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宫那些被老蒋带走的中国古代书画(四)

沈周便面画选集

沈周为明四大家之一,苏州吴派领袖,画风影响到十六世纪。诗文书画造诣均高,作品浑朴雄健。是册选集其扇面画精品八帧,表现沈周绘画特色。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秋庭戏婴图”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两个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种推枣磨11的游戏。兄妹两人无论从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丝染兼备,而且变化极为丰富,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衣服华丽的质感,这些细微的处理,使得子孩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跃然於纸上,令人心生爱怜,写实的程度,几可用栩栩如生来形容,可以了解到为何用“着色鲜润、体度如生”来形容苏汉臣的画风。

庭园中,一柱擎天的太湖石旁,芙蓉与雏菊摇曳生姿,点出秋日庭园景致,树石、器物皆刻画入微。这种细腻写实风格及注重细节的描写,都是宋代写实风格的代表。这张画除了细腻地将男孩、女孩面貌、年纪的差异表现得十分得体当外,还能将小孩那种玩心特重,专注於游戏的神情表现出来,这也是苏汉臣婴孩画中,最能撼动人心之处。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本幅描绘巨石土坡尚无皴纹,画荆棘以赭墨涂染近似没骨法。蕨之羽状叶片、山鹧之喙、爪都填染以朱砂,其技法近似顾恺之(346--407)《女史箴图》衣纹阴阳之表现法,皆带有朴拙之古意。画山鹧、山麻雀则流露出详实生动的写生新意,尤其是山麻雀传神之种种情态。

方从义 高高亭图

方从义(十四世纪),贵溪人。字无隅,号方壶。元末上清宫道士。工诗文,善古隶,画师董源、巨然、米芾、高克恭,擅长山水,别具一格。是幅款题“醉后纵笔写之”,墨沈淋漓,浑朴高古。

几座山峰突耸于云海中,近景的峰顶设孤亭,一人沿山径向峰顶走去。画家以水墨勾染山峰、丛树,用笔草草,水墨淋漓。造境亦十分险奇,风格纵逸简括可称[简笔山水]。自识[高高亭图],[李君子高,昔于南谷丈人座上会之,今不远百里求予图此,已三年矣。醉后纵笔写之如此。方方壶]。图中钤有明杨士奇、清初宋荦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郎世宁 八骏图

本幅虽然是采用中国传统的颜料来作画,但在马匹、人物和柳树的表现上,却融入了西画著重光影的手法,显得立体感十足。右下角的签名,用极工整的仿宋体书写,据此推测,此画应是郎世宁来华初期,亦即雍正年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的作品。

他的作品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结合西洋画,色彩明暗聚焦透视的绘画手法。八骏图,是在一棵壮实粗大的柳树下,在境界秀丽视野开阔的环境中,画着色色彩不同的八匹骏马,神态各异造型逼真色彩外貌十分准确生动无不栩栩如生。

郎世宁 花阴双鹤图

郎世宁(西元一六八八至一七六六年)意大利人,十九岁时加入天主教耶稣会为修士。少年时曾习西画,兼习建筑,二十七岁来华,以绘事供奉内廷,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善画人物、花鸟,尤善犬马。其画法於中国传统中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以及西画颜料,故凡诸所作,色彩穠豔,形象逼肖。此幅花阴双鹤,尤为如是,给人栩栩如生之感 。

郎世宁 锦春图

描绘春天的景色,二只锦鸡栖息在奇石上,悠闲自在的样子。锦鸡的绘法显然是以西方的技法来绘制。其余的点景树石笔墨采以中国的传统式绘法,应是出自于另一位宫廷画家之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郎世宁 白鹰图

《白鹰图》创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郎世宁中西画法完美结合的最杰出作品之一。画面主体中的白鹰以白粉精细描绘,传承欧洲绘画技法,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把翘首殷望的白鹰刻画的形神逼真;而背景中的松石则全然采用中国写意笔墨,清涧石岩,傲松凌立。《白鹰图》以独特的艺术构思、隽永的表现手法和浑然天成的情景交融给观者以极大的艺术享受,意境深远,令人思绪万千。这幅《白鹰图》虽然有着明显欧洲画法的因素,但是画中所含的内容却完全是传统中国的风格。图中白鹰、松树、巨石、流水等均是中国绘画中习见的物象,喻意中象征着强壮、长寿、平安、吉祥等等。根据画上的署款,此图是根据乾隆十六年五月初十日,大学士忠勇公傅恒所进献的白鹰所画,相传皇太后生日即在五月,乾隆大孝,号称“以天下养”,即用天下最美好的财富来侍奉母亲,因此,《白鹰图》也是一幅极为贵重的祝寿图。

石涛 王原祁 兰竹合作

石涛(1642-1707),法名原济,号大涤子、苦瓜和尚,明宗室后裔。王原祁(1642-1715),太仓人。字茂京,号麓台。是幅为二人合作,石涛用淡墨、焦墨写兰竹,原祁补坡石,相得益彰

仇英便面画选集

仇英为明四大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唐寅齐名。是册选集其扇面画精品八帧,泥金扇面,工笔描绘,精丽秀劲,娴熟技法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寅便面画选集

唐寅赋性疏朗,狂逸不羁,风流韵事传为佳话,与沈周、祝允明、文征明被称为“苏州四才子”。是册选集其扇面画精品十帧,幅幅精湛,足见其聪明明才智。

文征明 古木寒泉图

文征明(1470~1559),江苏长洲人,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停云生、衡山。画师沈周,书画双绝,为明四大家之一。因其享年甚高,且画艺、德行皆为时人所重,受其影响者甚多并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侄儿文伯仁,学生陈淳、陆治、钱榖等人,都是吴派之中坚人物。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树老干分披,杈枒四出;其后松树两干并伸,参云直上。背景石壁与松柏紧贴,塞地漫天,几无余地,忽于绝高处界出飞泉一道,数折而下,遂使通幅于紧迫繁复之中,遽尔空灵疏朗,确为神来之笔。

文徵明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无论是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是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画法除学元人以外,也追踪五代和北宋,但很少受南宋院体的影响。他的画,工细之中寓质朴,于沉着之中见灵动。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在熟练中见生涩,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这是一幅秀美的青绿山水画,设色浓丽中风致淡雅,美丽而不流于媚俗。树木的画法用空勾填色,古香古色。山峦的设色是大面积的平涂,用笔不多,但秀润独存。

此帧作于嘉靖己酉(1549)冬日,为文氏八十高龄所绘,而经力充沛,神气十足,笔墨纵逸,深雄险峻,是文征明粗笔画作中极精之品。

元人画册选集

元代繪畫在於寫意,有天真、平淡、自然之譽。是冊選集山水、墨竹、墨梅、仕女等多種題材作品,共計十二幀,表現畫家不同的心境。

宋人 子母鸡图

本幅画一只母鸡,引领著五只孵出不久的小鸡,在地上漫步啄食。母鸡雪白的羽毛蓬松亮丽,目光充满著慈爱,小鸡则稚嫩怯弱,依偎在母亲的羽翼保护下。由于背景全部用墨涂黑,使得主题格外突出。见图一。

画中,并没有作者的签名或印记,虽然不能肯定是宋代作品,但画家对于物象的观察细腻入微,无疑是一帧写生意味浓厚的院画杰作。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山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山冈巨石,危岩壁立,丛林茂树,山寺楼观,远山朦胧,江水辽阔,图作无尽江山之景。画卷构图虚实相间、开合有致,全无拖沓拼凑之感。山石用粗劲的大斧劈皴,以劲利方硬之笔勾括,间以水墨渲染,块面分明,折落有势。栖阁层宇,不假界尺,信笔画就。图中点景人物虽用笔寥寥,但各种动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纸上。整体画风清劲健爽。全图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长,堪称南宋传世作品中的鸿篇巨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类硬派山水都绘于绢上,而此图为纸本,颇为少见。拖尾有陈川等跋,卷中钤有[黔宁]、[公馀]两半印及清宋权、宋荦、清内府等鉴藏印,《盛京故宫书画录》著录。

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马远 华灯侍宴图

在灯火通明的宫殿里,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屈身随侍皇帝饮宴。宫殿外头,乐舞的宫女摇曳着身姿;而一旁的树林,似乎也随着音乐起舞,枝桠栖斜,显得姿态横生。这些树林,由近而远,渐渐隐没于雾色之中,只见宫殿后矗立着几棵松树,和远处数抹青山。

南宋知名的宫廷画家马远在绘制这幅画时,运用了别出心裁的手法。他让观画者从户外的角度,窥见殿中人物活动的情景,并借着殿外摇曳生姿的树木、和墨色浓淡烘染出的雾色变化,烘托出夜色中宫廷宴饮的欢庆气氛。

《华灯侍宴图》有御题(也作南宋宁宗杨皇后所题)的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描写晚宴的情形。此画即是表现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挺坚有力,水墨苍劲,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树干瘦硬如屈铁,但刚健中又见柔合,其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刚柔相济,豪放又严谨,整体上给人以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印象。

李唐 万壑松风图

画面绘长松深壑,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画家虽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构图,便取景的视点已拉得较近,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浓重,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画上署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隶书款。宣和甲辰为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李唐时年已七十岁左右,可知是他南渡前的作品。他此时的画法既有范宽画风的影响,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画在继承中的嬗变。本幅上钤有南宋贾似道“悦生”葫芦印,明初“典礼纪察司印”半印、清初梁清标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

赵干 江行初雪图

「江行初雪图」是一幅山水人物并重的作品,展开画幅,首先卷首呈现一行南唐後主李煜苍古的题字:「江行初雪南唐学生赵干状。」由这十一个字标明了这幅的画题与作者。

赵干,江苏江宁人,从小生长在江南,故所画山水多作江南景物,尤其长於布景,「江行初雪」这幅是卷画江边渔人作活的情景。江天寒雪纷飞,渔家之艰辛,描述殆尽。岸上旅客攒行长林雪堤,人驴面目各具苦寒难行之色。通幅淡墨渍染绢地,再洒白粉为雪。寒林枯木皆中锋圆笔,遒劲有如屈铁。树干以干笔皴染,大似後人皴山,自具阴阳向背。所画芦花,以赭墨裹粉,一笔点成,极富创意。小丘及坡脚,亦以淡墨成块涂抹而无皴纹,皆与後人异趣。

全卷描绘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画面上天色清寒, 树木笼雾, 江岸小桥, 一片初白, 寒风萧瑟, 江水微泛, 一派天寒寂静之景。江上渔夫不顾天寒地冻捕鱼, 而岸上骑驴者却畏缩不前, 人物神情描绘逼真生动, 渔人和旅人恰成绝妙对比。另外, 画中树石笔法老硬, 水纹用笔尖劲流利, 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 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此画一片天赖,意境高雅幽远。

由幅上所钤印章,可知此卷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内府及私人收藏,是件流传有绪的精品。

郎世宁 仙萼长春图

郎世寧的「仙萼長春圖冊」共含16幅圖畫。分四時花卉,各幅間並綴以巨石、翎毛、小草,為融合中西畫法的難得傑作,每幅均寬28.4公分,高33.7公分。16幅依序為:牡丹、桃花、芍藥、海棠與玉蘭、虞美人與蝴蝶花、黃刺麼與魚兒牡丹、石竹、櫻桃、罌粟、紫白丁香、百合花與纏枝牡丹、翠竹牽牛、荷花與慈姑花、豆花、雞冠花、菊花。

《桃花》圖裡雙燕相依偎,桃花自古以來即有象徵人緣、事業暢旺之意,而燕子也代表吉祥富貴、夫妻相親相愛,以及於新居築巢定居或安居事業高位的含意。法藍瓷請國家文藝獎得主孫超監製,採用高科技倒角脫模專利技術及專利配方釉料,刻畫出許多細節,並採用釉下彩方式,使型態與色彩皆如圖中躍出,栩栩如生。

恽寿平·王翚 花卉山水合册

清恽寿平、王翚「花卉山水合册」,为康熙十一年(1672),两人同游江苏宜兴时合作绘画,王翚并题诗于画册上,是年恽氏四十岁。画辛夷、牡丹、萱草、秋花、秋海棠、水仙,南田花卉用色浓淡变化细腻,流露出清新高雅的气质。

徐渭 榴实图

“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这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在《榴实图》中的题画五绝。

徐渭缘物寄情,以深山石榴自喻,沉痛地抒发了他那胸怀“明珠”而无人赏识,被社会弃置的凄惨心情。

这幅《榴实图》,画了一枝倒垂的石榴,硕果成熟,向日开口而裂,饱满的榴子,滋润透明,富有质感。苍劲有力的枝干,稀疏松动的榴叶,豪放不塌,涉笔成趣,虽寥寥数笔,却处处有画境,笔笔见精神。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使全图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给观者以无穷的回味。这幅画笔墨无多,但很耐看,细细体味画中的笔情墨趣,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力,比一般大写意画家高出一筹。这是一幅以少胜多,以简取胜,颇有大写意派画风并具有高度概括表现力的杰作。

边文进 三友百禽图

明代画家边景昭在花鸟画方面可称为宋元之后的第一人,也是明代画院派花鸟画的鼻祖。他的花鸟画以工笔重彩著称,并继承了宋代院体派的传统,被明人解缙誉为“当代边鸾”。有论者谓其“善翎毛花果,花之娇笑,鸟之飞鸣,叶之反正,苞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宋元之后,殆其人矣”。可见边景昭在当时画坛的地位之高。

这幅《三友百禽》图,呈现着典型的院体画风,是边景昭代表性画作之一。此图中绘“岁寒三友”——松、梅、竹和一些飞禽,构图饱满,形象生动,营造了一派热闹喜气的气氛。画的左侧三棵粗壮的竹干与梅、松的枝权交错伸展,下半部有土坡、湖石,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各种鸟儿自由自在地欢唱着。满幅画面里的雀鸟,有的聚集在枝头,有的嬉戏在石上,有的正欲落土坡上,各群组的动态均不同,可见画家的精心设计。另外,左上角的梅枝上,一双喜鹊瞪着眼,张着嘴,仿佛在聆听着;对面右下方的空中,一只喜鹊正飞来;图的最底边,也有一只栖息的喜鹊,这三处形成一个变化的视点。画中还有画眉等鸟类。画家通过细致的描写,勾画了一个丰富、饱满的空间,营造出热烈、欢喜的气氛。全画虽有多视点,但把握处理得聚散有致、疏密得当,故显得繁而不乱,满而不塞,生动自然。

元人集锦卷

这卷集元代八位画家的山水、竹石名画合裱装于一卷,共计八帧。赵孟頫、吴镇的浑厚,管道升、倪瓒、庄麒的潇洒,马琬、赵原、林子奂的清朴,异曲同工,各具风格。

王冕 南枝早春图

《南枝早春图》:此幅墨梅老干新枝,昂扬向上,豪放不羁,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画中以“飞白法”画枝干,兼有书法笔意,运笔风神峭拔,挺劲潇洒,自下而上,一气呵成。画细梢或如铁鞭鹤膝,或如弓梢钓竿,俱气足力满、顿挫有韵。王冕一改扬咎之等画梅旧法,以枝多花繁为一大特色。此图中枝繁花茂,但繁而不乱,疏密有绪,圈花点蕊,别出新意,显示了枝干劲俊、千花万蕊、天真烂漫、生机盎然的艺术效果。

吴镇 墨竹谱

此册共二十二幅,前两幅作者书苏轼撰文同偃竹记,后二十幅画竹各有题议。册中墨竹诸能悉备,画风苍劲简率。

所选一为第四幅。秀竹一竿,枝疏叶少。淡墨画干,浓墨画竹叶,墨气连贯。用笔简练,构图大胆,不落俗套。有“天籁阁”、“墨林山人”、“项子京家珍藏”等藏印多方。

二为画册中第五幅。画风雨竹一枝,枝叶繁茂。淡墨画枝斡,浓墨一笔点叶,竹能生动可爱。真可谓得竹之性情。画左有作者题议。

吴镇(公元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又梅沙弥,自题其墓曰梅花和尚之墓。浙江嘉兴魏塘人。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青。工词翰,草书学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与黄、王、倪并称元四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同以竹掩其画,镇以画掩其竹。其画虽势不能夺,唯以佳纸笔投之,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相传本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之门阒然。妻子颇笑之。曰:“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卒年七十五。著梅道人遗墨。《画史会要》、《清河书画舫》、《六研斋笔记》、《容台集》、《仓螺集》。其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梅花、竹石。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自有一种深厚苍郁之气。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同被称为元四家。

武元直 赤壁图

本幅无名款,作者实为武元直。武元直字善夫,号广莫道人,约活动於十二世纪下半期。

苏轼的〈赤壁赋〉,宋神宗五年(1082)完成後传诵千古,画家据之以成画题。画中东坡头戴高装巾子,与二客一船夫,泛舟荡漾於江水之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则是「断岸千尺」;水则「江流有声」;画中强调风动松折,对山石之描绘,为典型之斧劈皴法,笔意健劲,恰似持利斧斫出山壁凹凸,对山石更是曲尽质感坚硬。扁舟虽小仅寸馀,但以小点连缀成形,点之跳动,如音符叮当有声;水流旋涡,回澜起伏,轮转旋律有韵,去而又还,笔调充满著音乐性。两岸之间,大江东去,气象万古雄伟,烟波浩渺。

中国金代画家武元直的唯一存世作品武元直(12世纪)字善夫,北平(今北京市)人。金明昌(1190~1196)间名士。此图系根据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创作而成。画面长江浩荡,烟波渺茫,两岸峭壁陡立,山势险峻延绵,山顶崖岸间树木葱茏,江中一舟顺流而下,苏轼及同游诸友对坐舱中饮酒,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携友乘舟夜游赤壁(即黄州赤鼻矶)的情景,表现了苏轼受诬遭贬黄州后的清闲生活和豁达胸怀。

梁楷 泼墨仙人图

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韩干 牧马图

本幅画一牧马人骑白马,牵一匹黑骏,并辔而行。上有宋徽宗( 1082 -1135 )题字:「韩干真迹,丁亥御笔。」 依徽宗之题,本幅作者应是韩干( 活动於八世纪中叶 ), 是唐玄宗( 712-756 在位 )时期的画马名家。

韩干少年时在一家酒肆中当夥计,有一次,他到王维家中收酒钱,王维正好不在家,韩干等著无聊,便捡起石头在地上画起人马,王维看到了地上的画,发现韩干很绘画天份,於是出钱让他去学画。

韩干最初向曹霸学画马,後来奉召入宫,唐玄宗命他向另一位画马名家陈闳学画,但韩干画出来的马,怎麼看都跟陈闳画得不同,就问他到底是因何缘故?韩干回答说:「臣本来就有很好老师,陛下您马厩里上等好马,都是我的良师!」原来韩干是以真马做为写生的对象,所以他笔下马的神采飞扬,画法逼真写实。

韩干的《牧马图》,生动地表现了骏马的体态神情,准确、简炼,真实。牧马人的形象也威武生动。他的另一幅《照夜白图》,刻划的马四蹄腾骧,仰首嘶鸣,也具有生气勃勃的特点。从画风来看,牧马人两腮胡须,体格高大肥壮,是为胡人相貌;马匹神骏雄健,属来自西域之品种。在造形上,黑白二马健硕丰满,生动逼真,但在线条的描绘上却是细致流畅。

李迪 风雨归牧图

李迪 风雨归牧图 轴 南宋 绢本设色纵120.7、横10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迪,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據《画继补遗》记载,他为孝、光、宁三朝画院祗候,工画花鸟竹石,亦画杂画。此图绘两牧童沿柳岸归牧,风雨大作,柳枝、丛芦在风雨中摇荡。牧童策牛逆风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紧拉住斗笠,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风吹落。这是江南乡村常见的景象,画家善于从中开掘出美感,富有生活气息。全图用笔工细谨严,特童的神情、水牛的憨态也都描绘得很真切。本图署有[甲午岁李迪笔]六字款,[甲午]为孝宗淳熙元年(公元一一七四年),应是传世李迪具款作品中最早的一件。画上钤有明初[典礼纪察司印]半印、明朱棡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文同 墨竹图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业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浓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文同,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陵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年知湖州(今浙江吴兴),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

赵佶 腊梅山禽图

此图写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极富弹性,互相交错而有变化。枝头几点黄梅开放,似乎有阵阵清香袭来。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左下有画家以瘦金书的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巨然 层岩丛树图

巨然 ,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确切的生卒年已难考证,主要活动期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先是钟陵开元寺的僧人,后因善画山水得名,成为南唐后主李煜的宾客。公元875年,李煜降宋,巨然随他到了汴梁,居开宝寺中。因他在学士院玉堂画了壁画,赢得朝野称赏,遂驰名中原地区。他在绘画史上与荆浩,关仝,董源并称为四大家,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此图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中幅崛起一冈,直逼主峰,有惊涛突起之感。主峰岭峦宽整,立意虚和,与隐显在画中幅右侧的远岫遥相呼应。散落在山间岭上的业树渲染出了一派浑茫的气分,与严整的峰冈相映成趣,在开合中寄意深远。林中小径,屈曲萦带,就实崇虚,意趣深远。而勾皱雅滴,笔墨秀润。

作品本幅无作者款印,仅有明董其昌的题识,种此图为“僧巨然真迹神品”。考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所论巨然画语,与此画都有很吻合,所以史来鉴定家都认同董其昌的这一判断。

一场大雨过后,山峦间还漫延着些许的水气,只见曲折的小径,幽寂地穿梭于树林之间,大概是怕破坏了这祥和的气氛,路上没有任何的活动,连立于一侧的树木也不见特殊姿态。左侧,高山堆栈的秩序井然,其表面肌理,在细长线条的描绘下,显得十分平缓与温和。在画家细致的描绘下,由这些层岩与丛树所建构起的世界,彷佛停止了运转,连空气中的分子也凝结于静谧之中。

恽寿平 仿倪瓒古木丛篁图

此图仿倪瓒遗意,画古木平泉,丛篁积翠。作者运用折带皴、叠糕皴画竹石树木,或断或连,似断实连,虽为仿古,却有自家风格,显秀润清逸之气。

王翚 溪山红树图

此图无款 , 右下角铃「王翚之印」 ( 白文)、「石谷」 ( 朱文 ) 。本幅王时敏题 :「石谷此图虽仿山樵而用笔措思全以右互为宗 , 故风骨高奇 , 迥出山樵规格之外。春晚过类 , 携以见视 , 余初欲留之 , 知其意颇自珍 , 不忍遂夺 , 每为怅怅。然余时方苦嗽 , 得此饱玩累日 , 霍然失病所在 , 始知昔人橄愈头风 , 良不虚也。庚戌 ( 一六七 零 )谷雨后一日 , 西庐老人王时敏题。」引首铃「真寄」 ( 朱文 ), 款下铃「烟客」 ( 朱文 ) 、「王时敏印」 ( 白文 ) 。上诗堂有恽寿平两题。一题为 :「乌目山人为余言 , 生平所见王叔明真迹不下廿余本 , 而真迹中最奇者有三。吾从《秋山草堂》一帧悟其法 , 于昆陵唐氏观《夏山图》会其趣 , 最后见《关山萧寺》本一洗凡目 , 焕然神明 , 吾穷其变焉。大谛《秋山》天然秀润 , 《夏山》郁密沉古 , 《关山图》则离披零乱飘洒尽致 , 殆不可以径辙求之 ,而王郎于是乎进矣 , 因知向者之所为山樵犹在云雾中也。石谷沉思既久 , 暇日戏汇三图笔意于一帧 , 变荡陈趋 , 发挥新意 , 回翔放肆 , 而山樵始无余蕴。今夏石谷自吴门来 , 余搜行复得此帧 , 惊叹欲绝 , 石谷亦沾沾自喜 , 有十五城不易之状。置余案头摩姿十余日 , 题数语归之 , 盖以西庐老人之矜赏而石谷尚不能割所爱。期余辈安能久假为瞌槟之玩耶。庚戌夏五月 , 昆陵南田草衣恽格题于静啸阁。」下铃「正叔」、「寿平」印 ( 均自文) , 本幅左下角铃「有何不可」 ( 朱文 ) 印 ,并有乾隆八垒。《石渠宝笈重编》著录。此图在阐释王蒙风格中 , 以较淡的渲染和毛茸茸的干笔描写物景的变化错综 , 突出了蓬勃的生意与细密中的虚灵。其时王翚三十九岁 , 却己善于贯通古法顿取精蕴了。

董其昌 葑泾访古图

董其昌,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万历十六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善书画,山水笔墨爽朗,潇洒自具风格。 思翁自题:同顾侍御自樵李归,沮雨葑泾,检古人名迹,兴至辄为此图。古人云偶然欲书为一合。此帧笔墨蕴藉,无一笔无生机,真思翁之作。

仇英 仙山楼阁图

仇英此图即脱胎于南宋“院体”,又兼容文人画之长,具雅逸之致。画面青山白云,翠竹苍松,水阁临流,阁中二人对坐观望山景。特写的景致,劲遒的松枝,坚峭的山石,劲利的用笔,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体”遗规。而构图左右对称,趋于平衡,突破边角之景;用线细劲而含蓄秀润,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夹以类似折带、乱柴皴的短斫,显得随意灵动;墨色轻淡融和,色调明快。如杨翰在《扫石轩画谈》中所评:“笔笔皆如铁丝,有起有止,有韵有情,亦多疏散之气,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无尽。”

唐寅 山路松声图

唐寅早年学画于周臣,周臣画风偏于宋人一路,而唐寅则博采众长,在宋人面目中融入文人画的内涵,成就在周臣之上。有时求画的人多了,他就请周臣代笔。旁观者奇怪,周臣倒坦然:“但少唐生三千卷书耳。”

《山路松声图》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绢本,浅设色。图绘一山高耸,有一泉水自山腰拾级而下,汇入河中。山脚有一小桥跨泉连接山路,桥上两人,老者仰首侧耳,似听泉流松声,一童携琴随后。泉畔是茂密的松林,枝干虬曲,藤蔓缠身,微风吹过,松涛阵阵。松树枝叶的画法,从夏圭中来,但远比之繁盛、写实。以细劲的中锋勾勒,转折顿挫,不乏法度。山石硬朗,棱角分明,显然是李、郭的画法,但不师郭熙的卷云皴,也不施马、夏的斧劈皴,而是一种带有唐寅个人风格的线皴,较之许道宁的直线皴更为随意、疏松。勾笔较浓,而皴笔较淡,以浓点分出石的构成和层次,墨色通透而儒雅。山的结体,错落盘桓,层次清晰,境致优美,而且真实感很强,有北宋全景山水的韵致。这又是他区别于沈周、文徵明之处。因为他经常游历名山大川,胸中自有崇山幽壑,而沈、文之大幅山水,往往取之古画的摹仿。

图上自题:“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表达了他对于宁静闲逸、与世无争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当时行家评其画在文徵明之上,但惜乎英年早逝。

沈周 庐山高

此为明沈周的“庐山高图”,纸本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为庆贺其师陈宽七十六寿而作的祝寿图。图画庐山五老峰雄踞于群峰之上,崇山峻岭,层层高叠,清泉飞流直下,由下一高士笼袖观览美景。淡墨勾染,用牛毛皴、披麻皴,用笔干渴,为沈周仿王蒙画法的杰作。

沈周(1427-150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号白石翁。生于世代儒生地主之家。但他对科举仕途极为淡漠,长期投身于诗文创作和绘画书法。他擅长画山水,以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为源,画风儒雅,富有文人的书卷气。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是明代文人画“正统”中影响较大的一人。

王绂 山亭文会图

王绂,工画山水,多学王蒙,风格郁苍;亦作平远景则近倪云林。此图描写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画上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烟霞环绕,颇为壮观。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声,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间亭台楼阁隐现,这是一处可游可居的幽雅胜境。近景古朴山亭中已有几个文人在那里论诗作画,山下还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赶来应约赴会。山水胜境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优美环境,文人雅集又为山水胜境增添了诗情画意。

此图为王绂的代表作,写文人雅士于山亭聚会的情景。该图立意古逸,构图严谨。图中笔墨深厚华滋,在继承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揉进了自己的笔意。山石先以枯淡墨皴写,按结构层层加叠,最后以浓重墨勾皴点苔,使整个画面具有苍茫湿润、清灵爽利的特殊效果。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曾任职济南,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本卷画成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为周密(公谨1232~1298)所画。周氏原籍山东,确是生长在赵孟頫家乡的吴兴,也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鸥波、水晶宫道人 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擅画山水、人物、鞍马、竹石和花鸟。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学李公麟和唐人。其绘画有两种面貌,一为工整, 一为豪放,均在笔墨技法上有较大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 ,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 ,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 ,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倪 瓒 容膝斋图

倪瓒(1301-1374),无锡人。字符镇,号云林。性澹泊,好读书,诗文风靡一时。信奉道教,后参禅学,晚年弃田宅求舟放情山水。是轴为云林七十二岁时所画,写赠其友檗轩,檗轩藏之三年,又寄赠医师仲仁,请云林补诗,容膝斋即仲仁居处。通幅笔墨雅淡,显示云林本色。

元朝的文人画已不讲求山水的写实,他们画山水,常常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响往,风景也正是他们的心事。倪瓒性格孤傲,不与俗世来往,他的洁癖是有名的,喜欢干净,也不愿趋附世俗,他的画一片空灵,山水看起来一尘不染,有人问他为什么在画中不画人物,他回答说:当代哪里有人有这样孤傲的个性,自然使他产生一种风格独特的画风。这张容膝斋是也在72岁所画的,画面上还题了一首自己写的诗: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金梭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舋舋清淡靡玉屑,萧萧白发乌纱,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这张画是送给他的朋友仁仲医师的,容膝斋是仁仲住所的名字,当然,画家也只是用象征的手法,在画面上以一个简单的亭子代表了容膝斋。

王蒙 具区林屋图

王蒙(1308-1385),吴兴(浙江湖州)人。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是赵孟頫(1254-1322)的外孙。明初因胡惟庸案受到牵连,死於狱中。画风以王维(701-761)、董源(活动於十世纪上半叶)、巨然(十世纪)为宗,但能自立面目,与黄公望(1269-1354)、吴镇(1280-1354)和倪瓒(1301-1374)齐名,合称为「元四大家」。

此幅画面的右上角有王蒙以隶书题的“具区林屋”四个字,底下署“叔明为日章画”,具区是古时太湖的旧称。这件画作描写江苏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珑的洞壑、层叠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大胆地摆脱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图除了溪流之外,几乎被山石、树木、林间茅舍填充的没有空隙,这种饱满的构图方式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极为罕见,开辟出国画构图之奇境。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极小的一块区域,提炼加工,组织而成这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右下方一坡角,数株大树并列生於其间,林下有高士临水而坐,好像正欣赏著眼前的美景。水波荡漾,一人悠闲的划着小船;对岸山脚下,草亭临水而建,一人独坐其间看书;山间小路迂回,曲径通幽,数栋屋宇参差错落於山谷之中,有妇女活动其间。

吴镇 洞庭渔隐图

本幅是吴镇六十二岁的作品,采用「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近景画双松挺立,枯树横斜,隔岸则是迤逦的山坡,与水边荡桨的渔舟,十分忠实地呈现出江南水乡泽国的景象。虽然布局简略,但添加边角的签名,以及上方的题词之後,别具一番宁静典雅的情调。

此图画嘉兴东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峦葱郁,长松劲拔,渔舟细小如叶在水面飘浮。构图用阔远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复的自然之美,内容亦为画家长年活动的湖泽沙渚,黄芦短荻。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湿笔浓墨点苔,充分发挥了水墨氤氲的特性,抒发了幽闲澹远的情致。自识:“梅花道人戏墨”,“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方印。幅上又自题词:“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搅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石。至正元年秋九月,梅花道人并书。”

马远 雪滩双鹭图

画面以雪景为背景,从左侧伸出的带有积雪的树枝,向下弯曲后转向右上伸长,横斜曲折极富变化。左侧及下部的山石,以带水的墨笔作大斧劈皴画出方硬有棱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画面表现出大雪天的寒气逼人,一片宁静,而枝头上的两只跳动鸣叫的小鸟,则使之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生机。前景的树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后露出的竹叶施以浅色,其余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笔墨枝法的运用与描写对象的特征及作品意境相适应。

此图为江湖小景,梅枝斜出崖上,梅取折枝特别突出远折枝”成为他的突出风貌。图中近景的山石以浓墨大斧劈勾皴点染, 远的山、水以淡墨勾染, 约略朦胧间自然拉开了空间远近的透视关系。桃树枝干虬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 水边的几只鹭, 实际上是作为点缀物。画面境界十分幽远开阔。

刘松年 罗汉图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门,故人称之为暗门刘。淳熙间(1174~1189)为画院学生,至绍熙年间(1190~1194)成为画院待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而神气精妙,过於其师。宁宗时(1195~1224)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时称绝品。

本院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禧丁卯(1207)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後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隋唐以来,不少画家画过《罗汉图》,宋代更为盛行。画《罗汉图》不是用以供奉礼拜,而是为了赏玩,是把宗教题材世俗化,可以说,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变迁。

米芾 春山瑞松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居士、海岳外史等,40岁后改名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宋徽宗时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其性洁成癖,好奇石,行止狂放,人又称“米颠”。其画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多以水墨横点,人称“米点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此图描绘的是云烟涌动的山林景色。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和,松树姿态婉然,山石以“米点皴法”,青翠柔丽,使景物开阔、平静而凄迷,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

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松下有亭,空无一人。山峦青绿晕染,再加“米点” (亦称“落茄被”),松树笔法细致、严密。用淡墨、淡色表现雾中树木、十分成功,作品描写的中心不是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动的云雾。通过云雾表现春山的湿润、静谧和松树的矫健挺拔。

崔白 双喜图

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有卫护领域的习性。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三者动态与呼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泼生动的声势与神韵。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树干上有崔白款:「嘉祐辛丑(1061)年崔白笔。」画幅上尚有宋理宗的「缉熙殿宝」、明太祖时「司印」半印等收藏印记

郭熙 早春图

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笔。”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

范宽 溪山行旅图

《 谿山行旅图 》绘巨峰耸立,下不见底,山涧中一线飞瀑直泻而下,山下巨石突兀,溪水潺潺,丛林茂密,楼阁隐约可见,山路上走来一行毛驴驮队,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构图于饱满中见出空灵 ,山 石树木勾勒严整 ,以 雨点皴表现 山石的肌理效果,得其形貌质感。画面浑厚壮观,气势雄强,为范宽的代表作品。

谿山行旅图,是范宽山水画的代表作,绢本,墨笔画。这一巨幅立轴山水,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传统,构图作正面的主峰,耸系冗立,占去画面相当大的位置。明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范宽是北宋前期最有声望和影响的山水画家之一。他本名中立,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当时人们就叫他“范宽”。

五代 丹枫呦鹿图

画林木茂密,丹黄掩映,群鹿楼息其间,或立或卧,或隐与林内,或立与林际。居首者为有角雄鹿,似闻惊警,群鹿亦皆侧首注视一方。全画构图紧密,设色雅丽,但亦有别于习见没骨山水。其树法尤为别致,树冠外形鲜明,前后相互比衬,富于装饰意趣;画鹿则以写实手法,得传神之妙。本幅无名款,有元内府“奎章”“天史”印,裱边有清初收藏家阿尔喜普等人藏印,图内押有乾隆,嘉庆诸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旧题五代人作,沿袭至今。

唐人 宫乐图

本图描写後宫嫔妃十人,围坐於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著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痴翁袁师的山水画课徒稿》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清代名家大作
宋代山水小品赏析(二)
中国古代名画欣赏
学髡残的画?这些需要知道
中国古代著名国画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