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爱,越想逃离?”:如何才能利用亲密关系,治愈自己

01 你听说过“踢猫效应”吗?

假想一下:

公司的董事长正生闷气的时候,部门主管来报告工作。董事长就把他当作了发泄对象,狠批一顿。主管敢怒不敢言,回到办公室就对着秘书发火。秘书很郁闷,回家后找茬和妻子吼了起来。妻子也很生气,对正在吵闹的儿子责骂起来。小儿子心里窝火,正好看见家里的猫再睡觉,冲上去就踢了一脚。

这就是所谓的“踢猫效应”。从中可以看出,如果负面情绪没有得到释放,就会带来的危害,损人不利已。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我们所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一项关于“遇到坏情绪如何面对”的调查中,超过80%的职场人士,都承认自己很难抵挡坏情绪的“骚扰”。从《战胜悲伤》、《直视内心的恐惧》、《焦虑人士自救指南》这些讲述与坏情绪对抗的书高踞各类书籍电商排行榜就可以看出,大家都很想摆脱坏情绪,把他们当作自己势不两立的敌人。

更有研究发现,如果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不当,也会对孩子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平衡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焦虑、抑郁或狂躁的消极情绪。

温尼克特说,父母和孩子是一个系统。

所以当我们做好自己,梳理好自己的一切关系时,那么他们对外的人际关系、对内的亲子的关系也不会出现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整理好自己的关系呢?

02 找到自己的依恋模式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看自己与亲密对象的依恋模式。

心理学家根据巴塞洛缪和霍洛维茨等人,根据人类与他人的关系模式,将我们分成基本四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焦虑型、恐惧型、回避型。

一、安全型

安全型的人,深信自己值得被爱,也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感情给予正面的回应。

安全型的人,就算产生了负面情绪,也不会否定自己,而是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且会向外寻求他人资源协助自己。他们就算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也会保持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可以用梁实秋先生的名句描述他们:“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二、焦虑型

焦虑型的人,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但会对他人的对自己的感情给与积极回应。

焦虑型的人,对他人的评价很看重,并会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判断。他们既渴求亲密,又很害怕被抛弃,所以会对亲密关系患得换失。

三、恐惧型

恐惧型的人,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同时不相信别人,担心拒绝。

恐惧型的人,害怕与他人发生情感联结,十分内敛,倾向于保护自己。

四、回避型

回避型的人,认为自己值得被爱,但对他人十分冷淡。

回避型的人,擅长保护自己、遗世独立,对亲密关系很冷淡。

这四种内在模式,和我们从小与父母,或者是情感深厚的的抚养者的教养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

心理学者武志红就认为,人类幼年时,父母和我们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最终会就子女6岁之前,演变成子女内心“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所遭遇到的负面情绪问题,大部分都是小时候和父母的有问题关系投射出来的结果。

结合上面的四种依恋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像破译密码一样解读它们。

03 再颓的亲密关系,也能从中找到积极的意义

“我丈夫是个酒鬼而且家暴,就和我父亲一样。”

“我的母亲对我特别苛刻,所以我对自己的女儿也很要求严格。”

“我的男友特别浪漫,但是和我父亲一样不负责任。”

你是否曾经注意到,我们亲密关系中的对象,总是会出现和自己父母性格相似的人?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美国心理学家,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合著的经典著作《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就讲述了一个家庭中发生的类似故事。

这是一个五口之家,分别是律师丈夫、全职太太、16岁的大女儿、11岁的大儿子和6岁的小女儿。

故事的开端,就是16岁的大女儿厌学叛逆,经常逃学离家,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父母为了解决问题,就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但是治疗师经过观察后发现,大女儿产生问题的根源,是夫妻俩不幸福婚姻外在表现。

父母因为想要逃避自己婚姻的不和谐,所以将大女儿拖入家庭的混战。因为只有在枪口一致对待大女儿时,他俩才有话可说。

所以说,大女儿是他俩的替罪羊,是他们不幸婚姻的发泄出口。而随着大女儿问题的解决,大儿子又成了下一只替罪羊。

经过心理治疗师层层的深入发掘,才发现原来父母分别在自己小时候,都遭遇到了或极端权威、或极端挑剔的教养方式。

所以长大成人后的夫妻俩,虽然彼此深爱对方,但是一直无法建立良性的亲密关系。他们宁愿潜意识中促成子女对抗,也不愿意坦诚相待。

当妻子粉刷房子后,满心欢喜期待丈夫的积极回应。但是丈夫似乎视而不见,让妻子心寒不已。

在治疗师面前,妻子就控诉丈夫对自己毫不关心,一直被忽略、被轻视,是典型的焦虑型人格。而丈夫说妻子太过于依赖自己,总是像个“小女孩”一般,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原来妻子的母亲,是一个爱挑剔的妈妈,从来没有看见孩子的成就。而丈夫的爸爸,是一个一直试图操控孩子的爸爸,总是对孩子指手画脚。

所以妻子和丈夫,一个渴求被看见、一个缺少人性化的感情,他俩的相处模式和依恋关系,也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极为相似。

这,就是发现我们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找到自己的依恋模式,审视自己的人生剧本,发现自己的心灵空洞,才能找到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据。

比如,当你悲伤时,可能时因为你的情感需要没有被满足,你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当你愤怒时,可能是因为你的界限被侵犯,你感到无力控制。当你想用内疚感控制别人时,就极有可能时因为你在童年时,与父母的不和谐关系的投射。

渴求关爱是人类的本能。我们在胎儿时,就会习得、内化父母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而随着年龄增长,成大成人后的我们,就会把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和自己关进最紧密的亲人身上。

04 如何利用亲密关系,疗愈自己?

一、发现自己

所以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其实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内心的缺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模式复制到现在的关系中。如果你不注意这些“坏情绪”发出的求救信号,而是一味的打压他们,那么最后你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遭受到更大的打击。

二、接纳自己

只有接受坏情绪,我们才能做出改变。在负面情绪来袭时,探究它们背后产生的原因,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只有这样,那些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的情绪,才能把我们从浑噩的沼泽中拽出来,继续下一段旅程

三、寻求支持

《热锅上的家庭》中,妻子通过和治疗师的对话,继而痛哭,发泄了自己的无助痛苦。

幸运的是,她也同时获得了重新站立的力量。她开始不再执著于丈夫的关注,不再执着于从对方那儿获得情感认同。她开始寻求改变,参加社交、读书、进修、打算找工作,开启全新的生活。

反观我们自己,如果在亲密关系中的对方,是人格健全的。我们也借由对方寻求情感支持。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曾经说过:“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但幸运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绝对有能力成为“自己的父母”,帮自己弥补童年所缺失的一切。

家也许会伤害人,但你总得向前走,而不是一直纠结过去。生而为人,我们可以选择找一个亲密对象、塑造一段全新的依恋关系。也不要忘记多关照自己,才能给未来的孩子,更多力量。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男女争吵时的一段经典对话,揭示了恶性关系循环的秘密
50分钟的心理咨询,如何达到治愈效果? || 渡过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意|情感|女性|孤独
【3055】一位心理学教授的忠告,送给所有夫妻:你是“依恋型”还是“依赖型”伴侣?决定了一生是否幸福...
夫妻|如何相爱而不“相杀”?
亲密关系丨依恋类型不安全,我们的爱情就完蛋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