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要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我要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月亮和六便士》

是1919年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长篇小说

书中主人公英国画家的原型

便是法国后印象大师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他与梵高、塞尚合称“后印象派三杰”

先来目睹一下

这位传奇男子的尊容

蔑视众生的眼神

西服混搭开衩下装

与其说厌世

不如说根本不屑于这浮世的眼光和禁锢

高更的公开声明是

“逃离欧洲文明与一切的约定俗成”

他通过大胆的色彩与平面化的语言

将现实批判与艺术抽象完美融合

那种不羁却纯粹

奇幻却真实的视觉震撼

直击人心

高更生于法国巴黎

父亲是新闻记者,母亲是南美秘鲁人

“我的血管里流着古印加民族的血液”

高更厌倦欧洲文明和工业化的社会

对传统艺术的优美典雅也相当反感

1851年路易·波拿巴复辟

自由派的高更父亲携全家移居秘鲁

4年神秘的异国生活为高更埋下了种子

转化成后来绘画中不可遏制的力量

1886

高更向往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对南太平洋岛屿的风土人情极为痴迷

渴望在原始部落探寻单纯率真的画风

创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

又有象征意义的全新艺术

高更把绘画的本质

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

当成记忆体验的一种创造

绝非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的知觉经验

1873年海军退役后

25岁的高更转型为成功的证券经纪人

更娶了富有的丹麦小姐为妻

命运似乎对他格外垂青

然而也正是这年

高更鬼使神差开始学画

在毕沙罗引导下快速掌握印象派画风

《维罗弗勒风景》首次被展会接受

之后高更一连参加了4届印象派画展

直至1886年第8次印象派画展

高更和塞尚、凡高一起同印象派决裂

高更也终于发现

自己的一生只能属于艺术。。。

1881年

在“独立派”画展展出的《裸体习作》

已逐渐体现出与印象派的区别

形象结构符合印象主义观念

但明暗对比强烈,色彩大胆炙热

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腔调

高更尽量回避对客观事实的表述

试图用轻松的笔触传达内心的感受

此时的高更

还是一位不大考虑调予的大胆色彩家

一位对纲领缺乏信心的素描家

一位争辩多于灵感的尝试者

也许艺术注定具有无法抵挡的魅力

可以超越琐碎而美好的现实桎梏

不顾一切地追随灵魂的引导

而真正的艺术家

注定是既超越社会

也超越时代的孤独者

35岁那年高更抛妻弃子

离开金融界与美好的现实生活

毅然决然走上艺术这条坎坷的不归路

他不断地去蓬塔旺、布列塔尼

阿尔、波尔杜、最后来到塔希提

找寻直觉中那个神秘超凡

而又美好纯洁的新世界

高更在研究原始土著民族艺术之后

开始将对象的轮廓加以简化

强烈鲜明的色块

单线平涂的手法

原始意味的风格

不仅摆脱了模仿自然的传统

更在单纯中赋予了深刻象征意义

以及对人生及艺术的思索

1887年的作品《热带植物》

高更以装饰性的色彩

将热带风光描绘成

色彩与结构并存的物质空间

浓郁的色彩与平面化的处理方式

简化了的手法,强化了气氛

展现了异域情调主观而神秘的装饰意味

在后期的创作中

高更尝试不断加入自己的想法

从《布道后的幻象》到《黄色的基督》

逐渐抛弃传统印象派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逐渐注重主观感情的表达

更多的融入象征主义的特点

1888年高更第二次来到布列塔尼

创作了《布道后的幻象》

前景一群正在祈祷的女人

右方幻觉展示了带翅天使与雅各的搏斗

其间的枝干以示现实与虚幻之隔

高更有意夸张人物

在透视比例上反差强烈

此时的高更

绘画风格已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

强烈的平涂色块封闭了视觉空间

主观的色彩表现与高度概括的形体轮廓

和谐而不失动感

既具有象征性与神秘性

又饱含韵律感和装饰意味

呈现出自由主观的色彩与构图观念

1888年高更的《布列塔尼的猪倌》

勾黑边的平涂色彩彼此对立

不依靠中间调而呈现空间感

不仅在形色上和谐统一

更从现实的视觉中抽象出来

成为独立自主的艺术客体

某些细节还与印象派藕断丝连

但画风已建立在新理论的基础上

高更将此风格称为“釉彩派”和“综合法”

至死不渝的发展下去

确实

与塞尚表现空间的相互关系截然不同

高更如同景泰蓝般平面分布的色彩

平铺的形体轮廓

是避免写实刻画

而集中于艺术对象的起点

高更1889年的《黄色基督》

更以其浓重的色彩、平铺的块面

大胆的轮廓以及简约的造型

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

画面由前景人物和十字架支撑

延展的曲线与封闭的形对比强烈

形象明快而简约,色彩华丽却质朴

高更对于纯朴简化意味的刻意追求

使画面超越自然主义的客观记录

呈现出对虔诚宗教信仰的直接情感表现

与印象主义画风对比鲜明

高更曾在日记中写道: “印象主义一味研究色彩,毫无自由可言……他们只关注眼睛,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漠不关心,从而落到只是科学推理的境地。”

这种对“思想的神秘核心”的表达

恰是高更的目标所在

高更始终向往原始纯真的生活

渴望真正与土著人达到心灵的沟通

后来的高更经过错综复杂的经历

最终前往塔西提岛

并娶了土著女孩为妻

当地人质朴的性格与友善的目光

使高更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完全将自我意识注入画作

创作风格彻底转变

1899年所作的《两位塔希提妇女 》

如同感官之美的简短赞美诗

深浅不同的色彩结构中

浮雕般立体的投影如同古典雕塑般勾勒

空间封闭,色彩和谐

高更的追求很单纯

就是灵魂美,自然美

原始而直白的欲望

也许冷酷自私,却不加矫饰

单纯的线条,简洁的画风,赤裸的女子

是创世纪之初粗旷的人性之美

直接反应生活状态或本能

1891年所做的《贞洁的沦丧》

是幅颇具神秘含义的作品

少女无拘无束地躺在原野上

享受着空旷寂寥的自由与愉快

梦幻般的手法赋予画面寂静的氛围

《贞洁的沦丧》

意指如土著少女般纯洁的愿望

在虚伪都市中早已玷污

只有在小狐狸般原始野性的大自然中

才能找寻到失却的人间乐园

1891年所做的《朝拜玛利亚》

表现了欧洲绘画中常见的宗教题材

化身土著女子的圣母驮着耶稣接受朝拜

没有透视的平面富有装饰效果

宛如浮雕般呈现出原始神性

造型富于虚构和象征意义

呈现出非人间的神秘气氛

却充满了亲切的生活气息

高更通过斑驳绚丽的色彩

直率平涂的造型和自然随意的综合手法

展现出当地人平静而适足的生活

反映出自然人性的追求与赞美

以及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弃与不满

1892年所作的《塔希提岛的牧歌》

单纯的平面化手法

描绘出塔希提如梦如幻的诗意境界

画面富有异域情调与神秘气息

那是属于东方艺术的单纯美和装饰性

1892年高更创作的肖像画

《塔希提的年轻姑娘》

是一幅真正的杰作

塔希提妇女那种粗野却健康强烈的美

以及天真而率性自然的性格

使画作的每根线条都充满着赞美和喜悦

高更曾经的那种绝望悲哀的调子

在这幅画上已全然消失

高更终于在远离文明的森林中

重新获得了人性的平静和快乐

那种安详恬适而毫无打扰的生活

似乎只存在于天国仙境

这些作品集中了高更艺术灵魂中

最美、最有诗意的部分

准确的明暗对比和安稳的色彩和谐

甚至连结构比例与体积表现的缺陷

竟也带来难能可贵的新鲜和生动

1893年高更创作了《拿水果的女人》

典雅的大溪地少女手握椰子赤裸而立

描绘着还未受到西方文明入侵的乐园中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高更曾经说过:“随着文明的渐渐远离,我开始简单地思维,享受自由生活的快乐与和谐,我避开了一切虚伪,溶化在自然中……无忧无虑。”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即使高更逃到塔希提这个偏远小岛

仍无法摆脱文明社会的罪恶

法国殖民者对土著人的欺压

使他对人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迷惘

画作呈现出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主义

艺术上的孤苦与无助也使高更十分沮丧

贫病交迫,身心俱疲

他在深山吃下毒药试图以尸饲兽

求得最后的解脱

被人救起的清醒之时彷佛觉醒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就是幻想与感受综合而成的构思巨作

三段式构图中

从右向左安排了三个主角

婴儿、采果的年轻人以及老妇人

轮流诉说出生、过活和死亡的秘密

这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

也是高更对自己内心省思的总结与证明

高更吸收了中世纪及原始美术造型

以独特的语言呈现从生到死的命运轮回

与其独特的色彩理论综合交织

构成一个真诚质朴而又神秘的新世界

平面手法富有东方装饰性与浪漫色彩

如梦似幻的形式引入似真非真的时空

在斑驳绚丽、如梦如幻的画面中

暗寓着对生命意义的哲理性追问

而高更的解答几乎是西方式的遁世主义

他将夏娃采摘的罪恶之果变成文明之果

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和规律

归谬为采摘文明之果后社会的整体堕落

直至临死之前

高更仍固执的将人间苦难的答案

寄托于不可能回返的往昔

“只有弃绝文明回返原始

才有救赎的希望”

这种用文明与未开化来区隔堕落与救赎

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彼岸

从巴比松画派以来

艺术家们就已普遍意识到

古典主义理想美的虚伪和不真实

企图寻求表达真思想、真性情的可能

高更则力图返璞归真,回归原始

在远离文明的“原始”中寻找“乐园”

高更曾说:“不要过多地照抄自然,艺术是抽象。只有在自然面前冥思梦想的时候,才能从自然中得到这种抽象。”

如同塞尚和梵高

高更一生极其孤独

在那张粗野而生硬的面孔背后

是一颗始终骚动不安的心

他饱受孤独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

注定在“神谕”的召唤下

在驱之不散念头的驱使下

在时间不在场的诱惑下

冲出世俗的樊篱

走向艺术的至境

高更在孤独中仿徨

在孤独中冲突

在孤独中生成

最终在生命的最后一瞬

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他的思想和作品影响了之后的纳比派

直至野兽派和表现义

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

法国画坛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革新者

后记

1888年高更应梵高之约首次来到阿尔

因为他说这里是自由艺术家的乌托邦

两个命运相同

都对艺术充满真诚和痴情的艺术家

最终各持己见

高更在手持剃刀的梵高的追逐下逃离

不过

在精神的自由和完善

恢复人类最原初的真诚情感

并赋于这种情感以永恒价值等方面

高更与梵高始终一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术号·专栏 | 宋永进:直觉触摸西方艺术史(中)
【图文】后印象派的4位代表画家以各自独特的画风影响了几代艺术家
【大师作品】人类艺术的塔尖,大师们笔下的花花世界(收藏级)
PAUL GAUGUIN 保罗·高更
周逸鸿谈浅谈现代美术的前奏
后印象派巨匠之一丨保罗·高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