水的特征之一。其山水胎息于董源,矶头两点,石上横拖披麻,皴法清逸。其树法参差变,结体有骨力,而树头枝梢,每多生意。喜多作枯树,擦以枯笔,墨色浓淡错综而滋润浑厚。

倪瓒《小山竹树》_元代倪云林水墨山水画作品超高清大图赏析

《小山竹树》,元代/1342年,倪瓒,立轴,纸本水墨,纵90厘米,横40厘米,藏处不详

右键保存即可获得1450*2516高清大图】 
 
款识:来访幽居秋满林,尘喧暂隔散烦襟。风回砚沼摇山影,夜听寒蛩和客唫。危磴白云侵野屐,高桐清露湿瑶琴。萧然自得闲中趣,老鹤眠松万里心。至正王午秋仲,云浦判官设茗言燕索余作画,回写小山竹树以赠,东海云林子瓒。边跋:
 
1、清闵当年风度云林此日襟期,每向诗中见画,今于画里观诗,石田老人沈周。钤印:石田(白文)、启南(朱文)。
2、迂翁画在胜口可称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胜国张志和可无愧色,宋人中米襄阳在笔墨迹经之外,余皆从陶铸而夹,无之能者虽多,然禀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荣独云林古淡之真米欿没一人
 
也。甲子八月二日董其昌观因题。钤印:董其昌印(朱文),宗伯学士(白文)。
3、云林尺近世极推巨于恩翁,极赞此幅信为得意之笔,石田老人诗亦极推均非虚美也。成亲王。钤印:皇十一子(朱文)。
4、云林画世多赝本,此幅秀骨天成,真所谓藐姑仙子不食人间烟火者,即题字亦饶别趣,岂凡笔所能仿佛耶,同治己巳冬至前三日,利津李佐贤。钤印:李佐贤印(白文)。
 
倪瓒自古是“逸品”的代表,作品构图平远,景物极简。他的绘画理想,或者说人性的光芒,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彼岸。他的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朋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此幅《小山竹树》是北京纳高本季有幸征得的重要拍品,一木一石,间以疏朗的修竹,是他晚年常作的题材。
 
观此图,纸白版新,笔墨明洁,名人诗题、鉴藏印记历历,由作者自识中可知此幅为1342至正二年为云浦所作,并于清代书画鉴赏家李佐贤着《书画鉴影》中所载。画面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正应了其自云:“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外显落寞而内蕴激情。

倪瓒《幽涧寒松图》_倪瓒晚年为友人周逊学所作水墨山水画

《幽涧寒松图》,元代,倪瓒,立轴,纵59.7厘米,横5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幽涧寒松图》是为友人周逊学所作,作品简淡超逸,虽未署年款,但从书法由竖长变为扁方以及名款和画风来看,当是晚年之作。并题五言诗:“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雲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對,笑言思與晤。”倪瓒清高持节,一生不仕,他“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今名。”不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态度,而且对朋友们的入世为官也坚决反对。此幅一为友人赠别,更是劝友人“罢”征路,“息”仕思,含有强烈的“招隐之意”。平远画溪涧幽谷,山石依次渐远,二株松树挺立于杳无人迹的涧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尘,似乎暗寓着仕途的险恶和归隐的自得。
 
《幽涧寒松图》构图不用常见的“一河两岸”两段式章法,但画幅上方和其大多数作品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观者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笔法秀峭,渴笔侧锋作折带皴,干净利落而富于变化。松树取萧疏之态,笔力劲拔。倪瓒此幅,笔墨无多但意境深幽,“疏而不简”,“简而不少”。他的这种笔简形具,注重抒写性灵的画格被后人称之为“逸品”。到了明代,更是“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其清标高格,在历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始终被尊为“高士中的高士”。

倪瓒《渔庄秋霁图》_倪瓒描绘太湖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水墨山水画

《渔庄秋霁图》,元代/1355年,倪瓒,立轴,纸本水墨,纵96.1厘米,横46.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渔庄秋霁图》描绘太湖一角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湖水浩渺,遥接逶迤山脉。近处小丘上有嘉树五株,参差错落。疏笔亁墨,精心勾皴,笔法方中参圆,简中寓繁,给人以耐人寻味的笔墨意趣。图上有自题诗跋,言此图为作者五十五岁(公元1355年)作于好友王云浦渔庄,七十二岁时重题。裱边有明董其昌的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和宋旭题识。
 
《渔庄秋霁图》笔墨干枯,简练,意境荒寒,气韵深远。寥寥数笔,饱含了复杂的心绪以及对审美理想的追求。此画不仅创造了一种荒寒旷远的绘画意境,而且也将元代的山水画的用笔技巧推向极致。另外,作者在十八年后(1372年)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补题诗款。全诗如下:“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

倪瓒《虞山林壑图》_倪瓒描绘江南风景的水墨山水画赏析

《虞山林壑图》,元代/1372年,倪瓒,立轴,纵94.6厘米 横34.9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虞山林壑图》取一河两岸式的构图,但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组杂树,远山近坡的淡墨皴染较多。画风较其典型作品繁密。与其盛年所作《渔庄秋霁图》、《枫落吴江图》等用线勾括坡石的画法相比,此图坡石皴擦善用乾笔,风格浑穆。应是倪氏晚期山水画的特点。
 
《虞山林壑图》也同倪氏其他作品那样,体现出诗、书、画相结合的长处。对自然表现不求表象,尚脱略形迹、遗貌取神,以简逸胜,表现出文入水墨写意的较典型特色,反映了中国绘画发展至元季,绘画功能观念的变化,不再侧重于对事物的表象摹写,而趋向自我表现。《虞山林壑图》,反映了画家对作品美学内涵的追求,颇感其墨萧淡而气浓,笔疏散而意厚。境界清幽雅逸,笔墨细致雍容,体现出立意构思与艺术手法的协和统一,反映了画家暮年的审美趋向和艺术心态。
 
《虞山林壑图》近处水岸荒渚以五柯为伍来构成前景,是画中树组的主体,但又和中景左方土坡杂树数枝遥相呼应,这种画树分主次处理手法,在倪画中是少见的。倪画主体树木以竖态为惯用结体,似融注着静穆的观念,与整幅横向线条相辅相成,构成画幅的韵律。倪瓒此图取鉴宋人传统,保持着笔筒意繁的笔墨长处,笔意疏松中见凝炼,所谓无一笔不繁,一笔中绝无平划过去之弊,有提按、转折、轻重、快慢的笔势变化;扎实的功力从树法讲,主要表现在树干上,用笔取涩势,侧重寓正时见苍秀,和他的石法“由干入润,由润入干”的浓淡墨套墨法的顺序稍有不同。在笔线中均体现出书法文化的审美内涵。从细部看,此轴树先以淡湿墨勾勒,然后以枯浓墨复笔,浓干淡湿的交叠相互配合,而苍秀总体效果在浓加的一次作用上,若即若离的复加笔道极为疏松,似勾似擦,又似皴,所以能达到笔简意繁的审美效果,“形苦草草”,实则还是很讲究法度的。相比宋人树法湿笔中锋宽阔笔道,更能显示其具骨力内含的耐人寻味处。五树叶法各异,见园点、横点、介字点、垂笔点和圆形夹叶,院画中一般树叶叶丛多点法,且各有变化.绝不以一种类型的叶丛法,惟少以夹叶法,此图这一点属例外,但勾法约略而含蓄,与点叶树配合融和协调,勾而似点又是其笔意的一个特点。

倪瓒《雨后空林图》_元代倪云林少有的设色山水作品之一

《雨后空林图》,元代,倪瓒,立轴,纸本设色,纵63.5 厘米,横37.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以画水墨山水见长,少作设色,《雨后空林图》即为其少有的设色作品之一。而且,倪瓒的多数作品,写景极简,而这件作品则写高大山川,景物丰富。画面描绘一高大的山岭,细瀑从山涧穿石而下,汇入山脚一片水域之中。山前,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缓缓流动,石桥横跨,图中水波不兴。两岸地势低平,疏林空落,林下一间屋舍,人去屋空。画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带皴,干笔淡墨,浓墨点苔,敷色清淡温和。整个画面布局充实饱满,平稳而有变,景象开阔,意境清淡萧疏,雨霁林空之景,宛然目前。

倪瓒《紫芝山房图》_倪瓒水墨山水画枫落吴江图高清大图赏析

《紫芝山房图》,元代/1372年,倪瓒,立轴,纵80.5厘米,横61.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紫芝山房图》水墨画河岸、疏树、竹林和小亭,对岸山峦起伏,构图简洁,具清逸萧疏之趣。此幅墨色淡雅,侧笔写山石轮廓,苍劲沉着,画竹之笔尤为遒劲有力,是云林精品。此幅虽无年款,但根据画风特色,推测为倪氏七十岁左右之作。

赵孟頫《水村图》_赵孟頫描绘江南山村水乡平远小景山水画全卷高清大图赏析

《水村图》,元代/1302年,赵孟頫,纸本设色,纵24.9厘米,横12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水村图》自题:大德六年十一月一日为钱德钧作,子昂。下钤:赵氏子昂、朱文印记。另纸于卷后又自题:后一月德钧持此图见示,则已装成轴矣。一时信手涂抹,乃过辱珍重如此,极令人惭愧。子昂题。钤有:赵氏子昂、朱文印记、松雪斋、朱文长方印记。大德六年为公元1302年,作者时年四十九岁。引首为清乾隆皇帝弘历所书“清华”二大字,并钤乾隆印鉴4方。前后隔水有“宣统御览之宝”、“古稀天子”等收藏印9方。尾纸题跋:“后一月,德钧持此图见示,则已装成轴矣。一时信手涂抹,乃过辱珍重如此,极令人惭愧。子昂题。”钤“赵氏子昂”、“松雪斋”印二方。并诗题:“向来写意思卜居,住处只今成画图。胸中本自渺江海,主人相挽写分湖。邓楀题。”钤“觉非斋”朱文印。另有觉非叟、无名氏、顾天祥等人题记总计56段。
 
《水村图》是一幅纯粹的水墨画,描写了江南山村水乡的平远小景。沙丘低峦,疏树荒村,渔舟出没,远山近物均在烟雨之中。此卷为赵孟頫得意之笔,以其萧散荒率,脱尽董、巨窠臼,赵孟頫此画的技巧和风格,已超越了五代时期山水画大师董源巨然的传统规范。代表着元代初期山水画的新面貌。画中的线条已改变了过去常用的均匀流畅的线条,变化的如同书法一般的丰富。毛笔与纸面接触的痕迹是如此疏松而轻盈,恰如中国文人淡雅的心绪,如歌如梦。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曾这样评述说“此卷为子昂(孟頫)得意之笔,以其萧散荒率,脱尽董、巨窠臼”。意思是说,赵孟頫此画的技巧和风格,已超越了五代时期山水画大师董源、巨然的传统规范。正是这样一幅淡雅的水墨作品使宋代绘画精致的描绘传统成为了过去,代表着元代初期山水画的新面貌。如果我们将目光聚集于画面的细部,我们会发现画中的线条已改变了过去常用的均匀流畅的线条,变化的如同书法一般的丰富。毛笔与纸面接触的痕迹是如此疏松而轻盈,恰如中国文人淡雅的心绪,如歌如梦。

元代赵孟頫《水村图》卷(第一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水村图》卷(第二段)高清大图赏析
 
虽然《水村图》的创作时间与画家的另一名作《鹊华秋色图》想差无几,但与之相比,更具有元代典型山水画萧疏淡远的特征,更多地融入了己法,已经具备了新颖的面目。那是一片淡远的水边风光,汀沙澹荡,林树清幽,水光苍茫处,茅舍掩映,远山遥接,笔墨挥洒,从心所欲。赵孟頫一直致力于学习北宋之前的画法,早年的作品多少带有前人的画法,到五十岁前后就将得自传统的技法完全融入自己的个性创作之中,达到了“率意涂抹,天真烂漫”的境界。此时他的画作体现出的悠远,苍茫,出尘,脱俗的格调不但直接影响了元末四大家,就是对后世的明清画家也有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赵孟頫在画史上的地位远非只是“元代画坛领袖”那样简单,他是唐宋风格的山水向明清风格的山水转变的关键,在两种风格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元代赵孟頫《水村图》卷(第三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水村图》卷(第四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水村图》卷(第五段)高清大图赏析

赵孟頫《洞庭东山图轴》_赵孟頫描绘太湖半岛洞庭东山景色山水画代表作

《洞庭东山图轴》,元代,赵孟頫,图轴,绢本设色,纵60.8厘米,横26.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洞庭东山图》,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描绘的是延伸于太湖中的半岛洞庭东山的景色:水面宽阔,微波荡漾,一叶扁舟披波而渡;东山圆浑清幽,远处峰峦迷茫,山势峻拔;湖岸、山坡上的树木稀疏,枝干或直立、或斜欹,姿态各异,在顾盼之间似乎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画面采取边角式构图,设色清淡,点苔富有节奏感,水用柔润的细线写成,山体以披麻皴皴出,由此可以看出赵孟頫对董源画法的继承。不过,赵孟頫在继承董源画柔润的基础上,又摒弃了他的含糊不清,从而形成了秀润、清丽的自家面貌。

纵观赵孟頫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他开创了尚意简率的时代新风,追求画面的淡逸、空灵,注重对笔情墨韵的传达,并进一步推动了诗、书、画、印的结合,使文人画逐渐走向成熟。其二,他提出了“书画同源”的理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他提倡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中,使绘画具有同书法艺术一样的笔墨韵味和审美趣味。其三,他强调绘画要有“古意”,特别是要有高逸的“士气”。他所说的“古意”,其实是借古创新。他主张,画家要努力发挥笔墨情趣,以表达出文人的品格与精神。文人画遣怀寄情、直抒胸臆、借物言志的艺术内涵是由文人阶层共同的绘画心理和对笔墨的人格化追求而形成的。元代的文人写意山水画能达到一个高峰,离不开赵孟頫的大力倡导与实践。

赵孟頫在《洞庭东山图》中自题:“洞庭波兮山崨嶪,川可济兮不可以涉。木兰为舟兮桂为楫,渺余怀兮风一叶。”落款“少昂”,钤“赵氏子昂”朱文印。此跋语中隐含着一种幽怨之意,体现了赵孟頫内心的矛盾与苦闷。后有乾隆御题七绝:“三湘七泽杳难分,恍见微风落叶纷。谁识王孙多意绪,月明波冷予湘君。”赵孟頫和乾隆的跋语都与屈原《楚辞·九歌》中的湘君有关。由此可看出,乾隆对此画已心领神会。

该作品绘江苏吴县太湖边洞庭东山的秀美之景。图中的东山圆浑清幽、湖面微波粼粼,轻舟荡漾,远景峰峦迷朦。所用笔墨技法从董源的规范中变化而来。柔和的披麻皴和充满节奏的点苔,表现出江南草木的滋润秀美,湖水则以细劲与含蓄的线条写成。

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_摹王右丞洞庭东山景色山水赏析

《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元代,赵孟頫(传),绢本设色,手卷,纵43.5厘米,横990.8厘米,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画心13425x904像素高清大图
 
《王维辋川诸胜图》描绘洞庭东山的景色。洞庭山位于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分东西雨山。东山古名胥母山,又名莫厘山,为伸出太湖之半岛。图上东山山势不高,圆浑平缓,山径曲折,一人伫立岸边眺望太湖。山后雾气迷蒙,岗峦隐约。湖面微波粼粼,轻舟荡漾。近处小丘浮起,杂木叶生。作者自题诗中抒发了闲和怡悦的决绪。下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画幅中有清高宗弘历题诗。裱边有明人董其昌题跋。
 
《摹王维辋川诸胜图》笔墨从董源的规范中变化而来,柔和流畅的披麻皴和疏密相间的点苔,表现出江南草木华滋的土山形貌。细密的鱼鳞水纹,写出太湖潋滟的水光。山峦和坡石罩染淡淡的石青、石绿和赭石,以花青占染树叶,盏面色调明澈清雅。这种浅绛山水是赵孟頫在唐、宋青绿山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析体貌,对元代山水画风影响很大。
 
元代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卷(第一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卷(第二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卷(第三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卷(第四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卷(第五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卷(第六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卷(第七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卷(第八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卷(第九段)高清大图赏析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_描绘济南秋天美景的青绿山水画全卷

《鹊华秋色图》,元代,赵孟頫,长卷,纸本青绿设色,纵28.4厘米,横90.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全卷30000x1721像素高清大图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字公谨,1232~1298)所画。周氏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在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的超然楼中有一幅“动”的《鹊华秋色图》。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引首乾隆御笔行书题字:鹊华秋色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01
《鹊华秋色图》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 ,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02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03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04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05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06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美景,但鲜为人知的是,画的作者赵孟頫却非济南人,此画也并非在济南所作,其中与自称是济南人的周密有关,而画能留存下来还与 乾隆皇帝有关。赵孟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夏六月被元世祖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缺官”,他在济南一待就是三年。赵孟 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公务之余深入民间采风,体察风情世俗,并常到趵突泉、大明湖等处游览,留下了许多赞颂济南山水的诗词,尤以 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趵突泉》一诗最为著名,济南人最为熟悉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就出自该诗。1295年,刚过不惑之年的赵孟頫由京城 辞官回到家乡,在这里结交了周密。周密善书画、工音律、能诗善对,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为宋末格律词派的代表作 家。两人惺惺相惜,以兄弟相称。可相对于李清照、辛弃疾、闵子骞等耳熟能详的济南名人,周密这个名字是相当陌生的,很多读者对他不甚了解。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07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08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董其昌跋文09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董其昌跋文10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局部高清大图11

赵孟頫《蜀道难》_赵孟頫描绘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的山水画高清大图

《蜀道难》,元代,赵孟頫,立轴,纸本设色,纵154.4厘米,纵56.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蜀道难》描写了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极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_具书法笔趣和文人墨戏水墨山水画

《双松平远图》,元代,赵孟頫,纸本水墨,纵26.7,横107.3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完整全卷10828x1500像素高清大图
 
《双松平远图》双松的画法稍工,山石则以带有飞白松动笔触勾括,略皴而无染。虽略存李郭画风之形,但简括异常,实属新体。画法上更具书法笔趣和文人墨戏的意味。卷首自识「子昂戏作双松平远」,卷尾又识「仪自幼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笔,然于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诸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范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仪所作者,虽未敢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谓稍异耳。因野云求画,故书其末。《大观录》、《墨缘汇观》、《无益有益齐读画诗》等书著录。
 
元代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第一段)高清大图赏析

图中近景画苍松立于怪石枯木之中,远景写平坡矮山。写山石空勾轮廓,不加皴染,间有飞白。画双松则用细笔双钩,简约古雅。画面右上署“子昂戏作双松平远”八字,卷末自题日:“仆自幼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笔,然于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诸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巨、范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仆所作者虽末能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谓少异耳。因野云求画,故出其末。孟烦。”于此可见,赵孟顺欲弃南宋院体画风而直追唐、五代诸大家。
元代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第二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第三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第四段)高清大图赏析

赵孟頫《松荫会琴图》_元代山水人物画名画高清大图赏析

《松荫会琴图》,元代,赵孟頫,图轴,绢本设色,纵136.5厘米,横61厘米,美国私人收藏



此图风格承北宋青绿山水画风。石边水畔,古松虬曲偃蹇。高士抚琴动操,知音端坐聆听,悠然神会。侍童侧立,神态专注。远山坡势平缓,渐入烟霭。图以青绿设色,坡脚敷以赭石。右上冯子振跋:“……虞伯士过访,携示赵子昂会琴图,相与赏……”图中部右侧有“郭衢附鉴定”款并跋。

赵孟頫《谢幼舆丘壑图》_描绘东晋谢鲲隐居江水丘壑情景的青绿山水画

《谢幼舆丘壑图》,元代,赵孟頫,长卷,绢本设色,纵27.4厘米,横116.8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谢幼舆丘壑图》画江岸峰峦秀起,雾霭微茫,江面平静如镜,境界旷远。整个画面宛如宇宙万象被过滤提升成晶莹剔透般充满着音乐性的宁静世界。笔法秀润、清旷,虽系学李成郭熙画法而来,但一变宋人工整刻划之体。此图绘东晋谢鲲故事。鲲字幼舆,好老庄,善奏琴,寄迹山林。图绘茫茫山川,荫荫松林,幼舆独坐水畔丘壑,观水流潺潺,听松涛阵阵,意态悠闲,神性超脱。图卷布局甚奇,绘法古拙,学晋、唐风格,一洗宋人旧习。
 
元代赵孟頫《谢幼舆丘壑图》局部高清大图赏析

赵孟頫《重江叠嶂图》_绘江水辽阔绵延,群山重叠逶迤水墨山水画

《重江叠嶂图》卷,元代/1303年,赵孟頫,纸本水墨,手卷,纵28.4厘米,横176.4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全卷11531x400,画心9062x1417像素高清大图
 
《重江叠嶂图》绘江水辽阔绵延,群山重叠逶迤,舟楫往来江中,画境清旷。山石的形态、皴染的方法、乔松和虬曲的蟹爪形枯枝,一看即知画家采用的是李成郭熙的山水画程式。略带乾笔的勾皴,简逸的笔法又透着画家的新意,已不是对李成、郭熙画风的简单因袭和重复。卷首仅存“嶂图”二字,余字残缺。卷尾署“大德7年2月6日吴兴赵孟頫”。大德7年即公元1303年,画家时年50岁。拖尾有元虞集、石岩、柳贯,明陈敬宗、陈琏、魏骥、吴宽、沈周、王世贞等跋。卷中钤有明李应桢、王世贞、王穉登、严泽,清梁清标及清宣统内府等鉴藏印。《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故宫书画录》等书著录。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一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二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三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四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五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六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七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八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九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十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十一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十二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十三段)高清大图赏析
 
元代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第十四段)高清大图赏析

赵雍《澄江寒月图》_赵孟頫之子赵雍元代山水扇面画佳作高清

《澄江寒月图》,元代,赵雍,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4.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澄江寒月图》为赵雍的一幅扇面画作品,《唐宋元集绘册》中的第十四幅。画面中一轮圆月当空,江水苍茫,隐约可见远山起伏。近岸巨石枯树,有一孤舟停泊,仓内一人独坐。作者用大片的空白和淡墨淡彩渲染出一种空旷寒峭的境界。图左行书“仲穆”款,下钤“赵氏仲穆”篆书朱文方印。另钤有清内府和梁清标等鉴藏印多方。

张宏《句曲松风图》_明代张宏山水画句曲松风轴赏析

《句曲松风图》,明代,张宏,纸本设色,立轴,纵148.9厘米,横46.6厘米,波士顿美术馆藏
 
 
《句曲松风图》是一幅笔墨秀润的中国山水画精品,在空间的整体感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其空间的安排层次分明,山川高旷。随着画面逐渐向上发展,空间也循序渐行渐深,由近而远。明显可见的是,树林一丛接着一丛,越走越高,空间感极强。另外,画家将山谷的纵深分成几段间隔,段与段之间,也是越来越高。构图的高潮仍是一座“主峰”作为聚集点,主宰了上半段的画面空间,画幅的形状则依旧窄而长。张宏采取了较为直接的方式,将自己观察自然的心得,融入作画的过程之中,但这并非只是“应物象形”而已,而是创造一套刻画自然形象的新法则。
 
《句曲松风图》由色彩的晕染,巧妙地捕捉了天朗气清下,山丘青赭相间的柔软色感;画中并未使用任何更为强烈的颜色,确保了此一色彩效果不至于被画面上其他醒目的造型元素所抵消掉。此图视角是由上而下俯视观景,而景中每一段落的空间安排大抵颇为连贯一致。由上望下,我们看见位于右下方的道观;同样的视度看下去,道观之后,跨过溪流,远处则有一座围绕在松林之间的院落人家,只不过,看起来没有道观的角度那么陡斜;再往后看去,则是一道在山谷间蜿蜒的溪流,暗示了更为平坦的视线。
 
在设色方面,张宏于水墨晕染之中,加入赭红和淡青两种色调,这一直是吴派绘画自陆治以来所常见的手法。不过,陆治及其他画家晕染的手法较为平板,色调的深浅变化较为平淡,同时,也倾向于将冷暖二系的色彩分开使用,张宏则调和此二色系,为的是营造出较为自然的效果,运用变化细微且更为中性的色调,同时,也在淡赭灰色的山石部分,加入各种不同色度的青绿,或是以淡墨笔触暗示出幽暗凹陷的空间等等。由张宏署年1636年的一幅《仿夏圭山水》可以看出,夏圭的作品正是此一技法重要的源头之一。
 
从题跋可以得知,《句曲松风图》是张宏客居于端家时所作。从于家可以眺望句曲山,每天他坐在书桌前凝视窗外句曲山的景色,想起了于端告诉他,5世纪末,笃信道教的陶弘景曾经隐居于此。张宏便作了这张画来回报于端的殷勤款待。而“松风”实为古琴曲名,即《风入松曲》,张宏以“句曲松风”为题,为其所画之景多了一层声乐的维度。

张宏《栖霞山图》_气势恢宏的山水纪胜佳作栖霞山图赏析

《栖霞山图》,明代/1634年,张宏,纸本设色,立轴,纵341.9厘米,横101.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栖霞山图》描绘的是南京近郊的风景名胜“栖霞山”,本画真实地描绘出了明朝时期栖霞山的风貌。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使人看后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片清凉世界之中。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的栖霞山以禅寺和石刻千佛岩闻名于世,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张宏的《栖霞山图》画面以浓密如屏的树丛遮掩了其下山腰的轮廓,在这里,观画者必须先穿过树丛方能找到通往寺庙之路。张宏所要呈现的并非等览庙宇的经验,而是从雨中远眺的感受。他在题款中写道:“甲戌初冬,明止挈游栖霞,冒雨登眺,情况颇饶,归而图此。”由画幅下半部的细节,我们更可见出张宏的手法。张宏只画了庙门,这扇门也只画了局部,并且明显地按照远近比例法缩小。对岩壁间石刻壁龛的描写生动简洁,与石壁和树荫融合为一个视觉整体。
 
张宏秉承了传统的笔法,忠实地再现视觉经验。一张摄于1930年的千佛岩照片,肯定了张宏画中形象的忠实性:佛龛位于岩壁间,有一部分为树木所掩盖,从我们这个距离看去,仅能依稀辨认。张宏将此景压缩为因应挂轴裱式的垂直画面,布局也较乍看之时来得更具巧思;虽则如此,十一英尺有余的画幅本身,亦强化了如大银幕电影或电视超大画面般的临场感,宰制了我们大部分的视野。画面的主体千佛岩,在林木的掩映下显得古朴典雅。一望无际的森林覆盖着栖霞山,似有微风吹过,树影婆娑中透出清凉之气,引观者共鸣,一同去体会那清爽的栖霞山风光。
 
徐徐展轴品览,但见繁茂幽密的树木丛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山径自下穿越而上,几位路人情致悠然,冒雨登山而行。漫山遍野苍松挺拔而立,老树姿态各异,疏密错落有致。人们途中可见,角亭、石龛、梵院、寺塔、石窟等景物散落山间,远近层峦叠嶂,山崖深壑险峻,天空烟雨淅沥,山间云雾氤氲。整幅画面平中寓奇,超凡脱俗,富有自然生气活力,平添了不少空间的纵深感。画家在该图轴的右上侧,以行笔款识记事:“甲戌(即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冬孟。明止挈游栖霞,冒雨登眺,情况颇饶,归而图此请政。吴门张宏。”随后钤有“张宏之印”、“君度”两方阴文印鉴。当时张宏57岁,正值绘画创作的盛年期。
 
此后经历100多年的光阴,嗜好雅玩的清代乾隆皇帝在壬午(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暮春、乙酉(即乾隆三十年、1765年)暮春欣赏《栖霞山图》后,曾经两次行笔御题:“胜游冬孟挈良朋,山寺栖霞冒雨登。托兴应于前代隐,剧谈何碍法门寺。却欣粉本峰姿对,信是传神绘事能。松籁堵波率依旧,微嫌池馆较他增”、“每遇佳山愿结朋,栖霞重此事游登。古来多托烟霞客,今代殊艰云水僧。妙迹频教相印证,会心端不在工能。偶然题句书空白,亦似镌崖以日增”,借以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该图轴上陆续还钤有“得象外意”、“乾隆宸翰”、“乾隆鉴藏宝玺八玺”、“乐寿堂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若干枚鉴藏印章。此画作入清后曾典藏于北京皇宫宁寿宫,而且流传有序,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张宏的《栖霞山图》,更像是一幅风格别样的山水纪胜佳作。重视实景写生的张宏,在创作中以登高俯瞰视角构图,与传统“三远”法布局有所区别的是,所作不仅具有类似西方绘画中“焦点透视”的技法影子,而且也突破了昔人画作常见的近、中、远景传统布局经营模式。高耸的山巅、险峭的岩石、繁茂的树丛、通幽的曲径、古朴的井亭、缥缈的烟霭以及历史悠久的佛殿和摩崖石龛等等,皆一一写实般地记录于图中。画家以短触的笔法绘写树叶、枝干和竹丛等景物,表现得细致而又缜密,既有古法而又无古法;图画山岩时则以石面连皴带染,体现出张宏常见的技法特色;点景人物真切、自然,富有人世的生活情味与艺术魅力;越往栖霞深处,景色愈加幽秀……该图轴笔墨苍润兼备,设色丰富淡雅,虽然构图较密但仍旧气脉上下贯畅,使得画面清新幽谧,古韵盎然,虚实相生,灵动且富于传神,给人以如临真境之感。
 
张宏在《栖霞山图》的创作中,似乎也隐含着某些对于光影、明暗处理等方面的技法。虽然也迥于昔日工笔山水画法,但从中仍可窥探出传统文人在山水艺术的创造中,常见的深邃悠远、典雅高致等诗画意境,同样增添了较为丰富的情思遐想空间。明末之前,由于人们对待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除了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尽情地表达主观情感等外,绝无实景写生创作之说。明末清初画家张宏勇于突破前人的绘画窠臼,通过到真山真水中进行写生,相继创作出《栖霞山图》等一批具象山水画。张宏此举与前人通过师法自然、目识心记而进行创作的绘画方法确实有所不同,在有史可考的传统绘事中大概也未曾出现过,可谓是对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一大贡献。

张宏《青绿山水图》_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代表作赏析

《青绿山水图》,明代,张宏,绢本青绿设色,立轴,纵130.3厘米,横63.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青绿山水图》是张宏在师自然造化创作文人山水画的时期所作,是古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国家一级文物。画中近景高松掩映,板桥横涧,水雾迷濛的山谷间有一士人在观瀑,正可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趣。中远景奇峰壁立。工笔重彩法,用色厚而不腻,妍而不俗。山、树的造型讲究,体现了作者的写景功力。
 
画面的上层是村落后面起伏连绵的高山,峰群绵延无尽,云烟缭绕,驻目其间,观者仿佛置身千岩万壑之间,不知其有几许遥远。此画构图深远壮阔,笔法苍劲古拙,墨法苍润,格调苍劲秀雅,布局含蓄谨严。 画中峰恋挺秀,烟雾弥漫,云光翠影,意境清新。岩头水边,古树丛生。一隐士临溪席地而坐,仰视对山飞泉,一仆捧物而来。人物勾勒简明,形神兼备,用笔简中见工,色彩清丽,乃文人山水画之极品也。

张宏《西山爽气图》_山水画极品,浙江博物馆藏镇馆之宝之一

《西山爽气图》,明代,张宏,纸本设色,手卷,纵31.6厘米,横381.7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张宏《西山爽气图》局部赏析
 
《西山爽气图》是张宏晚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绘成的国画山水长卷,描绘的是苏州西山的夏景,被教委编入高二地理限选新教材,当做古代文人画的范例。从题跋上得知,张宏这幅作品是在炎热的夏天画的,“因思古人有以苦吟作楷却暑……是即摄心调气法也”。而他则想通过全神贯注地绘画,在画面上不厌其烦地表现种种细节的快乐,来忘却“五浊之体,不胜烦恼”。所以他画的十分投入,“觉白云穿树翠峰漾波,颖下凉气飒飒袭人”。可阅读细看的种种细节,加上风趣幽默的题跋,让看画的人来分享他的快乐。

明张宏《西山爽气图》局部赏析
 
图中林峦村居,溪水板桥,丘壑幽深,其中有老者曳杖于桥,静赏美景。视野开阔幽远,茅屋草舍信手而成,结构准确,细致中透着洒脱。纵观全图意境爽朗,气韵清疏,笔墨秀润,峰峦情深,得山神之气。 整个画面构图丰满,构思巧妙,笔墨相兼,情境相合。丘壑幽深中尽显恢宏之气势,但又充满了许多细节趣味。画家如实地观察和传达物象,使观者在观赏过程中目光在画面上能够沿着起伏的山峰、丘陵,一直深入到每一个可以到达的地方。其间树木茂密,山石嶙峋,冈峦出没,丛树掩映中屋舍隐现,一派安逸清爽之气。可以说是明末山水画中的极品。
 
 
《西山爽气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该馆藏古代书画颇丰,珍品云集,其中有十幅镇馆之宝,誉为“浙博十图”,其中明代画家张宏的《西山爽气图》卷就位列其中,其地位紧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可见此画的珍贵程度。张宏的画作大多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之中,多幅精品成为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浙江省博物馆十副书画镇馆之宝: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赵孟頫行书吴兴赋》,明谢缙《东原草堂图》,明沈周《湖山佳趣图》,明张宏《西山爽气图》,明徐渭《墨笔葡萄图》,清陈洪绶《羲之笼鹅图》,清吴昌硕《大石红梅图》、《鼎盛图》,清邓石如《草书联》。

谢缙《东原草堂图》_仿王蒙笔意山水东原草堂图轴赏析

《东原草堂图》,明代/1418年,谢缙,纸本设色,纵108.2厘米,横50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东原草堂图》是谢缙为著名书画家兼好友杜琼所作。因杜琼是杜甫后裔,谢缙此图遂寓意成都杜甫草堂,表现手法主要取法王蒙,描写崇岩密林,长松参天,松林掩映之下草堂隐约可现。草堂内高士对坐清谈,通往山外的小路上走来一老者,侍童携琴后随。整幅画构图严谨而不塞堵,气势非凡,皴染玲珑,尤其是山头的皴染,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格调苍率质朴,画法在王蒙、赵原之间。谢缙的作品传世很少,此图尤显珍贵。该图意境高远深邃,反映出明代文人居士喜好避世隐居的心理。
 
谢缙自书一诗:“旧业成都万里桥,百花潭北草堂遥。门无县吏催租税,座有邻翁慰寂寥。松影满庭闲白日,茶烟绕榻飏清飙。酷怜杜甫成诗史,翻笑杨雄作解嘲。用嘉少陵裔也,文雅不凡也,攻诗画,知仆远归来,需俗笔,复赘鄙诗云。永乐戊戌岁上巳日葵丘谢缙识。”钤起首白文长方印“葵邱”。款下钤朱文方印“孔昭”、白文方印“淡中有味”。画本幅右上部钤朱白间文印“畸园秘笈”、右下部钤朱文椭圆印“真赏”。右下角钤白文方印“杜用嘉印”、朱白间文印“畸园秘笈”。左下角钤白文方印“陈遹声印”、白文方印“畸园珍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四家 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赵孟頫)画选
元代绘画综合分析
中国历代著名画家
艺术百科-中国画流派之“元六家”
中国绘画简介
艺论|李霖灿:山水画的青铜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