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文解字:春、夏、秋、冬,不得不服的古人造字智慧!

来源   国学堂之说文解字

春,汉语常用字,读作chūn,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后延伸至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

《说文解字》认为“春,推也”,也即有“春阳抚照,万物滋荣”之意,故又可延伸至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意。

甲骨文

(林,林野)
(日,太阳)
(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

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甲骨文字形从日、从頁。「頁」本是人首,故可指人。人頭上有日,表示天氣炎熱。

夏,象形字。关于“夏”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架势。金文中的“夏”字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复杂化:人的头和身躯变成繁体的“页”字形结构;其左右两边的两个呈锯齿状结构的部分,是手的象形;其下是脚趾朝向左边的两只脚的象形,也就是“止”。小篆中的“夏”字由其金文字形发展而来,只是“脚”只剩下了一只,整个字的结构看起来也更为明朗。约在隶书阶段的后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上面繁体的“页”被写成了隶书“夏”字所示的形状,两边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脚”变成了“夂”。由此演变为楷书中的“夏”字。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特指“中原一带”)。

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金文中的“夏”字实际上就是“人”形: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小篆中的“夏”字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楷书中的“夏”字从小篆演变而来,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是“人”——“中国之人”(这里的“中国”指黄河中游流域,即中原),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秋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有的甲骨文的秋字,在下面加了一把“火”(图2)。有人认为甲骨文的“秋”像一只蟋蟀,在中国的北方,蟋蟀一般在八月成虫,九月份十分活跃,算是秋天的代表性昆虫,而且“秋”字的读音也与蟋蟀的鸣叫声很相似,因此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做“秋”。从火,表示秋季收割后要烧荒以备播种。也有人认为,它像一只蝗虫,蝗虫也是经常活动于秋季的昆虫。在中国的历史上,蝗灾是收获前常常遇到的天然农业灾害。蝗虫有趋光性,所以每当蝗灾来临时农民们就燃起大火,让蝗虫自往投扑光亮而死,因此古文“秋”从火。由此可见,其造字本义应该是用火焚地以杀灭害虫。蝗虫活动于秋季,因此人们用蝗虫的形象代指秋季。

从上面的甲骨文字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冬”字像一段丝或一段绳子的两头都打上了结(两头的两个圆圈),表示“结束”,也就是“终结”的意思。但表示“结束”的这个意义上的“冬”义很早就不用了,而是把它借来表示“冬天”的“冬”,而要表示它本义“终结”、“结束”的意思时,后人就在“冬”字的左侧加了一个“糸”旁,造出一个“终”字来表示。至此,“冬”、“终”二字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也就各自表示其不同的含义了。从上列金文字形来看,它的字体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像是用个东西把“日”(太阳)包了起来,表示不太温暖了,言外之意就是到了冬天了。到小篆时它的形体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把金文形体中的“日”字去掉,而且还在其下半部加了个“仌(冰)”字,如此则更加加重了冬天寒冷的意思。到了这时,“冬”字原本表示“结束”、“终结”的形状就完全变成了一个寒意袭人的“冬天”的“冬”字了。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这种古今异字的现象,文字学上称之为古今字。“冬”与“终”就是这种关系。


《三希堂》匾额

《三希堂法帖》内容

法帖共分32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书法丛帖,集历代书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以历史顺序编纂,囊括了当时宫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迹珍宝。

阅古楼内石刻

中国书法的最高艺术殿堂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五年敕令大学士、书法家梁诗正编刻一部大型书法丛帖,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前无古人,共收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著名书法家作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到的所有名家名作墨迹珍品。

故此,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大家真迹都有集于此。

“三希堂”内部照片

自魏晋至明末书法大家的名帖尽收其中。按年代顺序编次的一部书法通史。作为我国古代最高艺术成就的精品,它是我国古代书法家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集中国传世书法之精萃。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鉴赏价值、史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史》:“先秦书法史”的两个小问题
最难解释,最易被骂——今天说说“女”。
【国,國、或】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天干、地支本义和十天干奥秘
【人】字的演变含义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古人是如何创造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