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雄不问出处?
英雄不问出处?



二○○○年到香港后,与一些多少有点内陆背景的港人见面时,经常听到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

  语意很明确:对那些已经成功的现实英雄,没必要再去追究他们的过去是不是见不得人──这样的观念,在法治不健全的地方,应该也是共有的通病。

  每当如此,我虽未置可否,但对这种“成王败贼”的逻辑,骨子里不敢苟同。

  四月二十四日,至福建晋江,意外安排参观施琅纪念馆。此前,对施琅其人,知之不多;纪念馆建成时间看来也不长,布置有些空空荡荡。

  导游在按部就班地介绍,特别提到最近刚刚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一边听介绍,一边有人小声问我:“有人说他是汉奸呀”,我环顾周围,小声响应:“算是贰臣吧”。

  临离开,纪念馆赠送岳麓书社二○○六年一月出版的《施琅将军传》一册,作者施伟青在书的前言中是这样介绍施琅的:“早年曾是郑芝龙、郑成功部将,旋因与郑成功发生矛盾,导致父、弟受株连被杀,而被迫离郑从清……”结尾是“谨以此书纪念这位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爱国将领”。

  书的面目已经很清楚了。但把“降清”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从清”,显得很不经意;降清原因的归结,让我也不经意地想到吴三桂,据称因陈圆圆受辱,为红颜一怒而降清,仅仅是不那幺理性。

  施琅与郑成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幺矛盾,“导致父、弟受株连被杀”?前言中含糊其词,书中倒讲得很清楚:第一次降清不久,施琅又加入郑成功的反清义旅,施琅就郑的决策两次提出不同意见,引起郑的不满;施琅有战功却未官复原职,心生不满;施琅杀了郑明令不让杀的部将曾德,郑大怒,欲杀施琅,施逃脱,郑杀其父、弟……两人遂“剪为仇敌”。

  这被一些人称为“微嫌”而成为施琅叛郑降清的理由,实际是说不过去的。

  有意思的是,在晋江,一位五十多岁施姓企业家就曾当我们的面抱怨:“我们小时候,施姓人氏在村里都有些抬不起头来,因为祖上出了个汉奸;现在才知道,原来不是那幺回事。”他的抱怨,倒是告诉人们,在并不久远的年代,施琅为汉奸,还是公认的。

  我没看过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从央视网站检索得知,“该剧以清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著名爱国将领施琅将军成功完成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艺术地再现了施琅将军为实现国家统一贡献毕生精力的英雄壮举”。

  虽为文艺创作,施琅助清朝收复台湾的史实应该问题不大。但施琅力主攻台,其《陈台湾弃留利害疏》,能较早认识到台湾对于海防之重,也很难得;但上疏之外,恐难排除作为叛将为父弟报仇、作为降将急于事功之心;叛郑又攻郑,更陷自己于不义。硬加上那些诸如“爱国将领”、“成功完成国家统一”、“英雄壮举”之类,实有刻意放大其“功绩”、故意漠视其名节之嫌。引来争议,应在情理之中。

  有关施琅的争议,据说有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之分,且似乎都有见地。只是一旦上升到国家、民族这样的政治层面,难免功利和实用,即使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中,也只能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难以廓清其真实面目。

  对施琅的评价,核心问题是在如何看待他的降清,因为涉及人品,为立身之本。这其实既毋需牵向满汉民族之争,也不必扯到明清朝代之变,仅就气节问题对他作出道德评价,即已足够。一个失节不忠之人,在任何时代,都无以立身,为各方唾弃;而其后的作为越大,只会被指祸害越深,骂名更大。以此衡量施琅立身行事,结论不言自明。

  “贰臣”是指“王朝易代之际,兼仕两朝的大臣”。《辞源》还专设有另一词条“贰臣传”:“清弘历(高宗)干隆四十一年,诏于国史增列贰臣传。所载明朝降清之大臣,共十二卷,一百二十人。”施琅虽未列其中,但干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认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大节有亏”,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事实上,郑成功去世后,康熙亲书挽联赞其“孤忠”,并不因反清而否定其忠君。这一做法,被认为是“摆脱了一时的功利计较,肯定了中国历史中永恒的忠奸观念”。

  贰臣,事关气节,是做人道德底线的丧失,向为人所不齿。如果对贰臣也要“一分为二”,以为可以瑕不掩瑜,表现的不再是宽容和公道,只能是功利的驱使和原则的缺失,终为社会所不容。

  我们常说“文以人废”。其实,因人而废的,不仅是文;如果人品立不住,与其有关的一切皆可废,毫不足惜,因为“失节事大”。

  英雄不问出处,本身是一种做贼心虚的不自信姿态。近乎残酷的现实是,越是英雄,越要问清出处。“出处”经不住拷问的英雄,不能说是真英雄。对于他们,即使不能施行法律和行政的惩处,苛之以何为荣何为耻的道德审判,从来不可或缺,无人能免;即使当时幸免,后世也难逃脱;因时势而强做翻案文章,反易自取其辱,为天下笑。

  此为通例。中外古今,概莫能外。施琅岂能独免?

  二○○六年五月十二日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施琅为何没被后世骂为三姓家奴?只因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施琅:究竟是背叛明朝的大汉奸?还是爱国的大英雄?
从康熙写给郑成功墓的挽联想起
清朝有30位汉人被封王侯,其中多人未获善终,有些被列为贰臣
为什么说钱谦益是清朝颇为著名贰臣?
施琅祭郑成功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