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朋友爱告状,怎么办?该阻止吗?

你家孩子也爱“打小报告”吗?

在一个家庭中,妈妈说:“每个孩子只能吃一颗糖,不能吃多。”

没多久,小女娃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哥哥不乖,吃了2颗糖,他不是吃一颗!”

小男孩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妹妹和妈妈……

这位妈妈问我:“小孩爱打小报告,是因为她有这样的性格吗?该不该阻止?”

孩子“打小报告”,也有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孩子2,3岁后,你会发现他们“告密”的频率会慢慢上升。英国有一项研究证实,学龄前孩子“告密”的频率最多,有些孩子平均每天达到5,6次。小朋友的“告密”也常常是一些很琐碎的日常小事。例如哪位小朋友上课讲话,哪位小朋友偷偷地藏玩具,谁趁妈妈不留意偷吃冰淇淋,谁没有按照爸爸的要求收拾绘本,谁把糖果埋沙地里……等等。孩子们“打小报告”的行为,要不要阻止?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跟大家说说下面一件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园里遇见一位二孩妈妈和她两个女儿。小的那个孩子大约3,4岁,另一个大约5,6岁。妈妈在树下看手机,两个女孩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沙子。没多久,妹妹跑到妈妈跟前说:“妈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姐姐偷了一个小哥哥的蛋糕吃,我没有偷。”很多人惊讶地发现,那位妈妈反而批评小女儿告密。她说:“你出卖了姐姐,你不是好妹妹。”小女孩一脸困惑。妈妈的理由也很简单,她说:“小女儿的目的,是要我批评她姐姐。”

其实,这位妈妈还没搞清楚孩子“告密”的动机,就妄自批评孩子,这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回归上面的问题,孩子们“打小报告”的行为,要不要阻止?爸妈们首先要弄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们“告状”的常见原因有:

1、希望获得保护

一个小女孩指着同桌对老师说:“老师,你说画画时要安静,可小游用笔戳我!”很明显,这小孩是希望老师阻止小游的行为,获得老师的保护。

当孩子难以应对困境时,就会告诉老师或大人,这时大人的态度也很重要。如果你没有做出保护他们的举动,孩子虽然未来“告状”会减少,可与此随行的,是孩子丢失了对你的信任。

2、确认规则

“妈妈,弟弟乱丢垃圾,他把脏尿布丢在床上。”一个小男孩大声向妈妈“揭发”弟弟的行为。这个家庭的妈妈曾经对孩子们说:“不能随便丢垃圾,垃圾要放进垃圾桶。”小男孩的“揭发”,是为了看看弟弟违反规则的行为,会不会受到妈妈批评。正如蒙台梭利说过,“学龄前孩子正在确立对错观,所以他们有时发现别的小孩做错了,就立即告诉大人。”

这时大人的反馈也很重要,如果纵容违反规则的行为,或没有采取批评措施,孩子便知道——“原来规则是可以违反的”,他们下次可能就会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

3、希望获得大人称赞

“爸爸,你让我们整理玩具,我整理好了,可妹妹没有整理。”这孩子背后的动机,更多的是希望告诉爸爸,“妹妹做得不好,我做得很好”,以此希望获得大人的赞扬。

如果大人以此批评孩子告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产生怀疑,未来也不利于父母教养的实行。“妹妹没整理玩具没被批评,我整理了玩具反而被批评,我以后再也不整理玩具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4、报复别人

有些小孩会出于“让大人惩罚对方”的动机进行告状。“老师,小Q的手工是奶奶做的,她没有自己做。”小E向老师告状,原因是小E从一进幼儿园,小Q就说小E的手工不好看。小E怒火中烧,就瞎掰了一个理由向老师告状。这时大人需要了解客观情况,对孩子的不良用意进行批评。

有些父母说,“有时真的难以辨认孩子告状的目的”,怎么办?

建议父母的对待原则是区分孩子“善意”和“恶意”的动机。

对别人好的动机,父母应该支持;如果孩子通过伤害别人利己的,父母应该不支持。“妈妈,妹妹偷吃糖,她的牙齿都坏了,还吃糖”,这孩子明显是出于善意的目的。相比之下,“妈妈,我今天坚持练琴了2个小时,姐姐才练了半小时就跑去玩了,我是不是很棒?妈妈你要打姐姐!”这孩子明显地是出于伤害别人而利己的动机。

记得有一天晚上临睡前,果果告诉我:“妈妈,哥哥躺床上看书。你可以拿棍子打他小手。”果果向我告状时,手里已经拿了一根玩具的长柄。这时瓜瓜大声说:“妈妈,果果很坏,她希望我被妈妈打,就像邻居奶奶打小毛一样。”我有些想笑,但忍住了。“第一,看书不能躺床上,这是为了保护好你们的眼睛;第二,果果有故意告状嫌疑,妈妈不希望你们这样做。果果,你下次可以直接要求哥哥不要躺床上看书。”

“怎么办?你们两个都有错!”我故意问他们。

两个家伙一本正经地想了一会后,想出了一个“自我惩罚”的方法——站在地上看书半小时,最后相互拥抱。

无论怎样,父母也别让孩子养成爱告状的习惯

无论孩子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习惯告状,不能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据上面提过的英国研究表明,七成的父母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持默认或支持的态度,这会轻易地让孩子习惯告状。很多情况下,告状者在孩子群中容易被排斥,所以与告状行为相比,建议父母们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更重要。

这里我推荐“告诉爸妈”盒子。

当孩子想口头揭发别的孩子的行为时,如果不紧急或没危及安全,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先写下来,不认识字的可以画出来,然后塞进“告诉爸妈”盒子。爸妈们可以固定时间查看,例如每个周末拿出来阅读。很多时候,因为时间的跨度,很多孩子早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方法我家也在用,一个弃用的饼盒或鞋盒都能做成“告诉爸妈”盒子,上方开一个信箱模样的口子即可。孩子们在听我读他们的“告诉爸妈”纸条时,有时会因为过往的冲动而不好意思地哈哈笑。

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孩子冲动时给对方带来伤害,也养成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帮助孩子未来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而不是第一时间向大人告状。

所以,别以为摇动的芦苇就是告诉别人“国王长着驴耳朵”,别轻易把爱告状的孩子当坏孩子!

关键字:行为习惯、心智成长、亲子互动、育儿方法、早期教育

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该书备受读者们欢迎,已重印)。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岁是塑造性格关键期 孩子3岁前一定要改3毛病
怎样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
总爱向老师打小报告的娃,是不吃亏还是会吃亏?
春节,家长避免这些行为,让孩子开心过年!
听从要求(专题介绍)
孩子爱打小报告是“多管闲事”?行为背后4原因,父母4招帮助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