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韦庄两至汧阳城

韦庄是唐末五代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名庄,字端己,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京兆人(今陕西省西安市)。古代士人们的普遍观念是读书做官,应举考试则是读书人唯一的选择。这不仅可以使他建立功业,显亲扬名,更为重要的是他从此可以获得生活的来源,衣食无忧。《唐才子传》说韦庄:“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1]],但是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他求仕求食,流离颠沛,足迹遍及中原大地、大江南北,闽越湘赣、三秦各地。年近六旬,始于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历任拾遗、补阙等职;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入蜀,任王建掌书记,后成为前蜀的开国宰相,终老蓉城,于前蜀武成三年(公元910年)卒于成都。

他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名《浣花集》。这些诗作反映了时代的苦难,人民的痛苦,成为了晚唐之时一个时代的挽歌。其描绘黄巢之乱的长篇史诗《秦妇吟》,长达一千六百多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长篇叙事诗。它以一个战乱之中饱受流离之苦的“秦妇”为线索,描绘了黄巢进入长安之时的巨大声威,哀叹战乱之中人民所经受的灾难,写出了人民群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结构宏大,描述动人。鲁迅说其情绪“慷慨激昂”[[2]],是少有的杰作伟构。他的词作则风格清丽,属辞婉转,开创一代词风,是“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

 

韦庄第一次来到汧阳(今陕西千阳)是在公元893年的秋天。

这一年是唐昭宗乾宁元年癸丑。这年春天韦庄应举落第,他曾为此赋诗一首,诗名为《癸丑年下第献新先辈》(《浣花集》卷八):

 

五更残月省墙边,绛旆霓旌卓晓烟。

千炬火中莺出谷,一声钟后鹤冲天。

皆乘骏马先归去,独被羸童笑晚眠。

对酒暂时情豁尔,见华依旧涕潸然。

未酬阚泽佣书债,犹欠君平卖卜钱。

何事欲休休不得,来年公道似今年。

 

韦庄在诗中描绘了放榜之日的盛况。五更之时,残月在天,曙光初现。尚书省之门墙,黄榜高悬,彩旗飘摇,晓烟之中,望若云霓。那些新科进士则乘着骏马傲然而去,他们如黄莺出谷一般欣喜异常,如白鹤冲天一般将要翱翔云天。而他自己则失意而归,心情黯然,久久难眠。看到他这样的颓喪,儿童们众声喧闹,嘲笑奚落。诗中对高中科第的先辈们无比艳羡,对自己的落第极其悲伤。应举之前,他也曾求卜问卦,但是卜辞的吉言并没有兑现。虽然对酒可以浇愁,使悲哀的情绪缓释而开朗;但是,看见朝开暮谢的鲜花,他还是禁不住内心的悲哀而潸然落泪了。如果当年少壮之时他尚能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自慰自勉,而今他已经五十八岁,垂垂老矣,似乎已经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了。但是面对这个命运的打击,他也无可奈何。他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有司者当庭“至公无遗”的宣言[[3]]。据文献所载,每当举子入场考试之时,有司官员都要在含元殿前临场宣讲:“卿等学富雄词,远随乡荐,跋山涉水,当甚劳苦。有司至公,必无遗逸。”他只有将希望寄托在了来年,也许命运将会公正公道的吧。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后代相较还不是十分完备。当时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常常是千人左右才录取三十名进士,一第难求。但是,考试之时考卷既不糊名(即考生可以将姓名直接写在试卷上),考官也不锁宿隔离,甚至还形成了“行卷”之风。所谓“行卷”是在考试之前,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作品蒐集编辑,做成“卷轴”(当时还没有而今的书籍的装订之法),在应试之前或应试之时,做为 “贽礼”,进献给富有名望的达官贵人甚至主考官,以求其对自己学识才能的赏识,进而提携和举荐。也许起初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是它渐渐流行开来,甚至于形成一种制度,规定考生必须向礼部交纳“省卷”(亦称“公卷”);除此之外还可以私下递送,即为“私卷”。它的初衷也许是为了增加社会和考官对考生的认知和了解,避免“一考定终身”;但是,其蔽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应试者和主考者之间的关系完全透明而且缺少监督制约,因而即出现了所谓的“通榜”之士。他们是那些与考试主司关系密切的人士,常常可以影响应试者的录取,甚至可以参与录取,与主司共同商定录取的名单,因此请托之事也就时有发生。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朱庆馀的故事了。

朱馀庆是宝历二年(公元826年)进士。流传甚广的《唐诗三百首》选了他两首诗,其中一首即名为《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曰:

 

洞房昨夜停红燭,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时为水部郎中,亦即今日的国务院水利部部长,自然是高官无疑了。古代的习俗,新婚嫁娘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要上堂拜见舅姑,即今日所说的公婆。朱诗即以新娘自喻,将张籍喻为新郎,将主考官喻为舅姑。向其问询:“您看我的打扮是不是合乎舅姑之意呢?” 他巧妙地问询张籍:您看我此次入试是否能中主考官之意呢?诗是在接近应试之时所献,显然有请托之意,要张籍为其向主考官暗通款曲。张籍果然不负所望,据《金华子杂编》载:“中朝盛时,名重之贤,指顾即能置人习翼。朱馀庆之赴举也,张水部为其发卷于司文,遂登第也。”[[4]而所谓“发卷于司文”,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递条子,走后门”了,然而这在唐代却并不被人们认为是违法之举。

韦庄对时人中所流行的这些举措似乎并不以为然。晚年之时,他在回顾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之时说:他的诗歌“班班布在时人口,满轴松花都未有。”(《韦庄集·补遗·乞彩笺歌》) “轴”者,卷轴也;“松花”者,书写所用之彩笺也。既然“满轴松花都未有”,显然是未曾结集;未曾结集自然也未能做为“行卷”赠人,只是听其自然流传于四方众人之口而已。当年,他的《秦妇吟》就被人们广为传颂,他也被人称为“《秦妇吟》秀才”。面对这次的落第,他开始反思自己,责备自己是“性拙多蹇”(《浣花集》卷八《寄江南诸弟》),责怨自己生性苯拙,命运才如此多蹇。他感叹自己是“因循每被时流诮”(《浣花集》卷八《绛州过夏留郑尚书》)。他思忖自己因循守旧,只是遵循最初之旧例,从不递送“行卷”,也并不曾拜谒权贵,常常因此而被趋时的社会流俗所嘲笑。这时,他终于面对现实,反思自己的做为,更改自己的做法了。

这年夏秋之际,他北上绥州(今陕西绥德)、东往绛州(今山西新绛),拜访权贵,遍访名人。他在西往汧阳(今陕西千阳)的时候,在《题汧阳县跑马泉李学士别业》(《浣花集》卷八)一诗中才第一次吐露了自己的心迹,诗曰:

 

水满寒塘菊满篱,篱边无限彩禽飞。

西园夜雨红樱熟,南亩秋风白稻肥。

草色自留闲客住,泉声如待主人归。

九霄歧路忙于火,肯恋斜阳守钓磯。

 

跑马泉原在今千阳县东龙王殿村,上世纪70年代在千河上修建了冯家山水库,此后跑马泉遂淹没于水库之中。据《千阳县志》所载,当年“泉径五尺,终年旺盛,味质甘甜。”[[5]] 学士在唐代是一种官职,唐代的中央政府之门下省设弘文馆,“馆置学士,掌管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并参廷议朝廷制度礼仪的沿革。”[[6]] 据《旧唐书·职官志》所载:学士官阶不过五品,并不算高。

诗中描绘了这别墅内外的景色:门前池塘清流水满,篱边秋菊绽放盛开。园内,樱桃树上掛着红艳艳的果实;门外,稻田则稻穗低垂似乎要等待收获了。这里景色优美,田园丰腴,好一个迷人的所在。他将这里比做著名的“西园”。西园乃是东汉末年魏国的名园,为曹操所建,地在漳河岸边的邺城。但是,他不能在此久居停留,因为应试的举子们都在忙于请托。他说:“九霄歧路忙于火”。“九霄”即九天云霄,本喻皇帝之居所。皇帝所在,官场所在。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他,要想步入官场,歧路多多,意外丛生,必须四处请求托付,格外用力。他告诫自己:怎么能迷恋这可以隐居的优美之地而无所作为呢?

韦庄此时干谒请托中最为重要的行动则是献诗郑延昌。《浣花集》卷八有《绛州过夏留郑尚书》一首,在韦庄的诗中第一次出现了与科举考试干谒请托有关的字眼。据今之学者考证:郑尚书为郑延昌。“郑延昌,字光远。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进士及第,迁监察御史,历兵部侍郎兼京兆尹、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终拜尚书左僕射。”[[7]]《资治通鉴》卷二五九载,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三月“以户部尚书郑延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8]]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五月辛卯“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郑延昌罢为右僕射。”[[9]] 按:唐代官制,尚书省设尚书令一员,总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又设“左右仆射各一员,掌统理六官”[[10]]。郑延昌此时虽因身体不适,而降为右仆射,但仍然是官从二品。从韦庄的作品中看,这是他一生际遇中官阶最高的官员了。于是他干谒请托,赋诗留别。

献诗之地,地为绛州,即今山西新绛县。献诗之时,时为“过夏”。所谓“过夏”是指应试举子下第之后,继续攻读,以待来年再试。此时虽名为读书备考,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要拜谒权贵,造访请托,时人谓之“打通关节”。韦庄此时也效仿流俗,打通关节了。其诗曰:

 

朝朝沉醉引金船,不觉西风满树蝉。

光景暗消银烛下,梦魂长寄玉轮边。

因循每被时流诮,奋发须有国士怜。

明日客肠何处断,绿槐风里独扬鞭。

 

诗中明确表达了冀其提携关照之意。金船,酒器中的大者古人谓之金船。首联言其朝朝沈醉,时光荏苒,转眼之间,秋风已至。頷联暗用蟾宫折桂之典,说他夜夜苦读,光景暗消于银烛之下;心中所念,梦魂所寄唯在于蟾宫折桂,独占鳌头。颈联中慨叹自己,盛赞对方。古人有“国士无双”之语。他以“国士”赞美郑延昌。这是对一个人极高的称赞。他将自己的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郑延昌的身上,明确表示希望得到郑氏的垂怜举荐。尾联则表示他明日离去,独行千里,于绿槐风中,客肠寸断。这孤苦无依的画面,恐怕不免要逗引出郑尚书的怜惜之情了吧。

韦庄的这些努力没有落空。第二年,即唐昭宗乾宁元年甲寅(公元894年)韦庄终于进士及第。《唐才子传》卷第十曰:韦庄“乾宁元年,苏检榜进士。释褐,授校书郎。”[[11]]

进士及第之后,按当时的制度和习俗,新的及第进士要参加一系列的社交礼仪活动。首先是要拜谒敬谢主考(时称座主)以及宰相。其次还要参加多次的集体狂欢的活动,诸如杏林宴、曲江会、关宴等等。最后还要在长安南郊的雁塔题名留念。

在时人看来,以上这些活动都是非常荣耀之举,常常被取用为诗作的题材;年少之时,当他人进士及第之日,韦庄也曾写诗祝贺,自己虽未及第也兴奋不已。而此时的韦庄,已经五十九岁,年过“知命”,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兴奋。在及第之后仅仅留下一首诗作:《病中闻相府夜宴戏赠集贤卢学士》(《浣花集》卷九)。诗曰:

 

满筵红蜡照香钿,一夜歌钟欲沸天。

花里乱飞金错落,月中争认绣连乾。

樽前莫话诗三百,醉后宁辞酒十千。

无那两三新进士,风流长得饮徒怜。

 

此诗写相府夜宴之人为“新进士”。《唐摭言》卷一曰:“近年及第未过关试,皆称新及第进士。”[[12]] 于此可知,此诗必写于关试之前,即进士放榜之后数日之间。考之唐史,这时郑綮新任宰相。郑綮为一诙谐之士,好为歇后语以嘲讥时事。《北梦琐言》曰:“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 “昭宗时,吴(指吴王杨行密)雄据准海,朝廷务行姑息,因盛言郑公之德,由是登庸,中外惊骇。”[[13]] 唐昭宗任其为相,不仅“闻者大惊”,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此事,说:“使天下更无人,未至郑綮。”当贺客到达之时,“綮搔首言曰:‘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累让不获,乃视事。”[[14]] 由这样一位既缺乏声望又缺乏自信的人物出任宰相要职,自然是难服众望了。因此“綮为相,同列以为忝窃,每讪侮之。”[[15]] 看来,郑綮特意打破常例,而延请几位新进士到相府聚会欢宴,是要在朝中拉拢亲信,树立党羽,以加强自己在朝中之威望和影响了。

诗中极力描绘欢宴之时的盛况:满庭盛筵,歌妓如云似花;红烛高照,额饰明灭闪烁。歌钟喧嚣,彻夜不休。室内觥筹交错,杯起盏落,迅捷如飞。室外马饰映月,精美华艳,争相辨认,夸饰赞叹。诗意似乎不无赞美;但是,细细品味,后四句却似乎另有滋味,不无讥讽了。新进士聚会正是展露才华之时,应当是饮酒赋诗,风流倜傥,大展才华,争奇斗胜。可是这个聚会却无关诗书,只是豪饮而已。而且来客无多,只有两三人而已。其所有的“风流”之举,不过高阳酒徒罢了!果然,郑綮“既入视事,俨然守道,无复诙谐。”三月之后,“其终以物望非宜,自求引退”[[16]]了。

这首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进士及第之后的韦庄不仅病患在身,而且对朝政也甚为失望。《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考异》亦引《北梦琐言》曰:“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其性格“儒懦清慎……不究时病。”[[17]] 这首诗在嘲讽之中,也正寄寓着对国事朝政的失望吧。

也许是疾病和失望,也许是年老和颓衰,面对这迟来盛名,韦庄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在韦庄的笔下,进士及第之后众多的礼仪社交活动除了这一首诗作而外,没有留下更多的痕迹。他一生求仕求食,流离转徙,遭逢不幸,仕途坎坷。这使他在荣誉到来的时候冷静了许多。

 

韦庄第二次再到汧阳是在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的春天

这时的韦庄已经在唐室任职多年了。按照唐制,及第之后,要“守选”多年。所谓“守选”,就是参加吏部的守侯冬集诠选。考核通过之后,始可授官,步入仕途。在一般情况下,进士及第最少也须守选三年。

守选三年,应该说是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不言而喻,在这个漫长的等待中,及第进士是有许多社交事务需要进行的。按照唐代的礼仪习俗,回乡归觐则是首要之务,必为之事。其次,即是再行拜谒,希望再度举荐提携,以期缩短守选的时间,及早得到任用。这在今天看来,就是公开地进行非法的“公关活动”了。

韦庄在及第之后东行出关,前往早年依族而居的虢州回乡归觐,更多的则是遍访故旧,其行踪甚至于远至今日陕北的鄜州、宜君一带。这些诗作是录入《浣花》卷九中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七言五首》、《宜君县北卜居不遂留题王秀才别墅二首》、《鄜州留别张员外》诸诗。诗题之中标举“丙辰”(公元896年)之年的“寒食”,这已经是守选的第三个年头了。他在诗中说:“莫言身世他时异,且喜琴罇数日同。”(《鄜州留别张员外》)可见其此时尚未授职。韦庄在此或“城外醉吟”,或“卜居不遂”,这或与当时的政局有关。远在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李茂贞即“为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守中书令,於是茂贞尽有凤翔、兴元、洋、陇秦等十五州之地。”[[18]] 在这三年之中,李茂贞的势力日益增长,相对而言,其境内还较为平静安定。漫长的等待,求官不易,不免使其想要隐居于此,想在这个安定平和的所在度过余生了。

而就在此时,即乾宁三年丙辰(公元896年)之秋,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年七月,李茂贞以“诣阙讼冤”之名,带兵进逼京师,昭宗出幸鄜州、富平。这时,从僖宗中和年间以来即东据华州的韩建,上表昭宗曰:“方今藩臣跋扈者,非止茂贞。……今华州兵力虽微,控带关辅,亦足自固。臣聚训厉,十五年矣,西距长安不远,愿陛下临之,以图复兴。”昭宗为避其锋,遂至华州,以府署为行宫。李茂贞进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19]] 然而,就在这个大变动的时候韦庄得到了实授官职的机会。授职之后,韦庄随唐僖宗“任职驾前”,不久即受皇室派遣,以判官之身随两川宣抚使李洵出使川蜀,调解西川王建与东川顾彦晖之争。他们面见王建之后,述说了朝廷之意。但王建却抗旨不遵,不愿停止与顾彦晖的兵争。此行虽然无果而终,但这次出使却使韦庄与王建相识,并使他对川蜀之地有了初步的了解。

唐代后期,宦官专权弄政,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唐昭宗对当时任枢密使的宦官宋道弼、景务修的专横甚为不满。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年二月,崔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后,即与昭宗谋划诛杀宦官。唐昭宗先是派二人出任外地监军,接着又流放宋、景二人,并赐自尽。宋、景死后,宦官人人自危,双方矛盾激化尖锐。

唐昭宗即位之初,史言其“体貌明粹,有英气,喜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践祚之始,中外忻忻焉。” 但是“上自华州还,忽忽不乐,多纵酒,喜怒不常,左右尤自危。”[[20]] 这给宦官们造成了发动政变、废主立幼的口实。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上猎苑中,因置酒,夜醉归,手杀黄门、侍女数人。明旦,日加辰巳,宫门不开。”于是左军中尉刘季述率军入宫,胁迫崔胤曰:“主上所为如是,岂可理天下。废昏立明,自古有之,为社稷计,非不顺也。胤畏死,不敢违。”[[21]] 于是刘季述召集百官,陈兵殿庭,与宰相崔胤连名具状,请太子监国,并促其一同署名。刘季述等遂带兵冲入宫中,逼迫昭宗交出传国玉玺,即将其囚禁于少阳院中。

刘季述掌权之后,软硬兼施,一方面滥杀昭宗宠信之人,一方面以优赏收买朝中百官。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春正月,崔胤借王促先、孙德昭之力,诛杀刘季述等,昭宗遂复位返正[[22]];然而事发突然,就连宰相陆扆亦曾弃职逃避[[23]]。这次事变发生在月余之间,可以说昭宗失位复位是发生在顷刻之间。由此可见,唐王朝对于政局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简直犹如同颠簸在大海之上的一叶小舟。这无疑使韦庄对唐王朝彻底失望了。

李茂贞本居凤翔,这时“凤翔、彰义节度使李茂贞来朝,(昭宗)加茂贞守尚书令。兼侍中,进爵岐王”《资治通鉴》胡注于此评论说:“唐自太宗以尚书令即阼,不复授人。郭子仪有大功,虽授之而不敢受;王行瑜怙强力,虽求之而终不获。盖君臣上下,犹知守先朝之法也。今以授李茂贞,唐法荡然,於此极矣。”[[24]] 而李茂贞则“留兵三千于京师,充宿卫,以茂贞假子继筠将之。左谏议大夫韩偓以为不可,(崔)胤曰:‘兵自不肯去,非留之也。’偓曰:‘始者何为召之邪?’胤无以应。偓曰:‘留此兵则家国两危,不留则家国两安。’胤不从。”[[25]]   李茂贞控制了唐室,君臣上下对于政局的危乱丝毫没有左右的力量。在这种形势下,韦庄对唐室的信念彻底崩溃,他只能另做它计了。《宣和书谱》曰:“庄以中原多事,潜依王建”[[26]]。“潜依王建”,这说明这是一次密秘的个人行为,为安全计,韦庄此次入蜀,遂在李茂贞所辖之域,一路西行。

从长安西行,入蜀之道乃经凤翔、汧阳,到陇州汧源县(今陕西陇县),这在唐代是“丝绸之路”的一段官驿大道。从汧源县过固关(即大震关),达秦州(今甘肃天水)。再由秦州南行经凤县(今陕西凤县)、往东南即步入陈仓道,过连云栈到留坝(今陕西留坝),沿褒河而下,经鸡头关而出石门(隧道),即可到达褒城、汉中(今陕西汉中),杜甫当年即经由此道入蜀。

这是韦庄再次到达汧阳(今陕西千阳)了。这里是陇州的州治所在,其感受与第一次到达汧阳的感受就截然不同了。他赋诗一首,名《汧阳间》(《浣花集》卷十)。这首诗在《全唐诗》中又名《汧阳县阁》,诗曰

 

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唯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站在阁楼远望:这里汧水悠悠缓缓,直如一线,向南流去。远山苍翠如画,弯如眉黛,横陈眼前。外出的僧人寻觅渡口,要返回吴岳之中的山寺。春归的大雁在夕阳中轻轻落下,停息在河水之滨的城边。边防静谧,看不见蕃帐之下的战马。土地虽然贫瘠,市场上却出卖着罕见而珍贵的山禽。这时,一曲羌笛悠然响起,奏起了《梅花》出塞之声,它是那么的幽长而浏亮,引人遐想!

前四句写阁中所见之景:这里水流舒缓,山势无险,出行无虞,连飞禽也都平和安然。后四句写此地的风土人情:这里曾为边境,而今安宁平静不见战马。土地虽然贫瘠,然交易尚盛,而牧童吹奏羌笛则使这里更显得平和安宁了。韦庄从战乱无休无已的长安逃离出来,在这里看到的却是一片和平安宁的景象,其心境真是无比的安适啊。

这正如前人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所论:“一写水,二写山,皆阁中所见。举世纷乱,斯地独守。三曰‘僧寻野渡’,四曰‘雁带斜阳’,言入山者入山,入城者入城,总以见人物之相安耳。五言边境清宁,六曰居民贫乏,然其地虽贫而四境宴然,亦太平乐事。”[[27]] 朱氏之论,通达平实,不仅切合史实,而且切合诗意。韦庄本以匡复社稷而自任,而今经此变故,面对这里的太平景象,只能增加他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他决心前往川蜀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还有两个故实,一是“蕃帐之马”,一是“陇山鹦鹉”。马在古代或用于战事,或用于传驿,所需不少。然中原之地自古缺乏良马,必经汧陇之道从河西进口大量马匹,唐代特为此而设立了专门机构。从安史之乱以后,吐蕃长期为患,河西以至陇右皆已没入吐蕃。唐代中叶唐宣宗之后,吐蕃衰乱,河西之地才陆续收复。因而秦陇之地曾经成为唐与吐蕃的边界之地,所以诗中出现了“边静”、“蕃帐”之语。而“陇山鹦鹉”则可能是一句美丽的传言了。古籍之中,关于陇山鹦鹉记述颇多。《尔雅》之中即提及陇右及南中出产鹦鹉,《本草集解》亦曰:“鹦鹉有数种,绿鹦鹉出陇蜀,而滇南交广近海诸地尤多。”[[28]] 后来“陇禽”一语甚至成为了鹦鹉的别名。唐诗之中吟咏陇山鹦鹉者甚多,李白、岑参、白居易等人皆有诗作。而《元和郡县图志》甚至指明:秦州陇城县,有“小陇山……东去大震关(在今陕西陇县)五十里,上多鹦鹉。”[[29]] 据此所言,陇山鹦鹉的产地与小陇山与汧、陇可谓近在咫尺。但是,这并不是事实,动物学知识告诉我们,鹦鹉是热带鸟类。事实上,今天的小陇山即甘肃东部也并不出产鹦鹉。今天的学者以为:所谓出于陇蜀的红嘴红爪全身绿毛的鹦鹉,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地则是常见的品种,当是经由丝绸之路而传入长安,而汧、陇之地正当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古人或误以为原产于汧、陇了。因此,韦庄在此所述并非实见,不过是用典而泛言山野之禽罢了。古人作诗为了对仗工稳,不免有附会之语。这首诗中“蕃帐马”与“陇山鹦”就是如此;上一首关于汧阳的诗中“红樱”与“白稻”之对也有此嫌,因为二物之时令并不相同,一在夏初,一在深秋。

在入蜀的路途中,韦庄留下了两首诗,一为《鸡公帻》,一为《汉州》。前者是他途经褒城鸡头关时所作,这首诗写出他告别唐室之时心情的忐忑。后者则写他进入四川,初到广元之时的惊喜交集的感受。他高兴的是这里是城郭楼台,屋舍俨然,松桂树影,旌旆飘摇;甚至在风荷正举之处,还有美妙悠扬的管弦之声隐约传来。他惊讶是这里人心安定,似乎未经离乱。时运在此,还是太平之年啊。从广明元年黄巢进入长安以来,十多年来韦庄所经由之地,不论是江南的鱼米之乡,还是两京的繁胜之地,无不战乱频仍,兵连祸结,遍地疮痍,满目凄凉。而这里太平景象却简直要使他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了!他曾经胸怀大志,要匡复天下,“有心还筑太平基”,但是残酷的现实,却使他不能“兼善天下”,他只好远走它乡“独善其身”了。他进入成都,在浣花溪边杜甫当年的旧址之上安下家来。不久,他受蜀王王建的聘请,入阁为仕。在唐亡之后,当王建称帝建立前蜀之时,韦庄为其谋划一切,《唐才子传》说:“(王)建开伪蜀,(韦)庄托在腹心,首预谋划,其郊庙之礼,册书赦令,皆出庄手。”[[30]这时的韦庄已经到垂暮之年,没有多久,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他就逝世于成都,终年74岁。

韦庄两次莅临汧阳,留诗两首,一为他进士及第之前,一为他脱离唐室之后。这是在他生命中最为关键的转折时刻所留下的印记,汧阳也就这样留在了诗人的记忆之中。而这两首诗则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的历史图画,使我们对晚唐时代的汧阳增加了不少感性的知识。

 

《宝鸡日报》2015.4.17第9版.刊载(有删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极简史:29首巅峰唐诗,重温大唐盛世289年
赏金昌牡丹,梦回唐宋,品一品吟牡丹的那些高士
解读韦庄《暴雨》:最长诗歌的作者,是一位宰相,60岁才中进士
韦庄:我的江南Style
他是位风流诗人,写下家喻户晓的诗句,却隐姓埋名不让人知道
苏东坡居儋州的那些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